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傑出的發明家

中國傑出的發明家

中國傑出的發明家—人物簡介。

袁隆平

袁隆平院士熱愛祖國、品德高尚,他的成就和貢獻,在國內外產生了強烈反響。雜交水稻的研究成果獲得我國迄今為止唯一的發明特等獎。並先後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糧農組織等多項國際獎勵。袁隆平雖已年屆70歲,仍然一如既往地活躍在科研與生產實踐的第一線,從不間斷地進行著研究、實驗與套用。

(圖)袁隆平院士袁隆平院士

簡介

1930年9月出生於北京,漢族,祖籍江西德安。1949年~1953年就讀重慶相輝學院(今西南農學院)農學系,畢業後分配到湖南安江農校任教。1971年調入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專門從事雜交水稻研究。1980年至今,多次赴美國、印度、越南、緬甸等國作技術指導。現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國家“863”計畫“863-101-01”專題責任專家。 1979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1981年秈型雜交水稻研究獲新中國建國以來第一個國家特等發明獎。1985年獲聯合國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傑出發明家”金質獎章。1987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

(圖)中國傑出的發明家中國傑出的發明家

織頒發的“科學獎”。1988年獲英國朗克基金會“農學與營養獎”。1989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1991年被國家科委授予“國家科技進步獎”。1993年獲得美國Feinstein基金會“拯救世界飢餓(研究)榮譽獎”。1994年獲何梁何利基金會“何梁何利基金獎”。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獲聯合國糧農組織頒發的“糧食安全保障榮譽獎章”。1997年在墨西哥獲得“雜種優勢利用傑出先驅科學家”榮譽稱號。1999年經國際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批准,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發現的一顆小行星被命名為“袁隆平星”。2001年被國務院授予“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2004年獲以色列沃爾夫基金會“沃爾夫”基金獎;被泰國國王授予“金鐮獎”;獲世界糧食基金會“世界糧食獎”。2005年獲亞太種子協會“傑出研究成就獎”。

中國傑出的發明家(圖)中國傑出的發明家

 少年時期的袁隆平

 

精神品質 

他傑出的科技才華與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達到了完美結合和高度統一,贏得了社會的普遍尊重。他的人品、精神和作風,為我們樹立起了學習的典範:

一是為國為民為事業不畏艱難、勇於付出的獻身精神。袁隆平對祖國和人民始終懷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說:“科學研究是沒有國界的,但科學家是有祖國的,不愛國,就喪失了做人的基本準則,就不能成為科學家。”自年輕時曾目睹有人挨餓的場景起,他就立志獻身雜交水稻事業,並為之不懈拼搏、頑強奮鬥,始終把解決“民以食為天”的問題當作自己的重大責任和強烈使命,對此他意志堅定、鍥而不捨。有人說,袁隆平院士的字典里沒有“困難”二字,其實應該說人生的種種困難境遇都被他挺過來了。他曾遇到過政治風暴帶來的險惡,經歷過環境條件伴隨的艱苦,遭受過科研攻關出現的挫折,品嘗過天倫親情割捨的愁苦。然而,他面對種種困難從來不屈服,而是矢志不渝,堅強地戰勝困難。正是因為具有這種迎難而上的勇氣,困難在他面前變得渺小,雜交水稻研究的一道道難關被他攻克。出了名後,國際上有多家機構高薪聘請他出國工作,都被他婉言謝絕了。因為他把根深深地扎在了中國,他把情濃濃地灑向了祖國人民。前幾年,美國的經濟學家布朗先生提出了“未來誰來養活中國”的觀點,引起世界性的恐慌。而作為農業科學家的袁隆平院士,則以自己研究雜交水稻的成果,樂觀而且自信地回答:依靠科技進步和國人的努力,中國人完全有能力養活自己。他還以博大的情懷認為,中國人還能幫助其他國家發展雜交水稻, 造福世界人民!

