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倬雲觀世變》

《許倬雲觀世變》

《許倬雲觀世變》是由作者許倬雲著作、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於2008年出版的書籍。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00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第1版(2008年9月1日)
叢書名:許倬雲作品系列
平裝:367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16
ISBN:7563376763,9787563376766
條形碼:9787563376766
商品尺寸:22.6x16x2.4cm
商品重量:522g
品牌:北京貝貝特
ASIN:B001GQ2OVU

內容簡介

許倬雲觀世變》以中國與世界、中國的特質、歷史與變化為主題,薈萃許倬雲先生多年來具有其個人特色的史觀、史識、史德、史才、史情等諸多方面的精粹文章。讀其書,念其人,面對許倬雲先生立足中國、放眼世界五十多年來治史形成的史學觀、治學觀,我們不得不讚嘆再三……
許先生作為海內外公認、卓有建樹的中國古代史學家,與國內其他史學家極大不同的是:他的視野、視界、視點決不拘泥於中國和中國歷史本身,而是擁有全球性世界視野;他的學養決不止於歷史學本身,而廣及經濟、文化、社會、文學、藝術、宗教,乃至地理、山川、現代科學技術。

編輯推薦

《許倬雲觀世變》的作者許倬雲先生精通中國上古史、文化史、社會史,熟稔西方歷史,擅長將其他學科當作精研歷史課題的工具,有如此深厚的學術背景和人文素養,作者談論起中國與世界、中國的特質、歷史與變化等諸多關乎世界、歷史、人世的大變局,自然是出乎意外而又入乎情理,發人所未發之思,給予我們穿透歷史時空、文化地域的啟迪。
——三聯資深編輯許醫農
史學能人許倬雲,立足中國,放眼世界,治史五十多年而形成獨特史現。《許倬雲觀世變》聚焦於世界變化之大勢集中展示了許倬雲先生。
滄海橫流著書有格局世事難料讀史有智慧
歷史本來就是過去的人生,古人經歷的喜怒哀樂,遇合離散,成敗興亡,在我們有限的一生中,又何嘗不是時時發生!?在旁觀時,如能設身其中,體會領略古人的境遇與心情:古人遭逢幸運時,為之歡呼慶幸;古人失誤時,為之悲憫哀矜。由此感同身受,即於古事少一份苛責,多一份警惕。要知道,自古以來,萬事無時不在變化中,一切因果,有其發展,諸種因緣,俱生糾纏,世上惟一不變,只有“變化”二字而已。

作者簡介

許倬雲,著名歷史學家,美國匹茨堡大學教授,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主要著作有《中國古代社會史論》《漢代農業》《從歷史看管理》《西周史》《求古篇》等。

目錄


中國與世界
從中國歷史看世界未來
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的結合
古代國家形成的比較
中國古代文化與兩河流域文化的比較
中國古代文化與埃及文化的比較
中國古代文化與古希臘文化的比較
東漢與西羅馬帝國崩解的比較
試論伊斯蘭文化體系與東西方兩大文化的互動
體系網路與中國歷史上的分合
漢末至南北朝時期的氣候與民族移動的初步考察
中國的特質
中國歷史特質
中國文化的思維方式
中國文化發展的點和線
從考古學看中國古代文化發展
古代中國的面貌——從現有的考古資料說起
中國人的生活與精神狀態
文化與親緣——中國人雙重認同的根源
孔子論仁及其延伸的觀念
神祇與祖靈
漢之為漢——中國人自稱漢人的文化意蘊
中國古代社會與國家關係的變動
歷史與變化
歷史與變化
尋索中國歷史發展的軌跡
我們走向何方——試論人類文明的發展方向
文化調適過程中的態度
良渚文化到哪裡去了?
元中都考古懷今
有一點不同的中國歷史——從生活史角度談中國的飲食文化
中國中古時期飲食文化的轉變
編後記

