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量力

不自量力

不自量力,中國漢語成語,即不能正確估計自己的力量(多指做力不能及的事情)。也說自不量力。量:估量。形容對自己估計過高。

基本信息

成語資料

詞 目 不自量力
發 音 bù zì liàng lì
釋 義 不能正確估計自己的力量(多指做力不能及的事情)。也說自不量力。量:估量。
出 處 《左傳·隱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戰國策·齊策三》:“荊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

示 例

近義詞

就說我們殿試都是僥倖名列上等,並非~,何敢自不量力,妄自談文。(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八十七回)

 自不量力螳臂當車蚍蜉撼樹 [反義詞] : 妄自菲薄自知之明量力而行

成語典故

古文
鄭、息有違言,息侯伐鄭。鄭伯與戰於竟,息師大敗而還。君子是以知息之將亡也。不度(duó)德,不量力,不親親,不征辭,不察有罪,犯五不韙(wěi)而以伐人,其喪(sànɡ)師也,不亦宜乎!
——《左傳·隱公十一年》
注釋:
(1)鄭、息:春秋時代二國名。違言:以言語相違恨,即在言語上有不和的地方。
(2)息侯:息國國君。春秋時爵分五等:公、侯、伯、子、男。息屬侯爵,故稱息侯。伐鄭:攻打鄭國。此事發生在公元前712年
(3)鄭伯:鄭國國君。鄭屬伯爵,故稱鄭伯。竟:地名。
(4)君子:舊指有地位的人,“品行好”的人。是以:以是,因此。
(5)不度(duó)德:不考慮(鄭伯的)德望(高)。度:忖度,計算。
(6)不量力:不衡量(自己的)力量(弱)。因為鄭國強大,息國弱小。
(7)不親親:不親近同姓的鄭國。因為鄭、息兩國同姓姬(jī)。第一個“親”字當“親近”講,第二個“親”字指同姓的鄭國。
(8)不征辭:不對證言語不和(的實際情況)。征:證驗。
(9)察:仔細看,調查研究。
(10)韙(wěi):是,對。
(11)喪(sànɡ):丟掉,失去。
(12)宜:應該,應當。
春秋時期,在如今河南省境內有兩個諸侯國,一個是鄭國,一個是息國。公元前712年,息國向鄭國發動了戰爭。這兩個諸侯國雖然都很小;但息國的人力與物力比鄭國要少得多,軍力也要弱得多。戰爭自然以息國的失敗而告終。事後,一些有見識的人分析出,息國快要滅亡了。他們分析的根據是,息國一不考慮自己的德行如何,二不估量自己的力量是否能取勝,三不同親近的國家籠絡好關係,四不把自己向鄭國進攻的道理講清楚,五不明辨失敗的罪過和責任是誰。犯發這五條錯誤,還要出師征伐別國,結果遭到失敗,這不是非常自然的嗎?果然,不久息國被楚國攻滅。
唐代詩人韓愈在《調張籍》一詩中,開頭幾句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不知群兒愚,那用故謗傷!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這幾名詩的意思是:李白杜甫的詩文頂天立地地存在著,猶如萬丈光芒(照耀了詩壇)不可泯滅。沒想到一群無知的人竟然這樣愚蠢,藉故設法對他們進行毀謗。就象那螞蟻企圖去搖撼大樹,太可笑不自量力了。這六句詩很有名,常為後人所引用。韓愈在這裡,對李杜的詩歌成就作了極高的評價,同時對詆毀李杜的輕薄後生給予了辛辣的譏斥
成語“不自量力”便是從“不量力”和“不自量”兩種說法演化而來的,同時又都可單獨使用,又作“處不量力”,意思都是自己不估量一下自己的力量,人們多用來諷刺那種自高自大,不量力行事的人。
成語“冒天下之大不韙”則是從故事中“犯五不韙(wěi)而以伐人”擴展變化而來。冒:犯,不顧。天下:普天之下,泛指全世界。大不韙:最大的不是。意思是犯了天下最大的錯誤,現在多用以指公然不顧全世界人民的反對而幹壞事。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實力弱小的息國從鄭國發動戰爭,結果被打敗。分析人士認為自不量力的息國即將被消滅,原因是他不考慮自己的德行,不正確分析敵我雙方的力量,分不清敵人與朋友,不團結鄰國,結果沒過多久息國被楚國消滅。

成語出處

《左傳·隱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
《戰國策·齊策三》:“荊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

成語示例

《東周列國志》第七十九回:“為首者前致辭曰:‘吾主越王,不自量力,得罪於上國,致辱下討。’”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八十七回:就說我們殿試都是僥倖名列上等,並非~,何敢自不量力,妄自談文。

例句

一次桌球比賽上,小剛主動提出要和上屆冠軍挑戰,同學們都說他是雞蛋碰石頭——不自量力。
愚公想要移山,在外人看來是不自量力的行為。
有隻小老鼠說它能打到一隻大象,結果大家嘲笑它不自量力。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