二是勇於追求真理、不迷信權威、不因循守舊、不斷探索的創新精神。“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種勢”,這曾經是世界經典著作中論述的結論。但在20世紀60年代初,袁隆平不迷信權威和書本,從“鶴立雞群”稻株的觀察中悟出天然雜交水稻的道理,從而勇敢承擔起雜交水稻研究的課題,不畏艱難,反覆試驗,終於研究成功三系雜交水稻。這一重大突破,打破了傳統經典理論的束縛,他當之無愧成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第一人。但他不滿足已取得的成就,繼續帶領我國雜交水稻科技工作者,又研究成功兩系法雜交水稻,使我國的雜交水稻研究保持了世界領先水平。至此,他始終沒有停止探索的步伐,在67歲的時候又產生一個驚人的想法——挑戰超級雜交稻。這是他在雜交水稻上的又一創新之舉,袁隆平院士說:“我的個性就是總覺得不滿足”。他的“不滿足”激發了他的勇氣和智慧,使超級雜交稻又一再呈現絢麗奪目的光芒。2000年實現了大面積畝產700公斤的第一期目標,2004年又提前一年實現大面積畝產800公斤的第二期目標,而且達到了日本、IRRI制定但至今尚未實現的標準,再次創造了領先世界水稻超高產競賽的奇蹟。有人說,於2006年入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是袁隆平院士僅次於諾貝爾獎的一項至高榮譽了,可他覺得這更是一種激勵,他說“我們不能因此止步不前,我們要保持領先地位。”“我們現在有雄心壯志,向更高的高度攀登”。這個高度就是超級雜交稻第三期目標:畝產900公斤。對此,76歲高齡、天性不滿足的袁隆平院士依然信心百倍。

(圖)中國傑出的發明家中國傑出的發明家

三是注重理論聯繫實際、勤奮進取的務實精神。袁隆平院士認為,成功的要訣在於“知識、汗水、靈感、機遇”。20世紀60年代初,米丘林、李森科遺傳學說盛行,他視野開闊,通讀外文資料,了解到了孟德爾、摩爾根現代遺傳學理論研究的新動向,於是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打開了雜交水稻“王國”的大門。經過三系、兩系的研究與實踐,以及現階段超級雜交稻的探索,袁隆平院士提出了雜交水稻研究的一系列關鍵技術,建立了一套基本理論,為雜交水稻的發展發揮著重要的指導作用。他始終保持著實幹家的本色,田間地頭就是他的實驗室。攻關早期,10年間有7個春節在海南試驗基地度過。如今雖年過七十,但仍堅持下田觀察,每天兩次(只要在單位),不論日曬雨淋,從不間斷。有一次,省里有領導來看望他,竟是在試驗田裡見到了他。他每年赴海南三亞坐陣主持超級雜交稻的南繁研究,在這裡,全國協作研究的形勢異常紅火,來自各地的專家們總是感嘆袁隆平院士寶刀不老,而且無不由衷地讚嘆:“袁先生總是在雜交水稻研究處於迷茫或轉折時,提出正確的思路,令大家茅塞頓開,前進的道路豁然開朗。”此外,袁隆平院士還經常到各地實地考察,了解情況。正是憑藉“知識加汗水”的務實精神,他不斷湧現新思路,育出好品種。

四是顧全大局、不計名利、甘為人梯的協作精神。自從事雜交水稻研究起,他都是從大處著眼,從難處著手,從全局著想,所以課題一上馬,就能得到國家、社會和人民的廣泛支持,能吸引眾多相關領域專家的主動協作,就能帶動不同地區和單位的合作攻關。20世紀70年代,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組發現的“野敗”材料毫無保留地分送給全國18個研究單位,從而加快了協作攻關的步伐,使三系配套得以很快實現。80年代,他帶領“863”項目組開展攻關,從不以單位不同而保守秘密,而是提倡協作組要團結協作,因而很快出了成果。他沒有把三任總理撥給的數千萬元作為自己的研究專款,而是組織起全國東、西、南、北、中的協作單位共同研究、共同分享。他還將所獲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科學獎和世界糧食獎等獎金全部捐獻出來,設立獎勵基金,獎給有貢獻的農業科技工作者。他不僅關注中國糧食問題,而且也關心世界糧食安全問題。他認為,雜交水稻成果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全世界。他把“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作為畢生最高的追求,並為促進雜交水稻的國際發展做出了極大的努力。他慷慨地將自己多年積累的經驗、技術和某些育種材料,傳授或贈送給其他國家的科學家,以幫助他們發展雜交水稻。

同時,袁隆平還具有非常好的人品、作風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他謙遜豁達,不以權威自居。雜交水稻的成功雖帶給了他許多的榮耀和光環,可他卻從不擺名人架子,待人坦誠。在研究中心,他經常組織研討,鼓勵大家發表見解,集思廣益;他經常接待國內外同行的友好訪問,十分珍惜這樣的交流機會,常常邀請客人舉行學術講座,以開闊眼界,互通心得。往往在這種時候,他把自己當成學生,虛心地請教問題。

他作風純樸,關心他人。他不講究吃穿,辦公室的設施也很簡單。他捐出百萬元作科研基金,自己添置衣服時卻挑選便宜的,有一次,他花100元買了7件襯衣回來,還和大家吹噓可以穿好幾年。然而他非常關心農民後代,捐助了多名困難學生。

