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改革開放

中國改革開放

中國改革開放是中國政府在1978年後制定的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的政策。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召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從那時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以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和波瀾壯闊的創新實踐,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進新的壯麗史詩,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

基本信息

基本內容

中國改革開放中國改革開放

(一)改革開放的歷史背景

1、國內背景:“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使黨、國家和人民遭到嚴重挫折和損失。鄧小平同志曾經說,“文化大革命”結束時,“就整個政治局面來說,是一個混亂狀態;就整個經濟情況來說,實際上是處於緩慢發展和停滯狀態。”我們必須通過改革開放,增強我國社會主義的生機活力,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改善人民生活。

2、國際背景:20世紀70年代世界範圍內蓬勃興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動世界經濟以更快的速度向前發展,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明顯拉大,面臨著巨大的國際競爭壓力。我們必須通過改革開放,帶領人民追趕時代前進潮流。正如鄧小平同志指出的:“我們要趕上時代,這是改革要達到的目的”。這就把改革的目的說得很透徹、很深刻。

(二)改革開放的性質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改革開放既是我們黨領導的一場新的偉大革命,又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也就是說,我們黨領導的改革開放決不是要改掉社會主義制度。我們黨領導的改革開放之所以實現了目的和效果的高度統一,就在於我們既堅定不移地進行改革開放,又堅定不移地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社會主義,堅決排除各種錯誤思潮、錯誤傾向的干擾,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

(三)改革開放的目的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現代化,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振興偉大的中華民族;就是要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活力,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要在引領當代中國發展進步中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確保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

(四)改革開放新時期的“三大特徵”

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從農村到城市、從經濟領域到其他各個領域,全面改革的進程勢不可當地展開了;從沿海到沿江沿邊,從東部到中西部,對外開放的大門毅然決然地打開了。這場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改革大開放,極大地調動了億萬人民的積極性,使我國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畫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今天,一個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社會主義中國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

新時期最顯著的成就是快速發展。我們黨實施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帶領人民艱苦奮鬥,推動我國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續快速發展起來。我國經濟從一度瀕於崩潰的邊緣發展到總量躍至世界第四、進出口總額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發展到總體小康,農村貧困人口從兩億五千多萬減少到兩千多萬,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的發展,不僅使中國人民穩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廣闊道路,而且為世界經濟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

新時期最突出的標誌是與時俱進。我們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不斷探索和回答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堅持並豐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大地上煥發出勃勃生機,給人民帶來更多福祉,使中華民族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潮流、迎來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五)改革開放的發展階段

從總體上看,改革開放30年的歷程大致可以劃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改革開放的起步(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至1984年10月《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發表)。這一時期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革的理論創新和思想準備階段,改革首先在農村開始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並取得了顯著成果,在城市從擴大企業自主權實行企業承包制入手,進行了綜合和專項改革試點,取得了初步成效,積累了有益經驗。其中最重要的成果是完成了指導思想上的三個轉變:即從以階級鬥爭為綱轉變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封閉轉變到擴大開放,從固守陳規轉變到大膽改革。實施這三個具有全局意義的戰略轉變,這標誌著中國進入了以改革、開放、發展和思想解放為鮮明特色的歷史新時期。

第二階段:改革開放的全面展開(1984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到1988年9月中共中央作出《關於治理經濟環境整頓經濟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決議》)。這一時期,改革的重點從農村轉移到城市,從經濟領域擴展到政治領域、科技教育及其他社會生活領域。改革的深度和廣度都較前一時期有顯著進展,故稱之為全面的改革探索階段。

第三階段:改革開放的挫折(1988年9月中共中央作出治理整頓深化改革的決策到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發表)。這一時期,從實踐上看,是治理經濟環境、整頓經濟秩序、調整完善政策、為更健康地推進改革開放事業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經濟環境。從理論上說,是總結十年改革經驗,以便確立更加科學、更加全面的改革思路,使中國的改革事業更健康、更穩妥、更順利地向前推進的時期。

第四階段:改革開放的新階段(1992年初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至2002年10月黨的十六大召開)。這一時期,可以概括為:一篇談話(就是鄧小平南方談話發表)、一部著作(就是《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出版)、三次代表大會(就是黨的十四大、十五大和十六大召開)、一個重要決定(就是《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一個戰略規劃(就是《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畫和2010年遠景目標》)和兩大理論成果(就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和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這一系列理論上的創新和實踐中的探索,標誌著中國改革開放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新的層次,即進入以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核心內容的綜合改革階段,也就是攻堅階段。

