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主同盟遵義市委員會

1952年7月19日遵義縣城區改設遵義市,7月31日,中國民主同盟遵義縣分部籌備委員會改為中國民主同盟遵義市分部籌備委員會。 1956年6月19日,根據盟省委決定,原遵義市分部委員會改為中國民主同盟遵義市委員會,簡稱民盟遵義市委。 1959年6月27日至28日,召開遵義市第二次盟員大會,選舉產生民盟遵義市第二屆委員會,主委陳仲庵、副主委詹健倫、李方明。

一、組織的建立和發展
1、民盟遵義縣分部籌委會
遵義雖是貴州省第二大城市,但解放前中國民主同盟尚未在黔北建立正式組織。解放初除中共黨組織外,尚無其它政黨組織,唯有經外地盟組織發展調遵的兩位盟員和國琴和雙茹危。
1951年,根據盟的“以大中城市為主、以文教界為主、以中上層知識分子為主”的組織方針,中國民主同盟貴州臨時工作委員會派組織部長唐弘仁來遵發展盟員並籌建基層組織。當時遵義有中等學校四所,教職員工146人,民眾組織力量和組織程度極其薄弱。在中共遵義地委、地委統戰部支持下,多次邀請文教界人士座談,宣傳民盟即將在遵義建立組織的信息,地委書記李書波親自介紹統一戰線和民主黨派的性質和任務,地委統戰部和專署文教科為支持民盟組織的建立和發展,還在中學教師參加赤水縣土改工作積極分子中培養對象。
1952年,盟省委臨時工作委員會派組織部長唐弘仁和副部長李方明來遵義進行建盟工作。中共遵義地委、地委統戰部派專署文教科長、中共黨員楊天源入盟,主持遵義民盟成立發展工作。3月16日,中共遵義地委統戰部、民盟貴州省支部聯合邀請文教界人士20多人在地委統戰部會議室舉行茶話會,宣布民盟遵義縣分部籌備委員會正式成立。唐部長介紹了盟的性質和任務,與會同志爭先恐後發言,表示希望加入民盟,當天晚上召開中國民主同盟遵義縣分部籌委會議,會議討論決定:楊天源為籌委會主任,陳仲庵任宣傳部長,李方明留遵任組織部長兼專職幹部,會議決定首先在運動積極分子中發展成員,截止7月底,民盟遵義縣分部籌委會有盟員12人。設秘書處和宣傳部,同年11月5日增設組織部。
2、民盟遵義市分部籌委會
1952年7月19日遵義縣城區改設遵義市,7月31日,中國民主同盟遵義縣分部籌備委員會改為中國民主同盟遵義市分部籌備委員會。截至年底,已發展盟員34人,市分部決定在遵義四所中學建立4個直屬小組,除市分部籌委會及盟機關外,民盟遵義師範小組有盟員13人,由趙世迦擔任組長,一中小組有盟員5人,由季道文任小組長,二中小組有盟員4人,由市分部籌委會秘書處幹事魏汝為代組長,四中小組有盟員5人,由詹建倫擔任組長,另有2名單聯盟員由分部籌委會直接聯繫。
3、第一次盟員大會及遵義市分部委員會
1954年9月10日至12日,中國民主同盟遵義市分部委員會第一次盟員大會在市中蘇友好協會會議室(原址位於今區政協大樓處)召開,出席盟員39人,大會由陳仲庵主持。大會主席詹健倫致開幕詞,分部籌委會負責人楊天源作市分部籌委會兩年來的盟務工作報告,動員盟員積極參加文教建設工作。大會選舉了新的分部委員會,委員有陳仲庵、楊天源、詹健倫、謝德增、萬蘇黎;候補委員杜錫隆、季道文。經第一次委員會議選舉陳仲庵任主任委員兼組織部長,魏汝為任組織部副部長,謝德增任秘書主任,詹健倫任宣傳部長。
市分部委員會成立後,對原基層小組進行重新調整:一中小組組長季道文,二中小組組長鄭昌,四中小組組長夏都芬、副組長李季超,遵義師範小組分為兩組,其中第一小組組長趙世迦,第二小組組長熊忠朝。
4、民盟遵義市(縣級)委員會
1956年6月19日,根據盟省委決定,原遵義市分部委員會改為中國民主同盟遵義市委員會,簡稱民盟遵義市委。1959年6月27日至28日,召開遵義市第二次盟員大會,選舉產生民盟遵義市第二屆委員會,主委陳仲庵、副主委詹健倫、李方明。
1963年2月2日至3日召開了第三次盟員大會進行換屆選舉,分部委員會班子成員全部當選,繼續領導盟市委工作。遵義民盟組織在工作中得到鞏固和發展,至“文革”前全市共有五個支部(師範專科學校支部、一中支部、二中支部、四中支部、機關支部)和3個直屬小組(遵義師範小組、地區醫院直屬小組、農校直屬小組),盟員79人。
“文化大革命”期間,盟組織停止活動,1968年7月,盟市委機關被造反派強占抄家封門,遭受了一場洗劫。
