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道品偈誦釋義

三十七道品偈誦釋義

《三十七道品偈誦釋義》是2011-03-01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證嚴上人。《三十七道品偈誦釋義》以“三十七道品歌詞偈誦”為藍本,拾掇原三十七道品講義以外相關文字,提綱挈領以為修行菩薩道者之指引。

書籍信息

作 者:證嚴上人

叢書名:證嚴上人作品系列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9-07941-8/B.384

出版時間:2011-03-01

版 次:1

頁 數:211

裝 幀:平裝

開 本:大32開

內容簡介

三十七道品,又稱三十七覺支,是為追求智慧、進入涅槃境界之三十七種修行方法。本書作者證嚴上人,是台灣著名宗教家、慈善家,是慈濟基金會的創始人與領導人,開創慈濟世界。

三十七道品可分為七科:

第一科:四念處,又作四念住,即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第二科:四正勤,又作四正斷——已生惡令永斷、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

第三科:四如意足,又作四神足——欲如意足、念如意足、進如意足、慧如意足。

第四科:五根,根即能生之意,此五根能生一切善法,分為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第五科:五力,力即力用,能破惡成善,包含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第六科:七覺支,又作七覺分、七覺意——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舍覺支、定覺支、念覺支。

第七科:八正道,又作八聖道、八道諦——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作者簡介

證嚴上人,台灣著名宗教家、慈善家,是慈濟基金會的創始人與領導人,開創慈濟世界,含括“慈善” “醫療” “教育” “人文”四大志業。二O一O年,被台灣民眾推選為“最受信賴的人”。

一九三七年,出生於台灣台中的清水鎮。一九六三年,依印順導師為親教師出家。師訓“為佛教,為眾生”,奉持不懈。一九六六年,創辦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一九六六年以後的數十年來,慈濟世界在上人慈悲呵護下,一步一步,堅實的茁壯如今遍布全球的慈濟人,出現在全世界許許多多有災難與苦痛的地方,親手拔除人們的苦與痛,秉慈運悲行於菩薩道,同心實踐證嚴上人三願:人心淨化,社會祥和,天下無災難。

曾獲頒——二OO九年國際慈善論壇“國際慈善功德人物獎”、二OO八年世界佛教友誼會“全球佛教貢獻獎”、二OO七年日本庭野和平基金會“庭野和平獎”、二OO四年加州美國亞裔聯盟“亞美人道關懷獎”等眾多國際性榮譽。

目錄

《序言》 依教奉行

前言

第一行品》 四念處

《第二行品》 四正勤

《第三行品》 四如意足

《第四·五行品》 五根五力

《第六行品》 七覺支

《第七行品》 八正道

結語

摘要

第一行品

四念處

【觀身不淨】

人生在世幾十年,何必斤斤來計較;

了解自我入經藏,天堂地獄在瞬間;

九孔常流不淨物,色身猶為載道器;

身懷寶藏不相識,轉污染為清淨身。

三十七道品的第一科即是「四念處」,指的是集中心念於一處,防止雜念妄想生起,藉以求得真理的四種方法。

人啊!「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業則從哪裡造成的?就是我們的身體。人就是因為有這個身體,所以有貪、瞋、痴、慢、疑等等執著,因而造業為斷,受苦不盡。我們在解脫這個苦境,首先要從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四種自我觀察做起。

我們要時時遇境觀心,碰到什麼境界,要好好以智慧往內自觀。觀,就是觀想,也就是細心觀察的意思,對外在境界的是是非非,我們要清楚明辨,在心中好好咀嚼後才得出結論,這是對境觀境,細心地觀察一切宇宙人生的道理。

佛陀是覺悟的聖者,心與道完全契合,不只是透徹大地宇宙的真理,同時也突破個人的生理,我們如果有用心去透徹、體會這個身體,就會看清這個臭皮囊是世間最骯髒,最不清淨之物,而且也是不常住的。

顛倒人生樂此身

「生命在呼吸間」,人的身體無非只是一層皮膚覆蓋著,隨著呼吸而存在,健康的時候,我們好好地照顧它,還算掩蓋得住這個臭皮囊,但也只是暫時掩蓋著。一朝呼吸一出不再進來時,整個身軀就會很快地敗壞、腐爛、髒臭不堪。就算活著的時候,亦是「九孔常流不淨物」,這些污穢惡臭的東西,無不是從身體產生。到底身體什麼可愛之處?其實沒什麼可愛,但是偏偏有數不盡的顛倒人生,都是為了這個臭皮囊而計較,為了此身而造業。實在是不值得!

從出來以來,我們就開始對自己的身體生起種種執著。看看小嬰兒呱呱墜地時,緊跟著放聲大哭,因為離開母親的胞胎接觸空氣,陡然間,如寒風刺膚、鑽髓裂骨之痛,所以他會大聲哭嚎。

等到適應了自己呼吸空氣,污穢的身體也洗好了,就開始哭著要索求乳汁。食慾,是小嬰兒來到人間的第一種欲望,以此為起點,接著又有衣、住、行等等各形各類的欲望,一直到老死,欲望都不會停止。

慾念是人生的一大苦難,而人就是因為有了身體,連帶跟著種種慾念糾纏不休。所以學佛,先得時時警覺我們的心念。四念處之「念」就是能觀之智慧——常常思考身心的苦難,提起心念來探討人生,這樣才能開啟我們的智慧,有智慧的人,即能探究世間萬相,解脫人生的苦源。

「處」是所觀之處境。要時時反觀自己,我們天天對著外境,身心雙方都有許多感受,是苦是樂,是歡喜抑或悲哀,這些感受、周圍的境界都來自於這個身軀,所以老子曾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這個身體帶給我們多少苦惱與障礙啊!因此四處的第一種觀法即「觀身不淨」。

隨著寒暑氣候的轉變,我們身體也要接受變動中的各種不適。身體的苦,天氣熱時汗流浹背,一天不洗澡就忍受不了那種黏膩汗臭;天冷時,身上的熱氣容易流失,稍不注意,就不免感冒咳嗽,鼻涕多痰,嘔吐不淨之物。

