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正之風

不正之風

不正之風,拼音:bù zhèng zhī fēng;英文:(harmful) practice; unhealthy tendency。即不正當的社會風氣。出自晉·葛洪《抱朴子·辯問》:“移不正之風,易流遁之俗。”另有同名相聲《不正之風》,由高英培、范振鈺表演,揭露了社會上“拉關係、走後門”等不正常風氣,是一片極具欣賞價值的諷刺性相聲。

基本信息

成語資料

成語解釋:不正當的社會風氣。

成語舉例:鄧小平《高級幹部要帶頭髮揚黨的優良傳統》:“自覺地遵守有關規定,堅決反對特殊化,糾正一切不正之風。”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貶義詞

語法用法:作主語、賓語;指社會風氣

成語結構:偏正式

產生年代:古代

成語謎面:黃藥師運氣

典故出處

《抱朴子·辯問》:“移不正之風,易流遁之俗。”

近義詞

歪風邪氣

反義詞

浩然正氣

英文翻譯

unhealthy social trends

示例

自覺地遵守有關規定,堅決反對特殊化,糾正一切~。

★鄧小平《高級幹部要帶頭髮揚黨的優良傳統》

思索

文章《糾風工作還欠幾成火候》-摘自新華網

住房、上學、醫療等領域深受不正之風毒害,今年全國兩會上被代表委員評為“新三座大山”。

“吃葷的怕有激素,吃素的怕有毒素,喝飲料怕有色素,喝水怕有有害元素”,不少民眾對食品生產中的制假販假、粗製濫造之風不滿。

侵害民眾利益的事情時有發生,一些幹部對歪風邪氣視而不見,諸如此類的不正之風“按下葫蘆浮起瓢”。據國家統計局2005年對10省(區、市)的問卷調查,民眾對糾風工作的滿意度僅為53.3%,雖然比2002年提高6.1個百分點,但仍有近半數的民眾不滿意。

“官嘴大”,“民嘴小”?

“有的警察竟然帶著槍收罰款!”這一不文明執法的情況被某省糾風檢查組逮個正著。而且檢查組暗訪還發現,前後竟有4個部門上路,對超載車進行攔截罰款:一個是區綜合執法局,另外3個分別是鄰近3個鎮的公安派出所,各方都打出了“綜合執法”的招牌。

發人深思的是,儘管當地不少老百姓深受亂罰款之害,但省里檢查組從未收到一起有關舉報投訴。“舉報投訴是一場利益衝突,但衝突雙方並不對等。”有關專家指出,“執法機關違法時,老百姓往往難以招架,法定的舉報投訴等權利常常被敷衍搪塞、護短偏袒、打擊報復等不正之風架空。”民眾將這種現象比喻為“官嘴大”。

相比之下,“民嘴”較小。老百姓在維權過程中,不但各類成本高,還常常遭遇“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聽、事難辦”,前氣沒出又添新氣。最關鍵的是,不正之風往往夠不上“罪”。就算告贏了,也拿人家沒辦法,有的舉報投訴者還因此招致報復。更多的時候老百姓自認倒霉,“忍了,認了”。

糾風稍一放鬆就出現反彈

教育亂收費哪怕只有1元錢,也要查到底。遼寧省大窪縣新立鎮的10所國小的校長,就因為向每個學生收取1元錢用於印製“學生素質教育評價表”,同時受到黨紀處分。

但此類的典型事例並未引起各類學校的足夠重視。教育部最新發布的權威數據表明,2003年以來,3年共組織了5.6萬個檢查組,檢查了各級各類學校87.6萬多所,清退違規亂收費金額13.2億多元,受黨紀政紀處分的已有5931人。“在高壓形勢下取得的治理成果,還不鞏固,還很脆弱,稍一放鬆就可能反彈。”教育部副部長袁貴仁對各地教育亂收費屢禁不止心急如焚。

