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逝水年華》

《追憶逝水年華》

《追憶逝水年華》是法國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1871 -1922)的代表作,全書共七部,十五卷,從1905年開始創作,至作者逝世前全部完成。

《追憶逝水年華》《追憶逝水年華》
該詞條涉及消歧義詞條,該詞條介紹的是《追憶逝水年華》的小說,此外還有《追憶逝水年華》電影等《追憶逝水年華》(一譯為《追憶似水年華》 、 《追尋逝去的時光》)是法國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MarcelProust,1871年—1922年)的作品。全文總計7卷,分別是:《在斯萬家那邊》、《在少女們身旁》、《蓋爾芒特家那邊》、《索多姆和戈摩爾》、《女囚》、《女逃亡者》、《重現的時光》。這部被譽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文學作品之一的長篇巨著,以其出色的對心靈追索的描寫和卓越的意識流技巧而風靡世界,並奠定了它在當代世界文學中的地位。

作者簡介

《追憶逝水年華》馬塞爾·普魯斯特
馬塞爾·普魯斯特(MarcelProust,1871年7月10日1922年11月18日),法國意識流作家,全名為瓦倫坦·路易·喬治·歐仁·馬塞爾·普魯斯特(Valentin-Louis-Georges-Eugène-MarcelProust)。馬塞爾·普魯斯特,法國20世紀偉大的小說家,意識流小說大師。1984年6月,法國《讀書》雜誌公布了中法國、西班牙聯邦德國英國、義大利王國報刊據讀者評選歐洲十名“最偉大作家”,所排名次,普魯斯特名列第六。

他出生在巴黎一個藝術氣氛濃厚的家庭,但從小就因哮喘病而被“逐出了童年時代的伊甸園”。他的氣質是內向的,敏感到了近於病態的程度。從中學畢業到父母去世的這段時間(1889年———1905年),他為報刊撰寫有關貴族沙龍生活的專欄文章,發表評論、小說和隨筆,模仿心儀的作家寫些習作,翻譯了拉斯金的兩部著作《亞眠的聖經》和《芝麻與百合 。1896年———1900年間斷斷續續在練習本上寫下了自傳體長篇小說《讓·桑得伊》的草稿。

1903~1905年普魯斯特父母先後去世,他閉門寫作,除寫了闡述美學觀點的論文《駁聖·勃夫》 ,並開始了文學巨著《追憶似水年華》的創作。自此,他的畢生精力都投入到這部作品的創作修改之中。1912年,他將小說前三部交給出版商,受到冷遇,1913年他自費出版了第1部《斯萬之家》,反應冷淡。1919年,小說第2部《在花枝招展的少女們身旁》由卡里瑪出版社出版,並獲龔古爾文學獎,作者因而成名。1920~1921年發表小說第3部《蓋爾特之家》第1、2卷;1921~1922年發表第4部《索多梅和戈莫勒》第1、2卷。作品的後半部第5部《女囚》(1923)、第6部《逃亡者或失蹤的阿爾貝蒂娜》(1925)和第7部《過去韶光的重現》(1927),是在作者去世後發表的。這部小說的故事沒有連貫性,中間經常插入各種感想、議論、倒敘,語言具有獨特風格,令人回味無窮。這部作品改變了對小說的傳統觀念,革新了小說的題材和寫作技巧。普魯斯特作為意識流小說流派的開山鼻祖而在世界文學史上留名。

內容簡介

《追憶逝水年華》《追憶逝水年華》
《追憶逝水年華》是一部與傳統小說不同的長篇小說。全書以敘述者“我”為主體,將其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融合一體,既有對社會生活,人情世態的真實描寫,又是一份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認識的內心經歷的記錄。除敘事以外,還包含有大量的感想和議論。整部作品沒有中心人物,沒有完整的故事,沒有波瀾起伏,貫穿始終的情節線索。它大體以敘述者的生活經歷和內心活動為軸心,穿插描寫了大量的人物事件,猶如一棵枝丫交錯的大樹,可以說是在一部主要小說上派生著許多獨立成篇的其他小說,也可以說是一部交織著好幾個主題曲的巨大交響樂

