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論》研究

《資本論》研究

王亞南是我國《資本論》研究先驅。在該著中,他認為,經濟學是歷史理論的分支,是開放的研究結構,包括的內容應是多方面的;對待經濟問題既要追溯,究其來龍去脈,也要有不斷發展的工作態度。一句話,要講究民族內涵、世界眼光和歷史深度。本詞條概覽馬克思逝世以來世界及我國,特別是後者對《資本論》的研究情況,對其做出集中的反映和系統考察。以王亞南《資本論》教學研究為地基,我們選取有代表性的四部著作,即馬克思本人的《資本論》,以及以之為依託的《中國經濟原論》(王亞南“《資本論》研究”是這部著作的工作繼續)、《保衛資本論——經濟形態社會理論大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以及以《資本論》文本為解讀對象的阿爾都塞“閱讀《資本論》”。通過比較,實現古今結合、中西合璧、服務當代。我們相信這種研究開創了中國人資格的“《資本論》研究”。

基本信息

著作信息

書名:《資本論》研究
又名:TheResearchofDasKapital
作者:王亞南
頁數;405頁
定價:1.15元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王亞南《資本論》教學研究王亞南先生的《資本論》教學研究

出版時間:1973年
1978年再次印刷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地 位:基礎研究
意 義:開創中國人的《資本論》研究
從中發掘理論思想支撐!!邏輯方法支持!!!
————————————————
可見,這個研究是有高度的,是路標式的研究探索。研究路徑是“回家,回歷史,回中國”。我們繼續推進這個研究的目的即在於,希望通過廣大的稜鏡照看《資本論》的思想精髓和全部有價值的邏輯方法,使人們對《資本論》的認識越來越深入,使研究水準不斷向縱深發展。

研究釋義

我國《資本論》研究在建國後矢志不渝、潛心研究者不多。像王亞南、郭大力、孫冶方、薛暮橋、王思華、王學文、于光遠、許滌新、關夢覺、陶大鏞、駱耕漠、漆琪生等這樣有高深造詣的研究專家已經越來越少。
王亞南《<資本論>研究》,是學生們追念他的開創性研究,自發編輯的一部專論文集。這是一部開創我國《資本論》研究時代的專著。在研讀《資本論》正流行的那個年代,王亞南發現,經濟學中藏著政治。王亞南譯於20世紀30年代的《資本論》,從“一家之言”變成一個國家的主導經濟思想,並被奉為真理。

《資本論》研究封面《資本論》研究封面

總起來看,《資本論》創造了一個嶄新的思想體系和工作方法路徑。在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中,《資本論》無疑是最為重要的一部,認真學習以《資本論》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具有深遠而重大的意義。
馬克思宣稱自己的工作完全繼承於古人和前人,是人類文明精華之結晶。他自覺地稱:“人類不是在開始一件新的工作,而是在自覺地從事自己的舊工作。”這是引起我們的充分注意,認為,需要認真對待馬克思的遺產。傳統的《資本論》研究的基本路徑是“文本闡釋”。隨著,理論和實踐結合深度的發展,文本的路徑開始逐漸地被突破,因而呈現出百科詞條式樣的“眾人拾柴火焰高”研究狀況。這實際上是開放的研究路徑。
綜上所論,我們需要滿懷任重道遠的決心,繼續《資本論》研究的事業。對待《資本論》的研究,需要鄭重聲明:我們絕不應該扮演法官的角色,對《資本論》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做出“最後判決”。科學研究崇尚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不承認有實踐以外的任何仲裁。

馬克思恩格斯《資本論》研究特點

《資本論》,全稱《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百科全書,同時也是馬克思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形態的巔峰之作。馬克思在這部著作里,以唯物史觀的基本思想為指導,通過深刻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規律,這樣就使唯物史觀得到了科學驗證和進一步的豐富發展。

