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年九節日

“中國年.九節日”是由華漫兄弟(天津)互動娛樂有限公司組織提出的中國年節日體系,獲得國家文化部領導及相關部門的高度肯定。“中國年.九節日”包含九個傳統節日,從冬至正式開始,到轉年農曆二月二龍頭節結束,歷時接近三個月,包含了冬至、臘八、小年、除夕、大年初一、正月初五破五、正月初七人日、正月十五元宵節、二月二龍頭節等九個傳統節日。

內容簡介

“中國年.九節日”是由華漫兄弟(天津)互動娛樂有限公司組織提出的中國年節日體系,獲得國家文化部領導及相關部門的高度肯定。“中國年.九節日”包含九個傳統節日,從冬至正式開始,到轉年農曆二月二龍頭節結束,歷時接近三個月,包含了冬至、臘八、小年、除夕、大年初一、正月初五破五、正月初七人日、正月十五元宵節、二月二龍頭節等九個傳統節日。

介紹

(1)冬至
冬至,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的節日,時間是在每年的公曆12月22日或23日之間。冬至俗稱“長至節”、“冬節”、“壓歲”。因此,人們習慣的把它視為進入春節的序幕,不少地方至今仍然保留著過冬至節的習慣,並有“冬至大如年”之說。
習俗
我國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餛飩、餃子的習俗,有“冬至餛飩夏至面”之民諺。我國南方地區則有“冬至吃米糰、長線面”的習慣。冬至經歷數千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除上述吃食外,又有湯圓、赤豆粥、黍米糕等年節食品。較為時興的則是“冬至壓歲宴”,其名目很多,如吃冬至肉,獻冬至盤,供冬至團,餛飩拜冬等。各地區在冬至這一天大都有祭天拜祖的習俗,以示驅避疫鬼,防災祛病,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我國台灣地區至今仍保留著用九層糕祭祖之傳統,即用糯米做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著吉祥的動物,而後分層上蒸籠,以示不忘祖宗。祭奠之後,還要大設宴席,抬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聯絡感情,並藉此念及族根。
(2)臘八
據史料記載,自晉代以後,農曆十二月初八定為“臘日”。按習慣,進入這一天就算邁進了年節的門檻。這個傳統節日源於佛教的一種祭祀活動,即臘月初八佛祖釋迦牟尼得道成佛。這一天,各佛教寺廟都要舉行大規模的禮拜活動,屆時,寺廟的僧侶們都要取清新乾果,放入洗淨的器皿中熬至成粥,以供奉佛祖,並誦經演法以示紀念。此後傳入民間,沿襲至今。
習俗
按傳統習慣,臘八要吃臘八粥,是一件大事,然不可當日熬制,按規矩,需在頭天晚上將各類粥果栗子、小棗、松仁、核桃仁、瓜子仁、花生仁、青梅、葡萄乾等,以及大米、小米、高粱米、芸豆、小豆、綠豆、江米、黃米等各種雜糧雜豆熬至成粥。舊時尚有約定俗成之規矩,熬粥人必須虔誠如法,終夜待守,不得熬糊,直至天明。否則,將不吉利,為此,凡家中有親表未滿三年“守制”者,一律不得熬制。
臘八的另一項重要活動,則是臘八一早,將粥盛瓷罐,果擺攢盒,分成若干份,分供佛祖和家廟(或佛堂),餘下,則要饋送親友和鄰居,以增進友情,最後,才是自家食用。所以人們把臘八粥成為福壽粥、福德粥、佛粥,可謂虔誠信至。
除此,民間尚有炮製臘八醋、臘八蒜之習俗,以備除夕年夜時,作為吃交年餃子的調味佳品。
(3)祭灶