人身一不調和,什麼髒東西都有會從身上產生出來,實在讓人覺得很通苦。尤其我們看到意外事故中,皮破骨斷的,傷口散發出惡臭,原本看似健康美麗的外表,也可能變形醜陋。臉色變黃、身體水腫、肚腹腫大、手腳變形,這些疾病的形態只要看到醫院裡走一圈,就能切實感受到那分痛楚無奈。

所以「觀身不淨」,到了人生一切苦,不脫離身體的造作,即不再一味貪戀世間的種種慾念,就能好好把握有用之身,付出自己的良能。

苦障消除心自在——黑牛報恩

付出的同時,苦惱與障礙出消除了,我們的心靈就能得到自由。以智慧之眼,用超越的精神來看待這個身體,便不會有那么多計較的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永遠都是和樂安詳。

在佛陀的本生經里,就有一段溫馨故事。

從前,在一個山邊的小鄉村里,來了一位流浪人,他身無分文,唯一的財產就是一頭剛出生的小牛。山村里住了位老婆婆,看到這位疲憊的流浪人,覺得他很可憐,就對他說:「我的房子可以給你住,你付出多少錢都沒有關係,歡迎你在這裡安定下來。」這位流浪人很感激,就留了下來。

過了一段時間,他的生計還是沒有著落,根本無法付房租,儘管老婆婆並不計較,他自己卻覺得不好意思,就將小牛留下來,趁著夜裡離開了。老婆婆發現流浪人已經離開,留下了小牛,她起了憐憫心,就很細心地照顧這頭小牛。小牛在老婆婆如母親般的照料下,一天天地長大了,成為毛色美麗、體力又強壯的牛。

有一天,一群商人帶著五百輛車的貨物經過這個小鄉村,因為山路坎坷,拖車的牛都很疲倦,走到這裡又在渡河,這些牛都已經沒力氣了。商隊中專門照顧牛隻的人,看看情況不對,就想:這個地方應該也有群牛,我應該去找些強壯的牛來替換。結果在鄉村的牛群中,發現一頭毛色漂亮,體格又特彆強壯的牛,他就問牧牛的孩童這頭牛的主人是誰?牧童說:「主人不在這裡,你需要就牽去用吧!」

商人們聽了就過來拉牛,卻拉也拉不動,這位照顧牛隻的人好像解牛的想法,就對牛說:「你來幫忙拖車,我給你酬勞。」就開始喊價,一直開價到一千塊錢,這頭牛才往前移動。他們將牛軛放在牛肩上,牛就將一輛輛的車拖過河,短短的時間內,五百輛車都拖好了。商人們很歡喜,就用一條繩子串了五百塊錢,掛在牛的脖子上,然後準備繼續上路。

當商隊再度啟程,這頭牛就奔到隊伍前擋住去路,而且怎么拖都拖不動。相互拉扯了半天,後來還是管理牛隻的人出面調解:「各位,人不能欺騙畜生。我們既然認應給它一千塊錢,就要依言履行,還是趕快再補上五百塊錢吧!」商人們莫可奈何,只得再補上五百塊錢掛在它脖子上,說也奇怪,這頭牛就乖乖地讓開了,商隊也順利地出發。

牛兒得到一千塊錢酬勞,一副快樂的模樣快速奔跑回老婆婆的住處,牧童們也好奇地跟著它跑回家。回到家,老婆波看到它脖子上掛著這么多錢,瞪大眼睛望著它,想不出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牛兒當然是無法回答,但是身旁的牧童早已七嘴八舌、比手畫腳地,將經過告訴老婆婆。

老婆婆聽了,馬上摟住牛兒說:「『媽媽』知道你的意思,你看我老了,想要賺錢分擔我的工作是嗎?我的好孩子,下次別再這樣了,生活過得去就好。你今天工作得這么辛苦,媽媽好心疼啊!」

佛陀說了這則故事,提醒我們知足最大富,感恩的人最美麗。看看善良的老婆婆,她的悲憫心普及陌生人與動物,而萬物有情,連牛兒都懂得回報。所以說「人生在世幾十年,何必斤斤計較」,什麼事都能看到透徹,知道此身不清淨,還有什麼好計較的?不如善加利用這個不清淨的身體,來超越凡夫的限制,在到聖人的境界,「了解自我入經藏,天堂地獄在瞬間」由凡轉聖就在一個心念的轉變之間。

環保回收做道場

「身懷寶藏不相識,轉污染為清淨身」,我們正在推致力環保回收,都會說資源回收、廢物再利用。將這個理念運用到我們身上,何不就把不清淨的身體廢物再利用,轉污染為清淨的道身——清淨載道之身。

中國的儒教注重修身,但是佛教的教育則是指導我們要修心,心不好好自省,好好自我觀察,卻要從身外去了解,等於是緣木求魚,了不可及。所以,三十七助道的第一項,就是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用心,好好地省察人身的不清淨。

水能載舟,亦能復舟,身體受限於慾念,曾引發很多惡業;若能透徹身體的限制,去掉私慾,將身心奉獻於廣大的眾生,此身則是修行的載道器。「九孔常流不淨物,色身猶為載道器」,身內的污穢就如同我們造作的惡業,做惡造善取決於迷悟之間,一旦清淨本心,去垢存明,這個色身仍是我成道的利器。

藉形體行菩薩道,藉形體為人間付出。在付出中,使我們心無掛礙,身心輕字,這就是造福修慧,用我們的身體來創造淨土,植福人間。

【觀受是苦】

人生嘆苦苦何在,親身入苦去感受;

用心來觀受是苦,才能了解何謂苦;

浮生如夢可成真,苦樂憂欣總是幻;

情與無情同有受,無不在於感受中。

春夏秋冬四季變化,在冷熱或晴、雨的氣候轉變中,不時給我各種「感受」。春來時,氣候宜人恬適,不冷不熱,大地草木都很繁榮,放眼所及一片青翠,大地一片綠油油,百花盛開,給我溫和又適宜的感受。

夏日時,烈日當空,氣候炙熱難耐,走在外面禁不起日灑就汗流浹背,全身灼熱欲焚,好不容易回到家裡,非得趕緊大開冷氣,以人工的的方式得到清涼。但是忽冷忽熱之下,難免身體調和不過來,又病狀叢生,真是苦不堪言。

