中國蘆薈

中國蘆薈

中國蘆薈(學名:Aloe chinensis Baker),是百合科下的一種多年生肉質草本植物,是庫拉索蘆薈的變種,又稱斑紋蘆薈。也稱油蔥(《嶺南雜記》),象鼻草(《綱目拾遺》),象鼻蓮、羅幃草、羅幃花(《植物名實圖考》),蔑草、龍蔑草、龍角、烏七。學術界稱之為中國蘆薈或華蘆薈。植株全高約80cm。葉近2列簇生,線狀披針形,有黃斑,肉質多汁。長15-35cm。邊緣有刺狀小齒。花葶高達70cm總狀花序有花數10朵,花黃綠色,有紅斑,花期夏秋。華南地區常見栽培,也有野化。用吸芽繁殖,越冬氣溫需15℃以上,適宜盆栽和溫室種植。含蒽醌類物質較少,是理想的食用蘆薈種。已載入中國藥典。葉汁(乾燥品為不規則團塊破碎的顆粒,棕褐色或黑綠色)治燙火傷,咳嗽及利尿,也可美容。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中國蘆薈Aloe vera L. var. Chinesis(Haw.)Berger是庫拉索蘆薈的變種,又稱斑紋蘆薈。又名油蔥(《嶺南雜記》),象鼻草(《綱目拾遺》),象鼻蓮、羅幃草、羅幃花(《植物名實圖考》),蔑草、龍蔑草、龍角、烏七。學術界稱之為中國蘆薈或華蘆薈。因所含蒽醌類物質較少,是理想的食用蘆薈種。已載入我國藥典,其葉汁乾燥品為不規則團塊破碎的顆粒,棕褐色或黑綠色。

形態特徵

中國蘆薈中國蘆薈

在中國雲南元江地區、福建閩南和廣東沿海有一定面積栽培,東南亞諸國都有種植,主要是海外華人較多地區。其特點是,莖較短;葉簇生,螺鏇狀排列,葉面有白色斑紋,葉肉質肥厚,狹披針形,長10~20cm、厚5~8mm,先端漸尖,邊緣有刺狀小齒,基部闊而抱莖。花莖單生或分枝,高60~90cm;為總狀花序,疏散型;花梗長約2.5cm,花黃色或有紫色斑點,具膜質苞片;花筒6裂;雄蕊6,花葯2室,背部著生;子房二位,花柱線形。蒴果呈三角形,長約8mm。花期7~8月。分櫱能力極強,具有較強的適應性。我國民間有此變種普遍栽培。

地理分布

在中國雲南元江地區、福建閩南和廣東沿海有一定面積栽培,東南亞諸國都有種植,主要是海外華人較多地區。

生長習性

土壤

中國蘆薈局部中國蘆薈局部

中國蘆薈喜歡生長在排水性能良好,不易板結的疏鬆土質中。一般的土壤中可摻些沙礫灰渣,如能加入腐葉草灰等更好。排水透氣性不良的土質會造成根部呼吸受阻,腐爛壞死,但過多沙質的土壤往往造成水分和養分的流失,使蘆薈生長不良。

溫度

蘆薈怕寒冷,它長期生長在終年無霜的環境中。在5℃左右停止生長,0℃時,生命過程發生障礙,如果低於0℃,就會凍傷。生長最適宜的溫度為15-35℃,濕度為45-85%。

水分

蘆薈和所有植物一樣,蘆薈也需要水分,但最怕積水。在陰雨潮濕的季節或排水不好的情況下很容易葉片萎縮、枝根腐爛以至死亡。

日照

蘆薈需要充分的陽光才能生長,需要注意的是,初植的蘆薈還不宜曬太陽,最好是只在早上見見陽光,過上十天半個月它才會慢慢適應在陽光下茁壯成長。

肥料

肥料對任何植物都是不可缺少的。蘆薈不僅需要氮磷鉀,還需要一些微量元素。為保證蘆薈是綠色天然植物,要儘量使用發酵的有機肥,餅肥、雞糞、堆肥都可以,蚯蚓糞肥更適合種植蘆薈。

主要品類

1、元江蘆薈(A.Yuanjiangensis Xiong)

2、華蘆薈(A.Chinensis Baker)

