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心理學簡史

中國教育心理學簡史: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在古代的教育實踐中,就萌發了教育心理思想。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在孔丘、孟軻、荀況、墨翟等思想家的著作中,已有不少教育心理思想。

中國教育心理學簡史

正文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在古代的教育實踐中,就萌發了教育心理思想。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在孔丘孟軻荀況、墨翟等思想家的著作中,已有不少教育心理思想。例如:關於學習者的動機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的論述。關於學習過程有“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學至於行之而止矣”及“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而後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循循善誘”等論述。關於因材施教則有:“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的論述。中國古代思想家的這些教育心理思想,到了漢、唐、宋、元、明、清各朝代雖不斷有所充實和發展,但仍沒有形成嚴密的知識系統,沒有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中國教育心理學科的發展,是從近代開始的。
清朝末年至1949年中國教育心理學發展概況教育心理學在中國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是在清朝末年隨著師範教育的興起而出現的。20世紀20年代初,中國教育心理學家廖世承借鑑英國的教育心理學,曾在南京高等師範學校開班授課, 並於1924年出版了 《教育心理學》 專著。這是中國較早的一本教育心理學教科書。 其後則有中國語言學家、心理學家陸志韋翻譯的美國心理學家E.L.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學概論》,於1926年出版;胡毅翻譯的桑代克的《人類的學習》,於1934年出版(同年另有趙演譯本出版)。桑代克的學生A.I.蓋茨所著《教育心理學》也由宋桂煌譯出(1936)。這樣桑代克的聯結理論對中國教育心理學的建立起了一定的影響。此後,德國心理學家K.科夫卡、W.苛勒等的格式塔學說以及英、美其他教育心理學學派的理論又傳入中國。如吳紹熙、徐儒翻譯(1939)的H.L.何林華的《教育心理學》。中國教育心理學家艾偉則把J.德雷弗(舊譯崔佛)等10人所著的教育心理學著作編譯成《教育心理學大觀》一書,於1945年出版,他自己也寫了一本《教育心理學》。這樣,就使中國的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工作逐步開展起來,20年代開始進行的心理測驗,除陸志韋、吳天敏修訂了A.比內-西蒙智力測驗量表、中國教育心理學家肖孝嶸介紹墨跋量表和古氏畫人測驗等外,學科測驗則更多;當時雖還沒有專門的機構和人員主持其事,但編制出來的各種測驗有四、五十種之多。
在學科心理學方面的研究工作,20年代也開展起來,其中突出的是語文教學心理和漢字問題的研究。對漢字的字形結構、音義、辭彙、字量、常用字,橫直行排列、橫直閱讀等都進行了研究。這些研究,對語文教學、漢字的簡化和改革工作提出過不少有益的見解。
1949年以後中國教育心理學發展概況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為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但後來由於左傾思想的干擾和遭到“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的破壞,教育心理學經歷過艱難曲折的發展過程。
第一階段(1949~1958) 這個階段強調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批判資產階級的心理學思想,改造與建設中國的心理學;曾先後編寫了高等師範學校的教育心理學教材和參考書,翻譯了蘇聯的心理學教材,還編寫了《課堂教學心理分析》和《怎樣了解學生個性心理特徵》等學習材料,以供師範學校學生學用。為探討和確定國小入學年齡問題,一部分心理學工作者曾與教育工作者協作,進行了 6歲兒童入學的實驗研究。通過對不同年齡兒童在掌握語文知識和算術知識方面的情況的比較,發現 6歲兒童在這些科目的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知覺、注意、記憶和理解能力等方面,同 7歲兒童相比差別不大。這樣,便為 6歲兒童可以入學的問題提供了一些依據。為解決能否下放一部分中學代數內容到國小五年級講授,又進行了在五年級講授代數基本知識的實驗研究。結果表明,五年級學生可以用代數解算術四則套用題,從而為代數部分內容由中學下放國小講授提供了依據。
