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文志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水文志
編纂單位:水利部水文司
編纂人員:王錦生,焦得生,黃偉綸,周恆子,劉金清
出版單位: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出版時間:1997年12月
ISBN:7-80124-410-9
內容時限:0000-1990

內容簡介

本志包括水文環境、 水文特徵、水文站網、水文測驗、水文科學研究等篇。

本書目錄

中國水文志
著作權頁
題詞
題詞一
題詞二
圖片
毛主席在湖北省地方工業展覽會上參觀水文儀器—回聲濺深儀
長江正源(位於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側)
松花江、鴨綠江、圖們江“三江”發源地長白山
桂江上游與湘江之間秦時開鑿的靈渠(湘桂運河)
廣西紅水河(都安水文站)
西藏普莫錯(水位站)
長江虎跳峽
黃河中游急流
松花江春季流凌
黃河內蒙古河段密集流冰
松花江下游依蘭河段冰壩
貴州安順地下暗河
青藏高原泥炭沼澤景觀
內蒙古準格爾旗砒沙岩水土流失景觀
甲骨文中的“水”字
《水經注》中關於伊河龍門洪水痕跡題刻的記載
長江吉水文站涪陵石魚
東漢建寧元年(168年)雕塑的李冰石緣
宋大觀四年(1110年)引涇豐利渠渠首的渠壁石刻水則
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陝西蜀河口漢水邊洪水位題刻
清代寶瓶口根據定時觀潮水位成果傳遞的水情簡報
都江堰寶瓶口的水則及自記水位計
山東省梁山閘水文站水文纜道
《黃河志》第三篇“水文工程”(張含英著,1936年)
內蒙古赤峰水文勘測大隊大板水文站水文纜車測流
核桃坪無入值守水文站自動採集水位、雨量資料
GPS—DFS在線上對龍羊峽水庫進行水下地形測量
LS25—3A型流速儀
吉林省研製的第一部水文巡測車(1984年)
水文年鑑水文手冊
DY一1090A型遙洳雨量計
水文自動測報設備
HW—1000型菲接觸式超音波水位計
JL—Ⅲ型懸移質泥沙採樣器
用長江78—1型推移質泥沙採樣器採樣
運用VAX—11╱750機進行水情信息接收、處理及作業預報
水情人員在進行水文預報方案的研究
代表流域測流設備—複式堰測流建築物
山東省南四湖蒸發實驗站
徐州漢王水文水資源實驗站南場蒸滲儀觀測設施全景
山東省冶源水庫水文站漂浮水面蒸發試驗場
河海大學水資源開發利用國家專業實驗室可變坡土槽物理模型
位於揚州市的全國水文培訓中心
國際泥沙研究培訓中心揭幕式(1984年7月21日,北京)
1956年6月創刊的《水文工作通訊》到80年代的《水文》雜誌
國際標準化組織明渠水流測量技術委員會(ISO—TC113)第十四屆會議在北京舉行(1986年4月)
謝家澤率領中國水文考察團訪問蘇聯(1957年4月)
中蘇在莫斯科簽定“關於交換黑龍江(阿穆爾河)流域水文情報和預報第二次會晤議定書”(1987年4月)
趙珂經率領中國水文代表團訪問美國(1981年4月)
國際水文科學協會和中國水利學會以在北京召開的水資源管理水文基礎學術討論會開幕式(1990年10月)