023b5bb5c9ea1精練《資本論》內容的十八字

我們學習《資本論》的意義是:運用唯物史觀的觀點和方法,將社會關係歸結為生產關係,將生產關係歸結於生產力的高度,從而證明社會形態的發展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歷史過程,這就更好地提高了我們的自覺性認識,為探索具體的物質生產和社會生產的運動規律打下紮實基礎,作好了充足的思想準備。關於馬克思的《資本論》研究:一句話概括就是,德國方式——英國材料——歐洲歷史——展看人類歷史的發展前景。
弗里德里希·馮·恩格斯(FriedrichVonEngels,1820年11月28日-1895年8月5日)德國思想家、哲學家、革命家、教育家,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之一恩格斯是卡爾·馬克思的摯友,被譽為“第二提琴手”,他為馬克思從事學術研究提供大量經濟支持。馬克思逝世後,將馬克思遺留下的大量手稿、遺著整理出版,並眾望所歸地成為國際工人運動的領袖。“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個完全不能低估的功績是他們把我們從哲學行話中解放出來,這種哲學行話曾盛極一時,但在一些馬克思主義者(指教條主義者)的著作中就顯得是完全陳腐的東西了——那就會完全像海涅在歌德之後用高特舍特的語言寫詩一樣。”

馬克思和恩格斯馬克思和恩格斯

馬克思和恩格斯結成情同手足的莫逆之交。他們從合作《共產黨宣言》之前到《資本論》三卷完整出版,馬克思為《資本論》斷續工作40年,恩格斯為《資本論》前後貢獻50年。恩格斯對《資本論》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支持馬克思寫作《資本論》,承擔理論顧問,資助馬克思生活用度;承擔回擊論敵的任務,儘量使馬克思少受紛擾,集中精力寫作《資本論》;宣傳和捍衛《資本論》,先後打破論敵以沉默扼殺和圍剿《資本論》的陰謀;忠誠執行馬克思遺囑,用自己生命的最後12年時間整理出版《資本論》第二卷、第三卷。
關於恩格斯的《資本論》研究:就是,永遠拉好“第二小提琴”,做歷史派的先鋒,做實踐派的鬥士。
從這種意義上,他們是“馬克思主義”的共同創始人,是學術大師意義的人類英雄。恩格斯和馬克思的崇高友誼,為人類樹立了光輝的典範,這兩位偉人的偉大友誼告訴世人:建立在共同信仰和追求基礎之上的友誼,是萬古長青,牢不可破的。

西方馬克思主義的解讀及其不足之處

阿爾都塞的結構主義解讀

阿爾都塞長期在大學執教,但在政治思想戰線上積極參與現實鬥爭。20世紀50年代中後期,圍繞馬克思主義同人道主義和黑格爾哲學的關係問題,他同新左派展開了激烈論戰。發表的主要著作有《孟德斯鳩、盧梭、馬克思:政治和歷史》、《保衛馬克思》、《讀〈資本論〉(readingCapital)》、《列寧與哲學》、《自我批評》等。在批判把馬克思主義人道化、黑格爾化的思潮中,他以“反對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威脅的正統捍衛者”姿態出現,在法國共產黨內外贏得了頗高聲譽。在他看來,馬克思從黑格爾那裡吸取的不是辯證法和異化概念,而是“無主體過程”的哲學範疇。他認為,馬克思主義是從費爾巴哈抽象的“人”、“人道主義”決裂中產生的,嚴格地說,它是“理論反人道主義”。阿爾都塞在特殊境況下“讀《資本論》”,實際是重讀、再讀。
《資本論》的流傳史就是一部被誤解史。在《資本論》第一捲髮表近百年後,阿爾都塞不平於該著作的命運,呼籲對這部著作進行“哲學家的閱讀”,以取代“專家們”即經濟學家和歷史學家的閱讀。但是,與其說阿爾都塞回答了自己提出的問題,還不如說把這個問題本身消解了。在阿爾都塞的“基本立場”中,可以找到“作者消失”的一個根據:符號系統的指稱將自身設定為含義。其曾將“含義的缺失”稱為阿爾都塞在其理論起點的一項“原罪”。我們可以看到,這種溫和的、羞羞答答的“原罪”的更深層次的基礎,是具有挑釁意味的“罪過”:指稱將自身設定為含義。指稱和含義的合二為一,在使文本世界獲得獨立性的同時,也使這個世界被孤立起來。就阿爾都塞關注的問題而言,“結構”固然擺脫了對於它的諸多束縛,但同時對於“讀者”來說,它又成了一個無法理解的東西。我們還看到,“作者消失”的另一個根據存在於阿爾都塞的“基本方法”中。它曾被視為阿爾都塞理論的另一個“原罪”的“指稱的混淆”,在“徵候讀法”中以更深的“罪過”表現出來:它拒絕把這種混淆視為無意造成的失誤,它滿不在乎地甚至是明目張胆地告訴我們——它有意為之。在轉換了語境的情況下,即在鑄造其方法論原則時,阿爾都塞所面對的“《資本論》”,雖然並不是一個專名,但他必須以專名的方式對待之,因為在他那裡,指稱的分裂是全部討論的基礎,而只有以專名取代概念詞(將概念詞“《資本論》”做成專名“《資本論》”),才能使其“對象”成為沒有意義的,而若尋找其意義就必須放棄這種“可見者”,轉向“不可見者”。這樣,《資本論》的全部文本作為“可見的”符號體系,其意義就是向我們提示了一個不可見的“結構”,至於“結構”向其“作用”之間的“過渡”就只能是一個神秘過程。於是對於阿爾都塞來說,“認識如何把握現實結構”只能是一個無解的問題。