1958年,在一些高等師範院校中出現了“心理學批判”運動。由於過分強調人類心理活動的階級性,抹殺共同性,曾給心理學界造成了思想混亂,阻礙了教育心理學的正常發展。
第二階段(1959~1966) 1959年下半年,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和全國17個省、市、自治區的20所高等師範院校協作,開始研究一些教育中的實際問題,教育心理學又恢復了正常的發展。
1960年 1月,中國心理學會舉行了第二次代表會議。這次會議澄清了1958年對心理學批判所造成的混亂思想,總結了1959年心理學界關於心理學對象、性質和方法等問題的爭論,從而統一了認識,明確了工作的方向。此後,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的研究,逐漸出現了繁榮的景象。
1962年 2月,中國心理學會召開了教育心理專業會議,通過了關於教育心理專業委員會組織條例,成立了由潘菽等26人組成的教育心理專業委員會,會後出版了《教育心理論文選》。
這個階段,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和教學方面,取得了如下的成績:①1963年出版了由潘菽主編的《教育心理學》(討論稿);各高等院校也陸續開設了教育心理學課題。②在全國範圍內,對語文、數學等主要學科的教學進行了實驗研究,其中尤以識字教學研究成績最為突出。在識字教學的研究實驗中,運用了某些心理活動的規律。③開展了對程式教學的實驗研究,結合實際對語文、外語、數學進行了實驗研究。在實驗中採用過直線式和分枝式程式,編寫了一些程式教學用的教材,製造了一些簡易的教學機器。
第三階段(1966~1976) 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動亂期間,全國各師範院校的心理學、教育心理學課程停開,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被撤銷,有關學報被迫停刊,研究工作陷於停頓。
第四階段(1976~ ) 這是中國心理學與教育心理學重新得到恢復,並不斷發展的時期。中國科學院於1977年在北京平谷召開全國心理學學科規劃座談會,初步制定了包括教育心理學在內的心理學學科規劃。1978年5月,在杭州召開了全國心理專業會議,確定了教育心理學、普通心理學、兒童心理學、公共課心理學和心理學史等教材的編寫計畫。1978年12月,中國心理學會理事會決定重建發展心理和教育心理專業委員會。1979年11月,在天津召開的中國心理學會第三屆學術年會上,決定出版《兒童心理與教育心理》刊物,制定了1980年度的工作計畫和1985年以前的規劃構想。
1980年初潘菽主編的《教育心理學》正式出版。教育部於1980年夏在大連舉辦全國首次教育心理學講習班,根據專題報告出版了《教育心理專題報告集》,並組成了德育心理、數學心理和語文心理三個協作組。1981年8 月在煙臺召開的全國教育心理學教材座談會上,對教材、實驗、學生能力培養等問題,以及教育心理學學科體系和學科性質進行了探討。1981年12月,中國心理學會在北京召開建會60周年紀念學術學會。1982年12月,又在昆明召開了發展教育心理專業學術年會。
總之,在這個階段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有很大的發展,取得了一些新成果,如:①研究內容除傳統項目外,還有問題行為及其測查,心理衛生、教育社會心理學,大學生人生觀等新領域的探索。同時,在傳統課題上,也有新的進展。如用實驗驗證智力和知識的關係,試行制定概念掌握的成就測驗,品德形成的情緒作用及兒童智力性別差異等。②研究方法較多地採用了教學性實驗、教育性實驗及實驗室實驗。③注意介紹國外教育心理學的文獻。如先後翻譯出版了日本大橋正夫的《教育心理學》、美國H.C.林格倫著的《課堂教育心理學》、J.M.索里和C.W.特爾福德合著的《教育心理學》、J.S.布魯納著的《教育過程》、蘇聯Л .B.贊科夫著的《教學與發展》等專著。舉辦了評介國外教育心理學動態的講習班,並編譯了《教育心理學》參考資料等。
中國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方向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進行各種理論問題的探討和對實際問題的研究,使其具有客觀性和科學性。在教育、教學和研究中貫徹理論聯繫實際原則,堅持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使其具有實踐性。貫徹“洋為中用”的原則,有分析、有選擇地吸收外國的研究經驗和成果,利用現代化設備創造性地改進研究方法,使其具有時代性。貫徹“古為今用”的原則,系統地整理中國古代豐富的教育心理學思想遺產,棄其糟粕,取其精華,使其具有民族性。中國教育心理學的學者,正在通過自己的研究與實驗,逐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心理學體系。
參考書目
《論語·雍也》《荀子·勸學·儒效》《學記》《孔子·述而·子罕》。
 潘菽主編:《教育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80。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