文摘

中國與世界
從中國歷史看世界未來
人們常常以為歷史就是講故事。什麼雍正王朝啦,康熙大帝啦,其實,歷史並不完全是這樣。我做的歷史工作都牽涉分析:把歷史材料從觀察的角度組織起來劃分類型,再拿類型作比較,觀察不同類型之間有什麼特點以及這些特點意義安在,同時將類型與實例比較。歷史是一種闡釋解釋過去對今天的意義。
我眼裡的歷史不但有個人,更有那個時期所有的人。在我看來,個別的人沒有全體的人作用那么重要。歷史不等於人物傳記,也不等於考證,從大歷史的角度觀察,它是一種解釋工作。觀察歷史的變化,有兩個不同的角度。一個是時間,歷史從古到今按時間的演變。通常是分期觀察,而中國傳統的做法,是按朝代劃分二十四史,一朝一朝發展過來,這是中國獨特的一種斷代方式。西方也有朝代,不過他們遠不如我們看重朝代,因為他是多國體制。像非洲的一些國家根本就沒有朝代可言。印度人對時間的觀念一向不是很清楚。日本的王朝號稱從古至今只一個朝代,其實也仍有政權的嬗換。因而中國的朝代劃分在世界的歷史學中也是獨樹一幟,中國學者因此對朝代也很看重。
我這裡介紹三種從時間的角度來觀察歷史發展的觀點。第一個歷史發展變化,就是馬克思的社會變化演化論。這個大家比較熟悉。人類歷史的發展被分為五個階段。第二,歷史中有生命的循環,如人的生老病死。一種文化的誕生、繁榮、衰落、終結像春夏秋冬一樣的輪迴。一種文化周期完了,另一種文化周期開始了。第三,中國有“三世”之說:從最古老時候的“大同世界”到“小康之世”再到“據亂之世”。這三種方法,都是以時間為順序劃分的,是歷史界最常見的劃分法。
另一種區劃法是以空間劃分,以不同的地區內的人物、事件以及它們的變化組織成歷史。一位地理學家說過:不同的地理條件,就有不同的變化形態出現,每一種變化形態都與它的自然資源相配合的。湯因比說得更為明白,他說世界上共有21種文化,不同時期,不同地點,每種文化都有它的特點。湯因比特別強調歷史變化中的刺激與反映:一種類型存在,既有內在的無產階級與當權派的衝擊,也有外在的無產階級與內部的衝擊,這些都導致類型之間的轉換。這些變化和衝擊不是在演化中出現的,而是以外來或內部變化的力量為動力的,這就不是單項的進化,也不是以時間為軸產生的變化,而是平行的、同時的、若干不同的族群彼此來往衝擊而產生的變化。
這幾種類型我僅舉幾個例子。實際上許多歷史學家歸納時都不知不覺地使用這幾種類型。比如梁啓超先生在湯因比之先也提到過演化和衝擊兩種類型。歷史學家把時間和空間綜合起來討論是常有的事。我下面舉的三個例子,它們的素材都是史前的歷史。中國有一位重要的考占學家蘇秉琦先生,他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十餘年來發展一套理論,用區系類型把中國各地區的歷史劃分成各種類型。這些類型之間有碰撞,也有滲透。相鄰近的小區域的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之後,形成了六大塊或七大塊文化區域。他特別強調,一方面小類型自身有演化的動力,另一方面也有類型與類型之間碰撞產生變化的動力。蘇先生的工作在中國的考古學上有重大影響:以往的單線演化論已經難以應付越來越豐富的歷史材料,蘇先生的理論使得以往無法歸劃的材料理出了次序。
傅孟真,也就是傅斯年先生,是我以前所在的“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創始人。他在中國歷史的朝代史之外建立了一套新的歷史解釋方法。他說,中國歷史在最早的傳說時代,不外乎東邊的“夷”和西邊的“夏”。他們彼此對立衝突,“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而後中原終於融合為一體,歷史衝擊的力量轉為南方和北方的對立,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的對立。有北方往南的政治力量,也有南方往北的文化力量和經濟力量,形成了複雜的對立、衝突與融合的過程。傅先生這一組織歷史的方法,也是以時間為縱、空間為橫的立體的歷史方法。
