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

"事實上,""四人幫""如不垮台,我寫長征的事情,那是不可想像的。 我必須強調,關於長征的結論和解釋是我本人所作。 從事反映中國紅軍長征的寫作,是索爾茲伯里多年來的夙願。"

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 內容簡介

這是第一本由外國人撰寫的系統反映中國紅軍長征的新著。作者哈里森・索爾茲伯里是美國名作家。本書的寫作,採用了他最擅長的敘述個人軼事和見聞的方法,詳盡而生動地再現了史詩般的長征歷程,傾注了作者對中國革命和長征精神的崇敬之情。同時按照作者自己的觀點,運用大量資料,對長征中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和各種人物,進行了坦率的剖析,寫出了中國人民的勇敢、堅毅、磨難和成就。形象地描繪了毛澤東及其戰友們的精神風貌和各異性格,展示了老一輩革命者們革命生涯中不同的遭遇和他們個人的愛與恨。內容豐富,風格清新,譯文嚴謹,忠於原著。值得各界一讀。

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 本書前言

中文版自序

將近五十年前,美國記者斯諾通過他的優秀作品《紅星照耀中國》首次向世界介紹了中國紅軍的長征。

《紅星照耀中國》於一九三八年在美國出版。當時,幾十萬美國人,包括我自己,讀了這本書,從中得到了對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的初步印象,同時對他們的目標和救國抱負,對他們的艱辛和犧牲精神,也有了了解。《紅星照耀中國》後來被譯成中文即《西行漫記》,使整整一代中國人首次讀到長征的英雄事跡。

我見到斯諾是在二次大戰期間。這時我倆都是戰地記者,恰巧都在蘇聯採訪關於蘇聯紅軍作戰的訊息。我們一起上前線,報導蘇聯紅軍如何擊退希特勒的部隊,如何把他們從蘇聯領土上清除出去。斯諾和我自然常常談到中國。那時,報社的編輯本來要我在莫斯科的報導任務結束後即動身去重慶。可是,後來計畫變了。

儘管二次大戰期間我未能去中國,但是我同斯諾的多次交談,加深了我對長征的興趣。關於長征,斯諾在《西行漫記》一書中這樣寫道:

"總有一天會有人寫出一部這一驚心動魄的遠征的全部史詩。"

斯諾本人就很想寫這樣一部史詩。

歲月流逝,到了七十年代初,中美之間長期的敵對情緒開始消融,美國人又可以前往中國旅行,接觸開始增加了。這時,我下了決心:如有可能,一定要實現斯諾的遺願,爭取寫出長征的全過程。當然,令人深感遺憾的是,斯諾本人沒有寫一部長征的歷史,否則他可以趁幾乎所有的長征幹部都還健在,趁他們可以提供第一手材料的時候,把這部歷史寫出來。然而,斯諾未及如願便與世長辭了。

因此,本書是我熱望實現斯諾未完成目標的產物。我能如願以償,這多虧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給了我莫大的幫助與合作。

一九七二年,我向已故總理周恩來首次提出要寫這本書,請他批准。然而,此事直到一九七六年他和毛澤東主席相繼逝世和"四人幫"垮台後,才有了進展。事實上,"四人幫"如不垮台,我寫長征的事情,那是不可想像的。

一九八三年八月,終於獲得了官方的批准。一九八四年三月,在我的妻子夏洛特的陪同下,隨後在中國人的好朋友、中國社會及歷史問題專家謝偉思的協助下,我在北京開始了研究和蒐集資料的工作。

一九八四年四月、五月和六月,我們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館長秦興漢將軍和外交部譯員張援遠的陪同下,進行了七千四百英里的旅行,幾乎完全沿著第一方面軍的長征路線行進,途中也涉足了第二、第六軍團和第四方面軍戰鬥過的部分地區。在那邊遠地區漫長的旅程中,我們主要乘坐吉普車、小型客車和指揮車,行進在當年紅軍男女戰士們完全徒步走過的地方。這在一九三四年是一項極其艱巨的任務,今天仍然如此。只有親身走過這段路程的人才能以現實主義的方式描繪出長征中的戰鬥和艱難困苦--特別是過雪山和草地。

在中央、省和地方當局的配合下,我對許許多多長征的倖存者進行了個人採訪。他們中的一些人在黨和政府中曾擔任過或仍擔任著要職。我還向中央和地方的歷史學家徵求了意見。檔案工作者還特別為我提供了新的材料和歷史細節。

