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數字方誌庫

中國數字方誌庫

玉樹調查記周希武(1885—1928),字子揚,甘肅天水人,清末廩生。 1941年8月,周希武隨同甘肅勘界使、忠武軍統令周務學,到玉樹進行勘界調查。 《玉樹調查記》初稿幾經周希武修改後,於1920年在上海第一次出版發行。

近萬種古籍方誌

幫助建立一座擁有10萬冊(近1000萬頁)古籍方誌的數字方誌館。
中國數字方誌庫是一套大規模數位化的地誌類文獻綜合性資料庫。本庫先期收錄1949年以前地誌類文獻萬餘種,涵蓋了宋、元、明、清及民國時期的稿本、抄本、刻本、活字本等各種版本,全國各公共圖書館、大專院校圖書館、博物館及私家的孤本、稀見本、批校本、題跋本等各種藏本,各個歷史時期的全國總志、各級地方志以及山水志、水利志、名勝志、祠廟志、園林志、民族志、遊記、邊疆和外國地理志等。
本庫先期隆重推出的是利用最新數位化處理技術製作的高清晰中國數字方誌庫影像版,全部志書的書目數據符合國家標準古籍著錄規則》(GB/T3792.7—2008)的編制原則,能滿足各種版本的作業系統用戶的查詢和閱讀需求,支持多用戶同時快速檢索、瀏覽、下載和列印。
本庫所收地誌類文獻量最大、種類最多、內容最豐富,堪稱現代中國最大、最權威的方誌庫。它還將近一步增收各種地誌類文獻,為所有擁有本資料庫的用戶建成一座數位化的中國方誌館。
(截止到2011年6月共收書數量:10400餘條,並且還在增加中。)

收錄方誌舉例:《玉樹調查記》和周希武

玉樹調查記玉樹調查記
周希武(1885—1928),字子揚,甘肅天水人,清末廩生。周希武是清末民初甘肅有為的一個青年知識分子。民國三年去玉樹了解調查地方沿革和甘川藏邊界糾紛,之後寫成《玉樹調查記》。
1915年任甘肅省立第四中學校長時,他因仰慕武威進士李叔堅,兩次求見,因李閉門讀書謝客而未遂。第三次求見,他書長信一封,且長跪李家門前不起,李叔堅知道後,倒屣出迎,相談甚深,成忘年交。 1916年,周希武應寧海鎮守使馬麒之邀去青海,先後任秘書、總務處長、西寧縣縣長等職。 1928年7月下旬,周希武與青海名士朱錦屏受馬麒之派,赴省城蘭州與國民軍馮玉祥部談判,25日,當周、朱行至老鴉峽蓮花台時,突遭馬麒部反對與國民軍談判的頑固派匪徒槍擊,遇難身亡。周時年43歲。噩耗傳到西寧,群情悲憤,各界舉行隆重追悼會,進行悼念。後馮國瑞路經蓮國花台,作絕句一首吊之:“老鴉城下冤魂語,白馬灘前亂石飛。一百裡間還往路,思君幾度淚沾衣。 ”其寓意深刻,讀來令人悽然。 近讀《玉樹調查記》一書,深感這書本充分體現了作者學力的深厚和他愛國的良好寫作動機。就文字上看,從體例結構、事實考證,以及命題遣辭,都十分精當確切。讀了之後,受益匪淺。之後,我對作者生平也作了一番梗概了解。 1911年前後,海南玉樹地區的二十五族,受到控制西藏的英帝國主義侵略威脅和駐守西康川軍的越界掠奪。尤其英帝國主義尤為狂妄,1914年英國勾結西藏賣國分子非法訂立《西姆拉條約》,竟公然叫嚷西藏“獨立”,還把青海全部劃在其境內。當時玉樹歸甘肅西寧道管轄,為了穩定局勢,甘肅當局做出與四川會勘玉樹界務的行動。 1941年8月,周希武隨同甘肅勘界使、忠武軍統令周務學,到玉樹進行勘界調查。時經八九個月,他們深入荒山草地,遍訪土司、僧侶、牧民,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 1915年勘界達成協定,報經北京政府明令公布:“玉樹二十五族仍歸甘肅西寧管理,川省不得干涉。”省界爭端就此平息。此時周希武的《玉樹調查記》初稿也已完成。 《玉樹調查記》初稿幾經周希武修改後,於1920年在上海第一次出版發行。數十年來,此書一版再版,深得國內外學術界好評。《玉樹調查記》採用志書體,分部落、山脈、水道、地形、政治、宗教、風俗、實業、掌故、考證十個大類。每篇開始都寫有一段小序,以勾劃輪廓和概要敘述沿變,然後記事、列表。全書層次分明,脈絡清晰。全書分上下兩冊,共40餘萬字。作者對玉樹地區的山川地貌、部落土司、宗教風俗、牧業種植等均作了詳細記錄和考證。還對人們所關心的玉樹二十五族的宗教風俗,亦有詳盡記述,對民眾生活的各種情況,書中也均有記載。《玉樹調查記》中,還附有玉樹二十五族簡明圖和20幅照片,這些都是二十世紀初海南自然和社會風貌不可多得的形象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