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盡頭的奇蹟

作者:陳曉夏 編著,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01月出版發行的圖書。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世界盡頭的奇蹟

《世界盡頭的奇蹟》內容簡介:從20世紀末至今,我國共組織了6次南極內陸冰蓋綜合考察活動。其中,前3次重點開展了從我國南極中山站向冰穹A地區方向沿線的斷面勘測調查工作,為實現我國南極考察登頂冰穹A並為開展南極內陸科學考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2005年1月18日,中國第21次南極考察隊內陸冰蓋科考隊首次到達冰穹A地區最高點。這是我國第4次南極內陸冰蓋考察,這次冰蓋考察經歷了高寒、缺氧、機械故障、白化天氣、冰裂隙和暴風雪等種種困難,堪稱是中國南極內陸冰蓋考察史上最艱難的科考工程。

作者簡介

陳曉夏,1977年生,現從事傳媒運營管理工作。主要作品有大型高清紀錄片《敦煌》(總製片人)、與BBC合拍大型高清紀錄片《美麗中國》(Wild China,中方製片人)。先後獲得第九屆中國青年科技獎、全國優秀新聞技術工作者、全國優秀消防科普宣傳工作者、中央電視台第六屆“十優青年”、中央黨校中直機關分校優秀學員、中國南極科學考察紀念獎章和香港“極地精神”獎章等榮譽。其演講被收入《北大講座》、《從他們走到我們》等書。

2004年至2005年期間,陳曉夏作為中國第21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內陸冰蓋隊隊員和央視隨隊記者,代表人類首次到達南極冰蓋最高點,開創了行走體驗類科考探險節目的電視新形態,被中宣部列為“時代先鋒”在全國推廣學習,所在報導組獲得中共中央直屬機關“五一勞動獎狀”。

2005年,陳曉夏任中國科學院可可西里科考隊副隊長兼首席新聞官、中央電視台可可西里前方報導組組長,策劃並帶隊報導了人類首次在青藏高原腹地可可西里無人區進行的大規模科考探秘活動。

媒體推薦

中國南極崑崙站成功建站之際,陳曉夏把人類首次到達南極冰穹A的經歷寫出來非常有意義,讀者可以從一個側面了解到我國南極事業的發展歷程,感受到“愛國、求實、創新、拼搏”的“南極精神”。

——國家海洋局副局長陳連增

很高興曉夏能把這段冰天雪地里的熱血青春寫出來,他所記錄的內容是獨家的第一手材料,通過文字與他分享南極之行的奇聞軼事和驚險刺激是一種快樂。

——中央電視台副台長張長明

由陳曉夏報導的《挺進南極冰蓋最高點》特別節目,在追蹤報導、持續播出的形式下,做到了報導時間長而不怠、報導內容多而不散、報導形式活而不亂,不僅出色地完成了重大的報導任務,而且探索出了一條科技節目動態傳播的新路子,而這些都是陳曉夏在條件極端惡劣的極地和無人區完成的。

——學者于丹

南極歸來、可可西里歸來,我都採訪過陳曉夏。我很羨慕曉夏在他年輕的記者生涯里能擁有我們今生都不可能擁有的寶貴經歷,也盼望他在親身體驗過造物的偉大之後,能永遠保持對生命、自然的敬畏與謙卑。

——中央電視台主持人張越

被曉夏的書撞到了,不過撞得舒服,撞出不少興奮和感慨。記者這個職業不是什麼人都能幹的。起碼不是什麼人都能幹好的。這個魅力無窮但又充滿艱辛甚至危險的行業,需要一批有追求、有創意,而且非常執著的人來乾。只有他們才能成為好記者、名記者。在物質和金錢崇拜時髦的今天,有這種執著和追求的年輕人不多,曉夏是其中的一個。

——風凰衛視美洲台台長吳曉鏞

十年的青春,交織在爬冰臥雪的苦難和探究自然奧秘的夢想中,多少次放棄的念頭,都被“夢想超越”的呼喚所泯滅。本以為從此以後冰雪和寒苦就只有回憶,可誰知曉夏的南極大作又讓我心旌撩動,優美的文字和精彩的照片把我帶回到20年前的歲月。好書之好會因人而異。本書對我而言就像一面時空魔鏡,讓我發現我自己。

——《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社長、總編李栓科

編輯推薦

《世界盡頭的奇蹟》:作者親歷人類探秘“不可接近之極”, 真情講述刺激、夢幻的冰穹世界!

Dome-A(冰穹A)是南極內陸距海岸線最遙遠的一個冰穹,也是南極內陸冰蓋海拔最高的地區,氣候條件極其惡劣,被稱為“不可接近之極”,國際上迄今還沒有從地面進入Dome-A開展過系統科學考察活動,是南極科學考察和研究的空白地區與制高點。——引自《中國第2 1次南極科學考察現場實施計畫》

D0me-A是科學研究的巨大寶庫。由於Dome-A獨特的高原地形特徵,直接接受來自地球平流層大氣的沉積,因此這裡的冰蓋是原始堆積形成的,儲存著全球的氣候和大氣環境信息。Dome-A也是南極冷源的中心區,在這裡可望獲得近期地球表面的最低溫度。D0me-A不僅是世界上雪冰與大氣環境監測、氣象觀測、日-地系統觀測等獨一無二的“科學觀測站”,也是南極冰蓋冰芯鑽探僅存的最後一個理想地點,其科學意義是地球上其他任何科學觀測站無法代替的。