十一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給民主黨派帶來生機和希望。1980年2月,在盟省委領導下,中共遵義地、市委大力支持下,恢復了組織活動,建立了以詹健倫同志為組長,楊天源為副組長的民盟遵義市臨時領導小組,秘書處改稱辦公室,重新進行盟員登記,清理檔案資料,從此,盟市委工作重新走向正軌。
1982年2月、1984年12月、1987年11月、1990年5月、1993年4月、1996年12月分別召開了第四次至第九次盟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民盟遵義市第四屆至第九屆委員會,主委分別由詹健倫(四、五屆)、萬德貴(六、七屆)、曾祥銑(八、地級一屆)、錢民章(二、三屆)擔任,副主委前後分別由楊天源、萬德貴、陳興伯、魏汝為、彭鴻升、周厚稷、曾祥銑、辜正修、袁長江、余大均、齊仲珉、高欽岳、王鳳玲擔任。1987年11月起,盟市委機關設辦公室、組織部、宣傳部、社會服務部。
5、民盟遵義市(地級)委員會
1997年遵義撤地設市,同年10月10日,民盟遵義市(地級市)第一屆委員會成立,委員23人,主委曾祥銑,副主委辜正修、高欽岳、王鳳玲。盟市委機關設一室兩科:辦公室、組織宣傳科、社會服務科。2001年7月,盟市委進行屆中調整,補選錢民章為副主委。
2001年11月16日至18日,盟市委召開第二次盟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民盟遵義市第二屆委員會及盟市委領導班子,新一屆市委會委員25人,主委錢民章、副主委王鳳玲、高欽岳、陳恩謙、張學軍,盟市委下設教育、科技、文化、聯誼、婦女老齡五個工作委員會。
2006年9月29日至30日,盟市委召開第三次盟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民盟遵義市第三屆委員會及盟市委領導班子,新一屆市委會委員25人,主委錢民章,副主委苟大明、黃先明、陳恩謙、張學軍。
6、基層組織
1980年,盟市委恢復組織活動後至1998年8月,盟市委先後建立了師範、四中、聯合、機關、一中、二中、長征子校(2001年更名為同濟)、文藝、小教、科技、農校、教育學院(1997年與師專支部合併)、106地質隊支部、十一中八中、三中、六中、鈦廠、九中、五中、退休等支部。1998年8月、2001年4月,原省直屬桐梓小組、遵義醫學院總支先後劃歸民盟遵義市委。2003年,遵義師院支部的換屆並升格為師院總支,原農校支部撤銷,成立遵義職業技術學院支部。2005年,成立了紅花崗區機關支部。截止2007年8月底,民盟遵義市委轄屬25個基層組織,其中,2個總支、22個支部、1個直屬小組。盟員582人,其中副高以上職稱274人,碩士以上學業19人,中上層人士530人。
二、主要工作和重要活動
民盟在遵義建立組織後,在中共領導下積極組織盟員投身到如火如荼的革命鬥爭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去,發揮參政黨職能,為團結教育知識分子做了不少工作。如號召並組織盟員投身到當時的“五大任務”、“土地改革”、“三反”、“五反”、“思想改造”、“抗美援朝”、“反對美帝霸占台灣”、“支援印度支那人民的正義鬥爭”、“對私改造”、“合作化”等實際鬥爭中磨練、思考、自我改造,樹立革命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積極為社會主義建設作貢獻。盟員搞好本職工作的同時,還積極參加盟組織舉辦的教育、科技講座,推廣新教育法,積極購買公債(1954年,教師中29名盟員認購公債1204元,超過認購指標4倍多),下鄉宣傳農業合作化,開展掃盲工作。