他熱愛生活,健康樂觀。他認為保持身體健康是做好工作的前提。除了工作,他每天還騰出時間參加文娛體育活動,拉小提琴,打麻將,游泳,打排球,一點也不亞於年輕人。按他的話說,這叫勞逸結合。打麻將時不帶彩,輸了要往桌子底下鑽,有人說算了吧,他不聽,彎著身子硬要鑽,引起眾人拍手大笑。他給孩子取名也是有意思的,他有三個兒子,分別取小名為五一、五二、五三。他說:“我家孩子是單一品種,都是雄性,要有個女孩多好!”到了下一代,他的願望得以實現,有了大孫女又有了二孫女,兩個孫女的名字都是他取的,有意義又富有幽默感:大孫女叫袁有晴,因為出生前一直不停地下雨,生下當天,雨過天晴。第二個孫女是2005年2月18日生的,這天正好逢農曆的“雨水節”,便取名“袁有清”。他說:“這兩個名字不但叫起來順口,而且合起來有晴有清,晴就是太陽,清就是雨水,有太陽有雨水,萬物自然就會茁壯成長。”

(圖)中國傑出的發明家中國傑出的發明家

袁隆平是我們黨培養出來的當代科技工作者的傑出代表,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我國當代知識分子憂國憂民、造福人類的宏大抱負,自強不息、勇攀高峰的創新精神,不畏艱辛、迎難而上的奮鬥意志,淡泊名利、奉獻社會的思想境界。他是在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湧現出來的我國當代知識分子的突出典型,是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時代精神的一面光輝旗幟。湖南省農業科學院把袁隆平精神概括為:

熱愛祖國、一心為民的堅定信念,

淡泊名利、奉獻事業的崇高品德,

不畏艱難、求真務實的科研作風,

胸懷全局、協作攻關的團隊意識,

與時俱進、不斷開拓的創新精神,

服務“三農”、富民興農的高尚情懷。

雜交水稻

 袁隆平目睹了嚴酷的現實,他輾轉反側不能安睡。他想起舊社會,人民受統治階級的剝削壓迫,受戰爭的痛苦,缺衣少食,流離失所。今天,人民當家作主,但仍未擺脫飢餓對人們的威脅。他決心努力發揮自己的才智,用學過的專業知識,儘快培育出畝產過800斤、1000斤、2000斤的水稻新品種,讓糧食大幅度增產,用農業科學技術戰勝飢餓。 袁隆平贊成這樣一個公式:知識+汗水+靈感+機遇=成功。 他依據對遺傳學已有的較深的認識,對試驗田裡的退化植株仔細進行觀察和統計分析,不僅論證“鶴立雞群”的稻株是“天然雜交稻”,而且從其第一代的良好長勢,充分證明水稻也存在明顯的雜交優勢現象,試驗結果使他確信,搞雜交水稻的研究,具有光明的前景! 可是,雜交水稻是世界難題。因為水稻是雌雄同花的作物,自花授粉,難以一朵一朵地去掉雄花搞雜交。這樣就需要培育出一個雄花不育的稻株,即雄性不育系,然後才能與其他品種雜交。這是一個難解的世界難題。袁隆平知難而進,他認為,雄性不育系的原始親本,是一株自然突變的雄性不育株,也能天然存在。中國有眾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種,蘊藏著豐富的種子資源,是水稻的自由王國,“外國沒有搞成功的,中國人不一定就不能成功”。 袁隆平邁開了雙腿,走進了水稻的莽莽綠海,去尋找這從未見過、而且中外資料沒見過報導的水稻雄性不育株。時間一天天過去,袁隆平頭頂烈日,腳踩爛泥,駝背彎腰地、一穗一穗地觀察尋找。“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在第14天發現了一株雄花花葯不開裂、性狀奇特的植株。袁隆平欣喜若狂。