十三位中國勇士,四萬里南極征程,國際公認的頂級探險科考隊率先沖頂“人類不可接近之極”。

“夜防海盜”的驚心魂魄,“魔鬼西風帶”的抵死穿越,“冰裂隙”的命懸一線,“白化天”的生死考驗……

科考隊隨隊記者帶你用腳步丈量,沉寂萬年的“人類不可接近之極”,生命的卑微與光芒、渺小與堅強、在未知的疆域盛放。

目錄

序一

極地豐碑 人類壯舉

序二

為勇士喝彩

引子/1

萬年玄凍的誘惑

第一章 向南,向南,雪龍出征/7

第一節 起航遭遇颱風/8

出發前簽下了“生死狀”,裡面已詳盡地把發生不幸後的處理措施都寫上了,落筆的那一刻,我們的生命已和雪龍船,和南極冰蓋最高點拴在了一起。

第二節 夜防南洋海盜/31

這個發現讓我們頓時緊張起來,我們真的要遭遇海盜了嗎?按常理漁船不該出現在暴雨頻繁的午夜海面,更不會尾隨我們同速航行……

第三節 在赤道上拔河/38

如果不看周圍環境很難想像此時正身處外海……這裡的高溫時刻在提醒我,這裡是赤道。在毫無遮擋的烈日下,船甲板被曬得發燙,我擔心鞋踩上去會被熔化……

第四節 踏上“印度洋花城”/48

在一家經營澳洲寶石(opal)的首飾店,我還是沒忍住購物衝動,買了一塊澳寶項墜……買下澳寶項墜算作這次途經澳洲的紀念,希望戴上它能給我的南極之行帶來好運氣。

第五節 命懸“魔鬼”西風帶/56

我平生第一次感到了恐懼。萬噸級的破冰船看上去那么弱不禁風,在狂風巨浪面前顯得勢單力薄,似乎隨時都會被?涼濤駭浪打翻撕裂。

第二章 水晶雨的召喚/77

第一節 破冰船受阻/78

越來越多的冰山對於雪龍船來說並不是件好事,這么多巨型冰山的出現,使大家不由得想到了人們熟知的鐵達尼號與冰山相撞沉沒的影視場景。

第二節 直升機險情/86

直升機在不斷地向高空攀升,我四肢懸空,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倚靠和抓握,整個人的重量都維繫在腰間的安全帶上,胸腹部被越勒越緊。最要命的是安全帶已經解開了一半……

第三節 生死大轉運/94

每次從冰縫上開過時,車身會悠悠向下一沉,短暫的懸空感讓我緊張得汗流浹背,生怕這時候車輛熄火或者冰面承受不住車重發生垮塌。

第四節 隊長“跨國求醫”/107

Dome-A距離海岸線非常遙遠,我們13人組成的“特種部隊”將孤軍深入南極內陸1200多公里,這個距離已經遠遠超出了站區直升機救援的範圍……

第三章 人類不可接近之極/133

第一節 茫茫未知路/134

像這種發電機組故障在南極內陸是很危險的,雪地車沒有辦法通電加熱就無法在低溫下啟動?失去了交通I具,又沒有電力保暖,我們的命運就只有一個——凍死在營地後,成為南極內陸的永久標誌物。

第二節 冰裂隙探秘/169

在一旁休息的老蓋正想換個睡姿,突然發現了這個險情,大喊一聲:“停車!”童鶴翔迅速向左打輪……可把老蓋和童醫生兩人嚇壞了,這個裂縫的邊緣凍雪很薄,根本承受不住雪地車的重量。

第三節 遭遇“南極死光”/177

天空呈現出一種似雲非雲、似霧非霧的樣子,天地之間渾然一片……尋像器里沒有任何景物,感覺人仿佛融入了濃稠的牛奶里,頓時失去了方向……

第四節 放棄雪地車/185

在機械師例行檢查時,徐霞興發現他車後拖載雪橇的牽引轉向三角架斷了……我坐在斷裂的雪橇三角架上拍了一段現場報導,告訴觀眾這次雪橇損壞是我們出發以來面臨的最嚴峻考驗。

第五節 機械師落淚/209

看到老徐和老崔在標誌物前相擁而泣的場面,我的淚水怎么也控制不住……他倆的對話沒怎么刪減,保留了大部分同期聲,解說詞在這個情境下已經沒有力量了。

第四章 為了這一刻/217

第一節 極地大營救/218

領隊張占海果斷下令:科考以人為本,立刻啟動國際救援機制。隨即向美方發出了正式請求……美國極點站很快做出了積極回應……

第二節 跨越南緯80。/228

我們已經接近了Dome-A核心區……這個緯度以南……向前的每一米對於人類來說都是全新的。我們用GPS在距離頭車20米的地方定位了南緯80。線……

第三節 冰穹A在這裡/256

“這就是最高點”——張勝凱的聲音不大,但對於人類探索南極的歷史來說無疑是個重音。時間定格在台北時間2005年1月18日3點15分。

後記/271

活著,真好!

……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