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烏賦》

《神烏賦》

西漢晚期墓所出竹簡中,有一篇基本完整的《神烏賦》。這是我國古代文學史資料的重大新發現。

神烏賦

西漢晚期墓所出竹簡中,有一篇基本完整的《神烏賦》。這是我國古代文學史資料的重大新發現。

《神烏賦》大部分竹簡的圖版。同期所載《尹灣漢墓簡牘釋文選》,選入了此賦的釋文。同期所載滕昭宗《尹灣漢墓簡牘概述》和第10期所載《尹灣漢墓簡牘初探》,都對此賦作了簡單介紹(後者對賦文內容的介紹較為符合原意)。為了使大家能更好地研究、利用《神烏賦》,

歷經兩千年《神烏賦》清晰依舊作者署名難辨認

正在南京博物院舉行的《江蘇國寶展》上,有一組竹簡讓人驚嘆,隔著玻璃罩,人們依然可以清楚地看到竹簡上的文字,甚至連筆鋒都清晰可辨。這組竹簡就是《神烏賦》,它用擬人的手法描繪了神烏的性格和悲慘故事。雖然專家們一直擔憂竹簡上的文字有一天會消失,但2000多年過去,竹簡上的文字依舊完好。

正在南京博物院舉行的《江蘇國寶展》上,有一組竹簡讓人驚嘆,隔著玻璃罩,人們依然可以清楚地看到竹簡上的文字,甚至連筆鋒都清晰可辨。這組竹簡就是《神烏賦》,它用擬人的手法描繪了神烏的性格和悲慘故事。雖然專家們一直擔憂竹簡上的文字有一天會消失,但2000多年過去,竹簡上的文字依舊完好。快報記者胡玉梅史麗君 村民爭挖“阿斗墓” 1993年2月底的連雲港春寒料峭,而地處黃海之濱的東海縣尹灣村的村民卻在汗氣騰騰地忙活,他們爭相在村子西南兩公里外的龍王廟的一處高嶺上開挖。原來,當地民間盛傳,三國時期劉備之子阿斗,死後就葬在這其貌不揚的小土丘上,前人還專門為此在嶺上建了一座龍王廟,以供祭祀。“龍王廟發現阿斗墓”的傳聞不脛而走,村民紛紛趕去瞧熱鬧,原先空寂的高嶺人頭攢動。 當地文化部門迅速組織考古人員,對墓葬群進行勘查和搶救性挖掘。他們發現地下共有6座墓葬,其中最著名的就是6號墓的簡牘。從尹灣漢墓中共出土簡牘157件,所載漢字約4萬。 有考古人員這樣形容道:“剛開棺時只覺眼前一亮,淺色的竹簡上是黑色的毛筆字,好像剛剛寫就,墨跡還沒有乾,憑直覺就感到這些竹簡不是一般的文物。”這批竹簡中,就有現在我們看到的《神烏賦》。 西漢時期的白話文 《神烏賦》是一篇基本完整而又亡佚了2000多年的西漢俗賦,有專家認為,它是西漢時期的白話文,全文才664字,讀起來琅琅上口。 烏在漢代是一種孝鳥、神鳥。賦上寫的是,陽春三月,一公一雌兩隻烏艱辛築巢,有一天,雌烏外出取材,回到家中,發現一隻盜鳥在偷盜她的材料,於是雌烏和盜鳥吵了起來,而且大打出手。結果,雌烏力氣不夠,被盜鳥打得遍體鱗傷。雌烏將死之際招來公烏,告訴公烏一定要找只好的雌烏,過下半輩子,同時還要把兩個孩子帶大…… 連雲港市博物館副館長程志娟說,雖然竹簡上的標題是《神烏傅》,實際上“傅”是“賦”的通假字。通常我們知道的漢賦主要描繪宮廷和上層貴族的生活,辭藻華麗,手法鋪張,而《神烏賦》則相當於現代的民間故事,屬於俗賦的範圍。它比三國時期曹植的《鷂雀賦》早200多年,比敦煌俗賦《燕子賦》早400多年。也就是說,《神烏賦》把我國古代禽鳥寓言文學及俗賦的產生時間提前了200多年。 墨跡為何沒有消失 竹簡不比青銅器、玉器等物容易保存,上世紀90年代,專家專門對《神烏賦》進行了鑑定,雖然專家們都認為這是一件國寶,但都很擔憂竹簡上的墨跡會揮發掉。出土至今,《神烏賦》上的文字依然清晰,但比剛出土時還是淡了很多。 竹簡上的墨跡為何歷經2000多年沒有消失?程志娟道出了其中秘密:當年考古專家們把竹簡取上來的時候,發現它雖然已經被古墓中的泥水浸透,但竹簡表面有一層粘粘的東西,這種粘稠物成了保護膜。加上當年竹簡的擁有者對竹簡本身進行了特殊的處理,同時,2000多年來竹簡慢慢適應了古墓中的溫度、濕度以及酸鹼度,所以,竹簡上的墨跡並沒有隨著竹簡上的紋路而流淌,甚至連筆鋒都很清晰。 在後來的脫水過程中,為防止竹簡起翹,連雲港市博物館又專門邀請了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館的專家們對它們進行了特殊處理,才使得它們被完好保存了下來。 作者署名難以辨認 有專家說,現代出土的竹簡量很少,像《神烏賦》這樣完整的賦就更少,而且它是人們發現的最早的漢賦原物。當年,賦的作者在文章最後還署上了自己的名字,為免人們看的時候磨損上面的文字,還在賦的最後多加了一根竹簡。儘管如此,現在人們還是無法知道作者是誰。因為在該賦的最後一根竹簡上,平時一根竹簡豎著寫一行,但署了作者名的那根竹簡偏偏寫了兩行,而且字跡很小,難以辨認。 國寶檔案 《神烏賦》竹簡:連雲港市博物館鎮館之寶。簡總計21枚,全篇664個字,每枚竹簡長23.5厘米,寬0.9厘米,厚0.3厘米,距今2000多年,是我國發現的最早漢賦實物。《神烏賦》從正文開始1~5支為編簡形式,其後,由於書性勃發,而一氣呵成,使編簡的形式變為書札。