小說中的敘述者“我”是一個家境富裕而又體弱多病的青年,從小對書畫有特殊的愛好,曾經嘗試過文學創作,沒有成功。他經常出入巴黎的上層社會,頻繁往來於各茶會,舞會,招待會及其它時髦的社交場合,並鍾情於猶太富商的女兒吉爾伯特,但不久就失戀了。此外,他還到過家鄉貢柏萊小住,到過海濱勝地巴培克療養。他結識了另一位少女阿爾伯蒂,發現阿爾伯蒂患同性戀,便決心娶她為妻,以糾正她的變態心理。他把阿爾伯蒂禁閉在自己家中,阿爾伯蒂卻設法逃跑,於是,他多方打聽她,尋找她,後來得知阿爾伯蒂騎馬摔死。在悲痛中他認識到自己的稟賦是寫作,他所經歷的悲歡苦樂正是文學創作的材料,只有文學創作才能把昔日失去的東西找回來。

在小說中,敘述者“我”的生活經歷並不占全書的主要篇幅。這種回憶表現的東西是"自我",是人的內心世界,是人的精神生活.這種表現大量採用了"自由聯想"方式,一物誘發一物,一環引出一環,形成作品意識聯想自由流暢的態勢,這就是意識流小說的基本特徵.因此,這部小說被成為意識流小說的先驅,並宣告了"意識流小說"文學流派的形成。

作者通過故事套故事,故事與故事交叉重疊的方法,描寫了眾多的人物事件,展示了一幅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法國上流社會的生活圖景。這裡有姿色迷人,談吐高雅而又無聊庸俗的蓋爾芒夫人,有道德墮落,行為仇惡的變性人查琉斯男爵,有縱情聲色的浪蕩公子斯萬等等。此外,小說還描寫了一些於上流社會有關聯的作家,藝術家,他們大都生前落魄失意,而作品卻永世長存。小說還描寫了一些下層的勞動者。《追憶逝水年華》這部長篇巨著通過上千個人物的活動,冷靜,真實,細緻地再現了法國上流社會的生活習俗,人情世態。因此有些西方評論家把它與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相提並論,稱之為“風流喜劇”。

作品概況

《追憶逝水年華》《追憶逝水年華》
《追憶逝水年華》是一部有獨特風格的長篇小說,他不僅再現了客觀世界,同時也展現了敘述者的主觀世界,記錄了敘述者對客觀世界的內心感受。作者感興趣的不是敘述故事,交代情節和刻畫人物形象,而是抒發自己對某一問題的感想和分析。例如,敘述者參加了蓋爾芒公爵家的一次晚宴,這使他長期以來對貴族的種種幻想頓時破滅,他意識到過去對他有魅力的只是名稱,而不是真實的世界。整部作品對外部世界的描述同敘述者對它的感受,思考,分析渾然一體,又互相引發,互相充實,從而形成了物從我出,物中有我,物我合一的藝術境界。

《追憶逝水年華》這部長篇,除了第一部中關於斯萬的戀愛故事採用第三人稱描寫手法外,其餘都是通過第一人稱敘述出來的,敘述者“我”的回憶是貫穿全書的重要藝術表現方式。小說開卷,“我”從床上醒來,在夢幻般的狀態中千思百想集於心頭。這時,由於一杯茶和一塊點心的觸發,使他回憶起小時候在姑媽萊奧妮家生活的情景。這不僅引出了敘述者的家庭身世和個人經歷,還引出了蓋爾芒和斯萬兩大家族,引出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事件,整部小說的內容就是通過敘述者的回憶向縱深發掘,逐步推進,最後完整地呈現出來。

由於《追憶逝水年華》改變了小說的傳統觀念,革新了小說的題材和寫作技巧,開闢了歐美當代小說的新篇章,尤其是注重表現人的人心世界的潛意識活動,對後來西方文學的影響很大,普魯斯特被尊稱為現代小說大師