(圖)雜交水稻雜交水稻

1964年6月到1965年7月,他和妻子鄧則,又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成熟時,分別採收了自然授粉的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種子。經過兩個春秋的試驗和科學數據的分析整理,撰寫出第一篇重要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發表在1966年《科學通報》第17卷第4期上。文中還預言,通過進一步選育,可以從中獲得雄性不育系、保持系 (使後代保持雄性不育的性狀)和恢復系 (恢復雄性可育能力),實現三系配套,使利用雜交水稻第一代優勢成為可能,將會給農業生產帶來大面積、大幅度的增產。這篇重要論文的發表,被一些同行們認為是“吹響了第二次綠色革命”的進軍號角。
又經過8年曆經磨難的“過五關”(提高雄性不育率關、三系配套關、育性穩定關、雜交優勢關、繁殖制種關),到1974年配製種子成功,並組織了優勢鑑定。1975年又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獲大面積制種成功,為次年大面積推廣作好了種子準備,使該項研究成果進入大面積推廣階段。 1975年冬,國務院作出了迅速擴大試種和大量推廣雜交水稻的決定,國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一年三代地進行繁殖制種,以最快的速度推廣。1976年定點示範208萬畝,在全國範圍開始套用於生產,到1988年全國雜交稻面積1.94億畝,占水稻面積的39.6%,而總產量占18.5%。10年全國累計種植雜交稻面積12.56億畝,累計增產稻穀1000億公斤以上,增加總產值280億元,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民眾交口稱讚靠兩“平”解決了吃飯問題,一靠黨中央政策的高水平,二靠袁隆平的雜交稻,人們用樸實的語言,說出了億萬中國農民的心裡話。
隨著雜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和在全國大面積推廣,袁隆平名聲大震。在成績和榮譽面前,袁隆平公開聲稱現階段培育的雜交稻的缺點是“三個有餘、三個不足”,即“前勁有餘、後勁不足;分櫱有餘,成穗不足;穗大有餘,結實不足”,並組織助手們,從育種與栽培兩個方面,採取措施加以解決。
20世紀80年代初期,面對世界性的饑荒,袁隆平心中再一次萌發了一個驚人的構想,大膽提出了雜交水稻超高產育種的課題,試圖解決更大範圍內的飢餓問題。
1985年,袁隆平以強烈的責任感發表了《雜交水稻超高產育種探討》一文,提出了選育強優勢超高產組合的四個途徑,其中花力氣最大的是培育核質雜種。可是多年的育種實踐,卻沒有產生出符合生產要求的組合。他便果斷迅速地從核質雜種研究中跳了出來,向新的希望更大的研究領域去探索。
袁隆平憑著豐富的想像、敏銳的直覺和大膽的創造精神,認真總結了百年農作物育種史和20年“三系雜交稻”育種經驗,以及他所掌握的豐富的育種材料,於1987年提出了“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構想”,高瞻遠矚地構想了雜交水稻的二個戰略發展階段,即三系法為主的器種間雜種優勢利用;兩系法為主的秈粳亞種雜種優勢利用;一系法為主的遠緣雜種優勢利用。這是袁隆平雜交水稻理論發展的又一座新高峰。
在袁隆平的戰略思想指引下,繼湖北石明松1973年在晚粳農墾58自然群體中發現一株不育的光敏核不育材料之後,1987年7月16日,李必湖的助手鄧華風,在安江農校秈稻三系育種材料中,找到一株光敏不育水稻。歷經兩年三代異地繁殖和觀察,該材料農藝性狀整齊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達到了100%,不育期在安江穩定50天以上,並且育性轉換明顯和同步。這一新成果,為雜交水稻從“三系法”過渡到“兩系法”開拓了新局面。關於水稻“無融合生殖”研究的進展,也使一系法遠緣雜種優勢利用研究邁出了可喜的一步。袁隆平對雜交水稻研究的前景,充滿必勝信心。 隨著雜交水稻在世界各國試驗試種,雜交稻已引起世界範圍的關注。袁隆平近年來,先後應邀到菲律賓、美國、日本、法國、英國、義大利、埃及、澳大利亞8個國家講學、傳授技術、參加學術會議或進行技術合作研究等國際性學術活動19次。自1981年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成果在國內獲得建國以來第一個特等發明獎之後,從1985~1988年的短短4年內,又連續榮獲了3個國際性科學大獎。國際水稻研究所所長、印度前農業部長斯瓦米納森博士高度評價說:“我們把袁隆平先生稱為‘雜交水稻之父’,因為他的成就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世界的驕傲,他的成就給人類帶來了福音。”
袁隆平,從湖南省偏僻的安江農校里走來,從一個山村中等農校的青年教師,成長為舉世矚目的名人,登上了“雜交水稻之父”的寶座。雜交水稻研究事業方興未艾,正朝著袁隆平新的戰略構想的方向迅猛發展!