到了秋天,樹葉枯黃飄零,大地一片蕭瑟,這也是一種感受,讓人感覺一切希望逐漸消失。過了秋天,就是冬季的來臨,冬雨苦寒,令人恨不得也學著動物冬眠,藉以度過寒冬。總之,大自然的氣候變化,帶給人不同的感受,而這些感受中,總也是苦多樂少。

放下感受——寒夜敲板聲

在精舍的修行道場裡,每天早上三點多、四點不到,便要早起上殿課誦,念佛發願,堅固這一日為眾生付出的心志。在寒冷的天候中,聽到「叩!叩!」敲板的聲音,心中不免立即生出一種感受:外成這么冷,被窩這么溫暖,還這么早,想要掀開棉被,也會有一點掙扎。其實這種感受雖是如此,不過,對心念堅定的人來說,要離開安逸的享受一點為難,但是對重視感受的人而言,要他放下貪著溫暖的意圖離開被窩,那就很難了,這就是感受對人所設的陷阱。

四念處的第二種方法——觀受是苦。「感受」的確是一件很奧妙的事,佛陀的教育,也是教我們平時要如何調伏這些起伏不定的感受。我們的感受不離「樂受、苦受」,樂受中有「喜受」,苦受中有「憂受」,另外有不喜不樂之受,這都屬於感受的範圍,稱為「五受」。

看看世間的女子,她們為了身體的感受,時時要逛委託行,精心挑選美麗的服飾,不惜金錢買下各種五顏六色的衣衫,心中想著穿上這些名流服飾時,就像彩蝶飛舞般地令人羨慕,愈想就愈是快樂。

這些人總喜歡花下大筆金錢購買最昂貴的服飾,認定最昂貴就是最好的,而且是最風光的。記得幾年前,我們有一位委員家裡就是開委託行,她常常進出國門,到外地買回各種名牌服飾。她說這些買回來的衣服掛了出來,價錢都標得很高,一伯件衣服就要幾萬元,掛上去之後,馬上就有了人買走了。

曾有一件衣服,她標價七百元,結果放了半年,有的人看到七百元就拿起來又放回去,有的人根本連看都不看一眼,放了很久的時間都買不出去。她覺得委很奇怪,這件衣服是打過折扣和,為什麼大家看了之後都再放回去呢?

虛榮心態——最美的服飾

後來有一位也是開委託行的同業,就告訴她:「你錯了!相儘可能把衣服很快地買出去,不是把價錢降底,而且是把價錢提高,很快就會買出去了。」

她覺得這怎么可能呢!同業就說:「不相信,那你標了價錢看看。」原來標價七百的衣服,換成五千元的標籤。不料,早上標上去,下午就被人買走了。那一年,我們正籌建花蓮慈濟醫院,在一、二十年前,五千元已經是很大的數目,但是一改標價錢,下午就買掉了。

隔天早上,這位委員送來四千五百元。她說:「師父,我有一件認衣服本來就標七百,半年了都買不出去,後來改標五千很快就成交了。我的心裡覺得很不安,所以把四千五百元帶來給師父蓋醫院。」

所以,七百或五千,其實都有是同一件衣服,但是用不的價錢去買,穿的人感受就不同,價錢高似乎也提高了自己的身分,連看的人感受也不會一樣,羨慕與嫉妒的心理油然而生。

知道了其中的機巧,才發現這樣的心理真是可笑,可是我們不都是常常自墜陷阱,心理的感受時時不得自由,你想,這樣苦不苦啊?為了一點虛榮,花費這么多也只是一時的滿足,到底值不值呢?

世間上有多少人為了滿足所謂的感受,而迷失了自己,愛與恨亦都是在感受中,人生啊!人生的業力都離不開愛與恨,愛一個人的時候,這種感受是不是好過呢?常常看到因為求不得而由愛生恨的例子,那也是苦啊!

所以我常對慈濟人說:「我們要發揮大愛啊!」愛人的人要愛得輕安自在,被愛的人沒有煩惱掛礙,這樣的愛才是真正清淨的大愛。假如都是如那種自私占有的愛,實在是很苦,在社會上,多少兇殺、情凶、仇凶的案件,多少慘案都是這種感受中造成的。

溫馨之情——捐血捐髓

不過,我們可以感受到慈濟的人愛。像我們每日早晨的志工會中,常常可以聽到志工們分享溫馨的個案,那種感受真好啊!也有志工上台報告,某一天急診室突然接到一位病患,他因為欠債而被追殺,流了很多血,送來急診需要緊急大量輸血。

醫院發出廣播,呼籲B型的人趕緊發揮愛心,這位志工聽到了,剛好自己是B型,就立刻趕往檢驗室。到了那裡,看到話多醫師、護士和行政人員,已經有一大堆大人排長龍等著要捐血。這位志工說,想到要救人,那種感受真好!

慈濟推動「骨髓資料庫」的建立,幫助血癌病患增加一分生機,捐、受雙方經過一年的時間後,可以在我們所舉辦的「骨髓相見觀」活動上見面。每年和骨髓相見歡,總是湧現許許多多生命交會的淚光,幾十萬人之中,才可能找到這么一個可以配對成功的人。

我常常說,全世界只有他可能救他,大愛、大仁就有大勇,這些捐髓者很勇敢地把自己身上的髓奉獻出來。看到原本奄奄一息的命被救了回來,重回健康活潑的生活,現場的每一個人都為他高興與祝福。就算沒有救回來,受髓者的家人也一樣來到與、現場,感恩捐髓的善心人士,因為他曾經帶給他們無助的心一線希望,這已經是生命中最珍貴的禮物。

有一個小小的男孩子在接受捐髓後,頭髮變成和捐髓者相同的漂亮捲髮,血型也變得的捐髓者一樣。你想,這不就是再造父母嗎?當他們上台時,擁抱得緊緊的,在場的人無不感動拭淚,這種感覺真的很動人。相信捐髓人的心中,當別人有苦難的時候,能夠及時去幫助他,一定也覺得救人的感受,真好!