套用價值

觀賞價值

中國蘆薈盆栽中國蘆薈盆栽

中國蘆薈葉色翠綠、花色艷麗,是花葉並賞的觀賞植物,可點綴書桌、幾架及窗台。蘆薈可以清除室內的甲醛污染。

藥用價值

中國蘆薈四季可采,藥用部分為新鮮葉片流出的汁液,蒸發至適當濃度,冷卻凝固,鮮汁亦可用。性寒,味苦。根、花有小毒。有清肝瀉熱,通便消積,消疳殺蟲之功能,主要用於肝火頭痛、目赤、熱結便秘、驚癇、閉經、小兒疳熱蟲積、疥癬、痔瘺等病症。臨床上套用於五官科,內科,外科,婦科,對腫瘤的治療,X線損傷的治療等。

中國蘆薈在美容上的功效,蘆薈中的有些成分對皮膚有滋養作用,可加速皮膚的代謝,減少皮膚皺紋的生成,使皮膚光澤豐潤,富有彈性。對皮膚粗糙、雀斑、疤疹、痤瘡等亦有較好的療效。

蘆薈含β-胡蘿蔔素、蘆薈素A、蘆薈苦素、蘆薈大黃素甙、蘆薈黴素、蘆薈多糖,對腸胃病、肝病、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病均具有不同程度的療效。尤其對胃潰瘍、消化不良、肺結核等療效更佳;而對各種灼傷、燙傷和曬傷亦有顯著療效,具有抑制過濾性病毒、黴菌和癌細胞的作用。

栽培技術

繁殖技術

中國蘆薈用分生、扦插法進行繁殖。

分生繁殖在蘆薈整個生長期內均可進行,但以春、秋兩季為宜。可將蘆薈莖基或根部的吸芽長成的幼株直接從母體剝離下來,移栽到苗圃或生產田中。適當遮蔭,以縮短緩苗時間。亦可用刀具將萌發出的幼苗與母株分離,但不拔出來,留在原位,讓其生長一段時間(一般半個月左右),形成獨立的根系後帶土移栽,及時澆一遍水。或將幼苗從母株上剝離出采,放在通風處乾燥數日,待傷口完全癒合後再定植。

扦插繁殖是利用不帶根主莖和側枝的下端可以發生不定根的特性,分離繁殖蘆薈新的植株。蘆薈扦插氣溫25—28℃為宜。土溫較氣溫高2-4℃時,可促進髮根。氣溫低下18℃時抑制髮根。扦插土壤不宜過濕,空氣相對濕度以80%一90%為宜。扦插初期庇適當遮蔭,當根系大量發生後,可逐漸給予充足的陽光。於生長期採取生長充實的主莖或側枝,在通風乾燥處晾曬,待切口稍乾燥後再插入土壤中。扦插不宜太深,不倒即成。

注意事項

中國蘆薈在夏季高溫時有一個短暫的休眠期,要注意控制水分,不宜澆水過多。否則易爛根死亡。

適時澆水是炎熱夏季特別要注意的。蘆薈喜光耐熱,但在夏季溫度高、降水少時也要防止乾旱,適當地澆水可獲得更高的產量。澆水造成不能過量,一般5~10天澆一次即可。生長旺盛期土壤中養分不斷被株體吸收,如不及時追肥就會影響蘆薈生長。有機肥一般肥效慢,不能等蘆薈生長受了影響後再施肥,這樣就來不及了。施肥一次不宜過多,不要沾污葉片,如果沾污要用清水沖洗。種植三年左右的蘆薈就可採摘了。三年以上的葉子藥用價值更高。采葉時一般要從植株下部開始,成熟的葉片順熱肅下,不要傷害植株,並晝保持中體完整。因蘆薈葉中水分占96%以上。破損的葉體中的汁液流出,對其營養是個損失。另外破損的葉子也不易保存,還會影響其它葉片存放。

到了秋季就要控制澆水,可採取噴水的方法,即使土壤比較乾燥也沒有關係,否則很容易爛根。秋冬季節除了注意保暖,還要注意儘量讓蘆薈多見陽光。室內盆栽蘆薈可以放到避風向陽的地方。如果溫度較低,可以用透明的塑膠袋罩住,在早上9點以後,3下午點以前進行日曬。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