(圖)新品種水稻新品種水稻

野敗現場

1970年秋季,袁隆平帶領他的學生李必湖、尹華奇來到海南島崖縣南紅農場進行研究試驗,向該場技術員與工人調查野生稻分布情況。11月23日上午,該場技術員馮克珊與李必湖在南紅農場與三亞機場公路的鐵路橋邊的水坑沼澤地段,找到了一片約0.3畝面積的普通野生稻。當時正值野生稻開花之際,因為李必湖對水稻雄性不育株有很深的感性知識,他像當年導師袁隆平尋找不育株一樣,在野生稻群中一株一株地仔細觀察。奇蹟終於出現了!就在他們找到野生稻之後20分鐘左右,李必湖和馮克珊發現3個雄花異常的野生稻穗。他們驚喜交加走近野生稻雄花異常稻株,進一步觀察發現這3個稻穗生長於同一個稻蔸上,由此初步推斷為由一粒種子生長起來的不同分櫱。除這3個稻穗以外,還有大量的匍匐於水面生長的後生分櫱。為了弄清這蔸野生稻不育株產生的原因及其研究利用價值,他們將它連根拔起,搬回試驗基地進行研究,並命名“野敗”。並用廣場矮、京引66等品種測交,發現其對野敗不育株有保持能力,這就為培育水稻不育系和隨後的“三系”配套打開了突破口,給雜交稻研究帶來了新的轉機。他們在考慮是將“野敗”這一珍貴材料封閉起來,自己關起門來研究,還是發動更多的科技人員協作攻關呢?在這個重大的原則問題上,袁隆平毫不含糊、毫無保留地及時向全國育種專家和技術人員通報了他們的最新發現,並慷慨地把歷盡艱辛才發現的“野敗”奉獻出來,分送給有關單位進行研究,協作攻克“三系”配套關。
1972年,農業部把雜交稻列為全國重點科研項目,組成了全國範圍的攻關協作網。1973年,廣大科技人員在突破“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基礎上,選用1000多個品種進行測交篩選,找到了1000多個具有恢復能力的品種。張先程、袁隆平等率先找到了一批以IR24為代表的優勢強、花粉量大、恢復度在90%以上的“恢復系”。
1973年10月,袁隆平發表了題為《利用野敗選育三系的進展》的論文,正式宣告我國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這是我國水稻育種的一個重大突破。緊接著,他和同事們又相繼攻克了雜種“優勢關”和“制種關”,為水稻雜種優勢利用鋪平了道路。

(圖)野敗現場野敗現場

九十年代後期,美國學者布朗拋出“中國威脅論”,撰文說到下世紀30年代,中國人口將達到16億,到時誰來養活中國,誰來拯救由此引發的全球性糧食短缺和動盪危機?這時,袁隆平向世界宣布:“中國完全能解決自己的吃飯問題,中國還能幫助世界人民解決吃飯問題”。其實,袁隆平早有此慮。早在1986年,就在其論文《雜交水稻的育種戰略》中提出將雜交稻的育種從選育方法上分為三系法、兩系法和一系法三個發展階段,即育種程式朝著由繁至簡且效率越來越高的方向發展;從雜種優勢水平的利用上分為品種間、亞種間和遠緣雜種優勢的利用三個發展階段,即優勢利用朝著越來越強的方向發展。根據這一構想,雜交水稻每進入一個新階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將把水稻產量推向一個更高的水平。1995年8月,袁隆平鄭重宣布:我國歷經9年的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已取得突破性進展,可以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正如袁隆平在育種戰略上所構想的,兩系法雜交水稻確實表現出更好的增產效果,普遍比同期的三系雜交稻每公頃增產750-1500公斤,且米質有了較大的提高。至今,在生產示範中,全國已累計種植兩系雜交水稻1800餘萬畝。目前,國家“863”計畫已將培矮系列組合作為兩系法雜交水稻先鋒組合,加大力度在全國推廣。
1998年8月,袁隆平又向新的制高點發起衝擊。他向朱總理提出選育超級雜交水稻的研究課題。朱總理聞訊後非常高興,當即劃撥1000萬元予以支持。袁隆平為此深受鼓舞。在海南三亞農場基地,袁隆平率領著一支由全國十多個省、區成員單位參加的協作攻關大軍,日夜奮戰,攻克了兩系法雜交水稻難關。經過近一年的艱苦努力,超級雜交稻在小面積試種獲得成功,畝產達到800公斤,並在西南農業大學等地引種成功。目前,超級雜交稻正走向大面積試種推廣中。
東方魔稻袁隆平帶領他的中國科研隊伍,穿越科學的陰霾,賦予世界強大的戰勝飢餓的力量。中國的雜交水稻因此被世界稱為“東方魔稻”。從1995年起,聯合國糧農組織選擇了15個水稻生產國,如印度和越南等,與這些國家的政府一道,制定雜交稻發展計畫並給予一定的經費支持。受聯合國糧農組織之聘,在中國政府的支持下,袁隆平等許多中國專家都擔任過顧問,多次赴朝鮮、印度、越南、緬甸、孟加拉、巴基斯坦、委內瑞拉、德國、埃及、美國、印尼、紐西蘭等國講學、指導雜交水稻育種和繁殖制種技術。同時,還為這些國家培訓雜交水稻技術骨幹,從1981~2006年,袁隆平擔任主任的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機構共舉辦了20多期國際雜交水稻培訓班,培訓了來自五大洲30多個國家的500多名科技人員。在中國的幫助下,越南和印度的雜交水稻發展很快,已套用於生產。2004年越南種植雜交水稻65萬公頃,印度為56萬公頃,並取得了比當地良種每公頃增產1.5~2.5噸的效果。