所以感受的苦與樂,其實要看我們是以什麼心態、什麼行動來面對。世上的人常以自私的心去看待人事,而不是用愛與付出相互對待,難怪說「觀受是苦」,因為自私背後總是所求不得,當然也就痛苦不斷了。

苦樂憂喜——跟著感覺走

苦受是「五受」中最常見的感受,人生總是帶業而來,受到層層苦難的障礙,這都叫做苦受。有一種感受則是「憂受」,內心常常存在莫名的擔憂,獲得也苦,失去也苦,時時擔心憂愁,這就是憂受。舉一個實際的例子,有一位媽媽說:「其實我也很苦,很苦!為什麼苦呢?我的苦,不是為了丈夫,不是為了環境,我有好丈夫,也有好環境,我的苦就苦在我的兒子很挑食,都不肯吃飯,兩個兒子都瘦巴巴的。」

聽到這個個案,我就想,環境太好的孩子常常都會這樣,應該帶他們到非洲衣索匹亞等地去住住看,肯定不用多久,回來後他絕對不敢說不吃飯。總之,這叫做憂受。時時有很多煩惱,走在路上,怕天會塌下來;走在山路,又擔心山崩,這種很憂鬱的感受,真的也不好過。現代有很多憂鬱症的病患,這種人就是不樂觀的人,很容易憂愁煩惱,這都屬於憂受,是比苦受更深一層的感受。

「樂受」就是快樂的感受,比如好朋友許久不見,大家碰了面很快樂,可以大聲叫,可以互相擁抱,這叫做快樂。「喜受」則比樂受要更深一層,離開了快樂的境界之後,內心還是保持著那分歡喜,有的人快樂到睡覺都會笑,那就是喜。

那種喜悅,儘管離開了當時的境界,事後只要一想到就會起歡喜心,我們常說「法喜充滿」,獲得法益的喜悅,成為永生難忘的歡喜,因為歡喜的心態又能生出更大的力量,更加法喜無邊。這就是喜受。

另一種是「不苦不樂受」,明明其它人都很歡喜,你問他快樂嗎?他會說,沒什麼感覺;別人明明受盡了苦難,你間他會不會覺得心疼?會不會替對方感到痛苦?他會說,我也沒有感覺。這種不覺喜也不覺苦的感覺,就是不苦不樂受。

不苦不樂受,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存在。沒什麼好快樂,也沒有什麼苦難的,只是很平淡的人生,不苦不樂。這種不苦不樂的人,有的時候他的人生就像一杯白開水,沒有什麼值得回憶。

這些都是「受」,其實大家可以隨時隨地於人事物中去感受。總面言之,大部分的人生喜樂較少,苦、憂就比較多,所以才說「觀受是苦」,能觀受是苦,才能進一步突破感受對我們內心的箝制。

提到樂受,人的一生是不是能永久快樂呢?答案似乎是相反的。常常聽到不同的人抱怨不同的苦難,有的人雖然一時快樂,卻也常出現「樂極生悲」的情況,看看新聞中常見的例子,有的人興沖沖地出門旅遊,卻在途中發生意外,就此天人永隔,在生的家屬悲痛欲絕,但是再也喚不回逝去的親人。

慈濟人每每在這樣的情況中,迅速趕往安撫,因為「人傷我痛,人苦我悲」。這也都是一種感受。雖然傷在他的身上,他的感受是痛

苦,其實受傷的人是肉體的痛,而看到的人則是出於悲憫之情而心痛。又像慈濟人在日常中深入小區關懷,遇到需要幫助的個案,莫不是感同身受,對方受了很多苦難,雖然事情發生在他的身上、他的環境,但是我們的心替他悲苦,所以能化感受為實際行動,想盡辦法減輕他的苦痛。

所以我們學道修法,要能跳脫是非。以極微細的智慧去觀察,就不會動不動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因而造成心靈的折磨。遇到人事問題時,不要將它當作是非,如果真的有是非時,也要當成教育,我們要懂得跳脫,懂得解脫。

感受,確實帶給人生很多的困擾啊!社會上流行一句話——「跟著感覺走」,這句話看似率性自在,其實可能隱藏許多危機。有一些不是很好的事,理智上也明知不可行,卻因為感受的不斷誘引,最後還是跟著感覺走,卻不知走上了何種歧途。

透徹虛幻——公主的珠鏈

佛陀曾經舉出一個小故事,來說明人心隨著感受流轉,之間所可能產生的荒誕結果——有一位國王,他有一個心愛的小公主,這位小公主生得伶俐、漂亮,年齡才六、七歲。

有一天,宮女陪著她到花園玩耍。來到水邊時,小公主看到泉水從高處往下流瀉,在水面上產生許多可愛的水沫,一個個水泡被黃昏的太陽一照,現出了七彩顏色,一閃一閃的,真是十分美麗!

小公主看了滿心歡喜,對這些美麗的水泡愛戀不已,就命令隨侍的宮女說:「我要水中的泡泡,你們把水泡拿來給我。」但是水泡要怎么拿呢?手一碰就破了!可是小公主一直吵著要這個東西。宮女不知怎么處理,只好趕緊向國王報告。國王一聽,親自來到水池邊對小公主說:「我的小公主啊,這些水泡沒辦法拿得起來呀!父王給你別的禮物,你要什麼都可以。」

但是無論如何,小公主只是哭鬧著要求拿到水泡,一連哭了好幾天了,哭得國王方寸大亂,十分心疼,真是無法可想,最後只得盼望會不會有奇蹟出現。國王於是貼出告示:有誰能拿出水中之泡,串成珠鏈者,可以要求任何的賞賜。

剛開始利字當頭,許多人都前去嘗試,但是誰也沒有辦法達成任務,將水泡取出串成珠煉。任務失敗的結果,國王下令一一懲處,而且隨著小公主的吵鬧愈來愈凶,國王的處罰也愈來愈重,在國王的命令下前往取水泡的工匠,幾乎全被關入牢獄,全國上下惶惶不安。