“一些地方還在巧立名目,侵害農民利益問題仍突出,舊的沒解決,新的又發生,形勢嚴峻。”國務院秘書長華、建敏指出。

重大環境事件屢屢危及百姓生命健康,一些地區因環境污染引發的群體事件呈上升趨勢。環境保護乏力成為民眾意見較大的問題之一。

儘管國家不斷加大打擊力度,一些領域的不正之風還是此起彼伏。“在部門、小團體和個人利益的驅動下,有的不正之風仍然處於‘按下葫蘆浮起瓢’的趨勢。”監察部部長李至倫說。而這一點正是部分民眾對糾風不滿意的一個重要原因。

糾風治本意在提升民眾滿意度

“一些不正之風滋生蔓延的土壤尚未得到剷除。由於體制機制的原因,一些引發不正之風的深層次問題解決起來的難度加大。”李至倫部長在剛剛結束的全國糾風工作會議上,面對負責全國糾風工作的各級領導十分嚴肅地坦誠道。

工商管理、公安執法以及環保等政府部門,都以“國家財政供養不足”為由,採取了“自負自收自養”的無奈辦法,由此助長了“多揩油,多收入”的歪風。有的執法部門甚至和監管對象結成了利益共同體,一些地方就出現了污染越嚴重,排污費就收得越多,環保部門就越富的怪現狀。

“糾風工作治本的步子緩慢,當前糾風工作的一些思想觀念、治理手段,特別是治本措施及建設相對滯後。”李至倫部長坦言。據了解,目前,省級糾風部門的編制也就是十幾個人,一位多年從事糾風工作的老幹部滿臉內疚地對半月談記者說:“按糾風工作以往的運作辦法,舉報投訴那么多,哪能查得過來?大部分都只好轉到各市和省直部門去了,只能挑選典型突出的調查處理幾件。我們心裡也急,不能很好地給民眾解決實際問題,對不起百姓呀!”。

為改變糾風工作中一些不合時宜的工作方法和觀念,目前全國各地都正在醞釀糾風治本的長效機制建設,改革將成為提升糾風工作民眾滿意度的重要途徑。

相聲《不正之風》

簡介

作者:王鳴祿

表演者:高英培、范振鈺

作品欣賞

塑造人物,刻畫性格,是相聲創作的一種類型。《不正之風》就是一段這樣的相聲:它塑造了一個比較生動、典型的人物形象——“萬能膠”。

“萬能膠”是我們社會遭受“文革”浩劫之後而產生的一個畸形兒。他巴結領導,千方百計地要把主任“上山下鄉”不到一年的小姨子辦回城市;他很世故,諳熟走後門兒的各種路子,到處拉關係戶,什麼早點鋪、布鋪、肉鋪、醫院……連火葬場也不放過。他神通廣大,無所不能。“拿肉頭換料頭,拿料頭換餜頭,拿病假條換汽車用”,往火葬場送死人他也張羅,一個月竟燒了十五個。他臉皮厚,對所作所為,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緊緊圍繞他的以上性格,作者組織了一連串包袱,使這個人物在哄堂大笑中活靈活現地站在了觀眾的面前。

時至今日,“萬能膠”這樣的人物,在現實生活中不也還是屢見不鮮嗎?他集這些人物之大成,是這些人物的縮影。正如《買猴》問世後,“馬大哈”成了那些馬馬虎虎、大大咧咧、嘻嘻哈哈,對工作不負責任的人的代名詞一樣。這不僅充分說明了這個人物的典型性,而且充分說明了這個人物塑造的成功。

這段相聲塑造人物有兩個比較鮮明的特點:

第一,善於挑選那些能夠充分表現人物性格的細節,組織包袱。比如:

“乙:你五十一怎么管那二十來歲的叫姐姐?

甲:這個你不懂,這是走後門的規矩。走後門就得當小輩。嘴甜著點,淨吃香東西。嘿嘿嘿。”

這是非常生動、具體、鮮明、獨特的細節描寫。它把“走後門”的某些不成文的規矩和走後門者的心理,力透紙背,把“萬能膠”的性格特點,表現得活靈活現。猶如血、肉一樣,豐滿了人物的形象,比較精確地描繪了人物的精神世界。類似現象,我們周圍每天都有發生。有些,我們已經熟視無睹,不以為然了。正因如此,所以,當將它們組織成包袱後,收到了在乎情理之中,出乎意料之外的強烈效果。如果作者沒有堅實而豐厚的生活積累,如果作者對生活中的這類人物不爛熟於心,那么,他在組織包袱、表現主題時,是很難左右逢源,運用自如的。