《追憶逝水年華》是一部巴爾扎克《人間喜劇》那樣“規模宏大”的作品。小說的敘述者“我”是一個富於才華,喜愛文學藝術而又體弱多病的富家子弟。作品透過主人公的追憶,表現了作者對家庭、童年和初戀時感情的懷念,對庸俗事物的厭惡,同時也反映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所謂“黃金時代”的法國巴黎上流社會的種種人情世態。

小說故事套故事,人物事件眾多。一方面是遵循法國舊傳統習慣的聖·日耳曼貴族、蓋爾芒特家族的公爵和公爵夫人、蓋爾芒特親王和王妃、公爵的兄弟等。另一方面是新的資產階級暴發戶和活躍在沙龍里的幫閒人物:斯旺及其情婦、交際花奧黛特、富裕而有文化教養的凡爾杜蘭夫婦、外交官、醫生、藝術家等。兩個對立的社會,原來並不融洽,資產階級很難跨進古老貴族的門廳。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複雜的聯姻關係,鴻溝逐漸被打破。斯旺死後,奧黛特成了蓋爾芒特公爵的情婦。凡爾杜蘭太太過去不被貴族家所接納,現在成了親王夫人。作者在貴族閉塞和悠閒的世外桃源中窺視到了衰敗景象,從大資產階級庸俗狂妄中看到了一種畸形社會的畫面。雖然作者在描繪這種種畫面時,並沒有用尖銳的譴責之詞,但從他筆鋒轉向下層人民時所表現出的好感中,又能體味到他的褒貶之意。那個在上層人家服務多年的老女僕弗朗索瓦茲,雖然滿口鄉下土話,腦子裡有不少迷信和禁忌,但她勤勞、純樸,有著鄉下人的聰明機智,是作者最喜愛的人物之一。小說除了描寫上流社會的生活外,還涉及到文學、繪畫、音樂、建築,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等諸多方面的內容。

《追憶逝水年華》是一部回憶錄式的自傳體小說,但沒有傳統回憶錄那樣對往事有條理的整理和分析,而是通過一個“非常神經質和過分受溺愛的孩子”對自己“緩慢成長過程”的追憶,漸漸地“意識”到自己周圍人們的“存在”。作者只是捕捉自己心頭留下並時時浮現在腦際的印象,然後加以展現。對他來說,事情發生的先後沒有意義,現實從回憶中形成,通過回憶,既認識到現實世界,也認識到“自我”的存在。兒時早晨起來喝熱茶時一塊俗名叫“瑪德萊娜”的甜糕點泡在茶里,邊喝邊吃點心所感到的樂處,在最後一卷《重現的時光》重提時,“今”與“昔”的回憶已同時出現在作者腦海里。通過回憶,他解除了“時間”的束縛,獲得了過去、現在的重疊和交叉,形成了特殊的回憶結構。

作品的敘述角度明顯區別於傳統小說。作者說:“在我們幼小時,我覺得聖書上任何人物和命運都沒有像諾亞那樣悲慘,他因洪水泛濫,不得不在方舟里度過四十天,後來,我時常臥病,迫不得已成年累月地呆在方舟里過活。這時我才明白,儘管諾亞方舟緊閉著,茫茫黑夜鎮住大地,但是諾亞從方舟里看世界是再透徹不過了。”作者也不是站在事物的外部觀察世界,而是將客觀世界溶入內心,然後再表現出來。他通過對內心世界的探索來發現外部世界,從意識洪流中認識外部世界的價值。作品的人稱也有異於傳統小說。作品中的“我”並不是傳統小說中的第一人稱,他只是一個穿針引線的人物,通過“我”的觀察、感受引出其他人物和繪成絢麗多姿的畫面。普魯斯特雖然是現代派作家,但他的語言風格深受蒙田、塞維尼夫人和聖·西蒙等法國古典作家的影響,有著曠達、高雅、細膩、婉轉的特點。