以下是這部書的目錄:

致讀者
從《資本論》到馬克思的哲學
《資本論》的對象

一、引言
二、馬克思和他的發現
三、古典經濟學的功績
四、古典經濟學的缺陷——簡論歷史時代概念

《資本論》的比較版本《資本論》的比較版本

五、馬克思主義不是歷史主義
六、(馬克思、恩格斯)《資本論》的認識論命題
七、政治經濟學的對象
八、馬克思的批判
九、馬克思的巨大的理論革命

附錄:關於“理想的平均形式”和過渡形式
關於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概念
一、關於生產方式的分期
二、結構的各個要素及其歷史
三、關於再生產
四、過渡理論的要素

——我們列在這裡,供大家參考批判。要害是這句話“馬克思主義不是歷史主義”。所以我們要想想看,阿爾都塞是如何犯錯誤的。《保衛資本論》作者從這兒開始的論述……

馬克思學的文本主義解讀

長期以來,國外學者對《資本論》的當代價值給予高度評價。他們同樣認為,《資本論》是一部揭示社會經濟矛盾和運動規律的著作,也是一部在國外經濟學界始終引起爭議的著作,更是一部既具批判性又具科學性的著作。美國學者理察·沃爾夫力圖通過對《資本論》的新解讀來完成對當代美國社會的批判。通過對《資本論》新解讀的研究,他從三個層面揭示了當代美國資本主義社會的弊端:一是資本積累的迷惑性;二是階級鬥爭的複雜化;三是社會矛盾的尖銳化。他認為,終結剝削的傳統目標仍然是馬克思主義對社會變革運動的獨特貢獻。
這是問題的一面。問題的另一面是脫離了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傳統。
我們毫不誇張地說,西方馬克思主義的越來越廣泛性的研究後來則形成了“馬克思學”範式。馬克思學堅持“兩個馬克思”(“青年馬克思與老年馬克思的對立”)、“恩格斯反對馬克思”(所謂“馬克思與恩格斯的對立”詞)、“馬克思反對馬克思主義”和“列寧主義反對馬克思主義”等謬論。在西方馬克思學家看來,所謂“馬克思反對馬克思主義”,其所指主要還不是針對巴枯寧為首的“反權威派”對馬克思思想的歪曲,馬克思本人斷然聲明“我自己不是馬克思主義者”這一事實,而是恩格斯對馬克思主義的所謂“構想”。在他們看來,馬克思的思想跟馬克思主義沒有任何關係,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死後由恩格斯的腦袋構想出來的。它打上了“蒙昧主義的印記”。我國學者系統的總結研究,可參考“馬克思學新奠基”。
照理在當下,研究《資本論》應以闡典輔新為宗旨,學習經典作家卓越剖析當時一些重大問題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探索回答當代面臨的新問題。可理論界特別是哲學界有些學者卻把重點放在不著邊際的甄別其原理正誤等的繁瑣考證上。提出“再研究”、“重新研究”《資本論》的見解不僅偏離時務,並且有異化甚至否定《資本論》之嫌。於是,我們需要作出異議,希冀有助於研究重點的轉移。

中國化的理論研究及其成功之處

中國政治經濟學研究路向

長期以來,我國學者充分肯定《資本論》的價值。先驅者王亞南的《中國經濟原論》,則可以說同時是“中國經濟學”原論的工作地基。王亞南(1901-1969),湖北黃岡人。《資本論》的翻譯者之一,著名經濟學家、教育家。曾任清華大學經濟系主任、廈門大學校長。
王亞南《資本論》研究王亞南著有《中國地主經濟封建制度論綱》、《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經濟形態研究》(《中國經濟原論》)、《政治經濟學史大綱》、《<資本論>研究》等。《<資本論>研究》收入王亞南文集第2卷(1988),以及王亞南文選第3卷(2007)。