第二,注意從人物的性格出發,安排情節。

情節是性格的歷史。相聲的包袱講究出乎意料之外,在乎情理之中。對以塑造人物為主的段子來說,在乎情理最重要的就是要符合性格發展的邏輯。《不正之風》的故事,本身就是一個大包袱。“萬能膠”用裝著死人的火葬車送新娘去舉行婚禮,不料竟把新娘拉到了火葬場。現實生活中絕對不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但這卻符合他所謂的萬能性格。這樣的荒唐事,別人不會幹,也乾不來,只有他“萬能膠”才幹得出。

這段相聲面對現實,觸及時弊,淋漓盡致地諷刺了社會上種種“走後門”的醜惡現象,提出或回答了人民民眾普遍關心的社會問題,說明了糾正這些不正之風,剷除這些垃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但這不是留連,不是欣賞,也不像以往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品那樣,使人灰心喪氣,無所作為,而是用相聲這種類似於喜劇的形式讓人們同過去愉快地訣別,昂首闊步,奔向明天。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作者除了善於“跳出來”對所愛所憎進行褒貶之外,還善於將自己的傾向寓於情節和場面之中,使其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比如,這段相聲讓“萬能膠”百密一疏,功虧一簣,將其用火葬車拉新娘子去舉行婚禮這一精心策劃的傑作,化為一出將“新娘子拉到火葬場”的荒誕不經的鬧劇。這個“底”寓意深刻,暗示“走後門”到了一定程度接近鬧劇時,必然會得到悲慘的結局。不僅符合生活本身和人物性格發展的邏輯,而且反差強烈,因而生動有趣兒,令人回味無窮。

台詞

甲:你是搞什麼工作的?

乙:相聲演員。

甲:怎么?你是個演員?

乙:啊。

甲:誰給你辦的?

乙:什麼叫誰給我辦的?我從小熱愛文藝,以後就考上了劇團。

甲:別來這套,糊弄誰呀?說實話,哪兒的路子?

乙:沒路子。

甲:沒路子你當不了演員哪。我們街坊那小孩兒,那是多好的條件,你說基本功,腰腿好,翻跟頭、拿大頂都行;論嗓音,高音、中音、低音都行。

乙:好條件哪。

甲:就是到了審美這關沒過去。

乙:小孩長得不好?

甲:好!小孩長得別提多好看了,細皮白肉、濃眉毛、大眼睛、雙眼皮兒。

乙:那為什麼呢?

甲:就是因為這兒有個痦子。(指臉)

乙:那礙什麼事兒?

甲:不行啊,沒考上。這么俊的小孩兒都沒考上,就憑您這模樣還能考上?你讓大家看看,這模樣沒有暖瓶塞兒好看呢!

乙:有你這么比的嗎?

甲:我納悶兒啊?沒有路子你怎么當的演員?就是你當了演員,你的工作也不順心。調調工作吧,我給你辦辦,我有路子。

乙:我調工作乾什麼?不調。

甲:看你夠朋友,咱們交往交往,有事言語,我這個人路子寬。房子怎么樣?住著合適嗎?換換房吧,我有路子。

乙:我就知道他有路子。我換房子什麼?不換!

甲:別不好意思。

乙:乾什麼不好意思了?

甲:房子夠住的嗎?

乙:夠!

甲:夠什麼?別來這套,打腫臉充胖子。誰不知道,你兒子結婚沒房子,把你們房子占了,你們老兩口子住下水道里。

乙:噢,我們住地溝里啊?

甲:不是,就是那一人多高的、圓的、大洋灰管子,兩頭用磚壘壘,安個窗戶來個門,你們老兩口子就住那裡頭啦。還說這是現代化的防震棚。

乙:嗐!

甲:那天來四個小孩兒一起鬨,給推馬路那邊去了。轉天你們孩子起來找不著你啦,“哎,咱爸爸呢?昨天晚上還在這呢!噯,怎么跑馬路那邊去了!”