第五階段:改革開放繼續推進(2002年10月黨的十六大至今)。這一時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順應國內外形勢發展變化,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發揚求真務實、開拓進取精神,堅持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著力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踐中堅定不移地把改革開放偉大事業繼續推向前進。

(六)改革開放的寶貴經驗

黨的十七大報告把改革開放的寶貴經驗概括為“十個結合”,即“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結合起來,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同堅持改革開放結合起來,把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同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結合起來,把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同發展市場經濟結合起來,把推動經濟基礎變革同推動上層建築改革結合起來,把發展社會生產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結合起來,把提高效率同促進社會公平結合起來,把堅持獨立自主同參與經濟全球化結合起來,把促進改革發展同保持社會穩定結合起來,把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同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結合起來,取得了我們這樣一個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擺脫貧困、加快實現現代化、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寶貴經驗。”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這條道路和這個理論體系。”

偉大成就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啟動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的32年裡,“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以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和波瀾壯闊的創新實踐,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進新的壯麗史詩,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這歷史性的變化最主要的方面就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這些成就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

(一)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了科學的指導思想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接受並同意鄧小平關於“我們要完整地準確地理解和掌握毛澤東思想的科學原理,並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以發展”的意見,把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展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作為中共中央在理論戰線上的崇高任務。這標誌著中國共產黨開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征程。此後,經中國共產黨人的持續努力,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歷史性的飛躍,創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全面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正反兩方面的基本經驗,果斷實行全黨工作中心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轉移,實行改革開放,開闢了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時期,逐步形成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路線、發展戰略、方針、政策,闡明了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創立了鄧小平理論。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加深了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認識,積累了治黨治國新的寶貴經驗,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共十六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根據新的發展要求,集中全黨智慧,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

這個理論體系,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凝結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懈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黨最可寶貴的政治和精神財富,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國民族偉大復興的指導思想。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各族人民取得的理論成就,這些理論成就已經在實踐中經受了檢驗並將繼續指導新的偉大實踐。

(二)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舉世矚目的“中國道路”

十一屆三中全會啟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承前啟後,繼往開來,著力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事業,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進新的壯麗史詩。這期間中國共產黨先後召開6次全國代表大會、47次中央全會,國家召開7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32次代表會議以及全國政協會議。這些會議及時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總結新經驗,集中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智慧,形成了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制定了以憲法為核心的法律體系、確定了現代化的發展戰略及計畫規劃,作出了指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整套方針政策和工作部署,成功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這條道路的核心就是堅持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實際上就是舉世矚目的“中國道路”。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真正堅持社會主義。這條道路既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各族人民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取得的偉大成就,也為中國今後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基本經驗,指明了方向。

(三)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國家整體進入“小康社會”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共產黨始終以改革開放為強大動力,在新中國成立以後取得成就的基礎上,推動黨和國家各項建設事業取得舉世矚目的新的偉大成就。

1、全面推進各方面體制改革,建立和發展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各方面的體制。新時期最突出的特點是改革開放,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共產黨對高度集中的計畫經濟體制和單一的所有制結構進行改革,形成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形成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形成在國家巨觀調控下市場對資源配置發揮基礎性作用的經濟管理制度。在不斷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不斷深化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以及其他各方面體制改革,不斷形成和發展符合當代中國國情、充滿生機活力的新的體制機制,為中國經濟繁榮發展、社會和諧穩定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2.、實行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成功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中國共產黨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打開國門搞建設,加快發展開放型經濟。從建立經濟特區到開放沿海、沿江、沿邊、內陸地區再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從大規模“引進來”到大踏步“走出去”,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水平顯著提高,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從1978年到2010年,中國大陸進出口總額從206億美元提高到29728億美元,世界排位上升到第二位,其中出口額上升到第一位。外匯儲備躍居世界第一,達到28473億美元。廣泛深入的國際合作加快了中國經濟發展,也為世界經濟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3、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國家綜合國力邁上新台階。新時期最顯著的成就是快速發展,從1978年到2010年,中國大陸國內生產總值由3645億元增長到397983億元,年均實際增長9.8%,是同期世界經濟年均增長率的3倍多,中國大陸經濟總量上升為世界第二。2010年財政收入83080億元。中國依靠自己力量穩定解決了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大陸主要農產品產量已居世界第一,全世界大概500種工業產品中,220多種產品產量的“世界第一”屬於中國。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湧現,高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推進,城鄉面貌煥然一新。

