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

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成立於2003年3月,並於2004年11月正式通過教育部的評審,成為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

  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成立於2003年3月,並於2004年11月正式通過教育部的評審,成為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心主任為寧越敏教授,副主任為丁金宏教授、陳映芳教授和孫斌棟教授和魏也華教授,學術委員會主任為上海交通大學高汝熹教授。現有專職研究人員17名,兼職研究人員23名,其中國外學者3名。下設四個研究室:城市經濟與規劃研究室、城市人口與社會發展研究室、城市歷史與文化發展研究室、城市制度與管理研究室。
長期以來,華東師範大學相關學科的研究者十分關注中國的城市化、城市經濟、社會、文化、歷史、環境等問題。1979年,在國內率先招收城市地理學方向的研究生,1980年代初開展城市人口與社區調研,此後歷史學、文化等方面的學者也開始從事城市研究。
中心依託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史、中國現當代文學、人口學、人文地理學五個博士點,歷史學、中國文學、地理學三個博士後流動站,形成了城市經濟與可持續發展、城市人口與社會發展、城市史、城市文化研究、城市制度等特色研究方向。中心堅持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道路,立足上海、服務全國,近五年來承擔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上海市等重大研究項目20餘項,政府、企業和社會機構委託項目60餘項,獲得省部級優秀成果獎勵20項,為我國及上海的城市健康發展獻計獻策,為繁榮我國的社會科學做出了重要貢獻。

中心大事記:

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新入選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2004-12-10]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召開揭牌前第一次主任會議[2004-12-21]
中心召開專兼職人員全體會議商討上半年工作計畫[2005-01-06]
中心主辦“21世紀中國城市的轉型與發展”學術研討於4月23~24日順利召開[2005-04-25]
一批年輕博士、資深教授受聘本中心[2005-06-23] 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新版主頁正式啟用[2005-10-17]中心2005年度工作總結會議召開[2006-01-14]《中國城市研究(電子期刊)》創刊號發布[2006-10-23]
中心多項成果獲上海市第八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006-12-20]
“全球化與大都市發展論壇”國際會議成功舉行[2007-06-26]
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會議召開[2007-12-06]
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積極協辦“長江三角洲地區發展國際研討會”[2007-12-01]
中心編撰的“中國城市研究叢書”——孫斌棟博士著作的《制度變遷與區域經濟...[2007-12-15]
全方位、多層次: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的國際化進程[2008-01-21]《中國城市研究》創刊號出版[2008-06-22]
中心與上海社科院成功合辦“第三屆世界中國學”第十分論壇[2008-09-15]
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主辦《人口流動與城市適應》學術會議[2008-12-16]
“城市動態與城市可持續性”國際研討會暨城市動態研究中心啟動會在科學會堂...[2009-05-23]“全球化、創新與城市-區域發展”國際學術會議成功舉行[2009-06-23]城市社會結構的變動與重構國際會議召開[2009-10-20]中心學術委員會2009年度會議召開並完成委員換屆工作[2009-10-20]
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發揮重點研究基地孵化器作用,參與我校四個研究機構培...[2010-01-05]
2010年度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基地重大項目工作會議綜述[2010-03-27]
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2010年度基地“十二五”規劃工作會議紀要[2010-06-21]
“第九屆產業集群與區域發展國際學術會”在滬召開[2010-10-22]
中心召開2011年工作會議[2011-01-17]中心協辦在英國舉行的第二屆中國城市轉型與城市規劃國際會議[2011-06-10]
“城市化與城市生活國際學術會議暨第一屆城市社會論壇”在我校召開[2011-10-26]
“十二五”基地重大項目開題報告會近日舉行[2011-11-28]
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預防和治理‘城市病’研究”開題...[2012-03-06]中心主辦的學術集刊《中國城市研究》已被收錄為CSSCI(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2012-04-06]
“城市化:動態、問題與治理”國際學術會議成功舉辦[2012-07-04]

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

第一屆學術委員會(2004-2009)
主任:楊開忠教授(北京大學)
委員:寧越敏教授(華東師範大學)
蔡禾教授(中山大學)
劉君德教授(華東師範大學)
張鴻雁教授(南京大學)
靳潤成教授(天津師範大學)
熊月之教授(上海社會科學院)
許記霖教授(華東師範大學)
第二屆學術委員會(2010-2015)
主任:高汝熹教授(上海交通大學)
委員:寧越敏教授(華東師範大學)
蔡禾教授(中山大學)
王桂新教授(復旦大學)
熊月之教授(上海社會科學院)
魏也華教授(美國猶他大學)
張鴻雁教授(南京大學)