乙:我住洋灰管子怎么著?寒磣?難看?你應該同情我,原來我住兩間房,地震震壞了。“四人幫”破壞抗震救災。

甲:七百萬怎么著?你還得找我,我給你辦辦,要不八百萬也沒你的事。房管局我有路子,我給你辦辦,給你辦個單元。

乙:不要,你那房“不是好來”的。剛一上來,就是你有路子,給我辦辦。這叫不正之風。甭問,你是後門大王,專走後門兒。

甲:你喊!給你安個高音喇叭,讓全市人都聽見。

乙:怎么還怕人家聽見?

甲:真笨,那走後門有嚷嚷的嗎?外行,這么一說你就沒走過後門兒。

乙:會走後門管什麼用?

甲:用處太多了,別人買東西排隊,你不用排;別人買不著的東西咱能買,別人辦不了的事咱能辦。就說早晨吃早點吧,買果子你排隊不排隊?

乙:買早點方便多了,上班的時候也就十幾個人排隊很快就能買上。

甲:很快能買上?你買那餜子得搭烤餅,你買那餜子都是頭天晚上炸出來的,擱一宿都皮條了,吃的時候得用牙往下拽!“嗬!怎么這么費勁,勞您駕,借剪子使使。”

乙:你也太誇張了。

甲:咱就不用排隊。

乙:你怎么……

甲:我有路子,吃餜子我得要現炸的,甭管排多少人,大模大樣地往裡走,“徐姐,嗯,嗯。”(伸兩個手指頭)

乙:這是乾什麼?(學甲動作)

甲:來倆。

高英培、范振鈺高英培、范振鈺

乙:“徐姐”是怎么回事兒?

甲:炸餜子的是位女同志,姓徐——徐姐。

乙:比你歲數大?

甲:不,剛上班,也就二十多歲。

乙:你幾歲?

甲:怎么十幾?我五十一啦。

乙:你五十一怎么管那二十來歲的叫姐姐。

甲:這個你不懂,這是走後門兒的規矩。走後門兒就得當小輩兒。嘴甜著點兒,淨吃香東西。嘿嘿嘿……

乙:你別沒羞沒臊的啦!為了口吃的,把輩兒都矮下來了。

甲:徐姐一看我來了,拿眼一瞟:“來了,今兒來晚了,等會兒。”說著話,騰,騰,揪下兩塊面來,嘿,跟小饅頭這么大個兒,補出來跟小鍋蓋似的,扔在鍋里翻四個個兒還不撈呢,挑出來這么大個,金黃色,又酥又脆。

乙:就這么拿走。

甲:怎么著?

乙:別的顧客就沒意見嗎?

甲:有啊,一開始有人反映,常了就行了,他們也習慣了,我也自然了。

乙:人家不跟你慪這個氣。

甲:也有慪氣的。那天一個老太太領著個小姑娘排隊,小姑娘管老太太叫奶奶:“奶奶,你看這個大胖子天天來,進門叫聲‘徐姐’,伸兩個手指頭,把大餜頭就拿走了。奶奶,明天您也叫回‘徐姐’試試,咱也甭排隊啦。”老太太說:“嘛玩藝兒?寶貝兒,咱甭說叫‘徐姐’,咱叫老舅媽也得排隊。孩子,咱可不學這個,這叫不正之風,叫他拿走塞去吧!塞完了打脖子後邊下去。吃完了叫他長‘噎嗝’。”

乙:罵上了!怎么辦?從後門兒走吧。

甲:啊!每天從後門走,今天非走前門不可,成心從老太太跟前過,“借光老太太,留神,別蹭身油。吃完長‘噎嗝’啊,這玩意兒專門治胃病!”

乙:你這不成心氣人嗎?老太太能饒你嗎?

甲:老太太沒言語,旁邊過來個愣小伙子,一把把我拽住啦!“哎,先別走,姓徐的,照他這樣給我炸倆!不炸倆,我把你鍋給砸嘍!”

乙:這手兒厲害。

甲:厲害呀?比徐姐差遠了,人家那話茬子多硬啊!“給你炸倆?瞧你那模樣,我認識你是誰呀,你跟他比?他是我們關係戶。”嘿,對了,我們是關係戶。

乙:走後門兒都走出關係戶來了。

甲:我一想徐姐說的真對,我們真是關係戶!