4、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新時期32年是中國大陸城鄉居民收入增長最快、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從1978年到2010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19109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34元增加到5919元;按2010年農村貧困標準1274元測算,年末農村貧困人口為2688萬人,比上年末減少909萬人。(還有1.5億人口生活在聯合國設定的貧困線之下)。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從1978年57.5%下降到2009年的36.5%,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從1978年67.7%下降到41.0%。城市人均住宅建築面積和農村人均住房面積成倍增加。民眾家庭財產普遍增多,吃穿住行用水平明顯提高。2010年末大陸居民已經基本普及家用電器,2010年末全國民用汽車保有量達到9086萬輛,其中私人汽車保有量6539萬輛,民用轎車保有量4029萬輛,其中私人轎車3443萬輛。固定電話年末用戶29438萬戶。行動電話用戶年末達到85900萬戶。年末全國固定及行動電話用戶總數達到115339萬戶。電話普及率達到86.5部/百人。網際網路上網人數4.57億人,其中寬頻上網人數4.50億人;網際網路普及率達到34.3%。改革開放前長期困擾中國的短缺經濟狀況已經從根本上得到改變。

5、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人民當家作主權利得到更好保障。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族人民全面展開撥亂反正,有步驟進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走上正軌,黨和國家領導制度和領導體製得到改進,國家各項事業蓬勃發展。政治體制改革不斷深化,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民眾自治制度走向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形成,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正在實施,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公民有序政治參與不斷擴大,人權事業全面發展。愛國統一戰線發展壯大,政黨關係、民族關係、宗教關係、階層關係、海內外同胞關係趨於和諧。

6、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得到滿足。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建設卓有成效,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公民道德建設、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全面推進,文化事業生機盎然,文化產業空前繁榮,國家文化軟實力不斷增強,人們精神世界日益豐富,全民族文明素質明顯提高,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顯著增強。2010年國家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6980億元。截至2010年底,祖國大陸有效專利221.6萬件。高檔數控工具機與基礎製造裝備、大型油氣田及煤層氣開發、重大新藥創製、極大規模積體電路製造裝備及成套工藝、新一代寬頻無線移動通信網、大型先進壓水堆及高溫氣冷堆核電站、愛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傳染病防治、大型飛機、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等16個國家重大專項進展順利。繼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成功地實現任務目標後,“嫦娥二號”順利完成了發射、奔月、近月制動、繞月工作。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研製的中國首台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系統——“天河一號”,以峰值性能每秒4700萬億次、持續性能每秒2507萬億次的優異表現,雙雙刷新了當前世界超級計算機系統運算速度紀錄。

7、大力發展社會事業,社會和諧穩定得到鞏固和發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城鄉免費九年義務教育全面實現,高等教育總規模(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4.2%),辦學質量不斷提高。2010年研究生教育招生53.8萬人,在學研究生153.8萬人。普通高等教育本專科招生661.8萬人(1978年27萬人),在校生2231.8萬人(1978年54萬人左右)。全社會創業活力明顯增強。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加快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形成。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不斷健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覆蓋全國。2678個縣(市、區)開展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6.3%。等社會管理不斷改進,社會大局保持穩定。

8、堅持黨對軍隊絕對領導,國防和軍隊建設取得重大成就。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和國家全面加強國防建設和軍隊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紮實貫徹,中國特色軍事變革加速推進,中國特色精兵之路成功開闢,軍隊武器裝備建設成效顯著。軍政軍民團結不斷鞏固。人民軍隊履行新世紀新階段歷史使命能力全面增強,在保衛祖國、建設祖國特別是抗擊各種自然災害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9、成功實施“一國兩制”基本方針,祖國和平統一大業邁出重大步伐。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積極推進祖國統一的事業。香港、澳門回歸祖國,“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得到全面貫徹執行,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保持繁榮穩定。祖國大陸同台灣的經濟文化交流和人員往來不斷加強,兩岸政黨交流成功開啟,兩岸全面直接雙向“三通”邁出歷史性步伐,反對“台獨”分裂活動鬥爭取得重要成果,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呈現新的前景。

(四)形成和平發展的外交戰略,國際地位和影響顯著提升

改革開放32年來,中國政府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和平發展。恪守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同已開發國家關係全面發展,同周邊國家睦鄰友好不斷深化,同開發中國家傳統友誼更加鞏固。中國積極參與多邊事務,承擔相應國際義務。中國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顯著上升,在國際事務中發揮了重要建設性作用。中國共產黨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外交理論體系,為中國外交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中國外交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為促進世界的和平、發展、合作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中國同各國密切合作,以負責任的態度參與處理各種國際爭端。中國大力開展經濟、人文、公共、體育等各領域外交並取得豐碩成果。中國同世界各國的友好合作全面推進。中國的建交國已由改革開放初期的116個增加到171個,形成了“我們的朋友遍天下”的局面。