臘月二十三這天,被人們成為“小歲”,俗稱“過小年”。過小年以祭灶、送灶神上天為主要活動,該習俗由來已久,據《呂氏春秋孟夏紀》記載:“甘帝炎帝,其神祝融,其祀灶”可見先秦時期已經盛行。灶神,又稱“司命”、“灶君”、“灶王”,俗稱灶王爺,遠古開荒時期進入文明時代,最重要的因為是人類懂得用火,可以熟食、取暖、照明、防獸、燒制器皿等,也就有了拜火神—灶神。
習俗
每到臘月二十三之前,家家都要到街市店鋪上請來灶王神像,供奉在家中廚房的東面或北面的灶王龕中,或貼在灶前的牆上。另外龕錢西側貼有對聯“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或為下界保平安)“橫批”一家之主“,有的還寫“冬廚司命”、“人間稽察神”等,北方尚有簡單儀式,即傍晚時分,由家中男人主祭,將灶王爺供案尚,點上香、燭、供上錢糧一份。一碟草料(為灶王爺坐騎之飼料),上香後,口念“灶王爺到玉皇大帝面前多說好話,意在封住灶王爺之口,免談不吉之言”最後,將糧草焚化,涼水潑在地上,祭灶儀式告成,只待七日後即除夕後半夜再迎回灶神。
對這一個習俗,有人倡導,有祭也應該有尊,即母親多為一家掌廚者,為全家操勞一年,萬分辛苦,做子女做丈夫的,應盡心為之做一頓美餐“點心”以為尊敬和安慰。
(4)除夕
農曆臘月三十日為除夕,俗稱年三十兒,人們歷來習慣把這一天視為正式年喜,人們送舊迎新的主要慶典都集中在這天,因此,也是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天,師春節打到了最高潮。
晨起,為烘托年景,充溢新春氣息,人們都要樹狀整齊,婦女們都要戴上象徵吉祥的絨花、菊花或是鮮花。
接著,在門上貼上紅色的春聯與捫心,繼而貼上紅綠掛錢,在窗戶或室內的沒上貼上剪紙、窗花,室內適當處貼上寫有“宜入新年,福在眼前,合家歡樂,人口平安“之類的春條和大小“福”字。
之後,將多種燈籠掛起,商家則將燈籠掛在店鋪門前,抬派上還可貼上寫有“道有兒”之類的買賣興隆昌盛的壽條。
有祠堂或佛堂的,要收親宗五代亮開,或將佛等點亮,沒有祠堂的,可臨時設位,供幾個裝有花紅紙錢的包裹。有院落的人家,需要在庭院設下“天地桌”,上設王供,焚香秉燭,以求多路神靈過往時為新年賜福。
正廳里設八仙桌,掛上繡紅桌圍,擺上香爐、蠟纖,插上紅蠟,下面分貝壓上黃錢、元寶、千張、謂之“敬神錢糧”,此供神像不一,可供“百份”,即天地爺和諸神集冊,首頁自然是玉帝,或是“天地三方十八佛諸神”的金神碼,也可是福、祿、壽三星的畫像或是塑像;抑或接進來的財神碼了家中有佛堂、神龕的,一律要上供。
黃昏來臨,出席降至,人們最為重視的便是這一刻,不論是遠在他鄉的外出的親人,都要在這個時刻,趕回家中,這種情愫是構成春節最具特殊民俗意義的節日人氣。
全家團圓最具代表性的一個形式,便是日思夜盼的年夜飯,年夜飯中的美味佳肴可自行斟酌,但必不可少的是魚,唯魚不可吃光,抑或不吃,以象徵家中年年有餘,年夜飯時,無論長幼,都應說句吉祥美好的祝詞,席間,便可開懷暢飲暢談,意圖衷腸。
年夜飯後,便迎來了傳統風俗與現代內容相融合的美妙時刻。全家人圍在電視機旁,邊包餃子邊看“春晚”,其樂融融,歡暢氣氛達到高潮。直至子夜零時鐘響,群起歡呼:“過年了,新年好!”
(5)正月初一
晨起,大人、小孩都要打扮得漂漂亮亮,換上新衣服,以示新春伊始,煥然一新。
初一到初五期間,商家大都不營業。唯廟會此時最為熱鬧。此謂廟會,實際如同集市。人們紛紛湧來,一是為如女和孩子們採買些食品,玩具和小飾品,二是廟會中有極為豐富的文化娛樂活動,如曲藝,雜耍,武術,地方戲各類民間藝人現場表演,先做現賣的各類小吃,現場表演書法畫畫,等等。是各行各業充分展示自己的極好空間。三是重點“逛”,置身於熱鬧非凡人山人海的廟會之中,便是一種熱烈而美妙額生活體驗與享樂。
除此,一些地方還湧現了扭秧歌的熱潮。此謂“三十晚上熱一霄,大年初一扭一扭,”正是這種習俗的寫照。人們在扭秧歌的過程,一是增添了節日氣氛,讓歡樂更加濃郁。其次也是人們在扭動舞蹈過程,讓自己的情緒獲得一種暢快淋漓的釋放,同時也增進了健康,十分有益。