梁任公先生則是以中國文化圈逐步擴大為線索來解釋中國歷史。他說,傳說時代(梁先生的時代還沒有考古學,只能用“傳說”來替代)的中國正要聚合成一個完整的中原(今之河南也)。到了夏商周時代,中原逐步擴大,包容了今天山東省、山西省和陝西省的一部分。“中原”的中國逐步擴大,到了秦漢時代,就變成了“中國”的中國。在“中國”的中國,中原及中原周邊的文化互相激盪,互相融合,構成了秦漢的秩序。之後“中國”的中國繼續擴大,把周邊其他部族及文化也吸收進來,到了南北朝時期,成為“東亞”的中國。隨著成吉思汗的狂飆和東南亞海上貿易的開展,中國對外移民,文化對外擴張,冊封制度使中國的文化力量延伸到日本、朝鮮,中國的政治制度也被周邊模仿。這時的中國,變成了“亞洲”的中國。中國文化圈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擴大,包含著中心文化與周邊文化的融合和衝突,文化力量、經濟力量和政治力量的伸和縮、進與退。這同樣是一個有時間、空間與立體的歷史。梁先生據此預言將來會出現一個“世界”的中國。
所以,歷史不單單是講歷史故事與歷史人物,而是一種視角一種方法,它考察我們的過去,“以史為鑑”預測我們的未來。對待歷史,要有開闊的視角,不要局限於誰打敗了誰、推翻了誰,或者某個漂亮女子終結了某個王朝。我常常為那些漂亮女子感到冤枉!她們沒有一個人有這個能力終結一個王朝,都是那些飯桶男子沒搞好,反而怪罪那女子。
下面我講的是“中國文化史發展的模式”。我特別挑了一段來講,目的是對事情發展的後半段即未來的格局作一個對照。
中國的西周時代的體制,是封建體制。周朝的王子們,帶著夾有商賈的軍隊開到疆外,建立兵城;和當地的土著合作,封土著首領為貴族,吸收土著的軍隊整編成同盟,戍守的兵站成為都城,這樣駐守在各地的軍隊就成了封國的基礎,形成了周人的封建體制。大家注意:這個封建體制只是一個一個的“點”,尚未連成“面”。“點”是有限的,“點”與中心的紐帶是通婚、冊封、分配上地,由此構成一個面。這個“面”的結構是不穩定的。周朝的封建秩序是靠最高層封建諸侯,再由各地的諸侯控制各地人民來維持的,像寶塔一樣的社會結構。僅在上層人物中有統一的文字、統一的禮儀和法制。統一的文化僅限於上層,中下層的文化非常七著化,上下層絕少交流,尚未實現真正的同化。
到了春秋時期,周朝衰亡,各地諸侯群雄並起,不再受中心的控制,並建立起各自的國家。這時候,各地的統治者開始關心自己的臣民,當地的文化開始向上層封建文化交流。這時每個國家都開始具有自己的地方特色:方言、起居方式、飲食,等等。
這種地方性的政治局面就是從統一制度崩解下來而形成的列國制度。列國制度維持了很久。在這個禮壞樂崩的時代里,每個國家都要重新找回自己的價值,重組自己的秩序。他們彼此之間也是爾疆我界,征戰不休,在戰爭中形成列國體制,上層文化不斷向下滲透,在內部構成一個新的認同,構成各國的本:上文化。
18世紀到20世紀的世界格局也是如此。最近二百年來的歷史變化,也是各地逐漸建立起民族國家,使原先共有的文化地方化。比如歐洲曾經有共同的語言拉丁語,由教會帶到各地,後來逐漸演化成今天的英語、法語、德語,等等。這種趨勢自18世紀開始從歐洲一步步蔓延到了世界各地。從合而分,構建出一個地方的民族,之後又對外擴張、滲透,又構成一個新的“合”的局面。例如英國對外殖民擴張,形成了大英帝國,之後各地又抗爭,擺脫殖民者的控制,形成了一個個獨立的國家,進入了另一個“分”的局面。這個過程和春秋戰國時期非常相似。
這些古代列國的體制之間有什麼共同的地方呢?