後來,有一位老人自告奮勇,他來到國王的面前說:「我有辦法把公主喜愛的水泡串成一條珠鏈。」國王聽了十分歡喜,終於把緊鎖的眉頭稍稍舒展。但是這位老人對國王開出一個條件,他說:「要把水泡串成珠煉很容易,只不過我無法選出公主所喜愛的水泡,能不能請求國王,讓公主親自來挑選,這樣我就可以串出公主最滿意的珠鏈。」

國王覺得有理,答應了老人的請求,小公主聽說有人可以串成水泡珠鏈,也歡歡喜喜地來到池邊。老人手上拿了一條細緻的彩線,又把一個精美的小匙遞給小公主:「公主啊,我已經準備好了,現在看看公主喜歡哪一顆水泡,用這個小匙撈起來,我就可以為你串成美麗的珠鏈了。」

小公主很用心地挑選,一會兒就看到一顆又大又圓,晶瑩剔透的水泡,於是伸手去撈,「啵!」小匙一碰,水泡就破了。這個不成,小公主耐心地再試另一個,結果破了一個、破了二個,大半天的時間中,所有的水泡都被小公主碰破了。最後小公主累得把小匙丟在一邊,停止了撈水泡。

這時老人當著國王的面問小公主:「公主啊!過了大半天了,你怎么沒有選出水泡來讓我幫你串呢?」小公主也抬頭看看國王,就對國王說:「父王,水泡根本就撈不起來嘛!怎么可能串成鏈子呢?我不要水泡珠鏈了。」聽了公主的回答,國王終於鬆了一口氣。

這位智慧型的老人接著觀機逗教:「公主啊!哪怕美麗的水泡真能串成珠鏈,那也不是世間最美的東西。世間最美的就是『知足』,就是『感恩』,內心的美才是世間真正的美,這是永遠不會抹滅掉的。」小公主也很聰明,了解了求取不可得的東西是痛苦的。

佛陀說完這個小故事,就對所有的弟子說:「大家要知道觀受是苦,世間的物質沒有一樣是永久的,但是眾生愚痴,常常執著那是我所愛的,所以使我們苦不堪言。」

人生無常,人的感受亦若是,有時候無常一來,非但沒有樂的感受,反而是悲哀的事。佛陀在此,殷殷教導我們心安的道理,把心安住下來,則一草一木皆是如來境界;任何時候,心的感受都會恬適自在,寂靜悠閒。所以佛陀不斷教導弟子,要好好將我們的心安住在寂靜的境界中。

【觀心無常】

心念所生稱為生,心念執著就是住;

反恩為仇稱為異,善念滅除就是滅;

觀心無常有四相,專一心思來觀察;

了解人性入經藏,生住異滅在其中。

佛陀解釋人類心理的變化,時時都在生、住、異、滅四相中輪迴不息,喜、怒、哀、樂、愛、惡、欲都是即生即滅,一個念頭接著一個念頭,永遠沒有暫停的時候。一下子想東、一下子想西,心猿意馬,一刻都安定不下來,才生起一念精進的心,跟著又是一念懈怠,所以說「凡夫凡夫,反反覆覆」,往往是發心容易恆心難,難怪與解脫之境漸行漸遠。

總之,心念無常,有時會聽到人家說:「我好感動,好感動!我很想要參與慈濟。」旁邊就有人說:「師父,他都是隨便說一說。」我就會說:「他現在不是隨便說,他是認真說,只是過了之後就忘記了而已,做不出來。」所以說不是無心,而是有心,只是做不到「把握當下,恆持剎那」,這也就是心念無常。

要調伏住紛飛的心念,就從四念處的第三個方法——「觀心無常」來入門。凡夫在六道三界中浮浮沉沉,有一句話說「愛河千尺浪,苦海萬重波」,這種人生的欲愛,好像千尺的浪潮滾滾而來,稍一不慎,就會被捲入黑暗的海底,被名利、地位等等所纏縛困擾。

浪濤拍擊,滅頂之患

有時我們有了一點好因緣,獲得善知識的引導,體會人生是苦,應該追求一個恆常的道理來安住我們的心,解開無明的心結。這些佳語善言我們聽得進去,了解之後開始發心,跟著身體力行,做得歡喜又感恩。但是不是能一路向前無退轉,步步精進不停滯呢?

能夠一路永不退轉的人,就像在大海中搭上了安穩的船隻,隨著燈塔的指引,加緊全速地往目的地駛去,就算是逆流而上,也終能到達彼岸。而禁不起浪濤的拍擊,欲進還退猶豫不決的人,就在反覆之中沈淪,難免滅頂的危機。

所以我們的心很重要,要時時自我觀察警惕,不要受到別人一點聲音,一點形色,就影響我們的道心。凡夫,總是在千尺浪潮中浮沈,茫茫不知方向,以致離岸邊愈來愈遠,「觀心無常」,這是大家要很警惕的。

觀心無常,不是只叫別人去觀,而是要自己常常自我警惕,我們的心是不是能恆持剎那?凡夫之心無常,我們能超越凡夫,就是建構在志願堅定的基礎上。學佛最重要的是清淨本心,將心中的煩惱清除,把善念培養起來,就能慢慢去惡從善,顯露內心的大光明。

佛典中有許多對堅定心念的探討。這裡就有一段佛陀與弟子們之間的對話:某一次,佛陀講說布施的意義,弟子們聽了之後不是很明瞭,私底下就三三兩兩地討論起來。

佛陀看到大家議論紛紛,就告訴他們:「如果有不明了的地方,你們可以提出來。」於是弟子中有人提出問題:「佛啊!您提到布施,要我們無所求地布施,要我們排開自我去付出,但是,我們又覺得:修行不是要斷眾生緣才能解脫嗎?不斷地布施,豈不是一直和眾生攀緣不斷,這樣攀緣,還能了脫生死嗎?」

了脫生死,地獄天堂

佛陀露出了慈靄的面容,解答大家的疑問:「所謂的了脫生死,就是做到三輪體空無所求,付出之後輕安自在,沒有布施的量、沒有受布施者、也沒有布施的人,不會把布施這件事放在心裡成為煩惱。如果能做到沒有得失煩惱,你就能解脫了。」一位弟子很快理解佛陀話中的含意,就說:「我懂了!記得佛陀也曾經說過一個布施的故事,能夠證明布施並非攀緣,而是三輪體空的自在。」佛陀點頭微笑:「來,將你記得的這個故事,再說出來跟大家分享。」

