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人,非常道》

《非常人,非常道》

大隱於朝,中隱於市,小隱於野。歷史上的小隱之士,在品格上其實非常高尚,但有時候又往往故作清高。他們可能會比身邊人的境界稍高一點,但也未必高出很多。他們自詡出淤泥而不染,不與他人同流合污。他們厭惡金錢、權力與利益,但又不知如何去應對,所以,就選擇了歸隱。小隱之士一般不會讓人注意到自己,更多的時間裡,他們致力於修身養性,讀書以增長知識,然後就有了一些藝術與著作或者成就、貢獻的問世。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大隱也,即明,處世不驚,內心恬淡,借世隱形。隱,其實是對生活的一種態度。隱士們有一顆安然恬淡的心,過一種靜心知足的生活。他們對政治與功名始終抱著無所謂的態度,之所以要歸隱,是因為他們從靈魂深處真真切切地意識到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會走什麼樣的路。他們做任何事只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他們敢想敢做,敢愛敢恨,他們活得真實,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中隱也,即清,辨清是非,明哲保身,借境隱形。用現在的話來說,中隱符合中庸之道。歷史上的隱士,屬於中隱範圍內的,在社會上大都能夠安身立命,活得怡然自得。他們雖然不像大隱之士那樣遊刃有餘,但是他們能夠看透當時的社會,做到明哲保身。但是,由於種種的原因,他們並不能完全達到超凡脫俗、忘物、忘我的狀態,但也完全不像小隱之士那樣憤世嫉俗。他們學會並喜歡享受,他們不熱衷權力,但也不可避免要碰觸權力。他們就和普通人一樣,過著自己喜歡的生活,體會著生活帶來的快樂。小隱者,即樂,獨善其身,憤世嫉俗,得于山水間。

作者簡介

劉子仲,男北京大學研究生畢業,現居北京。曾出版多本暢銷圖書。

目錄

上卷大隱,隱於朝許由——一直在出逃的隱士鼻祖鬼谷子——縱橫家鼻祖,雲夢山歸隱莊周——貧困老叟,終生不仕之士嚴光——不事王侯的清高之士樊英——隱而不仕,歷史的亮光.商山四皓——鬢髮霜相似,安劉復西歸龐德公——超然風塵外,自得丘壑美羊祜——居廟堂之高,戎馬一生見高潔陶弘景——有名的“山中宰相”歐陽修——博學多才的仕途隱士吳鎮——抗簡孤潔,高自標青之士曾國藩——一代梟雄,隱於朝野中卷中隱,隱於市伯夷和叔齊——首陽山上的慷慨悲歌介子推——隱於綿山,抱樹而亡范蠡——中隱隱於市的陶朱公孫臏——身殘志堅,功成身退嚴君平——神機妙“算”,功成身退華佗——足跡平原,扶困濟貧稱“神醫”諸葛亮——一代賢相,隱居待時阮籍——超世絕群,遺俗獨往王戎——臥在算盤上的“隱士”孟浩然——甘居田園,隱者自怡悅王維——半官半隱的山水大師李白——千載獨步,詩仙酒隱天下沈括——夢溪園中的科學通才范成大——石湖邊的詩詞大家張三豐——雲遊四海,不慕榮利鄭板橋——蘭竹相伴,隱居自得其樂顧炎武——愛國之士,終身不仕清廷黃宗羲——洗滌乾坤,抗清隱居下卷小隱,隱於野鍾子期——音樂天才。樵夫隱士韓康——浪跡江湖林泉,終身隱居梁鴻——高潔之士,牧豬也快樂嵇康——天生隱士,空谷絕響陶淵明——菊,花之隱逸者也劉伶——高流端得酒中趣.深入醉鄉安穩處謝靈運——嘯傲世俗的山水名士司空圖——晚唐詩壇“明星”隱退林逋——植梅養鶴,隱在杭州孤山中孔尚任——隱居鄉中,創出驚世之作

