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國際經貿學院

在國際貿易重點學科研究領域方面,以王新奎校長為學科帶頭人的國際貿易重點學科國際貿易政策。 國際貿易重點學科下屬設有WTO研究基地、區域貿易經濟一體化研究基地、貿易與發展研究會和全球價值鏈(GVC)中國研究中心。 貿易與發展研究會:2006年3月,學校成立了以博士為研究力量的"貿易與發展研究會"。

院系概況

學院的學科、專業和課程的設定緊跟我國經濟貿易發展,尤其是上海“國際經濟、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和國際航運”四個中心建設的步伐,致力於為企業、政府機關培養套用型現代國際商貿人才。學校國際貿易學科為上海市重點建設學科,下設WTO與多邊貿易體制研究基地等多個研究機構,在WTO多邊貿易體制、區域經濟一體化、智慧財產權、服務貿易研究等領域研究成果豐碩。產業經濟學為學校重點建設學科,國際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為學校重點建設的學科方向。以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為核心的專業群被確定為上海市“外貿經濟教育高地”重點建設項目。2007年12月,“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被教育部、財政部聯合批准為特色專業建設點,2009年11月,物流管理專業被教育部、財政部聯合批准為第二類特色專業建設點。
學院教學和科研師資力量雄厚。現任教師中具有博士及副教授以上職稱的教師占78%,5名教師獲得上海市曙光學者稱號。學院充分利用國內外智力資源,組建了一支來自國內外知名高校和跨國企業的外聘教師隊伍。
學院不斷最佳化專業課程結構、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完善教學手段,將多媒體、計量分析方法引入課堂教學,推進案例教學、雙語教學和仿真模擬教學,提高學生的理論分析能力和現代商務決策分析能力。近3年,學院有4門課程被確定為上海市精品課程,6門課程被確定為市教委重點建設課程。此外,學院還通過多種形式,如中外學生交流項目、學生職業開發項目(PDP)、企業高級經理講座、外籍客座教授講座、國內知名教授講堂、社會實踐等幫助學生拓寬視野、豐富生活閱歷,鼓勵學生在大學生活的第一天即開展職業生涯設計。
學院積極開展與國外院校的合作與交流。1998年經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批准學校與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RMIT大學)開展合作辦學項目五項。學院與國際著名商學院加拿大IVEY商學院在經典案例教學方面的合作已經開展六年,“IVEY工商案例課程”成為最熱門的課程之一。學院與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荷蘭漢恩大學、美國聖瑪麗大學等國外大學的文化之旅項目和學期制中外學生交流項目發展迅速,每年接收來自澳大利亞、法國、荷蘭、日本、韓國、越南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留學生交流與學習。
學院積極拓展與國內外知名企業間的合作,已開拓有二十多家企業實習基地,並設立了柏靈頓(中國)貨運有限公司、上海長潤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上海久信物流有限公司、百聯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杭州可耐瑞泰時裝有限公司、上海怡科經貿有限公司、上海雅氏鞋業有限公司等多個企業獎學金項目。
學院畢業生就業形勢良好,各專業學生學成畢業後,或報考本校和國內外知名大學的碩士研究生,或參與政府部門、各類知名企業的人才招聘競爭。學生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