作品賞析

《追憶逝水年華》《追憶逝水年華》
這部作品細膩刻畫出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法國上流社會、文人雅士,從單純地描寫人類社會轉向對人類心理情緒的分析,完成了在文學作品中對人類情感的第一次成熟地剖析,開“意識流”小說之先河,成為文學史上新的文學形式發軔的標誌。作品的總體構架是敘述者對所經歷的往事的回顧,而這種回顧是與遺忘的一種抗爭。同時這部作品是第一部以記敘一部作品的誕生為題材的著作,普魯斯特認為人的生活只有在回憶中才形成“真實的生活”,“回憶中的生活比當時當地的現實生活更為現實”;安得烈·莫羅亞中就提到:“唯一真實的樂園是人們失去的樂園”,而“幸福的歲月是失去的歲月。”

普魯斯特的氣質內向而敏感,對母親十分依戀,傾心於文學,青年時代經常出入上流社會沙龍,是巴黎貴婦沙龍中一出手豪闊的常客,熟悉上流社會人物的形形色色,成為他日後寫作中各式人物的靈感來源。他在寫作時認為題材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客觀世界”如何反映在“主觀意念”中。《追憶逝水年華》一書即透過他特殊的敘事風格,營造出一個獨特的個人世界。他的敘述時時中斷,小說中夾雜了大量的議論、聯想、心理分析,一個失眠的夜可以花40頁來描述,一個三小時的聚會可以用掉190頁的篇幅。時間可以做無限的鋪陳,自然也可以隨意壓縮;過去、現在、未來可以在意識流中顛倒、交疊、相互滲透。

由於《追憶逝水年華》卷帙浩繁,4000多頁、200多萬字,委婉曲折,細膩至極,難讀難譯,有專家認為要先看第五卷,再回頭看第一卷。普魯斯特的弟弟羅貝爾笑著說:“要想讀《追憶逝水年華》,先得大病一場,或是把腿摔折,要不哪來那么多時間?”當年《追憶逝水年華》第一卷出版時,許多出版社拒絕出版,《新法蘭西評論》的著名作家紀德(AndreGide)拒絕推薦出版這部小說,奧蘭夫出版公司的阿爾費萊德·安布羅看了書稿大惑不解,“為什麼要在開頭用三十頁描寫自己睡不著覺?”因此普魯斯特還得自掏腰包印書出版。

1913年第一部小說《在斯萬家那邊》(DucôtédechezSwann)出版,《新法蘭西評論》的主編兼詩人里維埃爾(JacquesRiviere)大力推薦,引起熱烈的討論,紀德很有風度的承認錯誤,並寫信向普魯斯特致歉。1919年第二部小說《在少女身旁》(Al'ombredesjeunesfillesenFleurs)出版,一開始反應平平,但隨後榮獲“龔古爾文學獎”(PrixGoncourt),普魯斯特開始聲名大噪。1921年5月在網球場博物館參觀荷蘭畫展時,普魯斯特突感不適。1922年4月3日《索多姆和戈摩爾》(SodomeetGomorphe)第二卷在新法蘭西評論社印畢。同年11月18日普魯斯特與世長辭,所幸這時他的小說已全部完成。1923年《女囚》(LaPrisonnière)在新法蘭西評論社出版,1925年《女逃亡者》以及《阿爾貝蒂娜不知去向》出版,1927年出版《過去韶光的重現》(LeTempsRetrouvé),至此全書出版。普魯斯特的外祖母酷愛十七世紀法國著名書簡作家塞維尼夫人(MadameSévigné,1626年—1696年)的書簡。每逢外出旅行時,總要把塞維尼夫人《書簡集》隨身帶走,以便抽空閱讀。第四卷《索多姆和戈摩爾》果然發現了塞維尼夫人的名字。《追憶逝水年華》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小說之一,史蒂芬·黑雨(StephaneHeuet)在二十一世紀初將這七巨冊小說改編成漫畫12冊,這是一項艱難的任務。

小說第一卷《在斯萬家那邊》中的第二部分,《斯萬之戀》(UnamourdeSwann),常常單獨出版。其主要內容是查爾斯·斯萬和奧黛特·德·克雷西之間的愛情故事。這一部分篇幅較短、獨立性較強,因此被認為是初讀《追憶逝水年華》最好的選擇,在法國的一些學校中被作為法語課或哲學課的重要閱讀材料來研讀。

