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三千[詞語]

一念三千[詞語]
一念三千[詞語]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術語)天台宗之觀法,觀一念之心而具三千諸法也。一心三觀,北齊慧文禪師於中論發之。一念三千,天台大師於法華經發之。三千者,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之境界為界,據由圓融之妙理。此十界互具十界,則相乘而為百界,百界一一有性,相,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十如之義,則相乘而為千如,此千如各有眾生,國土,五陰三世間之別,則相乘而為三千世間。於是一切之法盡矣。止觀五上曰:‘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種世間,百法界即具三千種世間,此三千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己,介爾有心,即具三千。’止觀五曰:‘問一念具十法界,為作念具?為任運具?答:諸性自爾,非作所成。如一微塵,具十方分。’【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一念三千,出自佛教天台宗《摩訶止觀》卷五上,指的是三千性相都具足於一念之中。一念三千是佛教天台宗重要理論之一。

基本信息

詞語分析

一念三千

所謂一念, 天台宗指的是心足具一念,即稱一念。與作為時間單位的一念不同。

所謂三千,指的是三千性相,與 三千世界的三千不同。

三千性相

三千性相,即百界乘以十如是,是為一千,配以三世用,成三千性相。

三世用

色之與心者、謂眾生 有情世間也。六塵境界者、謂 器世間也。畢竟無念者、謂 正覺世間也。此三世間各具千如、共成三千性相。而三千性相同是一心。

百界

百界由十法界互具而成。

十如是

百界中,每一界都有十如是,即如是性、如是相、如是體、如是力(能力、力用)、如是作(所作所為)、如是緣、如是因、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來究竟

十法界

十法界包括包括六凡法界、四聖法界。六凡法界:地獄道、畜生道、鬼道(三惡道)、阿修羅道、人道、天道(三善道)。

四聖法界:佛(果位)、菩薩(因地),辟支佛、阿羅漢。

世間生死流轉的眾生,都可以歸納到十法界。

禪意講解

天台宗認為:“起一念必落一界”。

如果起了一個最重的十惡業之念,特別是猛烈的嗔恚心,就是一個地獄道的因;動了一個中等十惡業之念,與貪心相應的,便是一個餓鬼道之因;起了一個輕微十惡業與愚痴心相應的心,是一個畜生道之因。而修十善業的我慢貢高者是阿修羅之因;行中品十善業與倫理五戒相應的是人道之因;行上品十善業的是升天道之因。六凡法界之外,有永絕生死流轉的四聖法界:一念與“四聖諦”無相、無我相應的就是阿羅漢法界的緣起;一念與“十二因緣”相應的就是辟支佛法界的緣起;一念與六度四攝、自覺覺他相應的就是菩薩法界的緣起;一念與慈、悲、喜、舍,真如法性相應的就是佛法界的緣起。 由此可見,起一念就是一個受生之因;超越世間的四聖法界也從一念相應而起,當知一念的重要性!佛門修行用功的功夫也就要抓此一念,迴光返照,令心住於淨覺妙明、真如法性的無住境界。“念念刮磨心垢盡,時時話護道菜焦!” 天台宗的《小止觀·六妙門》開篇就有: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 佛教的簡明切要的提示。所以,佛教是最上乘的精神文明,要尋求世界和平、人類文明與進步,只有從深明因果,無我無相的佛教中求!

另外,對於一念三千的理解,還要特別注意的是:一念三千中的“一念”既不在三千之後,也不在三千之前,“三千”也不在一念之前或一念之後。如果認為一心而能生三千,便墮於縱過;如果認為三千某一時具於一心,又墮於橫過。

一念三千的真正含義是一念即三千,三千即一念。

還要說的是:此“即”既不是二物相合之即,也非背面相翻之即,乃為當體全是之即。

三千無盡的諸法,全在一念,即空即假即中。

五陰之身和所依的國土,也和此一念相同。

因此,天台六祖荊溪尊者在《止觀輔行》第五卷之三,曾經說:惡國土的十如,善國土的十如,無漏國土和佛菩薩國土的十如,“土雖差別,不異寂光,寂光雖寂,不異諸土”。

天台宗

天台宗,又稱法華宗,與華嚴宗、法相宗,合稱“教下三家”。

佛教自東漢 明帝 永平年間傳入中土,逐漸形成十大宗派,其中天台宗是第一個創立的宗派,歷史悠久。至晚唐之後,十大宗派名存實亡。後來,有漢傳十三宗的說法,而天台宗赫然在列。

創立

天台宗始創於 南北朝 智顗。智顗,世稱“智者大師”,是 中國天台宗的開山祖師,俗家姓陳,字 德安, 荊州華容(今 湖北 潛江西南)人。其父是 梁朝官吏。梁末亂起,與家人分散,顛沛流離中遂在荊州 長沙寺佛像前發願為僧,時年十七歲。次年,在湘州(今 湖南長沙市)果願寺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

南朝陳文帝天嘉元年(560),智者大師聽說慧思禪師從北方南下,居於 光州(今 河南 光山縣)大蘇山,他就前往請益。慧思為他演說 四安樂行,他日夜勤習,造詣甚深。二十三歲拜慧思為師,修習禪法,證得 法華三昧。

陳光大元年(567)慧思臨去 南嶽時,囑他往 金陵(今 南京)弘傳禪法,他就和法喜等二十七人一同東下,到達陳都講禪。過了兩年(569),受請主 瓦官寺開講《法華經》,樹立新的 宗義,判釋經教,奠定了一宗教觀的基礎。因為智者大師時常在 天台山講法,因此這個宗派被稱為天台宗。

由於天台宗的教義主要依據《 妙法蓮華經》,故亦也稱 法華宗。

傳承

天台宗以 實相闡明理論,用 止觀指導實修,提出的理論包括: 十如是, 一念三千, 一心三觀等。該宗集合南北各家義學和禪觀之說,理論體系完備,對以後成立的各宗派多有影響。

9世紀初,傳到 日本。

13世紀,日本天台本宗分出 日蓮宗。

時至今日,天台宗位列漢傳佛教十三宗之一, 日本佛教八宗之一。

天台宗之僧徒,即被稱為台徒;天台宗之道法,稱為台道。

摩訶止觀

摩訶止觀,屬於“天台三大部”之一(其他兩部是《法華玄義》、《法華文句》)。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