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擠電梯

中國式擠電梯

2013年7月14日,湖北襄陽一寫字樓內13人電梯擠18人。工作人員協調無效。由於嚴重超載,電梯直接從1樓下墜到負一樓。這種電梯超載的現象即為中國式擠電梯,引發社會關注。

原因分析

中國式擠電梯 中國式擠電梯

旁觀者效應

從心理學講 ,“18人擠電梯無人退出”屬於“旁觀者效應”。由於人數較多,群體中每個個體的責任感就變得很弱。每個人都在期望別人承擔責任,主動退出,結果反而沒有一個人站出來。這屬於正常的社會心理學現象。

電梯配備不足

“中國式擠電梯”折射出我們對於電梯的配備和使用方面的不足。一方面,國家對於電梯的各項規定中,大多偏向於電梯安全等方面,而對於電梯的數量或者運行速度等方面則無硬性規定。一些開發商為了節約成本,儘量減少電梯數量,或是改用更為低廉的小電梯、慢電梯,造成“小馬拉大車”現象。

中國式擠電梯 中國式擠電梯

高峰期導致

“中國式擠電梯”往往發生在寫字樓。由於各公司上下班時間撞車,造成“空中塞車”的小高峰。如電梯超員後主動退出,要多等上十幾分鐘甚至幾十分鐘,面臨遲到扣獎金的風險。

社會現象

2013年7月14日早上8時10分,湖北襄陽樊城領秀中原寫字樓。很多人趕著上班,有16名大人和2名小孩一起從1樓進入核載13人的1號電梯。工作人員喊了半天,沒人肯下來。由於嚴重超載,電梯直接從1樓下墜到負一樓,18人全部被困。

後通過物業公司和消防官兵的營救,被困人員全部救出,只是虛驚一場。如果電梯出事時不是在一樓而是更高樓層,後果就不堪構想了。慶幸之餘,這起事故讓人覺得又好氣又好笑,許多網友批評道,“怎么都這么沒有素質,一點不知道謙讓”。

電梯禮儀

電梯超載時,靠近門口或最後上電梯的人要主動退出,這既是乘坐電梯的禮儀,也是對於彼此的安全保證。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更多的場景卻是,眾人蜂擁進入電梯,紛紛搶占有利位置,等到電梯超員報警時,個個環顧左右,誰也不願意主動退出。如此“中國式擠電梯”固然是一種尷尬,但也不能全怪公眾素質。

心理分析

從心理學上講,“18人擠電梯無人退出”屬於“旁觀者效應”。由於人數較多,群體中個體的責任感就變得很弱。每個人都在期望別人承擔責任、主動退出,結果反而沒有一個人站出來。這屬於正常的社會心理學現象,不應給予過多的指責。

反應不足

更重要的是,“中國式擠電梯”折射出電梯配備和使用方面的不足。當搭上一部電梯比擠上一趟公車還難,那些幸運兒怎捨得輕易放棄?

電梯超員後主動退出,固然彰顯了謙謙君子風範,卻要多等上幾分鐘甚至更長時間,面臨遲到扣獎金的風險。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哪裡還顧得上紳士風度?

解決措施

從根本上講,對於寫字樓等人員較密集的公共建築,應明確規定電梯數量和承載效率,滿足使用需求;同時,物業部門應協調業主公司,錯開上下班時間,實施有效分流,避免集中出行。

國外情況

國外很少發生擠電梯的現象,原因就在於很好地解決了這些問題。在英國,電梯配備的比例和大樓的承載人口數量有關,一般要求是能夠在5分鐘之內所有電梯共同啟動可以承載大樓總人數的13%,因此英國建築的電梯配備還是比較充足的。在澳大利亞,在同一寫字樓里不同的公司往往會自發採取錯峰上下班甚至是錯峰午餐的方法,有效緩解高峰期電梯擁擠的情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