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情六處:秘密情報局歷史》

《軍情六處:秘密情報局歷史》

《軍情六處》,歷時紀實小說。內容由軍情六處官方授權出版,世界頂級情治單位首度自揭神秘面紗。透過秘密情治單位的視角,對兩次世界大戰展開的權威論述,著墨甚多,而趣味亦多。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軍情六處》展示了英國軍情六處建立初期長達四十年的發展歷程,資料最翔實,

《軍情六處:秘密情報局歷史》《軍情六處:秘密情報局歷史

最具權威性,作者基斯·傑弗里教授被授予特權,可以無限制地查閱英國軍情六處1909年至1949年間的檔案,創作了這部獨一無二的著作,講述了世界上最古老、至今仍在運作的國外軍事情治單位自1909年誕生至冷戰伊始期間的歷史。

《軍情六處》回顧了英國軍情六處從“一戰”前曼斯菲爾德·卡明領導創建到冷戰開始期間的發展歷程。書中揭示了軍情六處許多引人入勝的輝煌成就,比如,成功說服美國在“一戰”和“二戰”期間支持英國的戰爭計畫,1935年幫助巴西阻止一場共產主義革命,“二戰”期間指導布萊奇利莊園破譯人員進行破譯等。此外,本書還介紹了軍情六處在北非所發揮的重要作用、促成諾曼第成功登入以及跟蹤德國V型武器的發展。

《軍情六處》生動地記錄了軍情六處“一戰”期間的成功事跡,如名為“白衣夫人”的秘密情治單位負責提供關於敵軍活動的價值無量的信息;來自德國內部的秘密報告以及榮獲維多利亞十字勳章的海軍上尉奧古斯都?阿加在俄國革命期間用摩托快艇擊沉幾艘參戰布爾什維克軍艦的勇敢事跡。

軍情六處檔案還第一次展示了許多其它戲劇性的故事,其中,芬洛事件中兩名軍情六處官員被納粹德國的蓋世太保(秘密警察)抓獲;著名的“季諾維也夫信件”以及軍情六處對此信的傳播。歷史也澄清了軍情六處與英國著名的特別行動處的關係,即特別行動處的破壞要求常常和軍情六處情報收集的需求相衝突。

圖書目錄

前言
序言
致謝
第一部分早期歲月
第一章情報局的起源
第二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二章發展狀況、組織架構和專業特長
第三章在西方的情報行動
第四章行動範圍擴大
第三部分兩次大戰之間的歲月
第五章秘密情報局的誕生
第六章從德國兵到布爾什維克
第七章國內事務
第八章小本經營
第九章戰爭迫近
第四部分戰爭影響
第十章戰爭初期任務繁重
第十一章歐洲舞台的系列活動
第十二章從布達佩斯到巴格達
第十三章西方和東方
第五部分贏得戰爭
第十四章局勢發生改變
第十五章從瑞士到諾曼第
第十六章歐洲戰場的勝利
第十七章亞洲和大戰結束
第十八章重新制訂戰後情報計畫
第六部分熱戰到冷戰
第十九章和平時期的工作調整
第二十章歐洲的部署和行動
第二十一章遍及全球的情報觸角
第七部分結尾
第二十二章秘密情報局:前四十年的領導作用和表現

作者簡介

基斯·傑弗里曾受教於愛爾蘭、美國和英國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在阿爾斯特理工學院和阿爾斯特大學任教二十多年後,傑弗里於2005年開始在女王大學任教。1988年至1997年,他曾任《愛爾蘭歷史研究》雜誌的聯合編輯,現任該雜誌董事會主席。1997年至1998年,曾擔任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澳大利亞國防學院以及新南威爾斯大學訪問學者。1998年,作為里斯·諾爾斯講師在劍橋大學三一學院講授軍事科學主題講座。2003年至2004年,曾任劍橋大學莫德琳學院專事愛爾蘭研究的巴涅爾研究員。2007年,他所著傳記《亨利·威爾遜爵士》《英國軍事史》評為年度最佳書籍,他也因此被軍隊歷史研究會授予坦普勒獎章。