王亞南《資本論》研究王亞南《資本論》研究

王亞南開創了中國化的《資本論》研究道路。這個詞條,從中國人的閱讀的意義看,實際上就是新版的“王亞南《<資本論>研究》”。
中國政治經濟學研究目的在於:
第一,古今結合,古為今用,挖掘民族工作內涵。
第二,鎖定中國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政治經濟學方法論。進一步促進中國政治經濟學的發展與創新,推動對重大現實經濟問題的探討,更好地為中國的經濟改革與經濟發展服務。
第三,根據中國經濟變革和現代化的需要,建構規定中國經濟矛盾的政治經濟學範疇體系,其中,方法論的探討是基本和關鍵。這些研究是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研究的繼續,在明確中國政治經濟學主體、主義、主題、主張的基礎上,進一步專注方法論的探討,規定中國政治經濟學的範疇,並嘗試建構其體系。

保衛《資本論》研究路向

王亞南是我國《資本論》研究的傑出代表。在王亞南的工作地基上前進,就是把“《資本論》研究”事業繼續地推向深入。

這引發保衛《資本論》研究行動。

其起源於這種研究境況: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資本論》研究方興未艾,漸漸迎來“保衛《資本論》”時代。2013年後,伴隨著《21世紀資本論》、《跟大衛·哈維讀<資本論>》、《重讀<資本論>》和《資本論的哲學》等一大批國外譯著的湧入,熱潮更加迭起。為迎接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研究新高潮,推進中國經濟學的建設行動,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學術專著《保衛<資本論>》。其提出了中國政治經濟學理論創新的民族取向和實踐化的工作理念。

保衛《資本論》:經濟形態社會理論大綱-圖書頻道-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_哲學社會科學學術出版平台

《保衛<資本論>》(2014)《保衛<資本論>》(2014)

本書填補了同類作品的研究空白:大大拓展了《資本論》研究的領域,從單一批判思維轉向全方位系統批判,從批判轉向建設,從邏輯轉向歷史,通過工作涵容中國歷史而達成對馬克思之後的世界歷史的新理解。

從這一角度而言,本書是重讀和重寫的“雙重意義”的《資本論》理論與方法論著作,高度突出理論和實踐的結合體式,加強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工作指導的現實性。

摘選這部書的一部分目錄:
………………
第五篇 政治經濟學工作邏輯:《資本論》究竟怎樣煉成

闡述《資本的生產過程》:
第十三章 歷史發生學(資本的時間與存在·客觀邏輯之一)
楔子
轉化史I
轉化史II
資本生產史——資本主義生產的歷史界限

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

闡述《資本的流通過程》:
第十四章 系統發生學(資本的空間與存在·客觀邏輯之二)
楔子
運動史I
運動史II
資本流通史——資本的生產界限和流通界限
闡述《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
第十五章 現象發生學(時間存在和空間存在的批判實踐結構·客觀邏輯之三)
楔子
生活史I
生活史II
資本積累史——自我再生產和資本的總界限
闡述《剩餘價值理論》:
第十六章 認識發生學(資本主義的認識·主觀邏輯發展)
楔子
範疇史I
範疇史II
資本批判史——資產階級認識的歷史界限
——以上關於《資本論》“如何練成”,是講發生學(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發生學),即馬克思說的“我的辯證方法”的工作邏輯的。

關於中國理論實踐與深入研究小結

我們從中得出的結論是:政治經濟學方法論是保衛《資本論》理解域內的思想工具。但同時,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世界現行的《資本論》是馬克思、恩格斯定稿的,在其身後不可能再有更權威的版本。想借其《手稿》等史料“重新研究”、“還原馬克思創作《資本論》的原貌”之名的作為,有異化甚至否定《資本論》之嫌。馬克思出色完成了對資本的歷史批判,對當代資本卻未置一詞。對當代資本如何評價是今人時務,得失功過要自負,不要隨意扯上《資本論》。《資本論》研究重點應轉移到以其方法剖析回答當代面臨的新問題上來,而不應該拘泥在《手稿》等的索引上。