研究學習
2005年7月,袁隆平提出“雜交水稻外交”的建議,就是積極在開發中國家推廣雜交水稻,幫助解決他們的吃飯問題,擴大中國的影響,以此促進雙邊關係的發展。袁隆平院士的這一建議,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和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湖南省科技廳國際科技合作處處長魯華經常出國執行政府間的雜交稻合作協定,她向記者感慨:在國外感受最深的是一個中國人的自豪。每當到一個國家,無一例外地受到當地人熱情接待,有一次,在烏茲別克斯坦,該國的農業部長、科技部長聽說魯華來自袁隆平所在的湖南,高興像孩子似的,親自招呼她坐在旁邊,給她戴上具有民族風情的五彩雲帽。湖南省農科院開發處副處長方誌輝2003年9月和魯華一起去過印尼的雜交水稻示範基地,親眼目睹感人的一幕:中國雜交稻為當地農民增產最高達到93%,他們在慶祝豐收的儀式上高喊“八古斯!八古斯!”“中國萬歲!”,一群又一群農民跳起歡快的舞蹈,向來自雜交水稻故鄉的中國人表達心中的感激之情。
正是基於袁隆平推動雜交水稻研究並為世界糧食安全產生重大影響,2006年4月25日,袁隆平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也成為我農業科學界獲此殊榮的第一人。這是對於多數科學家來說,是除了諾貝爾獎之外的最高榮譽。

美國科學院院長、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西瑟羅納說:“袁隆平為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增產的糧食每年為世界解決了7000萬人的吃飯問題。他的當選也為美國科學院增添了光彩。”

去美國指導教學
從1964年到2007年,43年過去,彈指一揮間。

雖然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研究也經歷了重大失敗,但黨和政府都沒有因為失敗而終止對雜交水稻研究的支持。1967年,湖南省科委為“水稻雄性不育研究”立項,撥出科研專款,為袁隆平配備了科研助手。這在我國科學史上是少有的。70年代初,又成立了全國性的雜交水稻研究協作機制。“三系配套”以後,在這些機制的基礎上組建了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

20世紀90年代,雜交水稻成為歷屆總理都極為關心的“總理項目”,國務院多次從總理基金中直接撥出專項資金支持雜交水稻研究,2003年10月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專程來到袁隆平院士主持的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詳細察看了超級雜交稻選育項目的進展情況,充分肯定了他們作出的重大貢獻。2005年8月13日,袁隆平又迎來了溫家寶總理,溫總理拉著他的手親切說:“袁老師研究的超級稻,不僅有重大的科學價值,而且對解決中國人能夠養活自己的問題,做出了重大的貢獻。現在看來,超級稻的科學價值,已經超出國門了,影響到世界。東南亞的幾個國家領導人,同我見面的時候,都指名要中國幫助他們發展超級稻。所以呀,袁老所做出的貢獻,不僅有利中國,而且有利世界。”1960年罕見的天災人禍,帶來了嚴重的糧食饑荒,一個個蠟黃臉色的水腫病患者倒下了……隆平的5尺之軀也直接經歷了飢餓的痛苦。

兩個心愿

 雜交水稻的研究成功,是在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通過我國廣大農業科技人員努力協作攻關取得的。我只是在這方面起了部分帶頭作用而已。黨和國家已經給了我很多榮譽,我也榮幸地獲得國際上的一些獎項,但我覺得光榮應該屬於國家,屬於從事雜交水稻工作的廣大科技工作者和幹部。今後,我一定要更加努力工作,來感謝黨和國家對我的鼓勵和關懷。今生,我還有兩個心愿,也可以說是我的兩個雄心壯志。

  第一個心愿是,爭取在2010年實現第三期超級雜交稻大面積示範畝產900公斤的目標。

當前,正在推廣我們研究成功的第二期畝產800公斤的超級雜交稻,其增產潛力很大,種3畝可產出現有4畝地的總產。計畫到2011年在全國推廣6000萬畝,產出現有8000萬畝所產的糧食,也就是說,等於增加了2000萬畝耕地,可多養活3000萬人。

實現第三期的超級雜交稻研究目標以後,水稻的單產和總產又會更上一層樓,達到全國平均畝產600公斤左右,按年種植1億畝計算,又可再多養4000萬人,這將為我國持續保證糧食安全發揮重大作用。