前言

前言
基斯·傑弗里的歷史著作《軍情六處:秘密情報局歷史1909—1949》,是情報局歷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在我的前任約翰·斯卡利特的倡議下,秘密情報局決定在一百周年紀念日來臨之際,授權出版一部講述情報局前四十年歷史的獨立性、權威性著作,目的在於通過講述我們在殘酷歷史中的產生和作用來增加公眾對我們的了解,這既可儘可能廣泛地以饗讀者,又不會損害國家安全。允許一位情報局之外的大學教師接觸我們的檔案資料,這還是第一次。現任英國外交大臣批准了我們的計畫。
為什麼集中寫1909年到1949年呢?首先,秘密情報局的前四十年涵蓋了對英國而言至關重要的一段時期;其次,1949年是我們的專業工作轉向冷戰目標和技術的一個分水嶺;再次,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我們在1949年以後的所有歷史詳情仍然過於敏感,不宜置於公眾視野。傑弗里教授可以隨意講述1949年以前的任何一個完整的故事,可以向公眾詳細展示情報工作對20世紀的一個關鍵歷史時期所做出的貢獻。在此期間,秘密情報局從一個專注於歐洲的小組織發展成為一個可以在冷戰中發揮重大作用的全球性專業情治單位。
為使作者能夠準確講述我們的歷史,我們自始至終煞費苦心地向作者公開必要的檔案。我們認真履行應盡的義務,以保護我們的特工、工作人員和那些支持我們的人。與來自檔案信息資料不同的是,我們對非解密文檔的策略仍一如既往。下面對這一策略做簡要闡述。
傑弗里教授可以不受限制地查閱涉及這一時期工作的情報局文檔。作為一位經驗豐富的教授和學者,他做出了自己的獨立判斷。在這樣做的時候,他詳細講述了情報局所面臨的種種挑戰、成功與失敗以及它在頭四十年的領導作用。
最重要的是,傑弗里教授描寫了在早期艱難時刻,那些通過艱苦工作、竭誠服務、個性和勇氣來幫助建立和發展情報局的男女成員。我看到,這些品質每天都在情報局內不斷閃現,我們的工作人員為了保衛聯合王國和維護國家利益,仍然在遙遠的地方面臨著危險。我知道,我的前任們也會和我一樣,為今日情報局的男女成員感到自豪。
我感謝基斯·傑弗里教授接受了撰寫我們的歷史的任務,感謝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給予他假期來完成這一任務。這是一部迷人的作品。謹此向您推薦。
約翰·索沃斯
秘密情報局局長