這位弟子就說:「我曾經聽佛陀說——累劫以前,有一位小國家的國王,他有兩個孩子,一個非常善良,懂得禮讓,又有大布施心能施與一切眾生,凡事皆以利他為上,不執著自己的益處。另一個孩子則是貪得無厭,時時嫉妒哥哥受到人民的擁戴。」

這位貪心的弟弟擔心哥哥的聲望太大,將來王位肯定是哥哥所有,那么自己的勢力不就受到威脅了嗎?於是想盡辦法陷害哥哥,後來哥哥知道弟弟不安心,就主動向國王提出要離開這個國家,到其它地方去參學。」老國王萬分不捨,但是太子一再請求,國王了解他的心意,自己也不願意兩個孩子為了王位起干戈,只好默許太子的決定,讓他離開。

太子帶著太子妃即將啟程,誰知弟弟還不罷休,竟然阻止哥哥攜帶家產離開。他對哥哥說:「要出國遊學是你自己的事,應該帶著簡單的行李就可以,這才是真正成就自己。」單純的太子一點都不介意,反而認為:身無一物,就是身心自在輕安,這樣確實不錯!於是只帶著家眷就離開了。

走出國門,他們先來到一處人煙稀少的山間安頓下來,男耕女織,過著知足而簡單的生活,雖然刻苦,心中卻很安然。經過一段時間,太子妃心想:雖然這種生活很安定,終究不是永久之計!太子則是想:我一直待在山上,少與人群接觸,這要如何利益人群呢?我應該走入人群,才有機會幫助別人。這對善良的夫妻經過討論之後,又決定離開山上,移居到聚落之處。

兩個人辛動地做著苦工,然而看到貧窮的人,他們同樣竭盡所能布施。有一天,看到一個人昏倒路邊,夫妻倆就把他帶回家,照顧他的生活,為他延醫治病,很快地,他們手頭的錢都用完了。到了這步田地,夫妻倆還是無怨無悔,太子妃自願賣身為奴,換取金錢去拯救這位病人。

當時,天神見到夫妻倆布施的大願如此堅定,覺得十分震驚而感動,決定要成就太子,對他做一個最後的試煉。天神化身為一個普通人,來到太子面前對他說:「像你過著這般刻苦的生活,犧牲自己來幫助別人,何苦呢?你可知道,我有一位朋友,就像你這樣喜好布施為善,但是最後的結果又是如何呢?他墮入了地獄啊!我勸你還是顧好自己就好了,別再去做幫助別人的傻事。」

太子聽了就問他:「你這位朋友救人之後墮入地獄,那么,請問

那些被救的人後來怎么樣了呢?」化身的天神回答:「被救的人啊!反而是得救了,後來都生到天堂了。」太子聽了,臉上露出安心的笑容,他說:「只要被救的人能得救,皆得上生天堂,我一個人下地獄又有什麼關係,這實在很值得啊!」

一時大地震動,化身的天神五體投地,頂禮讚嘆說:「您不愧是一位大菩薩、大覺者,處在五欲熾盛的環境中,心不受污染,道心堅定不動搖。能舍人所不能舍,發好願救苦眾生,『只為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這的確是難行能行,很慚愧我還來試探你的道心,請接受我虔敬的賀喜與祝福,將來的你必定成佛。」

諸惡莫做,眾善奉行

佛的弟子重述這段故事後,又請教佛陀:「佛啊!這段故事的含 意,是否就是您平常時時教導我們的——『諸惡莫做,眾善奉行』?」佛陀微笑點頭:「沒有錯,一切的佛法旨要,都離不開這八個字。

眾生的顛倒,惡緣惡果就是由一念惡念所產生,這分惡念非常可怕,隨著惡念而來的惡業,就是未來墮落地獄的根源。所以,比丘啊!定要時時顧好這念心,不生惡念,更要時時精進,眾善奉行,將複雜污濁的心念洗滌盡淨,世間眾生多苦難,你們要去為一切眾生解除苦難。造一切善事,一切善業推動,就是真如本心的法輪轉動,心善、法輪轉,內心污染的惡念自然就消除了。

能日日消除心中的惡念,人與人之間的是非煩惱自然斷滅。這就是我長久以來所殷切叮嚀的,任何一種法門,都不離開要人人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自淨其意,這就是我日常的教法。」這是佛陀對眾生最真切的教育。

在以上這段對話中能夠了解,心的確是最無常的,變動都只在剎那間,所以我常常說慈濟人做慈濟事,三十多年如一日,這實在也是不簡單。每個人不只是把握當下,最難得的是大家恆持剎那,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所以「觀心無常」,每個人應該放下無謂的愛著,擇善固執於初發之念,把握恆常立心行願。

我們要好好地照顧好這一念心。

【觀法無我】

有色無色皆是法,眾生皆為法所困;

六根六塵蔽真心,莫使無明驢亂意;

磨磚焉能做明鏡,自家寶藏善珍攝;

透徹宇宙萬物理,觀法無我唯心造。

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以及觀法無我。

世間有哪一件事物是永久的呢?名,是不是永久的呢?不是。財產、地位是不是永久的呢?也不是。一座房子蓋得再富麗堂皇、堅固持久,住在裡面的人是不是能永遠存在?也不能。總之,人世間生滅無常,絕對沒有什麼是恆常不滅的,當然也就沒有一個東西是我們永遠擁有的,就連這個所謂的「我」亦非常住不變。

光說我自己,回首三十幾年前剛開始推展慈濟志業時,我還很年輕,一眨眼,已經進入老年了,當時陪著我走過草創時期的慈濟委員,有的人已經是八、九十歲的高齡,有的人則已不在人世。

想當年,這些老委員的年紀,還不及我現在的年齡,一眨眼,他們已八、九十歲了,是不是換成我已經走到他們當初的年齡!所以說來,真正的「我」在哪裡呢?我是年輕的,還是老的?其實我還沒老化之前,也是年輕的。到底年輕時的那個是我,還是老來的這個是我?事實上,以後還有更加老化的我。

