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的故事》

藝術的故事 特色及評論

《藝術的故事》是有關藝術的書籍中最著名、最流行的著作之一。它概括地敘述了從最早的洞窟繪畫到當今的實驗藝術的發展歷程,以闡明藝術史是“各種傳統不斷迂迴、不斷改變的歷史,每一件作品在這歷史中都既回顧過去又導向未來”。第十六版更新的版式,以便把這部經典著作繼續成功地呈現給未來的數代讀者。恩斯特・貢布里希爵士的《藝術的故事》就像《蒙娜・麗莎》一樣,飲譽世界,把知識和享受傳給人們。――法國盧佛宮館長皮埃爾・羅森伯格,1995年在那項幫助人們熟悉藝術的偉大事業中,《藝術的故事》是一部巔峰之作。我無法表達自己對於這一新版本的讚美之情。設計優雅,圖文輝映,插圖悅目賞心,文字肖晰閃光…所有這一切,使新版熠熠生輝。此書值得一讀再讀,就像美酒佳釀那樣,愈加品賞,愈覺其味雋永。――美國國立藝術館館長卡特・布朗,1995年我們這一代的每一們藝術史家,其思考繪畫的方式都幾乎是由貢布里希望造成形的。我在15歲時閱讀了《藝術的故事》從此以後就像千百萬人一樣,仿佛被授予了一幅偉大國度的地圖,憑此可以信心百倍地深入探索,無須擔心走入歧途。――英國國立美術館館長尼爾・麥格雷戈,1995年

藝術的故事 內容簡介

貢布里希爵士,其殫見洽聞,斐然文采之作,往往寥寥數語就能闡發一個時期的整個氣氛。他以一本《藝術的故事》極為成功地教會了成千上萬的人如何去欣賞前人的繪畫,這是一部博學動人的精彩之作,也是有關藝術的書籍中最著名、最流行、而又最經久不衰的著作之一。全書概括地敘述了從最早的洞窟繪畫到當今的實驗藝術的發展歷程,以闡明藝術史是“各種傳統不斷迂迴,不斷改變的歷史,每一件作品在歷史中都既回顧過去又導向未來。”《藝術的故事》自在西方問世以來,已重版二十餘次,享譽全球,國內也有幾個版本。本版為三聯書店最近新版,為藝術史大家、貢布里希研究專家范景中教授的譯本,名著名譯,圖文並茂,製作精美,引人入勝。��

藝術的故事 本書目錄

中譯本前言
第十二版前言――第十六版前言(英文版)
初版前言
導 論:論藝術和藝術家
1 奇特的起源:史前期和原始民族;古代美洲
2 追求永恆的藝術: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克里特
3 偉大的覺醒:希臘,公元前下世紀至公元前5世紀
4 美的王國:希臘和希臘化世界,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 l世紀
5 天下的征服者:羅馬人,佛教徒,猶太人和基督教徒, l至4世紀
6 十字路口:羅馬和拜占庭,5至 13世紀
7 向東瞻望:伊斯蘭教國家,中國,1至13世紀
8 西方美術的融台:歐洲,6至11世紀
9 戰鬥的基督教:lI世紀
10 勝利的基督教:l3世紀
11 朝臣和市民:l4世紀
13 征服真實:l5世紀初期
13 傳統和創新(一):義大利,15世紀後期
14 傳統和創新(二):北方各國,15世紀
15 和諧的獲得:托斯卡納和羅馬,16世紀初期
16 光線和色彩:威尼斯和義大利北部,16世紀初期
17 新知識的傳播:德國和尼德蘭,16世紀初期
18 藝術的危機:歐洲.16世紀後期
19 視覺和視像:歐洲的天主教地區, l7世紀前半葉
20 自然的鏡子:荷蘭,17世紀
21 極力和榮耀(一):義大利,1了世紀後期至18世紀
22 權力和榮耀(二):法國,德國,奧地利,17世紀晚期至18世紀初期
23 理性的時代:英國和法國,18世紀
24 傳統的中斷:英國,美國,法國,18世紀晚期和19世紀初期
25 持久的革命:19世紀
26 尋求新標準:19世紀晚期
27 實驗性美術:2O世紀前半葉
28 沒有結尾的故事:現代主義的勝利