第一,他們都有一群新興的知識分子,如孔子、孟子、墨了、荀子,等等。他們所處的地域不同,卻討論著同樣的問題:如何治理國家,如何用不同的理智來治理共同的人性,什麼叫“人”,什麼叫“社會”,什麼叫“政治”。知識上共同的需要導致了各國共同的知識階層出現,他們之間通過旅行、著書、書信等手段互相接觸。
另外,各地通過貿易而互相學習,文化上地方色彩和共同色彩同時出現,藝術上如此,文學上如此,文字上也如此,經濟也相對統一。這是將來秦始皇統一天下的先決條件。天下文化統一的意識已經存在,各國對“天下定於一”沒有爭執,只是“定於誰”的問題。
第二,東亞文化圈。西鳩先生是一名日本學者,他說東亞有一個共同處:從學習中國而得來的各自的制度。中國的冊封制度,使中國的律令、政府的組織、政府的法律傳播到東亞各處。比如日本、朝鮮、越南,他們都使用漢字,都有儒家思想,都有華化的佛家思想。這些反映出由於互相傳播,從一種文化系統,可以構成一個內部大同小異的大文化圈。大文化圈和中心文化圈之間也有很大的差異,但是幾個基本的假設是一致的,可以存留很久。另一位日本學者覺敏義,他說東亞的漢字文化圈還加上衝突的對象,北方有與草原文化的衝突,南方有與海洋文化的衝突,這個圈子就更大了。太平洋地區有三層圈:中國文化為內圈,東亞文化為中圈,北方草原文化和南方海洋文化是外圈。西嶋、覺敏義和梁任公諸先生解釋的圈都是共同一種方法。他們強調“外來,’文化衝擊力量之強大,可以在其移植的地方成長出新的非常有活力的文明。
“天下國家”和“東亞文化圈”,我以為是中國文化的兩個發展模式,現在以此來看我們當今的世界格局。不可否認,現代的世界最大的文化衝擊不是出自中國,不然我們不會穿西裝打領帶。從全人類的角度來看,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中心。歐洲這箇中心也是逐漸擴大的:由愛琴海的希臘漸漸擴大為東地中海的希臘,由城邦文化圈擴大成希臘文化圈,再擴大成地中海羅馬文化圈:一直擴大到歐洲大陸的羅馬文化圈,後來又分崩離析,形成西歐和東歐,構成了歐洲文化圈;然後跨過大西洋,形成了大西洋兩岸的歐美文化圈。現在世界各個角落都感受到了歐美文化圈的壓力。
在全球化的過程中,除了今後未知的以外,以前的發展模式,不是和梁啓超先生所講的“中國文化圈”一樣一步一步擴大嗎?
歐洲的列國體制比較靠後,而中國的列國體制比較靠前。中國構成了天下國家。秦始皇以後,中國就是天下,天下國家籠罩著整個亞洲太平洋地區,時間長久且沒有中斷。歐洲則不同。中國人腦子裡天生有一種“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觀念,“天下”是一直存在的。而歐洲在教皇時代有一個“神的世界”:天上的城是上帝之城,地上的城就是羅馬,羅馬有兩層,一層在上面,一層在下面。希臘是由“城”一步步擴大成一種文化勢力的,中國則是“國”,兩種觀念不一樣。文化起跑的時候,中國是以“國”為起跑點,歐洲則以“城”為起跑點,所以我們是
“天下之國”,他們是“上帝之城”。
從一個小單元逐漸擴大到跨洲跨洋的大單元,不僅是中國一個特例。歐洲一樣也有,只是他們的列國體制分裂之後,一直未等到第二步的重合,而中國合成了“天下國家”,並從秦始皇一直維持到今天。
下面是我們的問題。
未來世界是什麼樣的,如果全球性的秩序正在來臨,有沒有徵兆?有,非常清楚。前二十年還沒有這么清楚過,今天非常清楚:世界性的天下國家正在形成,上帝之城沒有了,有的是人類文化的共同城“網”的網路,這網路正在把全世界都收攬進來。三十年前、二十年前都不太清楚,現在看到了端倪。
第一個端倪是經濟的全球化。二十年來出現了兩個新事物:跨國公司和多國公司。跨國公司是一個商業公司的生產分布在世界各地。福特、三菱等,在不同地方生產、組裝,然後送到各地銷售。多國公司,由許多國家共同投資。人們在美國住旅館,不同的旅館往往屬於同一個大公司麾下。我們打電話,Bell電話公司是一張大網,這個大網已經延伸到日本、歐洲和香港特區,這張網是多國共同投資的。現在我們海峽兩岸雖然還沒有直通,可是台灣的華航和大陸的東航已經共同投資,準備成立新的航空公司。商業的“網”出現在二十年前,迅速地擴大,過去很清楚誰賺誰的錢,現在好像每個人都在賺別人的錢。