村民爭挖“阿斗墓”

1993年2月底的連雲港春寒料峭,而地處黃海之濱的東海縣尹灣村的村民卻在汗氣騰騰地忙活,他們爭相在村子西南兩公里外的龍王廟的一處高嶺上開挖。原來,當地民間盛傳,三國時期劉備之子阿斗,死後就葬在這其貌不揚的小土丘上,前人還專門為此在嶺上建了一座龍王廟,以供祭祀。“龍王廟發現阿斗墓”的傳聞不脛而走,村民紛紛趕去瞧熱鬧,原先空寂的高嶺人頭攢動。

當地文化部門迅速組織考古人員,對墓葬群進行勘查和搶救性挖掘。他們發現地下共有6座墓葬,其中最著名的就是6號墓的簡牘。從尹灣漢墓中共出土簡牘157件,所載漢字約4萬。

有考古人員這樣形容道:“剛開棺時只覺眼前一亮,淺色的竹簡上是黑色的毛筆字,好像剛剛寫就,墨跡還沒有乾,憑直覺就感到這些竹簡不是一般的文物。”這批竹簡中,就有現在我們看到的《神烏賦》。

 

 西漢時期的白話文

《神烏賦》是一篇基本完整而又亡佚了2000多年的西漢俗賦,有專家認為,它是西漢時期的白話文,全文才664字,讀起來琅琅上口。

烏在漢代是一種孝鳥、神鳥。賦上寫的是,陽春三月,一公一雌兩隻烏艱辛築巢,有一天,雌烏外出取材,回到家中,發現一隻盜鳥在偷盜她的材料,於是雌烏和盜鳥吵了起來,而且大打出手。結果,雌烏力氣不夠,被盜鳥打得遍體鱗傷。雌烏將死之際招來公烏,告訴公烏一定要找只好的雌烏,過下半輩子,同時還要把兩個孩子帶大……

連雲港市博物館副館長程志娟說,雖然竹簡上的標題是《神烏傅》,實際上“傅”是“賦”的通假字。通常我們知道的漢賦主要描繪宮廷和上層貴族的生活,辭藻華麗,手法鋪張,而《神烏賦》則相當於現代的民間故事,屬於俗賦的範圍。它比三國時期曹植的《鷂雀賦》早200多年,比敦煌俗賦《燕子賦》早400多年。也就是說,《神烏賦》把我國古代禽鳥寓言文學及俗賦的產生時間提前了200多年。