藝術的故事 文章節選

光線和色彩:威尼斯和義大利北部,16世紀初期
喬爾喬內死的時候太年輕,還來不及把這一偉大發現發揮得淋漓盡致。完成這項大業的是威尼斯最負盛名的畫家提香(約1485?一1576)。提香出生在阿爾卑斯山南部的卡多爾(Cadore),傳說他99歲時死於瘟疫。在漫長的一生中,他獲得了很高的聲譽,幾乎可以跟米開朗琪羅相頏頡。他較早的傳記作者敬畏地告訴我們,連偉大的查理五世大帝(EmPeror Charles V)也曾為他拾起過掉在地上的畫筆,表示敬意。我們可能認為拾起畫筆沒有什麼了不起,但是想一想那個時代宮廷的嚴厲法規,我們就不難明白,人們認為那是人間權力的至高代表在天才的威嚴面前做出的象徵著低首下心的舉動。從這種意義來看,對於其後的時代,這段小軼事不論真假都意昧著藝術的一種勝利。提香不是萊奧納爾多那樣包羅萬象的學者,不是米開朗琪羅那樣超群出眾的名人,也不是拉斐爾那樣多才多藝、博雅迷人的人物,就更加證明這是藝術的――個勝利。提香主要是個畫家,但卻是個在駕馭顏色的工夫上可以跟米開朗琪羅的精通素描法相匹敵的畫家。這種至高無上的技藝使他能夠無視任何久負盛名的構圖規則,而依靠色彩去恢復顯然被他拆散了的整體。我們只要看一看圖 I10(開始動手的時間僅僅比喬瓦尼・貝利尼的《聖母和聖徒》一畫晚15年左右),就能認識到他的藝術對當時的人必然要產生什麼效果。幾乎是前所末聞,他竟把聖母移出畫面的中央部位,而且那兩個侍奉聖徒――帶著聖痕(十字形傷痕)的聖芳濟(St Francis)可以由聖痕(十字形傷記)辨認出來,聖彼得已經把鑰匙(他的尊嚴的標記)放在聖母寶座的台階上――也不像喬瓦尼・貝利尼畫的那樣對稱地安置在兩邊,而是場面中的積極參與者。在這幅祭壇畫中,提香不得不恢復供養人肖像的傳統(見 I16―117頁,圖143),但他用全新的方式來處理。這幅畫打算作為感恩祈禱的標誌,紀念威尼斯貴族雅各布・佩薩羅(JacopoPesaID)跟士耳其人作戰的一次勝利。提香把佩薩羅描繪為跪在聖母前面,有一個全身甲冑的旗手在身後拖著一個土耳其俘虜。聖彼得和聖母慈祥地向下看著佩薩羅,而聖芳濟正在另一邊指引聖嬰基督去注意佩薩羅家族的其他成員,他們都跪在畫面的角落裡(圖211)。整個場面好像是在一個露天的庭院裡,兩根巨大的圓柱直人云端,雲中有兩個小天使正在頑皮地舉起十字架。提香的同代人可能已經對他的膽大妄為感到吃驚,這不是沒有原因的,他竟敢推翻久已確定的構圖規則。一開始,他們一定認為在這樣一幅畫上能找出不勻稱、不平衡的地方。事實卻恰恰相反;那出人意外的構圖反而有助於使畫面歡快而活潑,又無損於整體的和諧。主要的原因是提香設法用光、空氣和色彩把場面統一起來。畫中只讓一面旗幟去平衡聖母的形象,這種想法大概會使上一代人感到震驚,然而這面旗幟的色彩富麗而溫暖,畫得那樣了不起,使這場冒險獲得了徹底的成功。
提香在同代人中以肖像畫博得最偉大的名聲,只要看看圖211那樣一幅通稱《年輕的英國人》(YoungEnglisbman)的肖像畫的頭部像,就不難體會他的肖像畫的魅力。我們也許會徒勞地去分析畫中的魅力來自何處。跟以前的肖像畫相比,這幅畫處處都是那么單純,那么平易,絲毫沒有萊奧納爾多的《蒙娜・麗莎》那種微妙的造型――然而這位不知其名的青年男子看來跟她同樣神秘地生氣十足。他似乎凝視著我們,那樣熱切而深情,讓人幾乎不能相信那柔和怕神的眼睛不過是塗在一塊粗糙畫布上的顏料(圖213)。
社會上的權貴們為了爭取這位名家為他們畫像的榮譽,自然竟相爭奪。這倒不是因為提香願意畫美化、討好的畫像,而是因為提香的畫使他們產生了一種信念,相信通過他的藝術他們就可以永生不滅。他們的確沒有死亡,至少當我們在那不勒斯站在他的教皇保羅三世(PopePaul Ⅲ)肖像畫(圖214)前面時感覺如此。這幅畫表現的是年老的教會統治者轉身朝向一位年輕的親戚亞歷山大・法爾內塞(Alexander Farnese),法爾內塞正要向教皇表示敬意,而他的兄弟奧塔維奧(Ottavio)則在平靜地看著我們。顯然提香知道並且讚賞拉斐爾在大約28年前畫的肖像畫《教皇萊奧十世和兩位紅衣主教》(見322頁,圖206),但是他也必定想比拉斐爾那幅畫更為生動地描繪出人物的特點。這些名人的會見是那么真實,那么有戲劇性,我們不禁要推測一下他們的思想和感情。紅衣主教們是不是在搗鬼?教皇看穿了他們的把戲沒有?這大概是無聊的問題,然而這些問題說不定也曾在當時的人們心頭索繞過。這幅畫未及完成,藝術家就離開羅馬應邀去德國給查理五世大帝畫像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