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主同盟青海省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青海省沒有民盟地方組織,1949年9月青海解放之後,不少知識分子由外地來青海參加建設,其中有民盟盟員。1950年民盟西北總支部吸收青海省著名愛國民主人士楊希堯入盟,1951年1月民盟西北總支部第四次委員會決定在青海省建立民盟組織,由楊希堯、謝高峰、蒙念祖3人負責籌備事宜。1951年3月9日,中國民主同盟青海省支部籌備委員會在西寧召開成立大會,11位盟員楊希堯、謝高峰、蒙念祖、張百庵、杜理丞、楊少東、黃家禎、魏振邦、樊立士、劉定濤、李潤祥參加了大會。中共青海省委書記張仲良,青海省人民政府主席趙壽山到會祝賀並講話。大會選舉民盟青海省支部籌備委員會委員5人,楊希堯為主任委員,謝高峰為秘書長。12月30日,民盟青海省支部籌備委員會召開委員擴大會議,決定在民盟青海省支部籌備委員會下設組織、宣教、財務、婦女4個委員會,並任命了各委員會負責人。1954年2月,在中共青海省委和民盟西北總支部的領導與幫助下,在西寧召開了民盟青海省第一次盟員大會,正式成立了民盟青海省支部,楊希堯當選為支部主委。1956年9月,根據民盟中央決定,更名為民盟青海省委員會。
50年代前期,在中共過渡時期總路線指引下,青海民盟的工作重點轉移到文教戰線方面,盟員通過各種政治運動和業務實踐進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以提高自己的政治覺悟和工作積極性。
1957年中國共產黨開展整風運動,隨後進行了“反右派”鬥爭,由於“反右”鬥爭的嚴重擴大,大大地挫傷了廣大盟員為社會主義服務的積極性。
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到1976年結束,十年中,青海省民盟組織受到嚴重摧殘和打擊,民盟組織被迫停止一切活動,位於西寧市解放路的辦公用房被占用,印信檔案被收繳,機關幹部被下放,有11位盟員在其工作單位以莫須有罪名被迫害致死。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重新確定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大力進行撥亂反正,全面落實各項政策,逐步糾正了以前“左”的錯誤,統一戰線得到了恢復,使受到各種錯誤處理的盟員得到平反改正,從而激發了廣大盟員致力於社會主義事業的愛國熱情。
1979年10月,民盟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盟章中明確指出:“中共民主同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愛國統一戰線的組成部分,是以社會主義知識分子,特別是文教科技界中上層愛國者為主的政治聯盟,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一步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政治力量”,並確定“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上來”。此後,加強了組織建設和思想建設,在履行參政議政、政治協商、民主監督職能的同時,貫徹“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調動盟員為社會主義服務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建設四化、統一祖國、振興中華做出貢獻。
1989年,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意見》發布後,進一步明確了民盟參政黨的地位和作用、民主黨派參政的基本點和民主監督的總原則,民盟組織和廣大盟員的參政意識有了進一步加強。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青海民盟組織在民盟中央和中共青海省委的領導下,充分發揮盟員在教育、文化、科技等領域的綜合優勢,參政議政,服務社會,為青海省的改革開放、民主與法制建設、社會穩定、以及經濟和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提出了許多建議和意見,並推動民盟的各級組織積極開展辦學講學、科技諮詢、智力扶貧等活動,較好地履行了參政黨的職能,為青海省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做出了努力。青海民盟組織在實際工作中也得到進一步鍛鍊、鞏固和發展,盟員素質不斷提高,民盟的組織也有較大發展。
在青海省,民盟地方組織已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致力於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全省盟員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為青海省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為改革開放、社會穩定,為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努力奮鬥。
1950年底,全省共有盟員11人,其中在政府機關工作的3人,在中等學校工作的8人。1951年3月,民盟青海省支部籌備委員會成立後,根據民盟中央一屆六中全會確定的“鞏固與發展相結合”、“質與量並重”、“發展對象以文教界為主”組織發展方針,在西寧地區,以文化教育界及愛國民主人士、自由職業者為對象,積極慎重地發展盟員,至1952年盟員人數達到34人,1953年達到51人。從1953年開始,遵照民盟中央“關於轉向中上層發展組織的通知”精神,著重在文教界中上層知識分子中發展了一些盟員,到1955年盟員人數達到70人,其中文教界盟員從1952年占盟員總數38%增加到占60%以上,到1956年文教科技界的盟員占盟員總數66%,中、上層知識分子盟員占盟員總數的64%。這期間,文教衛生界的一些知名的愛國民主人士、學者、美術工作者、醫務工作者、科技工作者、中等學校領導幹部、優秀教師相繼加入民盟組織,不但提高了盟員的質量,也在社會上樹立了民盟組織的良好形象。因工作調動,在農業區的民和、樂都、化隆、貴德、互助、湟源等縣,牧業區的共和、祁連等縣和柴達木、格爾木、冷湖地區也有了單線聯繫的盟員。
“反右派”鬥爭前,青海民盟的組織發展工作一直是積極健康的,1957年全省盟員總數為103人。“反右派”鬥爭後,部分盟員受到錯誤處理,1958年,全省盟員人數減少為83人。遵照民盟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關於“以鞏固為主,一般不作發展,以促進盟的組織和成員的根本改造”的決定,除由外省調來的盟員外,組織發展工作基本上處於停頓狀態。1961—1963年,全省發展新盟員11人。1964年全省有盟員104人。後因調外省工作和自然死亡等原因,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時,全省有盟員99人。
“文化大革命”中民盟組織停止活動。“文化大革命”後,從1978年9月民盟青海省委恢復組織活動到1980年10月,通過摸底了解,先後和87位盟員取得了聯繫,1980年12月,召開民盟青海省第六次盟員代表大會時,全省有盟員93人。民盟全國“六大”以後,民盟省委認真貫徹民盟中央制定的“以大中城市為主、以中上層為主、以文教界為主”的方針和“在工作中發展,發展是為了工作”的原則,組織有了較大的發展,至2010年底,全省有盟員1431人,其中文化、教育、科技界的成員1096人,占76.6 %;新社會階層61人,占4.3%;盟員中,大學以上學歷占59.3 %;中上層人士,占81.9%。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