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服周

不服周,武漢方言。指不服氣和不甘心。

武漢方言。讀作:bufuzhou
武漢人說話有自己的特色辭彙和用語,在遇到不服氣和不甘心的時候,習慣說一句“不服周”比如“老子就是不服周”、“個板馬,你不服周?”,這個“不服周”的辭彙,出現在武漢話中,據考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
武漢地處荊楚要地,隸屬與楚國,楚國自商朝時就是南方大國,向來不把他國放在眼中,商人為鞏固邊防,籠絡與楚,封其為候,商朝大忌者,北周而南楚。
商朝自帝乙始,南阻楚國,北嚇周國,至商末,商朝國力大衰,禮崩樂壞,周遂聯盟楚國,共拒商朝,同時,周聯絡西北各部,準備伐商。
楚國在周國伐商之初,尚牽制商軍,支援周,牧野之戰後,楚國見到周的強大,漸漸中立,甚至支援商王,因此引起周的憤恨,埋下了千年的仇怨。
周得天下後,僅僅封楚國為子爵,對於楚,周始終懷恨在心,而對於周,楚國也始終若即若離。
其後數百年,周盛於北而楚興於南,雙方相安無事。
周昭王時,楚國基本併吞南方,頻頻用兵於南方周的屬國,周王大怒,召集天下軍隊,大戰與楚,最終,周朝聯軍敗於漢水,周王溺斃。周敗,不敢用兵於楚,於南方封申、鄧、息三國專事抗楚,自此,周、楚相安。但是楚國已經開始“不服周”了。周朝東遷 ,國勢衰敗,楚國併吞申鄧息三國,公然將戰火燒到鄭國邊境,並自稱為王,公然的不服周,欲取而代之,做中原諸國的領袖。
整個一個戰國時期,大部分戰爭就是圍繞楚國和秦國的紛爭而展開。 戰國之後,楚屈敗於秦,至此周、楚之間近千年的積怨遂告完結,但是不服周,卻被代代相傳,保留至今。而對於秦,楚國仍然不服氣,放出話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後有楚懷王號令諸侯反抗暴秦、楚霸王項羽和劉邦的中原逐鹿,看來,楚國人從來是不肯伏輸的,就是不服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