前言

一直以來,中國歷史上的隱士,都是中國社會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雖然他們處在地理認識受限的年代,但他們的精神和思想已經超越了時空的局限,深深地影響著後世的人們。他們所擁有的超然於世的智慧,孕育了人們精神生活之根,並承載起中國文化最古老的價值觀。在中國古代,有隱逸情懷的人士不少,但是真正的隱士卻不多。所謂小隱隱於山,大隱隱於市。其實,隱於紅塵之外的隱士,不一定就是真正的隱士。真正的隱士要耐得住寂寞,能混跡於紅塵之中,而不為紅塵俗事所動:真正的隱逸情懷則是一種心靈的寧靜,是一種生活的調劑,更是一種人生的追求!當下,有人說中國古代的隱士,就是西方文化論中自由主義者的“不同意,”主張,他們不反對當時的一些不敢苟同的政治思想,按照自己的意願超然獨立,這是典型的民主政治的自由精神。看起來,這個比方似乎有些道理,但細細推敲便會發現,它還是站不住腳的。因為在中國的隱士知識分子當中,走隱士路線的人並沒有完全脫離政治,更不是從不憂國憂民,正是因為他們十分擔憂,而又找不到解決的辦法。所以只好以隱士的名義來抒發情懷。

精彩書摘

許由——一直在出逃的隱士鼻祖許由,字武仲,生於公元前2155年,卒年不詳。他是堯舜時代的賢人,以不圖名利、淡泊名利而著稱。傳說堯帝在位的時候,欲把帝位傳與他,卻被他拒絕。在後來很長一段時間內,許由曾率領許姓部落活動在今天潁水流域的登封、許昌、禹州、汝州、長葛、鄢陵一帶,這一帶後來便成了許國的封地,他也成為許姓的始祖。俗語有云:“大隱於朝,中隱於市,小隱於野。”這話說得很好,凡隱士者,當不求官、不求名、不求利。有則不求,恬淡無欲,心無掛礙,如此才能真的擺脫名利之擾。這樣的隱士在中國歷史上太多了,許由則是其中最為典型的一個。淡泊名志,甘心隱居許由是一個淡泊名利的世外高人,他寧願過著平凡的生活,也不去為名利奔波。因此,他的生活總是十分悠閒自得。他認為“淡泊為大”,而這樣一種寧靜致遠的淡泊心智,可以連天下都辭讓出去,可見他有多么博大的境界和情懷。陶弘景對社會的貢獻很多,他在醫藥、煉丹、天文歷算、地理、兵學、鑄劍、經學、文學藝術、道教儀典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尤其對於藥物學的貢獻更為突出,是對本草學進行系統整理並加以創造性地發揮的第一人。另外,他編寫的{本草經集注}是古代中藥學發展中的一顆明珠,是繼我國現存最早的藥物學著作——《神農本草經》之後的又一重要文獻。陶弘景從自己名醫別錄篇中挑選出了365種新品種附入《神農本草經》,使原書只有365種的藥物增加到730種,並予以——訂正、調整、分類注釋,編成《本草經集注》一書。相對於《神農本草經》來說,陶弘景的《本草經集注》有著它自己顯著的特點。第一,他改進了藥物的一般分類法。《神農本草經》中對藥物使用了簡單的三品分類法,僅僅概括性地指出了某種藥物有毒還是無毒,但是藥性卻難以判斷。而且內容較為粗糙,既不容易供人們學習掌握,又很容易造成治療上的差錯。對於此種情況,陶弘景做了詳細地改變:他把三品分類發展到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食、有名未用等七種分類。這種分類方法後來成為我國古代藥物分類的標準方法.在以後的一千多年間。一直被沿用並加以發展。第二,他對於藥物的性味、產地、採集、形態和鑑別諸方面的論述.描寫的更加詳細,在語言方面也有顯著的提高。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