學術科研

國際經貿學院學科科研主要涉及經濟學和管理學兩大學科,經濟學主要包括經濟學理論、計量經濟學、國際貿易學等,但以國際貿易學研究為主。管理學涉及工商管理、物流管理、電子商務、行銷和會計等學科。
第一、國際貿易學科仍然是我院的傳統優勢專業,自從1995年國際貿易學科被上海市教委確定為重點學科以來,已經進行了連續二期重點學科建設。2005年被上海市確定為上海市重點學科(第二期)。
在國際貿易重點學科研究領域方面,以王新奎校長為學科帶頭人的國際貿易重點學科國際貿易政策。學校國際貿易重點學科先後承擔了國家哲學與社會科學基金課題《我國加入WTO與經濟安全問題》、上海市政府決策諮詢項目《中國加入WTO的影響與對策研究》、《我國能否成為世界工廠問題研究》、上海市哲學與社會科學基金課題《WTO規則下的中國外經貿制度》、上海市曙光項目《加入WTO後的上海產業結構高度化研究》等多項課題。出版了《烏拉圭回合多邊談判成果》、(汪堯田,復旦大學出版社,1995)《世界貿易組織與開發中國家》(王新奎,上海遠東出版社1998)、《多邊貿易體制與我國經濟制度變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等著作20餘部,論文150多篇。先後獲得中國國際貿易學會、安子介國際貿易研究基金會、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聯合會等全國、上海學術機構多項獎勵成果。
貿易學科適應學科發展的需要 學校國際,開始了學科交叉性研究。學校在與貿易有關的投資問題、與貿易有關的智慧財產權問題、產業內貿易理論、企業內貿易理論等國際貿易的重點領域進行了重點研究。如徐海寧教授的《WTO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協定規範與承諾》是國內第一本有關這方面的研究專著。在與貿易有關的智慧財產權方面,以葉京生教授為學科帶頭人的分支學科"世界貿易組織與智慧財產權" "《智慧財產權與世界貿易》" 發表論文:"論中國產品與技術出口中的專利法律問題"、"關於外經貿領域面臨的智慧財產權問題及對策"、"中外合資企業的外商技術投資問題"等20餘篇。發表專著和教材:《智慧財產權與世界貿易》、《工業產權基礎》、《美國智慧財產權案例與評註》、《CHINA CONTRACTS HANDBOOK》等20多部。
第二,管理學科科研發展迅速。
2000年以後,在各專業主任的帶領下,許多後起或成立的新興學科迅速發展起來,並形成了專業特色。例如國際工商管理專業主任徐波將資本運營作為自己突破的重點,形成了國際工商管理在資本運營領域的特色。工商管理專業目前共有兩個研究梯隊:一是"購併重組與走出去購併研究梯隊",由徐波、王朝暉、姜秀珍等人組成,研究的課題為:上海市教委重點項目《入世後我國企業走出去併購的特徵、問題及其對策研究》。已經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
(1)為中國浦東幹部學院編寫教材:《資本運營與資產重組》,於2004年10月通過專家評審。
(2)出版專著:《第五次企業購併浪潮及對我國經濟影響的研究》,中國商務出版社,2004年8月。
(3)在國內雜誌上發表論文20多篇。
(4)在國際會議上發表論文2篇。
(5)承擔曙光計畫項目1項,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基金項目1項,上海對外貿易學院入世研創學會課題1項,上海市教委重點項目1項。
(6)獲市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上海對外貿易學院優秀科研成果論文獎2項。第二個梯隊是案例教學研究梯隊。由徐波等工商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全體教師組成。取得的成果有:(1)出版教材:《管理學案例集》。(2)開展案例教學的理論研究,發表《關於案例教學的思考》、《對〈人力資源管理〉案例教學的幾點思考》等5篇教學性研究論文。
第三,形成了交叉學科,使專業教學、科研、實踐同步發展。
電子商務專業是一個由計算機、網路、經濟、管理、貿易相結合的交叉發展學科,因此在學生的培養目標、課程設定、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等各方面,既要考慮紮實的理論基礎又要兼顧學科發展前沿,同時作為一個文理交叉的新學科,在學生的培養過程中,不僅注重學生的巨觀思維方式,也應該使學生具備理工科的邏輯思維方法。因此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顯得十分重要,而學生動手能力、科研能力的培養,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校科研環境的營造、教師科研參與的程度,科研與教學是相互相成的。
地處上海國際化大都市,同時又有松江大學城新校區的硬體設施,可以說上海對外貿易學院目前處於一個良好的發展契機,以教學為中心始終是高校發展的基石,但一個學校的科研能力和水平(無論該校是科研型還是教學型的院校),是衡量該校總體學術水平的重要標誌,是該校能否長遠發展,能否得到社會承認、能否吸引留住人才、能否培養出社會所需要大學生的關鍵因素。因此,在電子商務專業建設初期就明確其發展目標,將教學、科研和實踐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同步發展,初步形成了一個以科研帶動教學、以實踐促進教學的良好學術氛圍,以學科帶頭人為主、團結和諧、協同合作的教師群體,高起點的去培養素質的國際化電子商務人才的同時去主動承擔國家、上海市、企業和學校的縱橫項科研課題。
