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郊口村

三郊口村

壺關縣東井嶺鄉三郊口村,位於壺關縣東南30公里處,距東井嶺鄉政府東南4公里處。與樹掌鎮馬家莊村交界,交通便利。

三郊口村簡介

山西省長治市壺關縣東井嶺鄉下轄村

與樹掌鎮馬家莊村交界,交通便利。

三郊口村現有,口人,人均收入1700元,,有林面積1786.48畝,現有退耕還林面積238.4畝,是一個典型的農業村,沒有任何工業項目,農民收入主要一勞務輸出為主。

三郊口村地勢較高,氣候寒冷,全年乾旱少雨,無霜期約125天,年降水量200毫米,夏季平均氣溫21.2℃;秋季平均氣溫9.0℃,冬季平均氣溫-4.9℃

三郊口村屬暖溫帶季風氣候,主要特徵是:大陸氣候明顯,四季分明。

村內主要街道已硬化,但部分街巷還是土路,村內用電基本解決 ,各戶至今未通自來水。

三郊口村,原名三教口,坐落在太行山之上,是山西省長治市壺關縣東井嶺鄉轄下的一個小村莊,在鄉政府所在地往東4公里的地方。這裡已是太行山分水嶺的東部,群山聳立,有一條公路蜿蜒曲折通往風景秀麗的太行山大峽谷旅遊區,而三郊口村就是這條公路的必經之地。

用“開門見山”來形容三郊口村一點也不為過。坐北朝南的農家人,睜眼望去就是濃綠的松林和連綿的峰巒。再加上雨後迴蕩在山間的霧氣,夜晚皓潔的星空,冬日裡舞動蒼茫大地的白雪,此間風景亦其殊麗!但為遠近百姓所稱道的卻並非這些,而是那棵被譽為“勝似黃山迎客松”的老松樹。

古松——勝似黃山迎客松

三郊口村 三郊口村
三郊口村 三郊口村

在村口小橋邊下車,沿著村中大路往上走,穿越古樸的民居,遠遠就會望見在山腰之處的那棵古松。遠望時,古松虎踞龍盤,掩映在綠色的松林和莊稼之間,猶顯的傲立不凡。樹冠向一側伸展,遮蔽了之下的曲折山路,仿佛在招手迎客。站立在樹蔭之下,聽著風穿過的聲音,摩挲著粗糙斑駁的樹皮,抬頭望著那密實的松針,頓覺滿身清涼。放眼遠眺,周圍儘是群山,才知此松這近千年的傲立是如此寂寞而堅毅。這棵古松樹幹約有5米高,樹圍約有2米長,整個樹冠向西南一側伸展,搭架過路,最長處離樹幹足有10米。村人總結此松有五個特點:一是年代久遠,接近千年。其實就算村中老人也不能說清此松的的確切年齡,只記得一代代傳說是“因樹立莊”,只記得從記事起就是這般模樣。二是古松生長在岩石之上,在石縫中紮根,凸顯生命的堅毅與頑強。樹前還有一塊10平米左右平整的石頭表面露出地面,仿佛專為獻祭之用,卻又沒有一點人工痕跡,一切是那么天然。村中百姓也不能解釋這塊石頭是從何而來,只能驚呼“神奇”。三是古松樹冠伸縮有變,夏秋時,樹冠壓低伸長,而冬春時,又抬高縮短,仿佛能感應四季寒暑變易,非常神奇。四是地理位置好,處在半山腰之上,既能傲對群山,彰顯氣勢,又能俯視村莊,庇佑百姓,東去可到太行山大峽谷,西望隱約有通向縣城的公路。五是樹形像黃山迎客松。因為地勢原因,樹幹東北方向緊靠高地,而西南方向空間很大,因此樹冠向西南方向生長,久而久之,就成為“迎客松”。常常有訪客慕名前來,拍照留念,紛紛稱讚此松樹“長得好”,“勝似黃山迎客松”。