乙:什麼關係戶?

甲:她穿的那條針織滌綸褲是我給辦的,連工帶料才六塊錢,多便宜。

乙:噢,我明白了,說了半天你是賣布的。

甲:賣布乾什麼?我不賣布。

乙:那……那個針織滌綸?

甲:咱有路子,布鋪小趙跟我是關係戶,賣著賣著布想起我來了,甩塊頭,當等外品處理給我啦。

乙:你拿它就換餜頭了。

甲:哎。小趙那料頭能白給我嗎?他那大油我給辦的,四斤多連肉票都沒要。

乙:怎么?

甲:甩的,當肉頭處理的。我拿肉頭,換料頭,拿料頭換餜頭。

乙:嗬!

甲:認識我嗎?交你個朋友,有事言語。在天津市你打聽我,大人小孩兒沒有不知道的,

我有個外號兒。

乙:叫什麼?

甲:萬能膠。

乙:噢,你就是萬能膠?拉拉手吧,咱倆一樣。

甲:你也是萬能膠。

乙:不,化學鰾。

甲:化學鰾乾什麼?

乙:咱倆都夠“黏乎兒”的。

甲:你常聽人說,這個人能辦事,什麼都行,萬能——就是我。我不但萬能,還好交朋友——“萬能膠”。

乙:你是哪兒流竄來的?

甲:什麼叫流竄啊?

乙:你有正式職業嗎?

甲:有哇,怎么沒有?

乙:你什麼工種?

甲:後勤。

乙:抓生活?

甲:那事兒工會管。

乙:管採購?

甲:那是供銷!我是後勤。

乙:怎么個後勤?

甲:後門走得勤。

乙:你上了班不幹活,就忙乎這個,你們領導也不批評你?

甲:誰說不批評?批評得可尖銳啦。

乙:我就知道你得挨批。怎么批評的你?

甲:“萬能膠,照這么搞你要犯錯誤!你怎么回事?上回你給我買的那排骨怎么一點也不肥?”

乙:啊,這叫批評你?這叫支持你走後門。

甲:是啊,我們領導批評得我太尖銳了,真是一針見血,我那份就挺肥,我們主任那份不肥。我說:“記住這次教訓,下次我給您買肥的。”“什麼肥不肥的,過來,過來。”我們主任把我叫他那屋裡去了,要跟我個別談話,“萬能膠,你給我辦個事兒吧!我小姨子,上山下鄉快一年了,到現在還沒回來,你得想個辦法給辦回來。”我說,“行,主任,我一定盡力。您這是給我一個立功贖罪的機會。”

乙:什麼立功贖罪呀?

甲:你不懂!我要把主任的小姨子給辦回來,以後我在這個廠里什麼事都好辦了,腳面的水——平趟。

乙:這個你有路子嗎?

甲:沒有。

乙:找徐姐去!

甲:不行,徐姐那兒光能辦餜頭兒。

乙:拿餜頭換呀!

甲:不行,十個餜頭兒也換不回來。

乙:那你怎么辦呢?

甲:打聽,問哪。摸摸路子,嘴勤能問出金馬駒兒來。嘿,果然打聽出來了!我們廠小李他表大爺,就是主任的小姨子插隊落戶那個地方的公社黨委書記。我跟小李一說,小李滿口答應沒問題,他保證能給辦回來,就是現在沒時間。他正忙著結婚,讓我先幫助他辦喜事,作為交換條件,喜事辦完了,主任的小姨子準能回來。

乙:喜事你能辦嗎?

甲:太能辦了,小李這場喜事,都是我給辦的,咱有路子!大立櫃我給買的,沙發我給辦的,連結婚那天的酒席都是我給辦的,一共十六桌。

乙:幹嗎預備這么多?

甲:親戚、朋友多呀!都辦完了,新娘提出個條件來。

乙:什麼條件?

