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結構論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圖書信息

出版社: 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05年1月1日)
平裝: 291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32
ISBN: 9787304030049
條形碼: 9787304030049
尺寸: 20.2 x 13.8 x 1.2 cm
重量: 240 g

作者簡介

趙建軍,1958年生,內蒙古臨河市人。內蒙古師範大學文學學士,山東師範大學文藝碩士,復旦大學文藝學博士。常熟理工學院教授。出版《知識論與價值論美學》、《美的代碼與意蘊》等美學、藝術學專著四部,在《學術月刊》、《復旦學報》、《文史哲》、《四川大學學報》、《江海學刊》等發表美學論文60篇,近年主要從事佛學美學和中國美學研究

內容簡介

《中國藝術結構論》提出並論證了一個令我們很感興趣的問題,既中國藝術結構作為中國藝術的本原與本體如何可能。從研究中國文化、哲學之理念問題進入,認為“中國藝術結構的所有表征無不取決於文化與哲學觀點的深層律動”,並研究巫文化與中國藝術結構之關係問題。
《中國藝術結構論》預設了一個前提,即將中國原古巫文化,看作“具備著中國文化最早的文化構造意識與方式”。將原古巫文化看作中國最早成熟的一種典型的文化形態及其文化結構,體現格羅塞在《藝術的起源》中所言“藝術的起源,就在文化起源的地方”之關於藝術及其結構發生的理念與思路,並從巫文化的基因,探討中國藝術美飾象結構意識的起始,又從巫術操作之審美結構性因子,討論中國藝術審美結構與“巫”結構的“異質同構”性,揭示中國藝術結構本原意義上的人文時間性,富於啟發。
《中國藝術結構論》從“流觀”與“興”之角度,研究中國藝術結構的胚胎模型,論證“作為一種觀察方式與思維方式”的“流觀”與在思維結構上作為“流觀的深化”的“興”,是基於巫文化之根因的中國藝術結構“詩性智慧”展開與實現的問題,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作者運用結構分析的方法對中國藝術結構問題進行了成功的解讀,而不是照搬來自西方的結構主義。注重關於論題的結構分析,但是並沒有也不是那種空疏的所謂關於“形上”的分析,而是體現了作者的時間意識,並將這種意識貫穿到歷史、人文領域的中國藝術結構的研究之中。對中國藝術結構傳承與變遷的探討,滲透著一種歷史時間意識,關於歷史文人化人格的結構呈示的論述,將藝術結構的深度蘊涵從本體層面聯結到具象層面,給全書以渾然一體之感,也深化了中國藝術結構精蘊的理論性與系統性。

目錄

緒論:從文化、哲學到中國藝術結構的構制本身
一 本源問題
二 特質問題
三 構制問題
四 變遷問題
五 傳承問題
第一章 中國藝術結構的本源
第一節 巫文化與中國藝術結構
一觀感體驗與結構衝動
二巫文化的美飾象徵結構意識
三巫文化操作的審美結構意義
第二節 中國藝術結構的胚胎模型
一“流觀”的藝術結構意味
二“興”的藝術結構意味
第二章 中國藝術結構的機制整合
第一節 早期藝術結構的機制轉換
一美飾結構機制轉換
二功能結構機制轉換
三象徵結構機制轉換
第二節 早期藝術結構的機制整合
一形態整合:主體性·流動性·示意性
二質性整合:媒介質性與文化質性
三趣整合:太極·程式·形意
第三章 中國藝術結構的特質蘊涵
第一節 空靈婉曲的布局特徵
一情文融一的審美立意
二虛實迴環的辯證思維
三言像意象的動態整合
四愉悅驅動的結構制因
第二節 超雋永的審美韻律
一韻與律概念的歷史考察
二從動態機制說韻律概念
三關於氣韻與風骨
四關於象與意韻
第四章 中國藝術結構的構制規則
第一節 悟想與數術
一“悟”與“數”及相關意涵
二數術主觀化的意念流程
第二節 賦形與寫意
一賦形與寫意的構制意義
第三節 圓融與方合
一“圓”與“方”的概念內涵
二“圓融”與思維結構
三“方合”與結構造型
……
第五章 中國藝術結構的傳承變遷
餘論:中國藝術結構的現代拓展
參考文獻
後記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