總之,人生絕對沒有「有我」之法,凡夫之所以錯認有我,都是心念的執著使然。凡夫執著有我,所以,時時都有「我沒空!」「我責任負擔很重!」「我非常辛苦!」「我比他能幹,我比他……」很多的比較,心念時時處在此滅彼生的比較中,確實是很辛苦。

乞丐王子扮一回

佛陀的教育,指引世人修學佛法,去除我相,掃除人我是非的煩惱。人生就像一個舞台,站上了舞台,有時的扮相是乞丐,再換過戲服,又變成王子;有時扮英雄,有時扮書生。總之,一切的扮相不同,舞台上的動作、形態就不同,到底乞丐是我呢?或是王子才算真正的我呢?其實,萬法唯心了不可得,根本沒有一個真實的實我。

就像觀賞魔術表演,看魔術師雙手空空的,蓋上一條手巾,一會兒就有小鳥飛出來。看的人想不透為什麼軟軟的手巾中能飛出小鳥,不過變魔術的人可是心知肚明,其中不過是些障眼的手法而已。

記得在很久以前看到一則故事,地點是大陸鄉下的一個地方,那時剛好碰上過年,田莊上的人正是農閒之時,大家就會利用過年期間從事一些娛樂。在年初時,他們有一個民俗,全村的人都要來到衙門外,向官員們祝福,道恭喜。

那一天,大家集中在衙門外,時間一到衙門開了,縣老爺以及隨從們都跟著出來。縣老爺在預先設定的典禮場地中間落座,兩邊則坐著各級官員扈從,大家坐定之後,民眾們就開始圍近過來,向縣老爺等人叩頭恭喜。之後,緊接著是餘興節目,讓村民們也來同樂一番。

節目進行中,有一對像是父子的人,身上穿著寬大的衣袍,他們擠過人群,來到縣老爺面前,年紀老一點的這位就說:「我們父子倆是走江湖討生活的。剛好在過年之時來到這裡,不如就在這邊變變戲法,看看你們有什麼要求,我都能辦得到。」

縣老爺想:難得過新年,這么多人在這裡熱熱鬧鬧的,大家同來娛樂一下也不妨。所以就對變戲法的人說:「你到底能變些什麼?」變戲法的父親回答:「看看縣太爺您要我變什麼,我就變什麼。總是討個生活嘛!」縣老爺再說:「你最拿手的是什麼?」他就眯起了眼睛:「我可以顛倒四季的運行。」縣老爺倒也好奇,就說:「這樣吧!目前剛開春,到處還有雪花漫飛,但是我現在想要吃顆桃子。」

上天倫桃變戲法

變戲法的人露出為難的臉色說:「縣太爺想吃桃子,現在卻不是生長桃子的時節,看看四處白雪茫茫,這個時候要上哪裡找桃子呢?」這時,在場的人紛紛發出噓聲:「你剛才不是說能四季顛倒嗎?原來是騙人的啊!」這位父親臉上一陣紅、一陣白,拗不過眾人的嘲笑,就對兒子說:「兒子啊!我們就是以此為生討個生活,今天既然縣老爺出了題目想吃桃子,實在沒有辦法。不過,父親說出的話要做得到,只是現在要到哪裡去找桃子呢?」

兒子就說:「父親,這個時候在人間根本找不到桃子,只有天上的王母娘娘那裡,才可能拿到桃子呀!」這位父親臉上露出驚駭又無可奈何的表情,拍拍兒子的肩頭:「好吧!哪怕是上天下地,我們也要去偷出桃子來獻給縣老爺。」兒子點點頭:「可是天上太高了,要怎么上去呢?」變戲法的人就從箱子裡找出一捆繩子,接著往空中一扔,這條繩子好像是活的一樣,往上一拋,繩子就一直往上伸去,最後只剩下一小截留在地面上。

大家看了都開始歡呼:「哎呀!了不起啊!」父親又開口對兒子說:「兒子啊!本來應該是我上去,但是現在父親老了,手腳都不靈活,只好讓你上去了。」兒子望著看不到盡頭的繩子,心裡似乎有些害怕:「上面這么高,繩子這么細,萬一我掉下來怎么辦呢?」

父親也是一副可憐相,說:「你是我最疼愛的獨子,但是,父親的信用更重要啊!而且在縣老爺面前怎么能說謊呢?為了父親的信用,就算捨命也要上去啊!」兒子明白了父親的意思,就攀著那條繩子一直往上爬去,一會兒,他的身影消失在空中,又過了許久都沒有任伺動靜。

忽然間,繩子斷了一截掉下來,現場的人一片驚呼,變戲法的人就哭著說:「繩子斷了,我的兒子下不來了。」這時,天空中掉下一顆桃子,這位父親拿起桃子趕緊獻給縣老爺。當大家驚訝地看著這顆

桃子時,陡然間,天上又掉下一顆頭顱。

變戲法的人失去控制地大呼小叫:「這是我兒子的頭啊!我兒子因為偷摘桃子,受到天上的刑罰被砍頭了!」又一會兒,腳掉下來了,手掉下來了,變戲法的人邊哭邊把孩子的頭顱四肢收進箱子裡。現場的人早已經亂成一團。

終於,最後一截繩子也掉了下來,這時候,變戲法的人就把身上的寬大衣袍脫下來,蓋在箱子上,大家定下神來,這位變戲法的人露出了微笑,對箱子拍一拍:「孩子啊!我們的任務達成了,來!你可以起來了。」箱子打開,兒子好端端地站了起來。現場的人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這個故事中,變戲法的人到底使用什麼手法,一時也令人覺得不可思議,其實,這只不過是一種障眼法,都是虛幻的把戲。我們的人生還不是如此,沒有一件事是切實存在的。所以,佛陀告訴我們「觀法無我」,世間法中哪一個是我?我的身體是我嗎?頭是我嗎?腳是我嗎?頭有頭的名稱,腳有腳的名稱,到底我又是什麼呢?身體的哪一部分才是我?