1966年6月4日,盟市委召開“文革”中最後一次委員擴大會,學習開展“文化大革命”的有關檔案,並根據上級指示停止了活動。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撥亂反正,給民主黨派帶來了生機和希望。盟市委恢復正常工作後,組織盟員學習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制定的方針政策和盟中央、盟省委有關檔案,增強盟員對新時期中共的統戰政策、知識分子政策的了解和認識,同時積極主動協助黨和政府為盟員落實政策。如1981年底平反落實了被錯劃右派14人、冤案1人,協助有關部門落實房產產權、知識分子政策、戶口及糧食關係等70餘件,其中有引起全國震驚的桐梓段後麟工程師陪殺案,並代轉、代呈落實政策信件80餘件。
隨著黨的中心工作的轉移,盟市委帶領全市盟員,積極投身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偉大變革中,特別是1989年《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意見》和2005年《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建設的意見》出台後,民主黨派的工作迎來了一個又一個春天,盟市委在盟省委和中共遵義市委領導下,積極履行參政議政、民主監督的參政黨職能,為本地兩個文明建設出主意、想辦法、作貢獻。
參政議政:民盟在遵義建立組織後,盟的領導和部份盟員相繼在人大、政府、政協擔任領導工作。目前,盟市委有省人大代表1人、市人大常委1人、市人大代表5人、區人大代表3人(其中常委1人);省政協委員2人、市政協委員23人(其中市政協副主席1人、市政協常委5人)、區政協委員6人(其中區政協副主席1人、市政協常委3人)。他們積極參加中共遵義市委、市政府、市委統戰部主持的就本市重大政治、經濟、人事事項協商,以及重要檔案出台前的討論,認真建言獻策。盟市委還組織各專門委員會,基層支部圍繞遵義經濟發展、特別是教育展開各種形式的調查研究,形成調查報告,通過議案、提案的形式反映社情民意,協助黨和政府改進工作。據不完全統計,從1990年至2007年盟市委就本市教育、經濟、文化等方面內容提出集體提案57件,個人提案、建議案481件。
自身建設:加強盟的自身建設的根本目的在於提高全市盟員的整體素質,提高盟市委的參政議政水平。盟市委首先注重加強盟的思想建設,組織盟員學習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各項方針政策,學習鄧小平理論,學習盟章、盟史,舉辦各類大型活動。除每年舉辦的新盟員培訓、盟史圖片展覽外,1984年,盟市委舉辦了大型書畫展覽,參觀人數上萬人次;1986年8月,民盟中央副主席、著名科學家談家楨來遵。盟市委邀請談老舉辦學術講座,全體盟員和地、市機關領導,各民主黨派和市政協負責人應邀聽講。1992年在遵義賓館舉辦慶祝遵義民盟成立四十周年活動,並舉辦書畫展覽;1995年舉辦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活動;1997年舉辦喜迎香港回歸慶祝活動;1998年舉辦紀念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二十周年活動;1999年舉辦喜迎澳門回歸活動;2000年召開“維護祖國統一,堅持‘一國兩制’”座談會。舉辦“攜手邁進新世紀”聯歡活動;2001年3月為紀念中國民主同盟成立60周年,盟市委在紅花崗區政府會議大廳舉行慶祝大會,盟省委、市區兩級領導、各民主黨派負責人、全體盟員出席了大會,同時在河濱公園舉辦中國民主同盟盟史圖片展覽;2002年3月,在遵義賓館舉辦慶祝遵義民盟成立50周年暨表彰大會,會上表彰了7個先進支部、10 個優秀基層幹部、44位先進盟員,為50年代入盟的25位老同志頒發了榮譽證書。很多支部表演了精彩的文娛節目,同時還利用“三八”婦女節、教師節、老年節等節日舉辦各類知識競賽、講座、遊覽、參觀、演講等豐富多彩的活動。2004年,舉辦慶祝第二十個教師節文藝活動。通過上述活動,增強了廣大盟員的政治責任感和愛國主義熱情,增強盟組織的凝聚力。其次,盟市委從抓基層組織活動入手抓基層建設,通過片區活動與支部活動相結合,組織發展與後備幹部隊伍建設相結合,使全體盟員的整體素質得到提高。1999年在貴州省地方組織盟務工作研討全上,盟市委作了題為《讓基層支部朝氣蓬勃地邁向21世紀》的經驗介紹,得到大會肯定並刊登於《中央盟訊》2000年第1 、2 期合刊上。