甲:非要輛汽車,沒有汽車不過門兒。

乙:這個想法也不對,乾什麼這么鋪張浪費。

甲:小車沒有辦法找我來了。我說:“不要緊,小李,別犯愁!不就要輛汽車嗎?我有路子,回頭我給清潔隊打個電話。”

乙:啊!讓新娘坐倒髒土的大汽車!

甲:咱給掃乾淨了,鋪領席!

乙:別對付啦,不行!

甲:不行……叫建設局來輛推土車行嗎?

乙:噢,把新娘鏟了去。

甲:小李說:“別開玩笑好不好!”噯!我想起來了,我們街坊劉治在汽車隊開車。

乙:劉治跟你是什麼關係?

甲:關係戶。

乙:又是關係戶!這是怎么個關係戶?

甲:劉治的假條我給的,一本兒。

乙:怎么這么些個?

甲:我有路子,給你一本兒,有什麼病自己填去吧,都蓋好章了。

乙:你支持他泡病號。

甲:你別說那個?我用車還方便了。

乙:互相利用。

甲:“劉治嗎?我是萬能膠啊!有個事兒,星期日下午兩點,我得用輛車,最好來個‘麵包’,接趟新娘。什麼?準時到。好了,見面再謝。”“小李,怎么樣?放心了吧。禮拜日兩點車準時到,你都甭管了,我替你接去。”小李剛走“得兒……”電話鈴又響了,“找誰?萬能膠,我就是……”

乙:還夠忙的?

甲:“你說什麼?啊——(哭)”

乙:你怎么啦?

甲:我嫂子娘家的四姨奶奶的外甥女,大表嫂的二姨姥爺死了。

乙:這叫什麼輩兒?

甲:那老頭兒多好,尤其二姨姥爺是我的關係戶。

乙:活該,誰讓他偷假條的。

甲:我二姨姥爺死了,又是孤老戶,家裡沒人,我得跟著忙乎忙乎,趕緊給殯儀館打電話,叫火葬車。

乙:殯儀館你也行?

甲:我有路子。殯儀館、火葬場,我熟極了,您有事兒言語。

乙:沒事兒!誰老跟火葬場打交道。

甲:一個電話車就定了,星期日一點來車,燒我二姨姥爺。我算計好了,打發走火葬車,兩點跟劉治接新娘去,這檔子喜事辦完了,主任的小姨子就回來了。

乙:你還夠忙的。

甲:禮拜天十二點啦,劉治給我來個電話說,車來不了啦,車隊緊急通知,私人借車得經過車隊批准。劉治也死心眼兒,你不許說送病人看病嗎?他實話實說,調度一聽結婚用車,說什麼也不批准。

乙:你再想別的主意吧。

甲:我再打電話聯繫車吧。打了好幾個電話,不是找不著人就是車不在家,這可怎么辦呢?小李的新娘接不去,主任的小姨子也回不來了。嘿嘿嘿……

乙:你怎么又樂了?

甲:我有辦法了,不是一點來車燒我二姨姥爺嗎?我跟火葬車甲這趟路線好啊,我二姨姥爺在金剛橋住,新娘在小王莊安定橋,新郎小車在北洋橋,這仨橋多順腳。

乙:噢,我明白了!你打算是金剛橋裝你二姨姥爺,然後小王莊接新娘,到北洋橋讓新娘下來再上火化場。

甲:先跟司機商量商量,司機認識我:“萬能膠,又是你的事,這個月你夠忙的,好傢夥,燒十五個啦!平均兩天一個,今兒燒的是誰?”“這是我二姨姥爺。”“前天那個呢”?“四姑媽。”“噢,滿是親戚。”“不,您哪,全是關係戶,今天您還得幫個忙。”“沒說的,沒說的!”“咱這車在小王莊那兒停一下。”“噢,那兒有家屬?”“不,接趟新娘。”司機一聽:“你吃錯藥啦!我拉死人,帶著新娘?”“我說您多幫忙,多……”我回頭一看:我二姨姥爺桌子上,放著一條鳳凰過濾嘴兒的煙。我說:“您多幫忙,多幫忙。”“別弄這個呀!……”(學裝煙動作)

