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浚故居

丘浚故居

丘浚故居是海南省海口市僅存不多的歷史文物古蹟之一。位於海口市瓊山區府城鎮金花路三巷9號。又名“可繼堂”。故居一室二房,以黃棱木建造。附近有“藏書石室”遺址,為丘浚藏書處。管理單位是海口市博物館。規模最大時有“丘民十八屋”之說。

基本信息

簡介

丘浚(1421—1495),字仲深,號深庵,諡文莊,學者稱其為瓊台先生。明永樂十九年(1421)十一月初十出生於府城鎮下田村(今金花村)人。曾祖父丘均祿,原籍福建省晉江縣,被元帥府派遣來海南落籍瓊山,祖父丘普是位良醫,生丘傳,丘傳出丘源、丘浚二子,丘浚為次子,他七歲喪父,靠祖父丘普與母李氏撫養長大。他自小聰穎過人,讀書過目不忘,出口成章。明正統九年(1444),23歲的丘浚中舉。景泰五年(1454),丘浚33歲登進士,置二甲第一,授翰林,庶吉土。明弘治八年(1495),丘浚74歲病卒於北京。賜御葬於府城郡城西八里水頭村五龍池之原,賜建專祠祀於鄉。丘浚是明氏代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經濟學家、理學家。他學富五車,著述等身,學識淵博,為嶺南“一代文宗”。他雖仕至“位極人臣”,但為官清廉,被譽為數百年間嶺南最傑出的四人物之一,海南千年始篤生,與同朝代的海瑞被稱為“海南雙璧”。丘浚故居現存“可繼堂”和前堂兩進,前堂面闊3間,進深4椽,單檐硬山式簡板布瓦頂,通高4米,可維堂面闊3間,進深13椽,單檐硬山式簡板布瓦頂。丘浚於明永樂十九年十一月初十生於故居正屋。丘浚故居始建於明洪武二年(1369),距今已有640多年的歷史。曾為多進式院落,規模最大時有“丘民十八屋”之說。據說,當丘浚7歲,其兄丘源9歲時,父親丘傳去世,年幼的兄弟靠祖父丘普撫養。丘普想到自己年老失去獨子,雙孫依偎膝下,百感交集,寫了“嗟無一子堪供老,喜有雙孫可繼宗”的聯句掛於楣兩邊。丘浚成名後,追念乃祖對他們兄弟的期望,寫了一篇《可繼堂記》這篇記文,充滿了丘浚追及先人,不忘根本和對後輩殷切期待的激情。從此,可繼堂名揚天下,餘韻至今。丘浚在世時,下田村(金花村)常常車來轎往,地方官員以及抵瓊顯要時有拜訪。丘浚謝世後乃至清代,可繼堂風光不衰,故居門外的華表,朝廷旌建丘母李太夫人牌坊,吸引眾多行人觀瞻,可繼堂成為金花村乃至海南人的驕傲。

民國以來,海南政局動盪,戰火不息,丘浚後人四處謀生,其故居呈現衰敗氣象。解放後,府城地區人口逐漸增多,昔日丘宅門前寬闊的空地,已被居民住房所覆蓋。華表和牌坊已蕩然無存,丘浚遺物,包括皇上恩賜的龍碗、玉簪、朝笏、文稿,墨跡、繪像等,也已不知去向。到上世紀90年代初,丘浚故居已破敗不堪。1994年6月,瓊山市人民政府對丘浚故居投資130多萬元按現存原貌進行修葺,1996年修葺一新的丘浚故居免費對外開放,供遊人參觀。1996年,丘浚故居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要文物保護單位。丘浚故居庭院草木蔥綠。進院門,院內栽種著人參果,枝繁葉茂。可繼堂兩邊有副門題:可繼堂中承德澤,尚書萬里傳字香。可繼堂神案上供俸著一尊丘浚先人的金色塑像。堂內擺著4張太師椅,神案供桌和椅子上雕著精美的圖案,技藝精湛。可繼堂前,一棵結滿石榴果的石榴樹下滿地落果,使這座名人故居有種寂寥的況味。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