其他相關研究情況和工作匯總

中國《資本論》研究的回顧與展望: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資本論》是馬克思主義的百科全書,探究中國《資本論》研究進展、把握其發展態勢極為必要。基於發表於2000-2010年以《資本論》為主題的1872篇中國期刊論文的文獻計量分析表明:中國《資本論》研究已經形成以教授、副教授等具有較高學術地位者為主的核心研究隊伍,以高等院校和社科院系統為主的核心研究機構,以《當代經濟研究》、《馬克思主義研究》、《經濟學家》、《南京大學學報》等為主的核心學術期刊;研究中心地處北京和沿海發達地區;研究視角多元化,涵蓋經濟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等多學科;研究主題動態化:既把握了價值理論、所有制、生產方式等傳統研究領域,又抓住了改革開放、股份制、經濟全球化、金融危機等時代熱點,研究內容與時俱進;但也存在研究隊伍老化、缺乏制度性資金支持等不容忽視的問題。

下面,我們進一步提供一些關鍵的研究信息和工作展開的思路。
文獻綜述:《<資本論>研究綜述》(1984)
研究機構:中國《資本論》研究會
相關專業雜誌:如《當代經濟研究》
延伸性書籍文獻:國內外的,日本、歐美和俄羅斯
網路媒體:如中國政治經濟學教育科研網

圖冊圖冊

參考資料
1.馬克思.《資本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2.王亞南.《中國經濟原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年.
3.許光偉.《保衛<資本論>——經濟形態社會理論大綱》.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
4.阿爾都塞等.《讀<資本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年.
5.胡培兆等.《<資本論>研究之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6.王亞南:《資本論》底下的一生.中國青年報.2015-08-17[引用日期2015-08-17].
7.《資本論》的當代意義.中國共產黨新聞--人民網.2015-08-19[引用日期2015-08-19].
8.資本論(卡爾•馬克思著作).百度百科.2015-08-14[引用日期2015-08-15].
9.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百度百科.2015-08-19[引用日期2015-08-19].
10.黃陽平、胡培兆.《<資本論>》能作這樣的“重新研究”嗎?》.《經濟學動態》2013年第3期.
11.卡爾•馬克思(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百度百科.2015-08-20[引用日期2015-08-20].
12.路易•皮埃爾•阿爾都塞.百度百科.2015-08-19[引用日期2015-08-19].
13.阿爾都塞對《資本論》解讀的困境及其意義論根源.中國社會科學網.2014-10-05[引用日期2015-08-20].
14.讀《資本論》.百度百科.2015-08-15[引用日期2015-08-15].
15.李軍林.《近十年<資本論>研究述評》.《河北學刊》2011年第6期.
16."青年馬克思與老年馬克思的對立".人民網-理論.2015-08-19[引用日期2015-08-19].
17.馬克思學.百度百科.2015-08-16[引用日期2015-08-16].
18.馬克思學新奠基.百度百科.2015-08-16[引用日期2015-08-16].
19.馬克思學新奠基.馬克思主義研究網.2015-08-20[引用日期2015-08-20].
20.王亞南(原廈門大學校長).百度百科.2015-08-19[引用日期2015-08-19].
21.中國經濟原論.百度百科.2015-08-15[引用日期2015-08-15].
22.王亞南文選-社科學術文庫(全三卷).百度百科.2015-08-17[引用日期2015-08-17].
23.王亞南.《<資本論>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
24.中國政治經濟學.百度百科.2015-08-19[引用日期2015-08-19].
25.保衛《資本論》:經濟形態社會理論大綱.圖書頻道-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_哲學社會科學學術出版平台.2015-08-21[引用日期2015-08-21].
26.保衛《資本論》.百度百科.2015-08-15[引用日期2015-08-15].
27.保衛《資本論》.中國政治經濟學教育科研網.2015-02-01[引用日期2015-08-15].
28.政治經濟學方法論.百度百科.2015-08-19[引用日期2015-08-19].
29.葛揚、侯祥鵬.《<資本論>研究的文獻計量分析》.《南京大學學報》2012年第6期.
30.蔣紹進等.《<資本論>研究綜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
31.中國《資本論》研究會.百度百科.2015-08-16[引用日期2015-08-16].
32.《當代經濟研究》雜誌社.《當代經濟研究》雜誌社.2015-08-19[引用日期2015-08-19].
33.馬克思主義經濟思想史.百度百科.2015-08-16[引用日期2015-08-16].
34.中國政治經濟學教育科研網.中國政治經濟學教育科研網.2015-08-16[引用日期2015-08-1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