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思想史資料選輯(先秦卷)

內容介紹

一、這套《中國社會思想史資料選輯》力求較全面地反映中國從上古至新中國成立以前中國歷代社會思想的基本面貌。全書分為六卷:第一卷為先秦卷,第二卷為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卷,第三卷為宋元明清卷,第四卷為近代卷,第五、第六兩卷為現代卷。
二、本選輯中的所有資料均出從原始文獻中選出,凡有校點本的,依據校點本;如有多家出版社出版過校點本的,則儘量選擇中華書局出版的校點本或其他被學界公認為較權威的版本為底本。無校點本者(如譚峭《化書》等),則由我們加以校點。
三、為了方便讀者,我們在所有入選社會思想家的著作之前,均對作者生平及其社會思想的基本特點作了簡要說明。由於古籍的不同版本可能會在字句上略有不同,我們還對選輯所依據的版本作出說明。現代部分有些選自期刊之論文者,也均對資料原出作了說明,以利於讀者進一步閱讀各社會思想家之原著時參考;同時,為了保持原貌,選文不作任何改動。
四、由於學界對先秦時期著作之作者多有爭議,如《莊子》一書,學界一般認為“內篇”出自莊周,“外篇”及“雜篇”為莊子後學的作品;《墨子》一書,學界一般認為大部出於墨翟,而其中的一些篇章(如《小取》等)則是後期墨家的作品。為了避免爭議,先秦卷採取了以著作為單位的選材方式,如對墨家社會思想資料,即以《墨子》一書為標題,不再區分孰為墨翟本人或後期墨家學派的作品。秦漢以後的文獻著作一般不存在這種爭議,故採用作者與其著作共為標題的方式,如“董仲舒:《春秋繁露》”、“王符:《潛夫論》”之類。但對作者不詳的文獻,(如《太平經》等)仍只以書名為標題。在上述標題謶下所選輯的資料,不標書名,而只標篇名。
五、在選輯原始文獻時,我們堅持儘量保持各篇的相對完整性的原則,不做語錄式的節錄。篇幅不長而重要才,選錄全文;篇,幅過長者則適當刪節。同一篇文獻中如中間有被刪節部分,則加入“……”號。但如在被選取的一篇文獻第一段文字出現之前有刪節,或對選取的最後一段文字後的刪節,則不加“……”號。
六、為便於青年學生閱讀,我們對選文作了簡明的注釋,第一卷和第二卷注釋較詳,第三卷注釋較略,近、現代部分已較易讀懂,則未加注釋。注釋以解釋詞義為主,不對其社會思想之意義加以解釋。
七、中國歷史悠久,社會思想極為豐富,按學派,至少可分為儒、道、法、墨、釋的社會思想;按社會階層,至少可分為精貢思想家的社會思想和民間社會思想。我們力求能反映出各種社會思想體系的全貌,但限於這部資料選輯的總體容量,只能在我們選輯出的四百萬字的原始資料中,選取欠認為在中國社會思想發展歷程中影響較大的代表性的部分。確切地說,即使在我們掌握的全部原始資料之外,也還有很多社會思想史資料有待發掘並輯集出版。特提請各位讀者,在學習和研究中國社會思想史時,不可局限於此資料選輯所收錄的部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