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主同盟新余市委員會

1990年10月21-23日,召開中國民主同盟新余市第二次盟員大會,選舉產生了中國民主同盟新余市第二屆委員會,傅慈祥為主任委員,溫菁華為副主任委員。 1995年12月14日,召開中國民主同盟新余市第三次盟員大會,選舉產生了中國民主同盟新余市第三屆委員會,魏碾昆為主任委員,胡述文、何有根(駐會)為副主任委員。 1999年12月1-2日,召開中國民主同盟新余市第四次盟員大會,選舉產生中國民主同盟新余市第四屆委員會,陳秉正為主任委員,胡述文(駐會)、金鑫華、廖文乾為副主任委員。

中國民主同盟(簡稱民盟)主要由從事文化教育以及科學技術工作的高、中級知識分子組成,具有政治聯盟特點的,致力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參政黨。
新余民盟組織活動是在舊中國瀕臨覆亡、新中國誕生前夜的血與火搏鬥中開始的。1949年 3月,民盟江西省臨工委委員唐敬齋和高安民盟組織成員陳錫奎到新余發展民盟組織。是年4月建立了有20餘位成員的中國民主同盟新喻地下臨時工作組,1949年11月,組建了民盟新喻縣聯絡組,1951年5月,組建民盟新喻區分部,黃建國任區分部主委。1954年,民盟新喻區分部改建為民盟新喻縣支部,選舉劉志仁為支部主委,1958年7月,民盟新喻縣支部改建成民盟新余小組,傅慈祥任組長。1960年,民盟新余市支部成立,傅慈祥任主委。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運動開始之後,民盟組織受到衝擊,停止活動。
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召開了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三中全會路線、方針、政策鼓舞和指引下,盟的組織活動得以恢復。1980年5月,重新成立民盟新余小組,有盟員5人,傅慈祥任組長。1983年初開始發展新盟員,1984年4月,成立民盟新余市支部委員會,傅慈祥任支部主委。1985年8月7-9日,召開中國民主同盟新余市第一次盟員大會,選舉產生了中國民主同盟新余市第一屆委員會,傅慈祥為主任委員,溫菁華、錢鹹生為副主任委員,從1987年7月至1989年9月,先後調進三名專職盟務幹部,組建了盟市委機關,機關工作逐步走向正規化、制度化的軌道。1990年10月21-23日,召開中國民主同盟新余市第二次盟員大會,選舉產生了中國民主同盟新余市第二屆委員會,傅慈祥為主任委員,溫菁華為副主任委員。1995年12月14日,召開中國民主同盟新余市第三次盟員大會,選舉產生了中國民主同盟新余市第三屆委員會,魏碾昆為主任委員,胡述文、何有根(駐會)為副主任委員。1999年12月1-2日,召開中國民主同盟新余市第四次盟員大會,選舉產生中國民主同盟新余市第四屆委員會,陳秉正為主任委員,胡述文(駐會)、金鑫華廖文乾為副主任委員。2004年12月5-6日,召開中國民主同盟新余市第五次盟員大會,選舉產生中國民主同盟新余市第五屆委員會,陳秉正為主任委員,陳文華、廖文乾、彭小蘭(駐會)為副主任委員,劉智勇為秘書長。
新余市現有中國民主同盟盟員227人,分轄分宜縣總支(內設3個二級支部)、渝水區支部、市直一支部、市直二支部、市直三支部、市直四支部、高專支部、市一中支部、市二中支部、市三中支部、市四中支部、新鋼公司支部、贛西供電公司支部13個基層組織。平均年齡49.5歲,其中女性77人,在職人員160人,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204人,占盟員總數的91%;具有中級以上技術職稱的170人,占盟員總數的75 .9%。擔任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47人(省人大代表1人,省政協委員(常委)1人,市人大代表4人(其中常委2人),市政協委員26人(其中常委6人),縣人大代表(常委)1人,縣(區)政協委員17人(其中常委4人));在職副縣(處)級以上幹部11人(其中副市(廳)級2人);科級幹部25人,另有12人在各級監察、檢察、審計、教育等系統中擔任特邀人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