各卷內容

《追憶逝水年華》《追憶逝水年華》
第一卷
《追憶似水年華》以第一人稱描寫,敘述者馬塞爾患有重度失眠症,經常處於半睡半醒的狀態,開始回憶起童年時在貢布雷的生活。男主人翁年幼時的體弱多病,敏感異常,有一年夏天晚上,鄰居斯萬先生,沒有斯萬夫人奧黛特陪同,來看望敘述者的父母。敘述者睡前等不到母親的親吻,心裡非常難受。有一年冬天,他把瑪德萊娜小蛋糕浸泡在茶水中吃,這味道使他想起他童年時在萊奧妮姨媽家裡。在貢布雷家,有兩條步行小道,一條通往斯萬家,稱為斯萬家之路,另一條通往蓋爾芒特府邸,稱為蓋爾芒特家之路。斯萬先生在劇院裡結識了交際花奧黛特·德·克雷西,事實上是一名高級妓女,一開始斯萬先生不喜歡她,後來逐漸愛上她。維爾迪蘭夫人覺得斯萬令人厭煩,便不再邀請他。

第二卷
這時男主人翁又開始進入回憶狀態。他在貢布雷見萬見漂亮的希爾貝特·斯萬,經常同她一起玩耍。一天他收到希爾貝特的來信,她請他到家裡來吃點心,他如約赴宴,在斯萬家聽到別人談論阿爾貝蒂娜。舊日同學布洛克帶他去嫖妓。媽媽桑向他介紹一位名叫拉謝爾的妓女。後來希爾貝特在刻意迴避他,兩人的感情日漸淡薄。

兩年後,外婆帶著他和女僕弗朗索瓦絲同去海濱城市巴爾貝克,外婆向他介紹了維爾巴里西斯侯爵夫人,並乘車出遊,認識了侯爵夫人的外孫羅貝爾·德·聖盧。兩人很快成為好朋友。聖一盧後來成為希爾貝特的丈夫。馬塞爾經由畫家艾爾斯蒂爾認識了阿爾貝蒂娜·西蒙納,馬塞爾漸漸愛上了她。

第三卷
回到巴黎後,父母親蓋了新房子,大夥一起討論新房子的議題。這時發生了全法國沸騰的“德雷福斯事件”。聖盧在東錫埃爾服兵役,男主人翁想去探望。由於聖盧的牽線,在歌劇院,在東錫埃爾府邸,在韋爾珀里齊夫人的繁華沙龍中,馬塞爾受到優厚的款待。

一日男主人翁陪外婆到香榭麗舍大街散步,外婆的尿毒症突然發作。不久去世。馬塞爾的母親知道他暗戀蓋爾芒特公爵夫人。

男主人翁參加維爾巴里西斯夫人的晚會,見到蓋爾芒特公爵夫人,他心裡暗暗愛慕著蓋爾芒特公爵夫人。還結識了夏爾呂斯男爵。

第四卷
馬塞爾第二次來到巴爾貝克海濱,偶然遇到阿爾貝蒂娜,又恢復了親密交往,兩人在舞會、花園和遊樂場中盡情歡樂。最後馬塞爾還是決定娶她為妻。

第五卷
馬塞爾與阿爾貝蒂娜在巴黎同居,阿爾貝蒂娜跟一個名叫安德萊的女子很要好,馬塞爾懷疑她們有同性戀關係,後來此事得到證實。於是他想離開她,卻無法痛下決心。一日阿爾貝蒂娜離家出走,給他留下一封信,說他們不能再這樣生活下去,還是趁早分手。

第六卷
阿爾貝蒂娜離去後,男主人翁從此沒有她的下落,後來從蓬當太太的電報中得知她騎馬不慎摔在樹上撞死了。這使他想去尋找別的女人。母親帶馬塞爾到威尼斯旅行,仍然時常想起阿爾貝蒂娜,不久母親回到法國,馬塞爾一個人留下。他收到吉爾貝特的信,說她已跟聖—盧結婚。但後來聖—盧竟愛上了男提琴手莫萊爾。