三郊口村 三郊口村

村人對這棵古松有著更深的情感。傳說三郊口村是因為這棵松樹才得以建立,所以村中百姓都把它奉若護佑神靈。每逢春節、元宵、端午、中秋等節日,或是誰家有紅白喜事,村民都會去老松樹上香祈福。而在外的遊子,也把這棵老松樹作為家鄉的象徵。這棵老松樹在這佇立了近千年,蔭庇著三郊口村,護佑著在這裡生長和從這裡走出去的每一個子子孫孫。這些人不會忘記自己的家鄉,更不會忘記那棵給予自己生命力量的老松樹。

三教堂——文化根源,歷史滄桑

從老松樹處往下走,不到十分鐘的路程,可到三郊口村另一個有代表性的地方,就是古廟。這座古廟為一進院落,南有廟門、戲台,東西向各有三間兩層配殿,正北方則是三間正殿,此外還有三間耳房。整個古廟院落呈較規則的長方形,南北長約30米,東西寬約15米。整個建築群建造在高0.45米的石砌高台之上,正殿台基高1.2米。古廟的石雕、木雕圖案都非常精美,廟門石柱之上還有線條粗獷栩栩如生的虎頭雕刻。

三郊口村 三郊口村

關於村中古廟的作用和來歷,並沒有誰能說清楚。好多老人也只是記得這裡就是燒香祈福供奉神明的所在,近百年間也有過幾次修繕。此次重開廟門,我們發現了嵌在正殿牆壁中的一塊模糊的石碑,仔細清洗辨認後,才揭開了關於這座廟更古老的神秘。

三郊口村 三郊口村

這塊《重修三教堂碑記》石碑高90cm,寬40cm,碑文記載如下:

大清山西潞安府宣邑東南三教口,古有三教堂一所,□神□□靈,有求必應,無□不通,但坐落於崖邊峻岭之間,曲徑而□□,□□而□□,日久年深,風吹塵落,□□木傷,破壞之甚。村□□□□□□□□□□請村人等募化布施地基,捐□資財,重修廟宇,補塑神象,金莊□□也。

佛殿三間,東頂祖師二間,玉皇廟三間,土地廟一間,兩壁廊六間。功果已先,今刻石碑,有善男信女喜舍布施花名於後。

□維首,靳尚安………(編者註:此後為重修廟宇捐助名單,因字跡模糊,難以完全辨認。)

雍正六年歲次戊申八月吉日□□□合莊

這塊石碑的發現對於研究三郊口村及古廟意義重大。

首先,通過對碑文的釋讀我們發現這座古廟原來是座三教堂。碑文中說“大清山西潞安府宣邑東南三教口,古有三教堂一所”,“坐落於崖邊峻岭之間”。石碑發現於古廟正殿牆壁內,而且古廟正是處於北側高山之山腰處,前有懸崖,對面又有高山相望,暗合“崖邊峻岭之間”。古廟之下即為長治地區進入河南的傳統主要道路,據說當時此段道路上客店林立,行商不斷,行人常常到古廟中上香,祈求出行平安。由此可知,古廟就是碑文中提到的三教堂。

三郊口村 三郊口村

但何謂“三教堂”?三教,是指儒教、佛教、道教。儒教發源於春秋時代的孔子,道教發源於春秋時代的老子,都是中國土生土長的文化。佛教則是漢魏時代由古印度傳入中國的外來宗教。在歷史的演進中,三種文化互相衝突、融合,在隋唐時代成為三足鼎立的態勢。後經過宋明理學的發展,儒、佛、道相互影響,互相融合,最終形成了“三教”合一的中國文化。而三教堂正是在這種文化發展大勢影響之下的民間信仰體現。三教堂一般為廟宇建築,堂內供奉佛、儒、道三教創始人像:佛教為釋迦牟尼,居中;儒教為孔子,居右;道教為老子,居左。民間修建三教堂,主要是把三教創始人當作神明,通過燒香祈福,來達到消災解難的目的。

三郊口村 三郊口村

其次,三郊口村三教堂的歷史非常久遠。《重修三教堂碑記》落款為“雍正六年歲次戊申八月吉日”,雍正六年為1728年,則此次碑文記載的重修距現在已有280多年。而碑文中又提及“古有三教堂”“日久年深”“破壞之甚”,重修之時對三教堂的建造日期已因為年月久遠而不可知,則此三教堂之初建年月要遠遠早於1728年。據此推測,此三教堂初建於明代,應為可信。歷史上,三教堂的修建最早可追溯到唐朝,到明清時期,已變的非常普遍。但就山西現存三教堂而言,多數是修建於清代乾隆之後,且很多為單體建築,像三郊口村這樣結構完整、年代久遠的三教堂並不多見。

