丟手絹[兒童]

丟手絹是廣受國內低幼齡兒童喜愛的一項益智類遊戲,起源於公元1243年左右。

事實上,在成人行為中,丟手絹也時常被當作一種智力遊戲,並且大都或多或少帶有一定的欺騙性質。據托爾斯泰說,有一次拿破崙接見俄國公使馬爾科夫,他想通過這位公使驗證一下拿破崙的威名是否已經遠懾俄國。於是他掏出手絹,假裝不小心把它丟在地上,期待著馬爾科夫為他效勞,幫他把手絹撿起來,並畢恭畢敬地交給他。所有的人都盯著馬爾科夫,看他怎么辦。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馬爾科夫也掏出自己的手絹,把它丟在拿破崙的手絹旁邊,然後彎腰撿起自己的,卻並不撿拿破崙的。

後來拿破崙的那塊手絹到底怎么樣了,托爾斯泰沒說,但就這一事件的歷史意義而言,拿破崙的那塊手絹不管被怎樣處置,都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俄國人贏了,可以說是獲得了智力、面子雙豐收。細細考究一下,我們會發現,拿破崙在這一件事情上的失敗,與其說是輸在面子,不如說是輸於智力。如果拿破崙也玩過丟手絹遊戲,他應該明白,“丟手絹”是一種智力含量很高的活動,而且必須要加進欺騙的成分,大概不至於愚蠢到把手絹明目張胆地丟在馬爾科夫這位“小朋友”的前面。

其實,即使把手絹丟在別人的前面,也需要很高的智力,而要達到讓人撿起來並畢恭畢敬地呈送給自己的目的,則更要使用欺騙手段。儘管戀愛中的男女都是傻子,但在進入戀愛狀態之前,這對男女均需要大量的智力投入,而在這一方面,女方的表現則尤為突出,雖然她們的欺騙技巧事後看來並不算高明,但僅就丟手絹這一常用技術而言,其效果要遠好於拿破崙。考證古今中外的諸多知名戀愛案例,我們會發現,手絹之所以常常被男女主人公當作愛情信物,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當事一方(主要是女方)一開始總是把手絹丟在地上,而且是悄悄地丟在地上。與丟手絹遊戲接下來的玩法完全不同的是,手絹必須要丟在“小朋友”目力所及的前面,而這位“小朋友”一定要告訴她“丟手絹”這一事實,並想盡一切辦法“快點快點捉住她”。之後兩人便假裝這是一次意外,逐漸展開了人們所熟悉的不需要智力投入的轟轟烈烈的事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