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與兵馬俑》

《秦始皇陵與兵馬俑》

《秦始皇陵與兵馬俑》是由作者王少如著作、世界圖書出版公司於2008年8月1日出版的書籍。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秦始皇陵與兵馬俑》秦始皇陵與兵馬俑

叢書主要介紹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中國景觀和外國景觀。《秦始皇陵與兵馬俑》以大量精美圖片展現秦始皇陵與兵馬俑所擁有的世界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的風貌,並以通俗的文字說明其他地理概況、歷史變遷、自然特徵、人文特點等,內容豐富,深入淺出。

編輯推薦

《秦始皇陵與兵馬俑》還為您展示艱苦卓絕的考古場面,講述令人羨慕的考古趣聞。秦始皇陵優美的自然景色、神奇的風水寶地、雄偉的陵寢布局、動人的皇宮故事,令人無限嚮往。兵馬俑坑規模龐大的氣勢、雄偉壯觀的軍陣、豐富多樣的形象、難以解開的謎底,都令人嚮往和著迷。《秦始皇陵與兵馬俑》為您揭示秦始皇陵和兵馬俑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資格,講述秦陵兵馬俑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蹟”的由來,訴說秦始皇帝的傳說故事。同時,也穿插講述了多年來考古工作者、文物保護人員和史學研究者為發掘清理、保護修復和研究文物遺產所做出的成績以及目前遺產管理、保護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今後的思路。