墨跡為何沒有消失

竹簡不比青銅器、玉器等物容易保存,上世紀90年代,專家專門對《神烏賦》進行了鑑定,雖然專家們都認為這是一件國寶,但都很擔憂竹簡上的墨跡會揮發掉。出土至今,《神烏賦》上的文字依然清晰,但比剛出土時還是淡了很多。

竹簡上的墨跡為何歷經2000多年沒有消失?程志娟道出了其中秘密:當年考古專家們把竹簡取上來的時候,發現它雖然已經被古墓中的泥水浸透,但竹簡表面有一層粘粘的東西,這種粘稠物成了保護膜。加上當年竹簡的擁有者對竹簡本身進行了特殊的處理,同時,2000多年來竹簡慢慢適應了古墓中的溫度、濕度以及酸鹼度,所以,竹簡上的墨跡並沒有隨著竹簡上的紋路而流淌,甚至連筆鋒都很清晰。

在後來的脫水過程中,為防止竹簡起翹,連雲港市博物館又專門邀請了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館的專家們對它們進行了特殊處理,才使得它們被完好保存了下來。

作者署名難以辨認

有專家說,現代出土的竹簡量很少,像《神烏賦》這樣完整的賦就更少,而且它是人們發現的最早的漢賦原物。當年,賦的作者在文章最後還署上了自己的名字,為免人們看的時候磨損上面的文字,還在賦的最後多加了一根竹簡。儘管如此,現在人們還是無法知道作者是誰。因為在該賦的最後一根竹簡上,平時一根竹簡豎著寫一行,但署了作者名的那根竹簡偏偏寫了兩行,而且字跡很小,難以辨認。您知道《神烏賦》的作者是誰嗎?請撥打電話025-84783547(下午3點到5點),說說你的看法。

國寶檔案

《神烏賦》竹簡:連雲港市博物館鎮館之寶。簡總計21枚,全篇664個字,每枚竹簡長23.5厘米,寬0.9厘米,厚0.3厘米,距今2000多年,是我國發現的最早漢賦實物。《神烏賦》從正文開始1~5支為編簡形式,其後,由於書性勃發,而一氣呵成,使編簡的形式變為書札。

《神烏賦》評析

《神烏賦》以鳥為題材,有著深厚的文化淵源和文化積澱;隱喻社會矛盾,與古代民歌,特別是漢樂府民歌有很多相似之處;作為俗賦,其敘事性、擬人化手法和樸實的風格表現出了與文人賦截然不同的、鮮明的藝術特徵。《神烏賦》的出土,對研究漢賦及漢代文學的發展,有著重大的價值。

目前文學史上的"俗賦",主要指唐以後出現的以敘說故事為主、語言通俗的賦體文.從<神烏賦>與四言賦及俳諧文的承傳關係中可以看出:賦原本來自民間,自俗;賦入漢宮乃以俗為樂,所謂的"文人賦"正是漢代俗體雅化、散文詩化的結果.如果稱<神烏賦>為"俗賦",那么此賦倒可謂賦體的本色、正宗.

《神烏賦》竹簡

《神烏賦》為區內尹灣漢墓出土竹簡所載,是一篇基本完整而又亡佚2000餘年的西漢賦,此賦以四言為主,用擬人的手法描寫了烏的性格和悲慘命運。《神烏賦》的發現不僅填補了漢賦乃至古典文學史上的一個空白,同時將我國禽鳥寓言及俗賦的產生時期提前了近200多年。《神烏賦》竹簡作為溫泉鎮特有的旅遊紀念品,它的製成發放,將會讓遊客更好的了解溫泉的歷史和文化,讓遊客不僅享受到溫泉水的滋潤,還可享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蘊帶來的心理感悟。

(圖)《神烏賦》《神烏賦》

《文物》上發表文章

1997年1月,裘先生在《文物》上發表文章《<神烏賦>初探》,文中提及尹灣漢墓出土的簡牘篇目《神烏賦》,其中的“佐子”不明其意。蔡偉寫信告知“佐子”應讀為“嗟子”,亦即“嗟嗞”,是嘆詞。後來裘先生就在1998年第三期《文物》上,發表了《“佐子”應讀為“嗟子”》,稱蔡偉“其言甚為有理”。從此,裘先生開始格外關注蔡偉。

參料資料

1.新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fb1f5f01000a7p.html

2.北京萬方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ytdxxb-zxsh200201011.aspx

3.百度快照http://www.168lyg.com/dh/wq/a4_1.asp

4.中國拍賣信息網 http://www.pmxx.net/new_view.asp?id=1426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