第七卷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聖—盧在前線戰死,男主人翁一直待在療養院,有一回見到夏呂斯,是一名同性戀,常往來於同性戀旅館,男伴男爵是性虐待狂,經常鞭打他。夏呂斯是親德份子,常在林蔭道上散布失敗論。

大戰結束後,男主人翁來到蓋爾蘭特王府門前,又回想起吃浸泡在茶水中的瑪德萊娜小蛋糕的那種口感,又遐想到威尼斯,他想:“真正的天堂是已經失去了的天堂。”交際場中更是景物已非,有人淪為乞丐,有人早己死去。他決定用文字將這些回憶記錄起來,找回了失去的時間。

小說評價

《追憶逝水年華》《追憶逝水年華》
法國著名傳記文學家兼評論家A·莫羅亞(1885—1967)在1954年巴黎伽里瑪出版社出版的《七星叢書》本的《追憶逝水年華》序言中寫道:“一九○○年至一九五○年這五十年中,除了《追憶逝水年華》之外,沒有別的值得永誌不忘的小說巨著。不僅由於普魯斯特的作品和巴爾扎克的作品一樣篇帙浩繁,因為也有人寫過十五卷甚至二十卷的巨型小說,而且有時也寫得文采動人,然而他們並不給我們發現‘新大陸’或包羅萬象的感覺。這些作家滿足於挖掘早已為人所知的‘礦脈’,而馬塞爾·普魯斯特則發現了新的‘礦藏’。”這也是強調《追憶逝水年華》的藝術優點就在於一個“新”字。然而藝術發展的客觀規律並不在於單純的創新,也不在於為創新而創新,更不在於對於傳統的優秀藝術傳統採取虛無主義的態度,從零開始的創新。創新是藝術的靈魂,然而創新絕不是輕而易舉的,絕不是盲目的幻想。《追憶逝水年華》的創新是在傳統的優秀藝術基礎上的發展。

法國詩人P·瓦萊里(1871—1945)和著名評論家、教授A·蒂博岱(1874—1936)都在他們的評論中誇獎《追憶逝水年華》的藝術風格繼承了法國文學的優秀傳統。紀德和蒂博岱都提到普魯斯特和十六世紀的偉大散文作家蒙田(1533—1592)在文風的曠達和高雅方面,似乎有一脈相承之妙。還有別的評論家甚至特意提到普魯斯特受法國著名的回憶錄作家聖·西蒙(1675—1755)的影響。

《追憶逝水年華》的作者逐漸構思這部小說大致在十九世紀末年和二十世紀初年。一九○七年他下定決心要創作這部小說,一九八年他開始動筆,到一九二二年他去世前夕,匆匆寫完最後一卷《重現的時光》。普魯斯特創作《追憶逝水年華》的十餘年間,完全禁閉在斗室中,與世隔絕。他全部精力與時間集中在回憶與寫作上,毫不關心世事,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它對法國人民生活的強烈影響,在《追憶逝水年華》中幾乎毫無反映。這部小說中反映的巴黎是十九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巴黎。十九世紀末葉是法蘭西資本主義逐漸由壟斷資本進入帝國主義的過程。二十世紀初年,法國資本主義已經達到最高階段,即帝國主義階段。在這時期,法國社會出現了物質生活方面的極大繁榮。1900年巴黎舉辦震動全球的“世界博覽會”,就表現出烜赫一時的繁榮景象。凡此種種,都沒有引起在斗室中埋頭寫作的普魯斯特注意。由此可見,就其所反映的社會生活而言,《追憶逝水年華》是十九世紀末年的小說,是反映臨近巨大的變革與轉折點時刻的法國社會的小說,因此可以說也是一部反映舊時代的小說。《似水年華》是法國傳統小說藝術的最後一顆碩果,最後一朵奇葩,最後一座偉大的里程碑