第二個端倪其實源頭很早,是核子彈。核子彈於1944年發明,1945年美國丟到日本頭上去。後來一步步升級,從原子彈升級到熱核子。核災難的“網”,核災難的陰影,籠罩在我們每個人的頭上,誰也不敢打仗。核災難的陰影最終是“以戰止戰”。二戰以來,沒有全球性的衝突,只有局部的小戰爭。這個陰影是全球性的,使所有人感覺到命運與共。
第三個端倪,人類命運與共的是環境。火山爆發,火山灰是沒有國界的;中國的酸雨可以飄到華盛頓,美國的酸雨可以飄到歐洲。自從核子彈的陰影擴散開來之後,環保意識才被重視起來,大家意識到許多東西是人類命運與共的。資源上的共享,資源上的流轉,迫使大家不能再分你疆我界。
但最終的統一等待著一個新事物來完成。直到網路的出現——nct.conl。現在.com是無所不見的,.com造成了一個新世界、新時代。各位都是.com時代的人,是我原始人。我的朋友見了電子計算器就躲得遠遠的,他怕觸電。你們和我們已經是兩種人了,你們是新時代的文明人,我們是舊時代的原始人。
中國歷史特質
我用三個層面來討論中國文化,這箇中國文化是廣義的文化,包括吃飯穿衣、觀念以及組織。我從這三個層面來討論。
第一個層面,我找出的特徵是,精耕細作的農業,這是一種小農經營作為基礎的農業經濟。雖然世界上精耕細作的地方很多,但是以中國這樣大規模長期延續的傳統來說,則不算多見。什麼叫粗放,什麼叫精耕,我先解釋一下。
粗放的意思就是土地很多,土地的肥力基本上也夠。土地面積大,肥力足夠,人力卻不夠,那么,收穫靠大面積的種植,單位面積產量都不大,這個辦法也可取得一定的收穫。精耕細作就是,用大量的勞力在有限土地上,使單位面積的產量提高到一定的水平,總產量也達到一個數目。換句話說,是用勞力去換土地面積,這是二者之間最大的區別。
雖然中國人的農業與其他國家的農業一樣,開始的時候都是粗放經營。最早在新石器時代的農業,大致屬於游耕,就是在生地上砍樹伐根,挖鬆土壤,然後種莊稼;收穫一熟或兩熟,到三熟就不能用了,必須換一塊生地墾荒。原來那塊土地拋荒了,長雜草長灌木,這是非常粗放的經營方式。新石器時代的中國亦復如此。至於根莖類的植物,例如番薯,種植方法又不同了。
中國古代栽培的穀類作物,北方是小米,南方是稻米。世界上主要的幾種農作物的穀類,中國占兩項,這兩項基本上都可以說是在中國馴化的。北方小米耕種地區,最早的起源地應當是在太行山麓。大米的起源地,過去以為是在浙江沿海一帶,在河姆渡。現在我們知道,是在湖南、湖北的大巴山的小山丘田下面。雲夢大澤,今天的湖南、湖北以及江西,古代是一個大內海,古代稻作遺址就在雲夢大澤的邊緣上。我說到這裡為什麼要特別詳細呢?小米與稻米都需要相當多的人工,如果粗放耕作,收穫量是很低的。
到了春秋的時代,中國農業就進入相當程度的精耕了。中國的人口經常相當眾多,至少有局部性的高密度。古代春秋時期,中原一帶人口密度相當大。人口多,土地不夠,使中國老早就有一個精耕細作的傳統。到戰國時候,精耕細作農業已經具備複雜的耕作方法,包括用肥、除蟲、選種;作物要求分布均勻,作物擠得太擠,地不夠,作物分布太松,浪費土地。作物沒有一定的規格行列,不能通風,也不易灌溉。中國這一類的傳統,包括上面講的田地經營管理,在戰國已逐漸發展。中原一帶以及江漢平原,基本上都已有精耕農業。到了漢代,農業總產量與單位面積的產量已達相當高的水平。單位面積就是一定面積地上出多少糧食。到漢朝的時候,單位面積的生產量可達現在產量的百分之七八十。那時沒有化學肥料,用的是有機肥,包括草肥、動物的糞便、河底挖出來的淤泥。漢代也知道怎樣改良土地,酸性的土壤去掉酸性,鹼性的土壤去掉鹼性。灌溉方面,有蓄水,有深井,有很具規模的灌溉系統。灌溉不僅供水入田,還以水洗田,使鹼可以洗掉。所以漢代才有那么高的產量。