這本長征的紀實,就是在這種合作和協助的基礎上脫稿的。它完全是中美人民合作、共同努力的成果。我並不認為它已經探討並揭示了這部史詩的一切方面;也不認為每項細節都已披露於世。事實上,儘管我盡了最大的努力,中國專家們也進行了深入細緻的工作,仍有許多問題有待作更充分的研究。正如我的一位中國同事曾明智地說過的:"這並非蓋棺論定了。"在某些問題上,倖存者們的回憶是相互矛盾的。還有一些問題的檔案材料已在殊死戰鬥的混亂中散失了。

我必須強調,關於長征的結論和解釋是我本人所作。我曾徵詢過中國當局的意見和看法,但是書中的觀點和結論由筆者自負責任

這本關於長征的書自從一九八五年十月在美國出版以來,在很短的時間裡就擁有為數眾多的讀者,該書還在歐洲和亞洲的主要國家以及許多小國翻印出版。那些從未閱讀過紅軍壯麗史詩的人們,現在可以從某種意義上開始了解那些為了中國革命事業而不惜犧牲的男男女女的品質。他們將從這裡開始知道人類有文字記載以來最令人振奮的大無畏事跡。他們僅僅從統計數字中就開始明白紅軍所作出的犧牲有多么重大--一九三四年十月,八萬六千名男女從江西出發,到一九三五年十月,毛澤東率領的這支第一方面軍抵達陝北時只剩下大約六千人。

現在,在美國、歐洲和世界各地,人們對於幾十年以前由一支規模不大、不引人注目的中國男女組成的隊伍所進行的一次軍事行動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如果中國讀者對此感到費解,我只能重複埃德加・斯諾就這場"激動人心的遠征"說過的話--它過去是激動人心的,現在它仍會引起世界各國人民的欽佩和激情。我想,它將成為人類堅定無畏的豐碑,永遠流傳於世。閱讀長征的故事將使人們再次認識到,人類的精神一旦喚起,其威力是無窮無盡的。

 一九八六年三月於美國

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 本書目錄

中文版自序
《長征》及其由來
第一章 月光下的行軍
第二章 "赤匪"的興起
第三章 前夕
第四章 "獨立房子"的主人
第五章 最初的行動
第六章 計謀
第七章 擔架上的"陰謀"
第八章 婦女
第九章 第一場大戰
第十章 改變行動路線
第十一章 進遵義
第十二章 毛澤東掌權
第十三章 "棉裡藏針"
第十四章 擺脫危局
第十五章 牽住蔣介石的鼻子
第十六章 兵不厭詐--毛澤東計勝一籌
第十七章 金沙江畔
第十八章 歃血結盟
第十九章 留下來的人們
第二十章 死裡逃生
第二十一章 傳奇的土地--瀘定橋
第二十二章 大雪山
第二十三章 毛張會師
第二十四章 在人跡罕至的地方
第二十五章 魔毯
第二十六章 黑暗的時刻,光輝的榮耀
第二十七章 家
第二十八章 生死與共
第二十九章 浪子回頭
第三十章 "冷眼向洋看世界"
第三十一章 永遠打不倒的小個子
注釋
譯者的幾點說明
編後記

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 本書後記

本書作者哈里森・索爾茲伯里,是美國的著名作家和記者,曾任《紐約時報》副總編輯,今年已七十八歲。在他漫長的記者和創作生涯中,曾為反映現代戰爭而付出了很大的精力,他的足跡深入到蘇聯衛國戰爭前線,遍訪世界大戰的許多戰場,以他犀利的目光和鮮明的觀點,揭露了法西斯侵略者的罪行及其內幕。他的許多報導和作品早已譽滿美國,蜚聲世界文壇。他的名著《列寧格勒被困九百天》已成為反映二次大戰中蘇聯前線情況的經典作品。這本反映中國紅軍長征的書在一九八五年十月在美國一出版,立即引起全美的轟動,《時代》周刊等許多報刊大量報導,接著歐洲、亞洲一些主要國家也競相表示要翻譯出版。