電影版

《追憶逝水年華》電影版《追憶似水年華》海報
電影版《追憶逝水年華》

導演:拉烏爾.魯茲 Raoul Ruiz
中文片名:追憶逝水年華
外文片名:Time Regained
國家地區:法國
上映年代:1999
影片發音:法語
影片分級:香港:IIB
影片IMDB:6.7
影片時間:158分鐘
影片色彩:彩色
影片剪接:丹尼斯.德.卡撒布蘭卡
影片美術:Bruno Beaugé
影片配樂:Jorge Arriagada
影片攝影:Ricardo Aronovich
影片編劇:Gilles Taurand Marcel Proust 拉烏爾.魯茲Raoul Ruiz

主演:文森特.佩雷、艾曼紐.貝阿、約翰.馬爾科維奇、凱薩琳.德諾芙、帕斯考.格里高利、瑪麗-弗朗斯.皮西爾、阿萊利.多貝索、基婭拉.馬斯特羅亞尼

影片劇情:時間是1922年。一代文豪普魯斯特在臨死前,於病床上翻開昔日的照片,過往的生活情景、記憶中的人物、曾經的年少愛戀與幻滅,恍如夢境般一一浮現...宛如重新經歷了一次生命的潮起潮落,他才驚覺已逝歲月里的點點滴滴,未曾消散失色,一切美好的事物仍鮮活的存在,往日重現,行至人生旅途終點的普魯斯特不覺提起筆來,將生活溶進不朽的文學創作之中...

影片評論:
人在死亡之前,這一生會在眼前快轉而過;《追憶似水年華》是瀕死之際,追憶此生的一切。隨著意識流動,看著照片想起與此人相關的往事,又從往事中的一個細微動作/物品,回憶到與其相關的其它過往,如此再三地自由聯想,便複雜交錯地勾勒出了主角馬塞爾的一生。

要以短短的2個小時又40分鐘的影片,呈現《追憶似水年華》這部原著鉅作的所有,無疑是緣木求魚,因此導演聰明地抓住原著中意識流之感,讓觀眾一如進入夢境般,隨著馬塞爾的思緒躍動,反覆穿梭在馬塞爾漫漫一生的各個經驗翦影中,感受到回憶之玄妙,卻也讓人容易在其中迷了路。

片中不時出現超現實的場景轉換,如馬塞爾坐在椅子上,新聞電影銀幕之前滑動;馬塞爾在街道上走到一半突然滑跤,在身體前撲之際靜止,然後背景不斷轉換,接著他滑到了下一個場景;或者進入一個雕像錯落的異空間,觀眾恍如置身夢境,也充分表達了“追憶”這件事,其實與“做夢”極為相似。而片中不斷出現的靜止畫面、雕像意像,更表達了止凝吉光片影,緊握回憶的企圖。

在追憶之時,也不免對“回憶”提出辯證:“如果遺忘所帶來的回憶,不再與當下有任何聯繫,就能讓我們瞬時體驗新的氣象,其實,我們早已體驗過這些了……每一次類比的浮想,總將我帶離現在……”

片尾也以雕刻師薩維尼的故事表達了“永恆”的意念,只要曾發生過,便是永恆,它不會消失,只是不再回來,因此能鮮活地歷歷在心。

獲得榮譽:本片被提名1999年坎城影展金棕櫚獎、提名2000年凱薩獎最佳服裝設計。

漫畫版

《追憶逝水年華》《追憶逝水年華》漫畫
《追憶逝水年華》漫畫版引進中國,由法國漫畫家斯泰凡·厄埃歷時多年繪製。該書譯者、翻譯家周克希認為,閱讀這一《丁丁歷險記》式畫風的漫畫珍藏本,不失為親近普魯斯特的一種理想方式。

法國頭號漫畫出版社蓋·德爾古出版社從1998年開始出版漫畫版《追尋逝去的時光》。由於漫畫家斯泰凡·厄埃創作態度十分嚴謹,每隔兩年才出版一冊,所以這套漫畫巨著僅出版三冊,內容僅涵蓋了小說的前兩卷《貢布雷》和《在少女花影下》。考慮到中國讀者的閱讀習慣,中文版將這三冊合併為上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