(圖)中國傑出的發明家中國傑出的發明家

第二個心愿是,在國外進一步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2006年,在印度、越南、菲律賓和美國等國家,雜交稻的種植面積已超過3000萬畝,平均每畝增產150公斤左右。現在全世界有22億畝水稻,如果其中一半是種雜交稻的話,所增加的糧食可多養活4億—5億人。由此可見,我國的雜交水稻將會為世界上其他國家尤其是開發中國家解決糧食短缺問題做出重大貢獻。

 袁隆平曾經做過一個夢,夢見試驗田裡的水稻長得像高粱一樣高,稻穗有掃帚那么長,穀粒有花生米那么大,袁隆平和幾個助手就坐在像瀑布一樣的稻穗下面乘涼,把這個夢叫做“禾下乘涼夢”,但願這個美夢早日成真,在我有生之年能親眼目睹。

(圖)禾下乘涼禾下乘涼

袁隆平院士的偉大貢獻

第一,袁隆平不僅是雜交水稻事業的開創者,而且始終是這一研究領域的“領頭雁”,創建了一門系統的新興學科——雜交水稻學。四十多年來,雜交水稻研究的每一發展階段、每一項重大創新,都離不開他所起到的關鍵作用,都體現了他非凡的經驗智慧與學術思想。 1964年,他衝破當時流行的遺傳學觀點的束縛,在我國率先開展三系法培育雜交水稻的研究。20世紀70年代,他解決了三系法雜交稻研究中三系配套、優勢組合選配和制種低產三大難題。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他提出了雜交水稻的育種發展戰略,並解決了兩系法中的一些關鍵技術難題。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他設計出了以高冠層、矮穗層和中大穗為特徵的超高產株型模式和培育超級雜交稻的技術路線,並在超級雜交稻研究方面頻頻取得重大進展。1982年,國際水稻研究所學術會首次公認:中國科學家袁隆平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在科研實踐的同時,袁隆平不斷進行經驗總結和理論升華。 從1966年發表我國雜交水稻研究的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以來,先後發表論文60多篇,其中在國外發表12篇;出版專著7部。袁隆平作為學術帶頭人,培養了一大批雜交水稻專家和技術骨幹,在雜交水稻的研究和發展中建立和完善了一整套理論和套用技術體系,從而創建了一門系統的新興學科——雜交水稻學。

做報告

(圖)中國傑出的發明家赴美考察

第二,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研究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有人曾經風趣地說,中國農民吃飯靠“兩平”,一是靠鄧小平的責任制,二是靠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從1976年開始,“三系”雜交稻在全國大面積推廣,比常規稻平均增產20%左右,為解決我國糧食問題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2000年,第一期超級雜交稻研究目標順利通過了國家農業部組織的驗收,原國務委員、國家科委原主任宋健院士讚揚說:“這一成果對保障21世紀我國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隨後,袁隆平又提前實現了第二期超級雜交稻研究目標,它比一般雜交稻增產約30%。 據統計,到2006年止,我國累計推廣種植雜交水稻56億多畝,增加稻穀5200多億公斤。近年來,全國雜交水稻年種植面積約2.4億畝左右,年增產的稻穀可以養活7000多萬人口。這是對上世紀9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布朗提出的“未來誰來養活中國”的有力回答。

第三,袁隆平把“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作為畢生最大的追求,為推動雜交水稻的國際發展、促進我國對外交往做出了巨大貢獻。1980年,雜交水稻作為我國出口的第一項農業專利技術轉讓給美國,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90年代初,聯合國糧農組織將推廣雜交水稻列為解決開發中國家糧食短缺問題的戰略措施。多年來,袁隆平7次赴國際水稻所開展合作研究,還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聘為該組織國際首席顧問,十幾次赴印度、越南、緬甸、孟加拉等國指導發展雜交水稻。同時,他還在國內主持舉辦了20多期雜交水稻國際培訓班,為30多個國家培訓了500名技術人才。 這些專家回到本國後都成為當地研究和推廣雜交水稻的技術骨幹。目前,越南、印度、菲律賓已成為大面積生產套用雜交水稻的國家,雜交水稻的增產效果也十分顯著。如越南,2004年種植雜交水稻面積已達65萬公頃,每公頃6.3噸,比其全國平均水稻單產增產40%。如菲律賓,2005年種植雜交水稻面積達37萬公頃,平均每公頃6.5噸,比其全國水稻平均單產高80%,使菲律賓糧食短缺的局面大為改觀。 菲政府計畫,到2007年發展雜交水稻300萬公頃,實現糧食自給。由於各方麵條件已經成熟,2005年7月,袁隆平提出了“雜交水稻外交”的建議,即積極在開發中國家推廣雜交水稻,擴大中國的影響,以此進一步促進雙邊關係的發展。 這一建議得到了國家領導人和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雜交水稻外交”將成為我國“走出去”戰略的一項重要內容。2005年10月,袁隆平在外交部第四期大使參贊學習班上做報告,我國駐80多個國家的大使、總領事和參贊聽取了報告。