乙:裝起來了。

甲:怎么樣,一下子叫我給黏住了。

乙:是萬能膠。

甲:我二姨姥爺廠里有個工會主任——大胖子,耳朵還挺聾,非要跟著。

乙:那是人家的工作。

甲:忙乎著把我二姨姥爺擱在車尾巴裡頭,我們就上車了,到小王莊接新娘去。進門我就嚷嚷,“道喜,道喜……”新娘家裡有個嫂子我認識,是我們門口兒的姑娘,外號叫“遮理”。我一看“遮理”,“萬能膠啊,你幹嗎來了。”“我是接親的,走吧,走吧!”還真清靜,連新娘一共仨人,一出門兒嫂子看見這汽車就“遮理”上了,“我說,萬能膠,這是嘛汽車,怎么還藍白道的?”“高級轎車,快上去吧。”讓我給推上去了。上車看見大胖子啦,“萬能膠,車上怎么還有人,這胖子是誰?”“這是……新郎小李他們廠里的工會主任。”

乙:哎?不是你二姨姥爺的工會主任嗎?

甲:二姨姥爺不能提,那是私貨。我說:“對吧,主任?”胖子聾著個耳朵聽不清,“對,對,對!”

乙:什麼就對?

甲:這“遮理”還真愛說話,跟胖子倆人拉呱上了:“這位領導,大胖的身子還讓您受累。”“你說的嘛?”

乙:聽不見。

甲:“讓您受累!”“沒說的,沒說的,我們跟死者這么些年了!”

乙:啊!要露餡兒。

甲:“遮理”一聽,“我說萬能膠啊,這裡怎么還有個死者?”“……他說我了,我小名不叫‘四鎖’嗎?”

乙:真能對付。

甲:胖子還接著嘟囔,“對於他,我們領導可是沒疼錢。”我說,“嫂子,您聽見了吧,小李這喜事兒,領導上都不疼錢,大辦。”“天津市都走遍了,他實在是沒治了。”“遮理”一聽,“怎么還沒治了?”我說,“嫂子,小李這喜事用我們天津話來說那是沒治了。”

乙:真有說的。

甲:司機打坐那兒就想樂,心說:“萬能膠,萬能膠,你缺德去吧!開這么些年車,我沒遇上過這個事兒!我這車上多熱鬧,又哭又樂。”北洋橋你倒停啊,他淨顧樂啦,直接開火化場去啦。

乙:這回我看你怎么辦?

甲:一進火化場,新娘就明白了,又害怕、又委屈,哭上了,“嫂子,我倒霉倒你身上了。我說不要車吧?你非出主意要個車。你還說一輩子就這么一回,還不講究點?這回好,講究大發啦!人家都‘大閨女坐轎——頭一回’;我們好,大閨女進火化場,頭一回。”這新娘還有個毛病,一生氣愛抽羊角瘋,“我們這……”

乙:怎么啦?

甲:昏過去啦!

乙:休克啦。

甲:大胖子嚇壞了,“萬能膠啊!又死一個,今天咱們先燒哪個呀?”我說,“這可不能燒,主任小姨子還沒辦回來呢!”

乙:還惦著走後門兒哪。

作者簡介

王鳴祿王鳴祿

王鳴祿,國家一級編劇,曲藝、相聲、小品創作的代表人物,

於1958年開始創作新相聲,有過多次獲獎的經歷,其代表作品《狗熊大象》、《不正之風》、《跟誰對著幹》、《教訓》等一大批膾炙人口的相聲段子,廣受歡迎,節目演出長盛不衰。王鳴祿先生創作的相聲《城管與地攤兒》,是全國(天津)相聲新作品拍賣會敲響第一槌的第一件作品,相聲劇本創下了20萬元的天價。

王鳴祿善於仔細觀察生活,廣泛占有生活素材,因此他能夠比較精確地把握筆下人物的姿態和精神世界。堅實而豐厚的生活積累,使王鳴祿在組織包袱表現主題時,能左右逢源,運用自如。另外他創作的曲藝作品十分符合當時的社會背景,更能被觀眾接受,廣為傳頌,深受聽眾的喜愛。

延展閱讀

【近義詞】歪風邪氣

【反義詞】浩然正氣

【感情色彩】貶義成語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