漢代也發展了套耕與輪耕。什麼叫套耕?一種作物沒有完,第二種作物就開始了,借用第一季的作物行間的空地,種植第二季的作物,第一季的作物等於做了第二季作物的溫室,第二季的幼小作物有保護的環境,又能保溫保濕。什麼是輪種?不同作物輪流種,使用不同的肥力,這些都是非常精緻的做法。精耕必須花費相當大量的勞力。忙季的時候需要的勞力非常集中。耕種時候,犁地翻地。播種的時候好一點,但是要勻稱地播,還有除草等工作。田間的經營管理是季節性的,收穫是趕時間的,這些情形使得農戶必須要掌握一批勞力,否則不能應付勞動需求。
土地經過適當的經營管理就可以持續使用,地力不但不會被利用殆盡,還會繼續不斷得到改良。中文“生地熟地”,“生土熟土”,即是指土壤有沒有經過改良。經過經營管理,土壤已經改良到一個程度,不是原生土壤了。別的文化中沒有這個觀念,用過的土壤就失去了肥力。中國人的觀念中,長期用過的土壤是好土壤。大量勞力的介入,使人們留戀這塊田地,灌溉設施不能變,熟土不捨得丟掉,這些都是中國精耕細作的特殊情況。
宋代是中國農業發展的第二個階段。魏晉南北朝之後,北方人口大量減少,所以精耕的傳統水平逐漸下降。本來人口密度高的地區,變成密度較低,是人口的移動使單位面積上的人口減少。從魏晉南北朝到唐朝,精耕水平在降低,到宋朝才再度增高。宋朝的若干地區有高度集中的人口,農業進一步改良,使宋朝的單位產量也提高了。但是究竟高了多少,研究者有不同的意見,因為使用的計算方法不同,單位的產量究竟有多大,就有不同的說法。就算最保守的說法,宋朝在若干地區,比如江南,單位面積產量幾乎與近代台灣的單位面積產量差不多。這是很大的進步,這種精耕細作,使得中國可以保持長期的大量人口,高產量的農業能維持龐大人口,這些人口都在農村,不在城市,那時的城市不需要這么多勞力。
相對於龐大人口現象的,就是手工業的問題,《史記·貨殖列傳》記載各種各樣致富方式,做牛肉干,做醬,都可以成為大富翁,就等於今天麥當勞一樣。假如照《史記》以及漢初文獻反映的情況而繼續發展,說不定在中國早就有資本主義了。資本主義未在古代中國出現,緣故在哪裡呢?漢武帝以後,以城市為基礎的生產業衰落,生產轉向到農村裡面去。當時國家的權力強大,國家有幾種原因不喜歡工商業發達:第一,強大的經濟力量可能與政權對抗;第二,大量人口在城市集中,社會上可能發展出民間勢力,政府也不喜歡;第三,國家對外有戰爭,對內有公共建設,國家的一般稅收不足使用,便轉移壓榨工商業。漢武帝的時候,城市基礎的工商業基本上都毀掉了,商人付不起稅,付不起罰金,也無法積累財富。地方豪富不能在當地生根,必須搬到首都里,或者被發配邊疆。這些都是國家權力壓縮社會力量的手段。
城市基礎的工商業被毀以後,手工業轉入農村。這一情形也是其他文化的精耕細作里不太見到的例子。我們拿其他國家來比較:法國的農業也是精耕細作,而且有高價位的經濟作物,比如說,種葡萄製作酒;義大利種橄欖榨油,也是高價值的經濟作物,也是高度精緻的農業。但是法國、義大利都沒有出現強大而根深蒂固的農舍工業。什麼叫做農舍工業?就是手工業的生產在農民家裡進行,農村就是作坊。在城市裡的手工業被毀掉以後,鄉村里反正有大量的勞力閒置,大量勞力在不均勻的季節性分布的時候,閒季無處可去,手工業是另一收入來源。男耕女織,女織不是一年到頭織的,在農忙時一樣下地。連七八歲的娃娃在農忙的時候一樣下田做事情,每一個勞力都要動員起來。農閒的時候,這些次級的勞力就轉移到別的方向。大雪覆蓋,無事可做,家裡必須做別的事,重勞動力也要回來做手工業的生產者。從漢朝開始,中國的農村就負起了中國手工業很大的部分,明代晚期到了巔峰。這時候城市有了相當規模的手工業,並取代一部分農舍手工業。明朝以後,城市手工業才能平衡若干部分的農舍手工業。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