從事反映中國紅軍長征的寫作,是索爾茲伯里多年來的夙願。他極其崇敬埃德加・斯諾,並深受其感染和影響。埃德加・斯諾在其《西行漫記》序言中曾寫到:"總有一天會有人寫出這一驚心動魄的遠征的全部史詩。"索爾茲伯里今天以實際行動完成了這位先行者的未竟事業和意願。為了寫作此書,索爾茲伯里在十多年前就開始醞釀和準備。他收集和研究了大量有關長征的各種不同來源、不同觀點的材料,並於一九八四年專程來到我國,在他的好友謝偉思和他的七十歲的妻子夏洛特的密切合作下,沿著當年紅軍長征的路線,進行了實地採訪。他以紅軍般的勇敢和堅毅,不顧年邁(當時七十六歲)有病(心臟病),懷揣心臟起搏器,帶著打字機,爬雪山,過草地,穿激流,登險峰,中途戰勝病痛折磨,堅持越過了千山萬水,穿過七八個省份,歷時七十四天,終於從江西到達了陝北,完成了他自己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尋訪。沿途他考察體驗了自然界的複雜地理環境和多變的氣象,向老紅軍、老船工、老牧民們了解歷史和現狀,了解民俗風情,遍覓革命遺蹟,博採軼聞軼事。更為重要的是,他有機會親自訪問了參加過長征的我國現今的許多領導人和健在的老將軍,會見了不少黨史軍史研究人員,多方探索和考證了長征中的一些問題,正如他自己所說的那樣,他"對中國人提出了我能想到的所有難題,直到弄清事實為止"。因此,全書不僅反映了長征這段壯闊的歷史,而且生動地再現了參加過長征並正在領導新長征的我國領導人和老一輩革命家的各異性格和多姿的精神風貌。這是在我國國內經過重大改革、進入新的歷史時期之後,出現的一本頗具特色的文史兼備的新著。

本書(包括詳盡的注釋)匯集了不少關於長征的歷史背景材料,並有作者對中國革命歷史事件及其領袖人物的坦率評述,充分地表達了一個外國作家自己的觀點,這對我國讀者,尤其是各級幹部及文史工作者,很有參考價值。作者多次表示了以此書獻給中國紅軍長征勝利五十周年的願望。為此,我們特組織翻譯出版了這部書。

今天,長征勝利六十周年又即將來到,海內外不少讀者和出版界人士,希望能將索爾茲伯里這本《長征》重新出版,為了滿足各方面的需要,我們重新校訂出版了這本書,遺憾的是作者索爾茲伯里已與世長辭了。我們謹以重印的新書告慰於故去的索爾茲伯里,寄託我們對他的深切懷念。

索爾茲伯里先生生前對中國懷有友好和坦誠愛護的感情。但他畢竟是一位外國作家,對中國發生的事情,對中國現實的變革,他曾一度產生過迷惘,在某些言論和著述中對此曾有過非議。但他很快便有所察覺,對中國政府強調穩定表示了理解。特別是1992年鄧小平南巡之後,他的情緒一下又振奮起來,認為前一年他所寫的書中有些看法要修正,渴望能再次訪華,寫出新作品,以作彌補。可是,正當他為訪華努力奔走之時,1992年九、十月間,他病例了,患了中風症,於1993年5月去世。就在他患病前兩個月,他在給中國一位友人的信中寫到:"我這次去中國要辦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沿著鄧小平南巡的路線走一走,看看廣東、深圳和上海。我讀到的許多情況都是令人激動不已的,香港定會為此感到高興。但我擔心南方的飛速發展,會不會把北方甩得太遠了。不過我想,只要加把勁,北方也會很快趕上的。我特別希望看到的是,一個重振當年雄風的上海。"字裡行間表露了對中國的深情、友好,又是那么率直、坦誠,同樣表現了他客觀、正直的鮮明性格。

本書在翻譯校訂和出版過程中,得到了有關領導的熱情關懷與支持;得到了外交部、革命軍事博物館等單位的具體幫助。作者索爾茲伯里本人在訪華期間又曾會見了本社領導及有關人員,交談了如何反映中國紅軍長征及寫作、出版此書的有關問題。今年三月間又專為本書寫了序,我們表示衷心的感謝。很多同志參加了本書的校訂,特別是索爾茲伯里訪華期間的陪同譯員張援遠,軍事博物館館長秦興漢和研究員閻景堂,以及人民大學教授胡華等同志,對本書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在此一併表示謝忱。本書譯文忠於原著,只對原文中一些明顯的差錯之處,進行了校正。但由於翻譯出版的時間倉促,對有些史料,特別是作者採訪記錄和引用的國外資料,未能一一核對,差錯之處在所難免,望讀者不吝指正。

