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合作組織與中國的和平發展

2.上海合作組織宣告成立 1.中國的能源戰略 2.上海合作組織探索能源合作的新道路

圖書信息

出版社: 新華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7月1日)
平裝: 216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501196524, 7501196524
條形碼: 9787501196524
尺寸: 23.8 x 16.2 x 1.8 cm
重量: 340 g

作者簡介

李葆珍,1964年2月出生於河南省許昌市,歷史學博士,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河南省優秀教師、河南省教學標兵。主要研究當代中國政府及中國對外政策。尤其是中國睦鄰外交政策。近年在《外交評論》《河南社會科學》《鄭州大學學報》等全國中文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出版的學術專著《世界格局轉變與亞太大國關係》獲河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副主編、參編學術著作8部,主持或參與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項、省部級科研項目6項,獲得省級教學優秀成果一等獎2項。

內容簡介

《上海合作組織與中國的和平發展》講述了:李葆珍博士在其學位論文——《上海合作組織與中國的和平發展》經過反覆修訂即將交付新華出版社正式出版之際,提出特殊要求——希望我為這部書稿寫個序。實言,心裡頗感惴惴。她在中國人民大學讀書期間,我們雖然有“師生”之名,其實不過是同齡的學友和同道中人,資歷、資格均不堪此任。但是,百般推脫不得,也只能是勉為其難。好在本人對於她在中國人民大學多年的求學經歷,以及她博士學位論文寫作的整個過程和其中付出的艱辛,都有所了解,故,權且說幾句與主題關聯似並不緊密的“題外話”,聊以塞責

目錄

序言:新領域、新視角、新成果
導論
第一章 “上海五國”機制形成的歷史背景
一、冷戰後國際形勢的變化
1.經濟全球化深化了國家間的相互依存
2.多種國際合作組織發展的示範效應
二、冷戰後中亞的經濟地位和地緣戰略地位
1.豐富的自然資源
2.地緣戰略地位凸顯
三、剛剛獨立的中亞國家的安全形勢
1.威脅中亞安全的“三股勢力”
2.地區內部矛盾影響中亞的穩定
3.大國在中亞的激烈競爭
四、冷戰後中國西北邊疆的地緣安全環境
1.北約東擴及美國駐軍中亞構成對中國西北邊疆安全新的壓力
2.境內外“三股勢力”威脅中國西北邊疆的穩定
五、中國與俄羅斯及中亞各國邊界問題的解決
1.中俄邊界問題的妥善解決
2.中國與中亞三國邊界問題的解決
第二章 上海合作組織的成立
一、“上海五國”機制的形成
1.兩個協定的簽署
2.軍事互信機制的建立
二、“上海五國”機制發展成熟
1.“上海五國”安全合作取得豐碩成果
2.從安全合作到全面合作
三、上海合作組織成立
1.“上海五國”升格為區域合作組織的必然性
2.上海合作組織宣告成立
第三章 上海合作組織對中國和平發展的積極影響
一、上海合作組織遵循的原則與中國和平發展戰略的一致性
二、上海合作組織的安全合作為中國的和平發展營造了良好的
周邊環境
1.由傳統安全合作擴展到綜合安全合作
2.上海合作組織的安全合作體現了新的安全觀與安全保障模式
3.以聯合軍事演習提高安全合作水平
三、上海合作組織的經濟貿易合作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更廣闊空間
1.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經濟合作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2.上海合作組織元首和總理會晤對經濟合作的推動
3.上海合作組織區域經貿合作的深化
四、上海合作組織的能源合作既有利於中國能源進口的多元化,
也有利於各成員國的經濟發展
1.中國的能源戰略
2.上海合作組織探索能源合作的新道路
3.中國與俄羅斯、中亞國家能源合作的現狀分析
第四章 上海合作組織面臨的挑戰及其對中國和平發展的影響
一、美國中亞政策的調整影響上海合作組織的凝聚力
1.冷戰結束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美國的中亞政策_
2.20世紀90年代中期至“9·11”事件發生前美國的中亞政策
3.“9·11”事件發生後美國的中亞政策
二、成員國間的文化差異和民族衝突
三、中國的應對措施
1.在與美國進行有理有據鬥爭的同時深化與美國的合作關係
2.以文化交流等形式增進成員國間的互信
第五章 中國的和平發展對上海合作組織的推動
一、中國對上海合作組織重大合作項目的支持
二、“上海精神”對建立國際新秩序的啟示
1.“上海精神”的提出與核心內涵
2.國際社會為建立國際新秩序的努力
3.“上海精神”推動公正合理世界新秩序的建立
結束語對上海合作組織發展前景的展望
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