大年初一另一重要的是有一定儀式感的習俗,就是見了街坊鄰居,親戚朋友,都要拱手作揖,並道“恭喜”“發財”“過年好”一類吉祥祝福以示拜年,近者,當要讓到屋內坐一坐,讓請茶水,糖果之類,以示鄰居和睦相處,親近感情。遠者,則要安排好拜訪日程,以便順利有序的登門拜訪。拜訪時,按原習俗還要贈送賀年卡,上面印有“恭賀新禧的”字樣。製作較為精美。但近年末,送賀年卡的習俗把時間提前了,即年前即將賀年卡贈送到手了。
初二至初五期間,春節活動不再當什麼高潮,大都進行著探親訪友互相拜年的活動。
(6)破五
大年初五這一天俗稱破五,民俗中講的是禁忌至此之後皆為破掉,不再有任何拘束,按習俗,破五照例要吃餃子,放鞭炮。
破五除了破禁忌之外,主要是探親訪友,以及商家開市。家家大都在這一天開始逛商店,上市場。採買多日以來吃光的食品蔬菜之類的東西。同時也是為了換換空氣。放鬆一下自己,因此多半心情是悠閒自在的。
商家大多選擇這一天開市,是因為傳統習俗以初五為財神誕日。財神降臨,開市必將招財進寶,大吉大利。
(7)人日
傳說女媧創世,恰於第七天創造了人,為此,將初七定為人類的生日。
民俗中,當日要再庭院攤煎餅,藉以“熏天”,而後將其坐成春餅卷,俗稱“會子卷”,有些地方坐春卷一定要放入七種菜,多以素菜為主,以示同誕日-----初七相會,不忘人類自身的來歷,這個節日本應是人類十分看重,要隆重而熱烈的慶祝以番的但由於人們忘卻了春卷的意義,又許未能找到確切的載體和媒介,就已漸漸被忽視甚至是忘卻了。
(8)元宵節燈節
新年第一個月圓之夜出現在正月十五日,此時令正是一元復開始,大地回春的季候,人們對此加以慶祝,同時也是恭賀新禧的最後一個亮點。當日,夜晚來臨,皓月高懸之時,人們要掛起彩燈,放起焰火,室內布置一定的空間猜燈謎,繼而全家團聚吃元宵,共慶佳節。故元宵節又稱燈節,或稱上元節。
元宵節十分隆重,熱鬧,可謂年後的一次盛會。白日,則有成街燈市,商家百貨雲集,從珠寶玉器到日用百貨,從服裝古董到花草盆景,應有盡有,車水馬龍,熱鬧非凡。繼而,沒有舞獅子,踩高蹺,扭秧歌,跑旱船,打太船,打太平鼓,耍龍燈等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
夜晚的燈,可謂蔚為壯觀,有絹燈,玻璃燈,平角燈,紙燈,紗燈,通草燈等.其樣式也五花八門.如宮燈,壁燈,走馬燈,矗燈,檯燈,串燈,華燈等等.燈上還繪有神話傳說,花草,人物,吉祥獸,品目殊多,不勝枚舉.其景設之勝,令人留戀往返.有詩讚道:
“滿燈火耀街紅,弦管笙歌到處同,真乃昇平良辰精,萬家樓閣月明中”。
(9)龍抬頭
龍抬頭(二月二)又被稱為“春耕節”、“農事節”、“春龍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龍抬頭是每年農曆二月初二,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民間求神、祈雨,祈禱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二月二標誌年節的結束,人們回歸正常的生活。
在廣西中北部壯族地區也有“二月二龍抬頭,八月二龍收尾”的說法。同時,北方地區在節日期間也有吃豬頭肉、理髮(剪“龍頭”)的習俗。

保護“中國年.九節日”

“中國年.九節日”是中國年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民俗文化中最具風采和內蘊的一朵奇葩。作為中國人,我們有責任珍視和保護這無比珍貴的千年文化瑰寶,將“中國年文化”不斷發揚光大,並使之成為全世界人民共同歡慶的時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