解放軍出版社

一九八六年三月

一九九四年六月

再版修訂

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 文章節選

當李德來到蘇區時,中國人千方百計地要使他過得舒適些,特地為他建造了一套三居室新房子,座落在離紅軍總部約一英里的一片稻田旁,離中央總部所在地不太遠。這所房子孤零零的,它的周圍環境促使伍修權和其他人把它稱為"獨立房子"。不久, "獨立房子"就成了李德的綽號。

伍修權的烹飪問題是間接地由稻田引起的。他和李德的工作人員在青蛙出沒的稻田裡養了十來只鴨子。鴨子長得很肥。他不打算在撤離時把鴨子留下來。於是,那幾天每頓晚飯都吃鴨子,直到最後離開。他仍記得一九三四年十月十日他們把最後一隻鴨子做成了美味的香酥鴨塊。因此,伍修權總是把這一天和紅軍撤離蘇區的日子連在一起,儘管後來人們普遍認為一九三四年十月十六日是長征正式開始的日期。⑧

秋天到了,黨的幹部們說話更公開了一點,甚至出版物中也有所暗示,那些善於從字裡行間揣摩意思的人可以由此推測出未來的事情。例如,洛甫(張聞天)一九三四年九月二十九日為蘇維埃政府機關報《紅色中華》寫了一篇社論,指出為了保衛蘇區、粉碎蔣介石的第五次"圍剿","我們不得不暫時放棄一些蘇區和城市。……在某些地方,由於敵人堡壘密布,我們必須衝破封鎖線,轉移蘇區,保存軍隊主力的有生力量。"

這時,紅軍高級領導層的每個人都知道部隊即將轉移,但是他們不知往何處去。一些人猜湖南,另一些人猜江西的其它地方,一些人說是貴州,還有人說是雲南或四川。除了最高領導之外,其他人都不了解。為了躲避蔣介石飛機的轟炸,紅軍總司令部遷到了瑞金以西的雲石山地區。在那裡,幹部們見面時總是互相會意地說:"轉移的時間就要到了。"有時他們互相問"你走嗎?"回答不一。一些人答:"當然。"另一些人則說:"不知道。"說這話的往往意味著不走。蔡曉乾回憶說:"這訊息傳來,就象在一池清水裡投下一塊大石頭",激起了人們的不安。很快,走留人員名單開始列出來了。一些家屬帶著柜子、箱子回了家鄉,說是"他要走了"(但不說去哪裡);不少傷員從醫院回到了原部隊。關於誰去誰留的小道訊息也開始流傳了。起初,有人說徐老將留下來。徐老就是徐特立,他曾是毛在長沙師範的老師。人們說他年紀太大,經不起未來的艱辛。但後來又傳說他也走,並被指定與休養隊同行。已替他找了匹馬,但尚未找到馬夫。⑨愛傳小道訊息的人此時還不知道,有人悄悄地已讓毛澤東看了一份留守人員名單。毛的許多親近的人都在名單之中--他的弟弟毛澤覃及其妻子賀怡(毛的弟媳又是妻妹,因為她是毛夫人賀子珍的妹妹);毛的朋友、湖南同鄉、共產黨創始人之一何叔衡;早年擔任共產黨總書記、現已被罷免的瞿秋白(據說他肺病嚴重,難於同行);陳毅司令員;共產黨早期黨員、毛的支持者賀昌;毛的另一個擁護者、寧都起義部隊後來的領導人之一劉伯堅等等,許多人。毛的建議似乎一個也未被接受。甚至他請求帶上瞿秋白的意見也未被採納。與毛澤東的關係成了留在蘇區的特許證,而根據當時留下來的陳丕顯將軍的看法,留下來的人只有十分之一能倖存。⑩

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 作者介紹

哈里森・埃文斯・索爾茲伯里,一九○八年十一月生於美國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市,一九二五年中學畢業後,曾就讀於明尼蘇達大學,主修化學,後退學,從事新聞記者工作。一九三○年至一九四八年,擔任合眾國際社記者、編輯;一九四九年三月,出任紐約時報莫斯科常駐記者,達五年之久。一九六一年以後,歷任紐約時報編輯、助理副總編輯、副總編輯等職。二次大戰期間曾深入前線,遍訪蘇聯廣大地區,著有《列寧格勒被困九百天》等作品,聞名於世。曾獲得國際普利茲新聞獎等獎勵及許多大學的名譽博士學位,曾任美國文學藝術學會主席、全美作家協會主席。一九七二年後,曾五次訪華。一九九三年五月病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