(圖)做報告做報告

第四,袁隆平培養了大批雜交水稻研究和推廣人才。四十多年來,在他的親自培養、直接教導和間接影響下,不論是在他的研究中心,還是在全國雜交水稻技術攻關協作單位,已經形成了一支梯隊結合、協同作戰的雜交水稻技術隊伍,肩負著將雜交水稻向縱深發展的重任。 如在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多年來他總是每年把與美國水稻技術公司合作所得到的顧問費捐獻出來作為所長基金,累計捐資達100多萬元,資助科研人員特別是年輕人開展有希望和潛力的項目研究。每年幾乎都有幾個課題獲得2-5萬元的資助。 他不但支持本單位的科技人員,也扶持其他單位的科研人員,如福建農業大學的一位博士後,開展多倍體水稻育種的探索性研究,但苦於經費不足。袁隆平院士得知後,專門撥出一筆經費,鼓勵他取得成果。袁隆平院士不僅思想開明,而且意識超前,他深知未來的農業科技僅靠常規技術必將落伍,而必須與現代生物技術結合起來,甚至深入到分子技術領域,才可能占領科技發展的前沿陣地。

為此,他主張建立起分子育種室,並不遺餘力地加強對人才的引進和培養。現在,他的研究中心的人才隊伍已形成高水準的梯形結構,高級研究人員超過30名,占科研人員總數的一半;同時,還相繼培養出一批碩士、博士研究生,為大大提高科研水平準備了後備人才;他還先後輸送了多名年輕科技人員出國或到香港深造。

榮譽 1.2007年十大經濟年度特別榮譽獎
2.國家特等發明獎
3.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4.首屆全國道德模範之“全國敬業奉獻道德模範”
1、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01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授予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200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表彰袁隆平院士突破經典遺傳理論的禁區,提出水稻雜交新理論,實現了水稻育種的歷史性突破。現在我國雜交水稻的優良品種已占全國水稻種植面積的50%,平均增產20%。從推廣種植雜交水稻以來,已累計增產稻穀3500億公斤,產生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這是首次以國家名義對為科學技術發展作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給予最高榮譽獎勵。獎金500萬元。
2、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2007年4月29日,世界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美國首都華盛頓正式就任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並出席了有世界數百名頂級科學家參加的美國科學院院士年會。據悉,袁隆平院士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的惟一當選者。
美國科學院有著140多年的悠久歷史,是世界頂級的科學院。每年美國科學院在世界各國評選出在世界某個科學領域最傑出的代表、為人類科學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的科學家為科學院外籍院士。本年度全世界有18位頂級科學家被評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袁隆平院士和中國科學院常務副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的納米技術專家白春禮先生共同當選。
世界著名科學家、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科學院院長西瑟羅納先生在新當選院士就職典禮上介紹袁隆平院士的當選理由時說:袁隆平先生髮明的雜交水稻技術,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傑出貢獻,增產的糧食每年為世界解決了3500萬人的吃飯問題。

其他國際榮譽

(1)1985.10,創造與發明獎章(傑出發明家)金獎,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頒(下同)
(2)1987.11,科學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3)1988.3,農學與營養獎,英國Rank基金會
(4)1993.4,拯救世界飢餓(研究)榮譽獎,美國Feinstein基金會
(5)1993年獲美國菲因斯特基金“拯救飢餓獎”
(6) 1994,何梁何利基金獎
(7)1996.5,日經亞洲獎,日本經濟新聞社
(8)1997.8,雜種優勢利用傑出先驅科學家稱號,作物遺傳與雜種優勢利用國際討論會,墨西哥
(9) 1998.11,越光國際水稻獎,日本越光國際水稻獎事務局
(10)2001.8,拉蒙•麥格賽賽獎,菲律賓拉蒙•麥格賽賽基金會
(11)2004.5,沃爾夫獎,以色列沃爾夫基金會
(12) 2002年獲越南政府“越南農業和農村發展榮譽徽章
(13)2004.10,世界糧食獎,世界糧食獎基金會
(14) 2008.03.30 中國著名科學家、“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獲頒“2007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

資料來源

[1]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65592334.html
[2]http://hi.baidu.com/%BA%AE%C3%CE%D4%C6%CB%AA/blog/item/279e26ef38b9663eacafd588.html
[3]http://www.sd-taishan.gov.cn/sites/dezhou/decheng/articles/D00000/1/1260098.aspx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