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工作規劃:

(一)人才培養
中心以在國內外具有影響的城市科學家作為骨幹,同時有一批中青年學者加盟,加上博士生和碩士生隊伍,形成合理的學術梯隊。對今後的人才培養,構想有以下方式:(1)鼓勵中青年教師和研究生參加重大課題的研究。(2)促進科研成果向教學的轉化。為研究人員和研究生每周或雙周開設學術講座,由中心的研究人員輪流主講,鼓勵學科之間的交叉。(3)中心成員來自不同學科,可根據中心的研究方向設計博士生、碩士生的課程,加強跨學科人才的培養。
(二)學術交流
將每年舉辦一次全國性學術會議,並爭取國外學者的參加。同時鼓勵中心研究人員參加各種國際學術會議。中心將通過各種途徑邀請國內外的專家來中心進行學術交流和演講,鼓勵開展各種國際合作研究,鼓勵研究人員在國外發表論文,擴大中心的學術影響。
(三)諮詢服務
中心成員有承接諮詢套用研究的良好傳統,現每年的課題經費大多來自各級地方政府或企事業單位的委託研究項目,內容集中在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或規劃,其成果都得到採納。鑒於城市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日增,中心為社會開展諮詢服務有良好的發展前景,今後中心將進一步拓展諮詢服務的空間。通過諮詢服務,為學術研究創造更好的經濟基礎。
(四)科研體制改革
中心的科研體制改革重點是建立科研人員的激勵和淘汰制度。首先,不斷完善研究人員的聘任制,嚴格實施契約制,實現人員的合理流動。第二,制定合理的內部分配製度,將業績指標化,鼓勵科研人員原創性的學術研究。第三,爭取獲得學校的支持,使科研人員的經費使用有更多的彈性,為進入研究基地的科研人員提供更好的條件。
本中心將進一步以全球化視野開展中國城市經濟、社會、文化、歷史與管理的綜合研究,注重套用研究與前沿研究相結合,現實研究與預測研究相結合,自主攻關與聯合攻關相結合,促進研究方法從學科的多樣化向一體化轉變,向理論的深度創新推進,從而逐步形成獨具學術風格、研究特色鮮明、擁有國內一流水平的學術團隊。

重大科研項目:

2004年《大都市社會結構的變遷與重構——以新社會群體為例》
《從勞動空間分工到大都市區空間組織》
2005年《19世紀中、英、美城市化進程比較研究》
《我國大中城市發展與現代城市型政區改革研究》
2006年《中國快速城市化地區的勞動市場分割問題:理論研究與經驗探索》
《戶籍制度改革與城市人口管理制度創新研究》
2007年《進城民工文化人格的轉變與重建:文化人類學的參與研究》
《國際城市的形成、網路組織及其空間結構――以上海為例》
《外資研發機構對國家創新體系的影響及對策研究》
2008年《城市化進程中的中國城鄉政區轉型與整合研究》
《國際研發中心城市的成長機理及發展模式研究》
2009年《農民的“終結”與新市民群體的角色再造——大都市郊區農民市民化問題研究》
《形成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新格局的戰略研究》
《生態文明建設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研究》
《城市發展與國家-社會關係的演變-中國的經驗》
《國際城市服務經濟結構演變反思與中國大都市服務業發展問題研究》
2011年《中部崛起戰略與長江中游城市群的發展》
《產業升級與中國城市網絡的發展研究》
全球化城市區域產業集聚與空間重組研究》
《中國特大城市區域的多中心空間組織與發展戰略》
《中國城市群的培育和建設研究》
《陸海統籌下沿海城市空間布局最佳化與區縣管理研究》
《促進社會融合提升城市化質量的目標與路徑研究》
《大城市人口增長與社會公共資源配置的協同研究》
《中國城市外來人口聚居區的社會融合研究》
《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研究》
2012年《科學研究與高等教育深度融合的知識創新體系建設研究》
《統籌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新格局研究》
《預防和治理“城市病”研究》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