《中國水文志》編纂委員會
《中國水文志》編輯組
編輯說明
凡例
目錄
概述
第一篇 水文環境
第一章 自然環境
第一節 地勢
第二節 天氣和氣候
第三節 水文地質
第四節 河流
第五節 湖泊
第六節 河口與近海
第七節 冰川
第八節 沼澤
第二章 社會環境
第一節 人口與水土資源
第二節 改造與利用
第三節 城市化及影響
第四節 水土保持
第二篇 水文特徵
第一章 降水
第一節 年降水
第二節 暴雨
第二章 蒸發
第一節 水面蒸發
第二節 陸面蒸發
第三章 徑流
第一節 徑流量的地區分布
第二節 徑流量的年際變化
第三節 徑流量的年內變化
第四章 洪水與乾旱
第一節 洪水
第二節 乾旱
第五章 河流泥沙及水質
第一節 河流泥沙
第二節 河流水化學
第三節 水污染
第六章 水資源
第一節 地表水資源量
第二節 地下水資源量
第三節 水資源總量
第三篇 水文站網
第一章 站網規劃
第一節 早期的設站計畫
第二節 全國水文基本站網規劃(第一次站網規劃)
第三節 基本站網驗證和調整規劃(第二次站網規劃)
第四節 水文站網調整充實規劃(第三次站網規劃)
第五節 水文站網發展規劃及站隊結合規劃(第四次站網規劃)
第六節 水質站網和地下水井網規劃
第二章 站網建設
第一節 水文站(流量站)
第二節 水位站
第三節 泥沙站
第四節 雨量站
第五節 蒸發站
第六節 水化學站和水質監測站(水質站)
第七節 地下水觀測井
第八節 實驗站
第四篇 水文測驗
第一章 測驗技術
第一節 水位觀測
第二節 流量測驗
第三節 泥沙測驗
第四節 降水量觀測
第五節 蒸發、水溫、冰凌、地下水觀測
第六節 水質監測
第七節 測驗工作方式
第八節 測驗規範與測驗方法研究
第二章 水文儀器
第一節 生產廠家和研製、檢測單位
第二節 流域和地方水文機構的儀器測具研製
第三節 儀器的配備和使用
第四節 儀器的技術管理與交流
第三章 水文調查
第一節 當年暴雨洪水調查
第二節 歷史洪枯水調查
第三節 定位觀測的補充調查
第四節 調查技術
第四章 資料整編 和水文資料庫
第一節 初期的資料整編
第二節 歷史資料的整編
第三節 逐年資料的整編和水文統計
表4-7 水文年鑑卷冊劃分表
表4-8 刊布水文資料一覽表
第四節 整編 技術
第五節 計算機的套用
第六節 水文資料庫
第五篇 水文情報與預報
第一章 水文情報
第一節 水情站網
第二節 水情拍報辦法與標準
第三節 水情傳遞與資料處理
第四節 水情機構設定及演變
第二章 水文預報
第一節 預報方法研究
第二節 水文情報預報規範
第三章 水情服務效益
第一節 防汛抗旱方面的效益
第二節 生產建設方面的效益
第六篇 水文水資源分析計算
第一章 暴雨、洪水分析計算
第一節 洪水分析
第二節 洪水頻率計算
第三節 根據流量資料計算設計洪水
第四節 暴雨量的分析計算
第五節 暴雨徑流關係的分析計算
第六節 人類活動對洪水的影響分析
第二章 降水量、徑流量和蒸發量的分析計算
第一節 降水量和徑流量的分析計算
第二節 蒸發量的分析計算
第三章 泥沙、水質、水溫和冰情的分析計算
第一節 河流泥沙的分析計算
第二節 河流水質的分析評價
第三節 河流和湖泊(水庫)水溫的分析計算
第四節 河流和湖泊(水庫)冰情的分析計算
第四章 特定水體的水文調查分析計算
第一節 地下水的分析計算
第二節 湖泊、水庫和沼澤的水文調查分析
第三節 冰川、積雪和凍土的水文考察分析
第四節 土石流的水文考察分析
第五節 河口的水文觀測分析
第五章 區域水文和水資源評價
第一節 區域水文
第二節 水資源評價
第七篇 水文科學研究
第一章 水文科研事業的發展歷程
第一節 研究機構
第二節 研究領域
第二章 水文實驗研究
第一節 徑流實驗研究
第二節 降水與蒸發實驗研究
第三節 湖泊水庫冰川與沼澤實驗研究
第三章 泥沙研究
第一節 泥沙特性研究
第二節 泥沙運動研究
第三節 水庫沖淤及演變研究
第四節 河道、河口沖淤及河床演變研究
第五節 河流泥沙分析研究
第八篇 水文教育與宣傳
第一章 水文教育
第一節 學校教育
第二節 職工教育
第二章 水文宣傳
第一節 發展過程
第二節 主要活動
第九篇 水文國際合作與交流
第一章 國際政府間多邊合作
第一節 世界氣象組織水文和水資源計畫
第二節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水文計畫
第三節 颱風委員會水文活動
第四節 國際原子能機構水文活動
第五節 聯合國其他機構水文活動
第二章 國際非政府間多邊合作
第一節 國際水文科學協會
第二節 國際標準化組織明渠水流測量委員會
第三節 其他有關國際組織
第三章 政府間雙邊合作
第一節 中蘇水文合作
第二節 中美地表水水文合作
第三節 中朝水文合作
第四節 中越水文合作
第五節 中國與印、巴、孟等國的水文合作
第六節 其他政府問雙邊合作
第四章 非政府間雙邊合作
第十篇 水文管理
第一章 管理體制
第一節 鴉片戰爭以前
第二節 鴉片戰爭後至民國時期
第三節 新中國初期
第四節 “大躍進”時期至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第五節 改革開放時期
第二章 水文機構和有關機構
第一節 中央機構
第二節 流域機構
第三節 地方機構
第四節 其他有關機構
第三章 水文工作方針
第一節 新中國初期
第二節 “大躍進”時期至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第三節 改革開放時期
第四章 管理措施
第一節 發展規劃和行業管理
第二節 經費管理
第三節 業務管理
第四節 人事管理
第十一篇 水文人物
第一章 領導幹部
第一節 中央水文機構領導幹部
第二節 流域水文機構領導幹部
第三節 地方水文機構領導幹部
第四節 其他水文機構領導幹部
第二章 先進人物和集體
第一節 全國和部委表彰的先進人物和集體
第二節 省(區、市)表彰的先進人物
第三章 在水文作業中犧牲人員
第四章 水利人物誌中的水文人物
附錄
附錄一 水文基本情況統計
附表1-1 全國曆年水文情況統計表
附表1-2 1950年全國水文基本情況統計表
附表1-3 1957年全國水文基本情況統計表
附表1-4 1965年全國水文基本情況統計表
附表1-5 1978年全國水文基本情況統計表
附表1-6 1984年全國水文基本情況統計表
附表1-7 1990年全國水文基本情況統計表
附表1-8 1990年全國水文系統職工構成統計表
附錄二 1980~1990年水文科技主要獲獎成果
附錄三 歷代長度單位換算
大事記
一、古老文明時期(1840年以前)
(一)秦以前(公元前221年以前)
(二)秦漢時期(公元前221~220年)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220~589年)
(四)隋唐五代時期(581~960年)
(五)宋元時期(960~1367年)
(六)明代(1368~1643年)
(七)清代前期(1644~1840年)
二、外來影響時期(1841~1948年)
(一)清代後期(1841~1911年)
(二)民國時期(1912~1948年)
三、迅速發展時期(1949~1957年)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0949~1952年)
(二)第一個五年計畫時期(1953~1957年)
四、曲折前進時期(1958~1978年)
(一)“大躍進”與調整時期(1958~1965年)
(二)“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1976年)
(三)在徘徊中前進時期(1977~1978年)
五、改革開放時期(1979~1990年)
(一)改革開放初期(1979~1980年)
(二)第六個五年計畫時期(1981~1985年)
(三)第七個五年計畫時期(1986~1990年)
《大事記》索引目錄
索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