2001年10月出席省盟務研討會,民盟四中支部在會上作了題為《搞好新老交替,宏揚優良傳統》的發言,得到與會者的好評。盟市委機關報《遵義盟訊》從1988年底復刊,1994年改版成八開小報,一直堅持按時出版,為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交流盟務工作經驗,提高盟員思想覺悟,指導盟務工作起到了應有的作用;在促進與省內外各兄弟盟組織、與我市其它民主黨派交流學習和聯絡感情方面,也起到了一定作用、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社會服務: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盟市委緊緊圍繞本地經濟建設,充分發揮盟員的智力優勢為社會服務,在辦學、科技諮詢、支邊扶貧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1983年——1985盟市委面向社會,開辦“自學聲樂”。1985年3月,盟市委組織部份盟內外科技人員成立民盟科技諮詢綜合服務部,從1985年—1987年開展大型科技諮詢項目8項。1986年組織遵義市教育界有名的中國小教師和行政領導赴務川培訓中國小行政領導及歷史、地理教師共140餘人。1984年盟市委創辦了民盟“光明補習學校”,從1984年—1992年共開辦高中補習班35個,累計學生2800餘人。民盟科技支部1992年—1994年與市勞動局舉辦財會自考中專班,共培訓學生110人。1993年盟市委開辦少年電腦培訓班6期,培訓學員200餘人。盟市委還積極組織盟內外教師及科技人員支邊扶貧,1985年—1987年赴沿河縣開辦國小語文、數學、行政管理共9個班,培訓學員510人,1998年—2002年3月,在務川自治縣舉辦高中、國中的語文、數學、物理、化學、外語5科教師培訓班共10班,歷時3周,培訓教師300餘名。舉辦銀杏及蔬菜種植培訓班3期,培訓人員300餘人。在務川培訓醫務人員450人次,為縣醫院作示範外科手術3台。從1997年至2000年,盟員捐款資助災區及貧困兒童,資金達16980元。另捐電腦學習機、文具、衣物若干。從1998年起每年資助10名務川自治縣少數民族兒童每年1000元,完成他們國小階段學業。並從民盟大連市委引資在務川自治縣石朝鄉開設了“民盟助學班”,每年資助該班50名貧困少數民族兒童5000元(1999年——2004年),完成國小階段學業。2000年,盟市委與市政協配合,從澳門引資20萬,在桐梓南溪口修建了雲霞希望國小,並為該校師資培訓做了大量工作。
十五期間,組織兩城區教學經驗豐富的近百名中國小教師,到務川、湄潭、正安、餘慶、桐梓、匯川區等縣(區)及其鄉鎮進行了10次教師培訓。培訓科目包括高中、國中、國小各科的教材教法及其新課程改革標準、學校教學管理、學生心理諮詢等。上示範課或開講座共400餘學時,接受培訓的師生上萬人次。參與支教的老師不辭辛勞,十分盡責,幫助受培訓的地區提高了教育教學及管理水平,受到當地師生的一致好評。組織了4次較大規模的下鄉醫療培訓及義診活動。有近30名醫學院教授、副教授、醫技人員到務川縣、湄潭縣及其鄉、鎮、村對醫衛和計生人員進行培訓;講授醫療衛生、計畫生育、老年保健等知識;開展查房、會診、做凝難手術,為民眾義診。共培訓醫務及計生人員500餘人次,義診病人1000餘人次。通過對務川縣中醫院、湄潭縣茅坪鎮醫院醫務人員的培訓,提高了兩家醫院醫療水平和管理水平,門診率有了明顯提高。每年聘請蔬菜種植專家到務川縣大坪鎮培訓蔬菜種植技術,向村民贈送優質菜種、營養缽、遮陽蓬等。在城區聯繫了參觀學習點,出資讓大坪鎮村民輪流來遵參觀學習。現該鎮蔬菜種植技術水平有了明顯提高,蔬菜種植戶不斷增多,已成為務川縣城重要蔬菜供應點。通過引資和組織盟員自願捐款捐物等方式,資助山區貧困學生。“十五”期間,完成了對務川縣石朝國小“民盟助學班”50名兒童、香港理工校友希望國小10名貧困兒童1—6年級的捐助幫扶。2004年開始對務川大坪國小30名貧困學生1—6年級的捐資助學,每生每年100元。2002年,從大連盟市委引進2000元購買文具和體育器材,10000元購買電視機、VCD等音響設備,捐助給石朝鄉民族國小;2004年,小教支部盟員組織部份學生共捐贈了4000多套兒童衣服,200多個書包,數千冊圖書給務川大坪國小;2005年,盟市委向湄潭求實中學捐贈價值1000元的新書和200餘冊舊書,受到學校師生和家長的歡迎。