四大分敵此命休

其實,這個我也只不過是一個代名詞,沒有一個實我。我們的身體是父精母血結合而成,也是四大假合在某段時空中的聚集,地、水、火、風四大一不調和,身體就產生病症,病的終點就是四大分散,也就是死亡。

生老病死,沒有永遠的實相在。嬰兒呱呱墜地,當時稱作嬰兒,而嬰兒的相是我嗎?非也。三歲、五歲時很可愛,那是不是我呢?那個時候的幼兒已經不是現在的我了。青少年時,滿懷希望、意氣風發,那個俊秀的美少年,有一天還是會消失。所以說,過去不可得,未來多渺茫,人生真的是虛幻啊!

再看看我們體內的細胞,時時刻刻都在生滅中,每一分秒不斷新陳代謝,這種細微的變化,連我們自己都不知不覺。於是,在不知覺中,有時人的體內隱藏了惡毒的病菌,因緣和合之下就會發病。

根據醫學上的研究,現代人聞之色變,卻是出現頻仍的「癌症」,其實,癌細胞並非只出現於發病者體內,每個人體內都存在癌細胞。這就像是社會、國家一樣,如果彼此之間能和平相處,就能和樂共存,相安無事;可是健康細胞的運作一旦產生問題,癌症細胞便會擴散蔓延,形成威脅生命的重大病症。

很多病症或許都不是外來的因素造成,我們的身體就是一個世界、一個小乾坤,裡面存在著無數眾生。這些眾生細微得讓我們看不到,多得超乎我們的想像,何時會出來作怪,總是無法多做預想,一旦產生又是令人所料未及。

記得花蓮慈濟醫院啟業初期,就曾有一個極特殊的案例。這位患者曾經發生車禍,之後就常常頭暈,四肢無力,以致原本在山林邊的工作也受到影響。幾年來每況愈下,看遍台灣南北各大醫院,折騰了許多年,情況還是未能改善。後來,南部地區的一位醫師建議這位患者:「你住在東部,花蓮有一家慈濟醫院,也有腦神經科醫師,你何必捨近求遠,不如就近去看看?」

殺生食肉之為患

這位患者反正也無法可施,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就來到我們醫院。來了之後,在門診的問診中,我們的醫師就問他:「你是否吃過生肉,譬如生魚片,或是其它沒有煮過的肉類?」他想了一想,就回答:「生魚片我沒有吃,倒是因為住在山林邊,所以也會去打獵,我吃過生的山豬肉。我們是整頭豬殺了之後,就用鹽巴醃製,想吃的時候,就切下一塊來吃,味道很好呀!」

醫師一聽就做下診斷:「你的症狀並非車禍的後遺症,而是腦子裡長蟲,這是病從口入啊!」於是安排他做了檢查,真的在腦部里有一窩蟲。找出了真正的病因,接著安排患者接受手術,幫他開腦將蟲子一條條夾出來。

我聽到這個訊息,也到病房去看看他,這位先生就說:「慈濟醫院的醫師很好,你們救了我。」我問他:「現在你的手腳有力氣了嗎?」又把手伸給他握握看,他用力一握,我說:「會痛啊,果然恢復得很有力氣了。」對症施救,他的病很快就痊癒了。

這個個案之後不到一年,又有一位病人,他的肚子脹得很大,後來醫師診斷是肚子裡長蟲,醫師為他取出,拉開來竟有一米多長,真的也是聳人聽聞。想想,我們的身體真的是一個小乾坤,裡面包含了多少東西,我們都未必能掌握。

因此,「我」只不過是一個假借的名詞,人的生命屬於大自然的共同體,實在不必太執著於我。大家同樣生長在地球的這片土地上,這不就是一個共同體嗎?我們呼吸著同樣的空氣,所以說「息息相關」,大家應該把小我看淡,不需要為了名利、地位而生計較,人我是非、明爭暗鬥其實一點都不需要。

生命共同體的理念,是視普天下人人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人人的危機,就是我的危機;人人的苦難,就是我的苦難。如果能這樣,就是打破小我,融會大我,在大自然中學習最寶貴的生存動力。

觀法無我因緣生

觀法無我的「法」,是道理,也是方法。「有色無色皆是法」,我們應該心心念念將佛陀的教理放在心中,還要分享給大家聽,讓大家都能了解萬物無常的道理,我們所看得到的一切東西,都是因緣生滅之法的組合。

看看眼前的桌子,它的原料是木材,木材的起源是種子,種子與大地會合,接觸空氣、雨露、太陽,種種的因緣法組合起來,這顆種子就會成長。一樣是因緣法組合成大樹,時機一到就被砍伐下來,經過木匠的製作,最後變成一張桌子。

同樣的木料,除了變成桌子,也可以有許多其它的用途,不同的因緣就有不同的造就,可以製成器具,也能雕成莊嚴的佛像供人膜拜,也可以是蓋房屋的建材。這也是法,但卻非不變的法。

生生滅滅,五蘊中粗細顯微的轉變,常常只是自己粗心不得察覺。我們學佛,終極的目標就是一個「覺」,因為我們還是不覺,才會執著一切為我所有,以致被自己所埋下的煩惱困擾不休。學佛,就是學習跳脫這種苦惱,既然這個身體中並沒有一個真實的我,為何還要冒著風險,為這個身體造業不斷呢?

覺悟的人,領受智慧的甘醇;迷而不覺的人,則是苦不堪言。我們要照顧好這一念心,不要常常只是嘴巴上掛著「愛心!愛心!」,我一再說,愛心是愛顧好自己的心,把自己照顧好,才能去照顧、影響他人,這叫做愛心。不是說送東西給人就是愛心。

不要讓自己的心常處在動亂之中,既然選擇了修行之路、慈濟的菩薩大道,我們要恆持剎那。世間上,既然什麼都是不定法,都是因緣組合而成,切莫再要深陷自我的樊籠。

《金剛經》中提到「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虛幻人生還有什麼可執著的?佛陀教導我們以智慧探討人生,真正能做到「觀法無我」,就沒有什麼好計較與多較。來到世間,上了人生舞台,如何扮演好最佳的角色,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們要時時注意自己的行動,把行動照顧好,方向不要錯誤,這個人生的角色就成功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