電子商務專業在專業主任熊勵的帶領下,在科研方面的成績突出,其具體課題是:
(1)2004年9月-2005年6月,上海城市信息化發展研究課題:加快上海服務業發展研究。項目負責人:熊勵,課題成員:章學拯、羅旭、徐建平、李醫群、余海天。
(2)2004年3月-2005年9月,上海企業信息化建設規範(標準),負責單位:上海交大,其中上海外貿學院負責其中子課題:上海服務行業信息化標準制定,子課題負責:熊勵,外貿學院成員:余海天、張亮。
(3)2002年3月-2004年11月,上海外貿學院:校企合作化電子商務與物流實驗室,負責人:熊勵,參與方:上海長潤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上海外貿學院電子商務與物流管理兩個專業的所有教師。
(4)2002年10月-2003年10月,德國阿登納基金項目:入世後中國IT產業發展與創新研究,項目負責人:熊勵,課題成員:李醫群、王銳、李平。
(5)2002年1月-2004年12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網路協同商務鏈的理論與方法研究(編號:70172016),第二負責人熊勵,外貿學院參與人:谷海濤、徐建平;
(6)2003年10月-2004年10月,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863計畫)項目:面向機電行業的套用服務平台開發與套用(編號2003AA414013),其中上海外貿學院熊勵負責"中國汽車行業套用服務平台開發"子項目,電子商務專業參加。
國際貿易重點學科下屬設有WTO研究基地、區域貿易經濟一體化研究基地、貿易與發展研究會和全球價值鏈(GVC)中國研究中心。
WTO研究基地:
第一,形成了開放式的研究平台。WTO研究基地充分利用國內外資源,特別是同上海WTO事務諮詢中心合作,在全國WTO研究領域形成了較大的影響力。第二,除了承擔國家級項目外,重點為商務部、上海市人民政府承擔解決現實重大貿易運行問題的課題研究。例如與上海WTO事務中心合作承擔了反傾銷應訴預警系統的設計和開發,該系統現已正式運行,是我國首例自主開發的反傾銷應訴預警系統,對我國企業應對國外的反傾銷起到很好的預警防範作用,得到了商務部高度評價。第三,WTO定期、不定期邀請國際著名學者、聯合國組織和國外高級官員在WTO研究基地作學術報告和學術交流。先後邀請歐盟談判官員,聯合國工發組織新任總幹事肯戴·雲蓋拉,美國貿易副代表Karan K.Bhatia和有"GATT之父"之稱的約翰·H·傑克遜教授到研究基地作學術交流;第四,與德國阿登納基金會合作,每年舉辦國際性會議,在上海與歐盟產生一定的影響。與德國阿登納基金會先後在滬聯合舉辦了5次國際學術研討會即"入世與中國農業的影響及其對策"、"中德市場經濟體制比較"、"中國企業專利戰略國際研討會"、"中國入世周年――國內實踐與國際比較"和第五屆"WTO與中國經濟"高層國際研討會。
區域貿易經濟一體化研究基地確立了研究基地的基本框架,主要研究區域貿易體制以及中國參與區域貿易一體化的研究,不僅研究目前正在談判的自由貿易區,例如中國與東協自由貿易區,中國與澳大利亞自由貿易區等研究,在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與貿易有關的智慧財產權等領域的區域合作方面提出理論觀點,更要研究中國在區域貿易一體化方面的戰略構想。第二,在某些領域形成了研究的特色,例如沈玉良教授對區域汽車貿易協定的研究,是國內目前為止專門性的行業區域協定及其對行業發展影響的研究,上海汽車教育基金會資助的《區域汽車貿易協定下的汽車貿易和投資效應》即將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不僅翻譯了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歐盟和日美汽車貿易協定,而且提出了中國在區域汽車投資和貿易合作中的基本思路。正組織研究人員對北美區域服裝原產地規則進行研究。第三,明確了研究中心的重心就是在區域貿易一體化框架下為中國企業服務,提出國際市場進入區域戰略思路。
貿易與發展研究會
2006年3月,學校成立了以博士為研究力量的"貿易與發展研究會"。研究會組織充分自治,以課題和項目為中心,開展跨學科合作,集中精力把重點放在國家級的科研項目上,突出高精尖和創新性,為國家和上海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決策諮詢和研究成果。
全球價值鏈(GVC)中國研究中心的主要研究工作是:
第一,與美國杜克大學全球價值鏈治理中心、英國Sussex大學發展研究中心和Brighton大學創新管理研究中心共同合作,進行學術交流。第二,將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及產業和企業提升方式作為研究重點,形成了汽車、紡織品和服裝、計算機、運動鞋和傳媒作為重點研究議題,這些研究議題也是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的重要課題。第三,在中心形成機制方面,重點與企業合作,解決產業和企業的重大戰略問題。已經與上海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紡織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市委宣傳部國有資產管理辦公室等建立了戰略合作關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