精彩書摘

第一章:情報局的起源
秘密情報局是在一種令人好奇的低調方式中產生的。1909年10月7日,海軍中校曼斯菲爾德·卡明,情報局首任局長,一整天都在工作。他在日記中寫道:“去辦公室,在那裡呆了一整天,沒見到一個人,也沒有什麼事可做。”實際上,卡明無所事事了大約一個月才和與他一道被任命管理一個“特別情報局”的弗農·凱爾上尉理清新機構的職責。一開始的遲緩源於對新機構的好奇。它的跨部門性質也很延誤事情,受到了資助部門—外交部、海軍部和陸軍部—因關聯作用而造成的一些微妙的傳統風格影響,這是秘密情報局前四十年中不時產生的一個問題。新成立的特情局極其隱秘—另一個持久的特點—使得卡明很難取得自己所希望的快速進展。不過,到1909年底,他已經成功地建立起一個致力於秘密收集外國情報的組織的雛形。這一組織在形式和作用上都被公認為“秘密情報局”的前身,而它終將以此名稱廣為人知。
外國威脅、間諜狂潮和特別情報局
特別情報局建立於國際競爭不斷加劇之時,當時英國的戰略政策制定者正特別關注極富侵略性而又野心勃勃的德意志帝國的挑戰。在19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英國一直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是歷史上最龐大的帝國。英國的領導者們能夠追逐所謂的“光榮孤立”政策,主要是沒有受到任何來自其他國家的嚴重威脅。但到19世紀末,英國在世界其他地區的經濟主導地位開始受到威脅,而且隨著競爭國家的追趕,英國的勢力範圍—歷史學家保羅·甘迺迪稱之為帝國的“過度擴張”—開始被認為是一個潛在的軟肋。1906年,一位外交部官員將英國描述為好像“一個得了痛風症的巨人”,手指和腳趾伸向全世界,想要收攏就“不能不發出尖叫”。在重新對20世紀頭十年做了一系列戰略評估後,英國尋求通過與潛在的大國競爭者達成妥協的方式來緩和其國際地位。在1902年到1907年的五年間,先後與日本、法國和俄羅斯簽署了協定,減輕了英國海軍在太平洋和地中海的負擔,而且(至少暫時)消除了不得不在印度次大陸保護大英帝國利益而抵抗俄國入侵的可怕前景。與此同時,倫敦還有效地認定,現在絕不會發生針對美國的戰爭,從而進一步緩解了維護英國世界帝國地位的重負。
一個主要的挑戰仍然存在—來自德意志帝國的挑戰。它顯然絕不僅僅滿足於成為歐洲大陸最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大國。到20世紀初,它明顯效仿英國,已經開始打造一支一流的海軍,而且似乎致力於謀求世界帝國的角色。隨著英國與德國在歐陸的競爭對手法國和俄國的結盟—即所謂的“三國協約”——政策制定者和公眾輿論開始擔心來自德國的直接威脅。德國間諜和地下組織準備在德國進攻時採取突然行動(或“晴空霹靂”)的聳人聽聞的故事,因危言聳聽者“侵略恐怖”的書籍而愈演愈烈,如威廉·勒柯克斯的暢銷書《1910年入侵》(1906年)和《德國皇帝的間諜》(1909年)都增強了公民和政府對英國脆弱性的廣泛關注。在負責軍情事務的陸軍部,作戰處處長約翰·斯賓塞·尤爾特將軍本人,他的同僚詹姆斯·埃德蒙茲上校和喬治·麥克多諾上校都相信,德國總參謀部的對手們都在積極地以英國為目標。但是,正如尼古拉·希利和克里斯多福·安德魯所表明的,對在英國的德國秘密網路的恐懼被廣泛誇大—甚至到了離奇的程度;在英國的確有德國間諜和破壞分子,但沒有間諜軍團。然而這些傳言似乎擊中了英國的時代症,人們已被激發的對英國不斷下降的國際地位的普遍關注,又助長了有大批遍布全國的外國特務正試圖毀滅這個國家的猜測。
這就是公眾輿論的力量,以至於首相赫伯特·阿斯奎斯在1903年3月在帝國國防委員會(英國國防政策的主要決策機構)之下任命一個權力極大的小組委員會去考慮“在英國的外國間諜問題”,以此對間諜狂熱做出回應。該小組由陸軍大臣理查·博登·霍爾丹擔任主席,成員包括海軍大臣、內務大臣、外交部和財政部的代表,還有斯賓塞·尤爾特和他的海軍部同仁海軍上將亞歷山大·貝瑟爾(海軍情報局局長)。除了評估在英國的間諜活動產生的危險外,小組委員會還負責考慮是否需要變動“海軍部和陸軍部的現有軍事系統,以便從國外獲取情報”。
實際上,“系統”的要求非常強烈,因為現有的獲取國外情報的方式非常隨意,毫無章法。英國陸軍和海軍的要求明顯分為兩類:第一主要是有關新式武器發展和德國一般軍事能力的技術信息;第二是建立某種對德國進攻提出早期預警的可靠系統。1903年,出生於克里郡的前首都警察局特工處處長威廉·麥爾維爾曾被作戰處處長帶去重點對付在英國的德國間諜活動,但後者又派他的助手亨利·戴爾·朗在商業掩護下去德國執行顯然是調查德國海軍建設的任務。經常有外國人向英國出售情報。陸軍軍官也做一些自己的情報工作。1905年,尤爾特的前任作戰處處長詹姆斯·格里爾森本人參觀了法國和比利時邊境,1908年到1911年,尤爾特的繼任者亨利·威爾遜在下級軍官陪同下,騎腳踏車環遊了與比利時和德國接壤的法國東部邊境兩側,探索德軍入侵的可能進攻路線並記錄靠近比利時邊境的德國鐵路建設。
1909年3月到7月,帝國國防委員會小組委員會開了三次會,聽取埃德蒙茲講述法國人和德國人如何擁有組織完善的秘密情治單位。他的證據“讓小組委員會毫不懷疑在本國存在一個大規模的德國間諜網”以及英國“沒有組織與這種間諜活動接觸並準確判定其活動範圍和目的”。委員會還被告知,英國獲取外國港口、碼頭髮展情況的情報組織有“缺陷”,對德國尤其如此,“在那裡很難獲得準確情報”。海軍部和陸軍部都認為,“在和出售情報的外國間諜打交道時,他們處於很難的地位,因為他們的交易一定是直接的,不經過中間人”。在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4月20日),尤爾特問“是否可以建立一個小的特別情報局”。於是,成立了一個更具體的分委會來負責處理此事,由查理·哈丁爵士(外交部常務次官)任主席,成員包括尤爾特、貝瑟爾、愛德華·亨利爵士(倫敦警察局專員)和阿奇博爾德·莫里。
1909年4月28日,哈丁的分委會提交了一份報告。“為確保秘密”,報告不列印,“僅存一份”。他們的建議有效地構成了現代英國情報部門的成立章程。他們建議成立一個“特別情報局”,該局“必須同時與海軍部、陸軍部和內務部保持密切聯繫”。它應有三個目的。第一,它將“作為海軍部、陸軍部和可能向政府出售手頭情報的外國間諜之間的一道屏障”;第二,它將“向不列顛各地派遣與全國警察保持聯繫的特工,以確定外國特務正在進行的間諜活動的性質和規模”;第三,它將“作為海軍部、陸軍部和可能在外國建立的永久性特工組織之間的中介代理,以便於獲取外國情報”。委員會認為,此獨立單位可以設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可以作為“其他英國海外特工提交報告的媒介。較之讓這些特工直接同英國聯繫,這一措施更不容易引起懷疑”。報告還提議該局應包括“兩位具有外語知識的前海軍和陸軍軍官”。在愛德華·亨利爵士的建議下,分委會還同意聘用一個私家偵探公司來從事此項工作,並認為“應該派遣一個特別能幹的特工……去聯繫在德國各地、特別是在關係緊張時願意向我們提供情報的人”。該局的年度總經費預計為每年兩千多英鎊(相當於當前貨幣150000英鎊),其中至少一部分來自“當前的秘密情報表決撥款”。
這些建議(在1909年7月12日的最後會議上被小組委員會完全接受)的一個有趣特點是,它們明顯偏向於在擬建情報局“目的”中包含的蒐集外國情報上,這與一開始對國內反間諜活動的關注形成對比。很容易將此結果歸咎為負責分配“秘密表決撥款”的查理·哈丁爵士的主席身份。在外交部控制下,“秘密表決撥款”多年來被用於各種目的,包括陸軍部和海軍部間或雇用間諜的費用。
……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