精彩書摘

二、秦風浩蕩,以山為陵
——秦始皇陵探秘
秦始皇陵背靠驪山,面對渭水,風水俱佳。其規模之宏大、陪葬坑之多、內涵之豐富,為歷代帝王陵墓之冠。
對秦始皇陵所做的實地考察記錄,最早見於明代都穆的《驪山記》。1906年,日本足立喜六白勺《長安史跡考》也有記載。1917年,法國的維克多·薩加林做過實地考察。20世紀20~40年代,國內外學者又先後多次對秦始皇陵進行考察。
秦始皇陵的考古勘探工作開始於20世紀50年代。從1962年起,陝西的考古工作者開始對秦始皇陵進行考古調查。經過勘查、鑽探和試掘,在56.25平方公里的陵園保護區範圍內,發現了600多座陪葬坑和各種墓葬,還有百萬平方米的宮殿建築基址,其中詳細鑽探的部分僅占陵園總面積的1/10。
從調查的結果看,秦始皇陵園內發現的遺址、陪葬墓和陪葬坑的面積都比較大,其中面積在1萬平方米以上的陪葬坑有兵馬俑坑和石鎧甲坑。秦陵出土文物的個體也很大,不僅兵馬俑與真人真馬一般大小,而且瓦當、地磚、青銅器物等大多也都按照實物的大小和規格製作。陵園城垣以內的核心區域面積為2.135平方公里,地上地下的遺蹟遺物分布密集,猶如一座豐富的文物寶庫。
秦始皇陵園工程的修建,在他13歲剛剛登上秦王寶座時就隨之開始了。古代帝王生前造陵,並非秦始皇的首創。早在戰國時期,諸侯國王生前造陵已蔚然成風。《史記趙世家》中記載趙肅侯“十五年起壽陵”,平山縣中山國王陵墓也是生前營造的。秦始皇只不過是把國君生前造陵的時間提前到即位初期。
秦始皇的墓址之所以選在驪山,主要是因為泰國先王的陵墓就在這一帶。秦國建立以後,曾由西向東遷都,秦王的陵墓也是以都城的遷移地作為葬地:襄公葬西垂(今甘肅省禮縣大堡子山),文公、孝公葬西山(今甘肅省禮縣大堡子山),武公葬平陽(今陝西省鳳翔縣南),德公、宣公、成公葬陽(今陝西省鳳翔縣南),穆公葬雍(今陝西省鳳翔縣南),惠文王葬公陵(今陝西省鹹陽市渭城區),莊襄王葬芷陽(今西安市臨潼區韓峪鄉),秦始皇陵則在驪山(今西安市臨潼區秦陵鎮)。這些陵墓由西向東,大體在一條線上。
驪山一帶的地理位置和風水比較好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古人很講究風水。人活著的時候,建造房屋要看風水。而墳墓作為人死後的居所,自然也要講究風水,要埋葬在地勢較高、環境優美、風水好的地方。按照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的說法,驪山山南產玉石。山北產黃金。而驪山以前叫麗山,意即美麗的山。秦始皇很喜歡這個美好的名字,所以把墓址選在這裡。
根據《呂氏春秋》、《漢舊儀》等書記載,秦始皇陵的建造是仿照都城的形制設計的。陵園中既有表現軍隊的兵馬俑坑、表現車駕巡行的車馬坑、表現狩獵的珍禽異獸坑,也有供應膳食的機構、供祭祀的寢殿便殿、用來養馬的馬廄坑等。
秦始皇陵的修建工程大體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秦王政元年(公元前246年)到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統一全國;第二階段從統一至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9年)。秦始皇在東巡中猝死時,陵園工程並未竣工,秦二世即位後繼續建設陵墓。修陵工程前後長達38年,動用勞動力最多時達到70餘萬人,這在中國帝王陵墓修建史上是空前絕後的。
動用如此眾多的勞力,一定要有一套嚴密的組織管理機構,否則,不同的工種、不同的單位無法協調統一。據傳說,在臨潼的驪山腳下,曾有專門指揮上下工的擊鼓坪。
據《漢舊儀》記載,當時丞相李斯親自督建這個浩大的工程。而在李斯之前,擔任丞相一職的呂不韋理應參與秦陵的設計、選址與修建工作。由於呂不韋主張薄葬,所以秦始皇陵前期的修建規模並不大。秦陵的大規模修建是在秦統一中國以後,丞相李斯地位尊貴,權勢又大,不僅參與了修阿房宮、築馳道等土木工程,而且還主持了修陵工程。
古人下葬以後起土成堆的做法出現得很早,最初的作用只是用來標識死者,供祭祀時辨認。當賦予它身份等級標誌以後,墳堆的高低、大小、形式,甚至上面植樹的多少,都有了與身份相應的明確規定,帝王的陵墓也變得越來越高大。很顯然,陵冢的變化成為帝王權勢地位的明確標誌。秦始皇陵如同山丘一樣高大無比的封土,正是秦始皇權力威勢的標誌和典型寫照。
秦陵上面高大的封土,是從距離該地25公里的魚池村運來的。為了防止驪山山水沖了陵墓,在陵南還建有防水堤。
修陵所用的石料,一說是從渭河以北的山上挖取的;一說是從甘泉山,即今陝西省淳化縣境內的山上運來的。當時修陵所用的石料很多,石材非常大,據說有的大得像一座房子一樣。人們傳說,在秦陵東南1公里的地方,有一塊巨大的石頭,就是當年修建秦陵時搬放到這裡的,後人稱之為”恨(hGn)石”。唐朝時,皇甫浞曾專門寫過一篇《假石銘》。到元朝修灞河時,這塊“很石”被工匠鑿開修橋。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李斯向秦始皇報告修陵工程進展情況時說,我們帶領了72萬人修築麗山,已經挖得很深了,連火也點不著了,鑿時只聽到空空的聲音,好像到了地底一樣,再也挖不下去了。秦始皇聽後,命令再向旁邊挖300丈才能停止。可見,秦始皇是非常關心陵墓修築工程的,不時過問,而且希望挖得越深越好,越大越好。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走到沙丘(今河北廣宗西北大平台),得病去世。這時,秦陵工程還沒有結束。秦始皇的遺體運回後,埋入驪山陵墓。秦二世命令後宮沒有生育子女的宮人全都殉葬,並且活埋了許多修陵的工匠。據說當時殉葬的人數很多,《漢書·劉向傳》說從死的接近萬人。有些人為了避免厄運,便逃到與世隔絕的深山裡。傳說在唐朝大中初年{847~859年),陶太白、尹子虛上山採藥到達芙蓉蜂時,曾遇到躲避在此的秦時在驪山服役的民夫及秦宮人毛女。民夫仍然穿著秦時服裝,毛女身著彩衣。梳著鬟髻,兩人一起飲酒作詩。
秦始皇入葬後。秦陵工程仍在繼續。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B年),農民起義軍攻打到戲水(今陝西臨潼東),秦王朝形勢岌岌可危。當時負責陵墓工程的少府章邯建議,把修陵的人武裝起來抵抗農民軍。於是,秦陵工程草草結束。

圖書目錄

一、概述
二、秦風浩蕩,以山為陵——秦始皇陵探秘
1.秦始皇陵的建造
2.規劃嚴謹的布局
3.神秘莫測的地宮
4.火焚盜掘的遭遇
三、驚人發現,獨特魅力——秦兵馬俑奇觀
1.秦兵馬俑的發現
2.栩栩如生的形象
3.設計獨特的建築
4.高超領先的工藝
四、青銅之冠,厚葬之風——秦陵文物珍品
1.始皇鑾駕銅車馬
2.宮廷遊樂百戲俑
3.苑囿珍禽馬廄坑
4.撲朔迷離文官俑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