值得一提的是,受盟省委委託,2006年組織英語教師到畢節地區培訓英語老師,2007年到銅仁萬山特區培訓中國小校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當地的好評。
三、作用和影響
民盟在遵義建立組織已經50多年。50多年來,盟市委帶領廣大盟員與中國共產黨風雨同舟,榮辱與共,圍繞中共的各個時期的中心任務開展盟務。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為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積極履行參政議政、民主監督的參政黨職能。同時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做好事,做實事,為促進遵義兩個文明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據不完全統計,1985年以來,全市盟員獲各類獎勵1340人次。其中,國際級2人次,國家級獎勵151人次,省級157人次。盟市委所屬教育學院支部、農校支部、退休支部先後被盟省委評為先進支部,科技支部被評為遵義市為四化服務先進集體。盟市委在1985年——1987年在沿河支邊成績顯著,獲省政府頒發的支邊先進集體獎,1995年盟市委獲原遵義市政協提案先進集體獎。1997年在抗洪救災活動中,盟市委積極組織盟員為三江人民捐款、捐物,獲市政府頒發的抗洪救災先進集體獎。2000年盟市委婦女委員會獲市婦聯頒發的“三八”紅旗集體獎。盟市委因在務川苗族、仡佬族自治縣及遵義縣平正苗族自治鄉的智力支邊扶貧,捐資助學方面成績顯著,獲中共遵義市委、市政府頒發的“遵義市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獎”。2001年盟市委獲市政協頒發的“政協優秀提案單位”獎;中共遵義市委、市政府頒發的“遵義市智力支邊工作先進集體獎”。 2004年盟市委榮獲中共貴州省委組織部、省教育廳、省人事廳、省扶貧開發辦公室聯合授予的 “優秀支教隊”稱號,盟員潘用敏老師榮獲省“優秀支教隊員”稱號。2005年9月,盟市委獲盟中央頒發的“民盟基層組織建設先進單位”,醫學院總支、四中支部獲盟省委頒發的“民盟基層組織建設先進單位”。“2006年,獲中共遵義市委、市政府、是政協頒發的“遵義市‘十五’期間智力支邊工作先進集體獎”。
50多年來,民盟遵義市委得到了遵義各級政府和人民民眾好評,特別是近年來,盟市委組織的盟內外專家、特級、高級教師在國家級貧困縣務川自治縣的一系列智力支邊扶貧、捐資助學、科技諮詢服務活動,得到務川自治縣黨政領導、務川各族人民的肯定。1999年務川縣四大班子給盟市委贈送了“情系山區教育、鼎力振興黔北”的錦旗。2000年又贈送“科技扶貧真情注、智力支邊碩果豐”的錦旗。2006年務川自治縣香港理工希望國小贈送“捐資助學、澤被千秋”的錦旗,湄潭縣教育局、支邊辦贈送“民盟支教、情灑湄江”的錦旗。
50多年的歷程,在歷史的長河中不過是短暫的一瞬,對於遵義民盟來說,卻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變化,在逝去的歲月里,民盟老一代成員及領導者歷經風雨,矢志不移地跟隨中國共產黨一道前進,認真履行參政議政,民主監督的職責,為推動遵義的“三新一強”建設作出不懈的努力。我們將繼承民盟的光榮傳統,與時俱進,在國家的政治生活、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為遵義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譜寫新的篇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