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工治未病

上工治未病

1、“上工治未病”出於《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另外在《靈樞·逆順》也說:“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

1、“上工治未病”出於《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另外在《靈樞·逆順》也說:“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
2、這句話的基本意思就是重在預防,“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從正反兩方面強調治未病的重要性。 “上工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變、已變防漸等多個方面的內容,這就要求人們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擋病變發生的趨勢、並在病變未產生之前就想好能夠採用的救急方法,這樣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動權,達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術”。
故朱震享在《格致餘論》中說:“與其求療於有病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蓋疾成而後藥者,徒勞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為醫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攝生之理。
《金匱要略》第一條就開宗明義地提出了“上工治未病”。揭示諸病當預防於早,勿等病成再治。清代新安醫家程雲來說:“治未病者,謂治未病之臟腑,非治未病之人也。
“上工”又稱“大醫”、“良工”,是指良醫。上工即“見色知病,按脈知病,問病知處”的高明醫生。張隱庵說:“能參合而行之者,可以為上工。”所謂“參合而行之”,是指臟腑陰陽、色脈氣血、皮膚經脈內外相應,能參合而行之。即周詳診察,精細判斷,能洞悉色脈、皮膚、異氣、順逆、生克制約的。這樣認真負責的醫生,治療效果高。所謂“上工十全九”即是。
所謂“治未病”,多數注釋“未病”為“無病”。然則無病之人,即常人,有何治之必要。可見此“未病”與平常健康之人“無病”有別。即有患病的因素存在,或將病未病。高明的“上工”,能夠預見和分析出“將病”的各方面因素,從而防其病作。故而“治未病”中“未病”二字,應理解為“病將作”,或“將病”方為確切。
臟腑之間,有相互聯繫、互相制約的作用。一髒有病,可以影響他髒。治病時必須照顧整體,治其未病之臟腑,以防止疾病之傳變。如見肝之病,應該認識到肝病最易傳脾,在治肝的同時,當先調補脾。這就是治其未病。其目的在於使脾正氣充實,不受侵襲。如脾本氣旺盛即不必實脾。這說明任何治病方法,必須靈活運用,不能一成不變。反過來說,見肝之病,不知道實脾,惟治其肝,這是缺乏整體觀的治療方法,自然不能得到滿意的效果。
“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這是“上工治未病”原文治法的舉例。治病在於迅速、及時。要做到“見微得過,用之不殆”,就是指在疾病初起的時候,便能知道病邪之所在,及時進行治療,就不致使病情發展到沉重或危險的境地。亦即《素問·四時調神論》所說的:“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肝病傳脾的機理,宜與《難經·十二難》、《七十七難》、《八十一難》全面合參。
臨床上以此理論為指導時,一般要按照五行生剋的關係,又須分清虛實。舉個例子:我診治一位凌姓病人,女,32歲,主訴平素常有四肢乏倦,飲食少而不知味,大便溏薄,甚則大便次數多,腹瀉。近日因事思慮,不遂於心,時感頭痛、目眩、心悸、失眠、煩悶,脈沉而弦,舌苔淡薄白。診為肝陰不足,肝陽上擾,水不涵木,火動痰升,則頭痛目眩諸症出現。結合其平素脾陽不足,肢倦便溏納少諸象,認為宜滋肝陰並理脾陽,不使肝病而引起脾虛痼疾復作。乃用熟地黃、白芍、枸杞子、茯苓、酸棗仁、牡蠣、淮小麥、紅棗,復配以理中湯,即同時加黨參、炮姜、炙甘草。病人服藥3劑,睡眠安,頭痛目眩愈,自感精神佳爽,大便正常,飲食知味矣。這個病案,也可說明“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的一個實例。這一例子並不是專指一種病或一髒而言,而是說明應該以“治未病”這一整體觀和預防思想來全面看待各種疾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