(五)黨的建設取得成效,執政能力得到加強

改革開放32年來,中國共產黨在恢復優良傳統和作風的基礎上,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黨的思想理論建設成效顯著,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黨內民主不斷擴大,黨內生活準則和制度不斷健全,黨內法規更加完善;黨的各級組織不斷加強,幹部隊伍和人才隊伍朝氣蓬勃;黨的作風建設全面加強;反腐倡廉建設深入推進。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深入進行,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能力明顯提高。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領導核心作用不斷增強。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結果。一切親身經歷了這32年偉大變革並貢獻了自己力量的中華兒女,一切關心祖國命運的華夏子孫,都有理由為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成就感到自豪。

歷史啟示

在32年改革開放的創造性實踐中,中國共產黨經過艱辛探索,積累了寶貴經驗。能及時、科學、全面地總結經驗教訓,是中國共產黨取得偉大成就的一個重要的法寶。中共十六大報告把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十條基本經驗,中共十七大報告闡明的加快實現現代化、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十個結合”的寶貴經驗。這是我們認識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基本經驗的主要方面。本課謹就三個方面講些意見,供同志們參考。

(一)必須堅持科學理論的指導,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發展道路

必須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結合起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以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為改革開放提供理論指導。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改革開放取得偉大成功,關鍵是黨既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又根據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發展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形成和發展了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勃勃生機。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是黨和人民團結一致、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的根本思想保證。同時,馬克思主義只有同本國國情和時代特徵緊密結合,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才能更好發揮指導實踐的作用。中國共產黨善於從政治和戰略高度思考問題,把解放思想、理論創新作為自己的責任。毛澤東強調:“馬克思這些老祖宗的書,必須讀,他們的基本原理必須遵守,這是第一。但是,任何國家的共產黨,任何國家的思想界,都要創造新的理論,寫出新的著作,產生自己的理論家,來為當前的政治服務,單靠老祖宗是不行的。”鄧小平也強調:“不以新的思想、觀點去繼承、發展馬克思主義,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江澤民說:“我們必須與時俱進,繼續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如果因循守舊、停滯不前,我們就會落伍,我們黨就有喪失先進性和領導資格的危險。”可以說,作為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並長期執政的中國共產黨,堅持把解放思想、理論創新作為自己最重要的歷史責任,敢於突破前人創立新的理論指導實踐。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自覺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上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以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為改革開放提供了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於創造性的理論指導,開闢了馬克思主義新境界,成功探索了中國自己的發展道路。這是中國共產黨能夠領導中國社會化足以現代化建設快速持續健康發展的最基本經驗之一。

(二)必須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堅持科學發展觀,排除干擾,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認清國情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首要問題,是黨制定和執行正確的路線綱領和方針政策的根本依據。中國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共產黨對中國國情進行再認識得出的最重要的判斷,是從社會性質和社會發展階段這個根本問題上對當代中國國情作出的科學判斷。國情本身是發展變化的,作為執政黨也要與時俱進、反覆認識國情才能實行正確領導和科學執政。中共十三大在系統論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基礎上,確定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中共十五大在進一步闡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特徵的基礎上,確定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中共十七大在闡述中國進入新世紀新階段發展呈現的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徵的基礎上,完整地闡述了科學發展觀。這說明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是確定中國共產黨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根本方針的依據,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啟示中國共產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必須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堅持科學發展觀,排除干擾,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三)必須堅持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保持黨的先進性,提高黨的執政能力

必須把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同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結合起來。新時期以來,中國共產黨既緊緊圍繞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來推進黨的建設,又通過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來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順應世情、國情、黨情、民情的新變化,明確黨的歷史方位,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堅持以改革創新精神加強黨的自身建設,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不斷增強黨的階級基礎和擴大黨的民眾基礎,不斷提高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能力,始終保持黨同人民民眾的血肉聯繫,使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經驗歸結到一點,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些經驗是極為寶貴的財富,全黨同志要倍加珍惜和自覺運用這些寶貴經驗。

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取得的成就已經載入史冊,新的更加艱巨繁重的任務正擺在面前。“我們的事業崇高而神聖,我們的前景光明而美好,我們的責任重大而光榮。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起來,堅定不移地沿著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開闢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奮勇前進,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鬥,努力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