在正殿牆壁上還有一塊石碑,長45cm,高30cm,碑文落款為“乾隆四十九年十月立”,其中有“今因三教口村……”,蓋本村或原名為“三教口”,後因故改為“三郊口”。因碑文損壞嚴重,大部分文字模糊不可識。但村名這一字之差,蘊含之意味卻有天壤之別。若村名為“三教口”,既有傳統文化之遺韻,又有古今歷史之滄桑,非“三郊口”之名可比!

三郊口村三教堂不僅是傳統民間文化之遺存,更是近現代歷史發展之見證。

據村中老人講,此廟門重修於1936年,廟門上方書寫有“忠孝仁愛”、“主張公道”、“信義和平”共12字。其中“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八字,源自“國父”孫中山先生所倡導國民道德之“八德”。孫中山在《三民主義之民族主義》第六講中說:

講到中國固有的道德,中國人至今不能忘記的,首是忠孝,次是仁愛,其次是信義,其次是和平。這些舊道德,中國人至今還是常講的。……我們固有的東西,如果是好的,當然是要保存,不好的才可以放棄。

三郊口村 三郊口村

孫中山先生在1925年病逝之後,繼任的蔣介石感於國民素質之低落,於1934年發動了“新生活運動”,為的就是“醫治中國的痼疾”。為此,蔣介石宣稱新生活運動的目標是儒家道德“禮義廉恥”,稱之為“四維”,並將“四維”與“八德”並稱作為“新生活運動”的兩大主題。此次廟門重修正是在“新生活運動”初期,照常理,既有“八德”,也應該有“四維”才是,即廟門正上方應為“禮義廉恥”四字,但為何是“主張公道”呢?

其實,這“主張公道”四字源自閻錫山組建的“主張公道團”。在20世紀30年代初,統治山西的閻錫山在與日本人、蔣介石及其他軍閥的對抗中意識到他對山西的控制並不牢固,他的統治只是被容忍著,而不是積極地支持。於是,1935 年底,他要求成立“主張公道團”,這是為節制過分濫用權力的鄉紳以爭取民眾支持,並從這些鄉紳榨取更多錢財而設的一個民眾團體。閻錫山親任“主張公道團”總團長,總團部設在太原,各縣、鄉、村成立分團部,獲選為團員者,由總團發給證、章佩戴。閻錫山將這個組織冠以“主張公道”的名義,自然會廣為宣傳,因此就書寫在廟門正上方。

三郊口村 三郊口村

而至於這12字的書寫,據老人講,則是靳榮耀在山西大學就讀期間邀請書法家郭象升先生手書並摹寫在此的。靳榮耀是三郊口村人,抗日戰爭初期,曾為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壺關地區特派員,在楊獻珍領導下任《黃河日報》編輯,建國前病故,建國後中央曾查訪過其後人。而郭象升,據查,生於1881年,卒於1942年,字可階,號允叔。曾在山西大學任教,後多代閻錫山起草文稿,被譽為“山右第一才子”“中國古文殿軍”。文史造詣極深,書法擅長魏碑。此十二字,氣勢恢宏,圓潤飽滿,柔中帶剛,中正無邪,實為書法之精品,為歷來參觀之人所讚嘆!

目前,山西省已有兩所三教堂列為文物保護單位。一所是山西省陵川縣楊村鎮寺潤村三教堂,單體建築,創建年代不詳,現存為金代重修,2006年6月,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名錄。另一所是山西澤州縣李寨鄉陟椒村三教堂,一進院落,創修於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現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三郊口村三教堂與上述兩處三教堂相比,不管是在保存與院落結構,還是修建年代上,都有可爭鋒之處,此外還有名人題字和豐富的近現代歷史遺存,集文化莊嚴與歷史厚重於一身,理應得到妥善保護與發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