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恆山日記》

游恆山日記

《游恆山日記》游恆山日記課件

作者:徐霞客

【原文】

十一日,風翳(yì)淨盡[風平雲散。翳,雲霧],澄碧如洗。策杖登岳……[拄著手杖攀登恆山。策,拄著,扶著。岳,這裡指恆山],面東而上,土岡淺阜(fù)[低矮的土山],無攀躋(jī)勞[沒有爬山的勞累。躋,升,登。]。
一里,轉北,山皆煤炭,不深鑿即可得。又一里,則土石皆赤。有虬(qiú)松[盤曲的松樹]離立[並立]道旁,亭曰望仙。又三里,則崖石漸起,松影篩陰,是名虎風口。於是[從此。是,代虎風口]石路縈迴,始循崖乘峭而上[順著山崖,借著峭壁,向上攀登。循,順著,沿著。乘,憑藉]。三里,有傑坊[高大的牌坊。傑,高大的樣子]曰“朔方[郡名。這裡泛指北方]第一山”,內則官廨(xiè) [官署]廚井俱備。坊右東向拾(shì)級[一步一步踩上台階。拾,放輕腳步往上走]上,崖半為寢宮,宮北為飛石窟,再上則北嶽殿也。上負絕壁,下臨官廨,殿下雲級[很高的台階]插天,廡[wǔ,堂四面的廊屋]門上下,穹碑森立[高大的石碑密集地豎立著。穹,高。森立,密集的樣子]。從殿右上,有石窟,倚而室之[就著改成一間屋子],曰會仙台。台中像[塑造]群仙,環列無隙。余時欲躋(jī)危[高]崖、登絕頂。還[huán,轉,繞]過岳殿東,望兩崖斷處,中垂草莽者千尺,為登頂間(jiàn)道[偏僻的小路],遂解衣攀躡[niè,踩]而登。二里,出危崖上,仰眺絕頂,猶傑然天半[抬頭遠看山頂,還突出地懸在半空里。絕頂,極頂,最高點],而滿山短樹蒙密[茂密],槎枒[chá yā,參差不齊的樣子]枯竹,但能鉤衣刺領,攀踐輒斷折,用力雖勤,若墮洪濤,汩汩[gǔ,水流急的樣子]不能出。余[我]益鼓勇上,久之棘[jí,酸棗樹。這裡指有刺的灌木]盡,始登其頂。
時日色澄(chéng)麗[明麗],俯瞰(kàn)山北,崩崖亂墜,雜樹密翳(yì)[濃陰遮蔽]。是山土山無樹,石山則有。北向俱石,故樹皆在北。渾源州[地名]城一方[一座城],即在山麓。北瞰隔山一重,蒼茫無際。南惟龍泉[山名],西惟五台[山名],青青與此作伍[呈現出一派青色,跟恆山作伴。此,指恆山]。近則龍山西亘(gèn),支峰東連,若比肩連袂(mèi)[肩並肩,衣袖連衣袖。形容靠得很緊的樣子。比,並。袂,衣袖]下扼(è)沙漠者。
既而下西峰,尋前入峽危崖,俯瞰茫茫,不敢下。忽回首東顧,有一人飄搖於上,因復上其處問之,指東南松柏間,望而趨,乃上時寢宮後危崖頂。未幾,果得徑。南經松柏林,先[先前]從頂上望松柏蔥青,如蒜葉草莖,至此則合抱參天,虎風口之松柏,不啻(chì)[不止]百倍之也。從崖隙直下,恰在寢宮之右,即飛石窟也。

【譯文】

十一日,天空無雲,風也停了,澄碧的天像水洗過一樣。我拄著拐杖開始攀登恆山,向東走,一路儘是低矮的土山,沒有爬山的辛勞。
走了一里,轉向北再走,所見之山都是煤炭,不需要深挖就可得到。又走了一里,山上的土石都呈紅色。有盤曲的松樹並列路旁,有一座亭叫望仙亭。又走了三里,山崖漸漸高起來,陽光透過松樹像過篩一樣投下陰影,這裡名叫虎風口。從此石路縈繞盤鏇,開始了順著山崖借著峭壁向上攀登。攀了三里,有一座高大的牌坊刻著“朔方第一山”,裡面有一間官房,有廚房,有水井。從牌坊的右邊向東順著石階而上,崖的半腰是寢宮,寢宮的北邊是飛石窟,再向上就是北嶽殿了。北嶽殿上面是絕壁,下面挨著官房,殿下很高的台階插向雲天,廊屋上下,高大的石碑密集地豎著。從殿的右面上去,有石窟,靠著北嶽殿構成一間屋子,叫會仙台。台中塑著群仙,四周排列緊密沒有空隙。我這時想著從高崖攀援登.亡絕頂。轉過北嶽殿東,望見高崖裂開的地方,中間懸垂千尺草莽,是登頂的小路。行了二里,出了高崖,抬頭遠看山頂,還突出地懸在半空里,然而滿山的荊棘茂密,參差的樹枝和枯竹,只是鉤刺衣服,抓住攀踏立即折斷,不斷地努力,卻好像墜人洪流中,沒在水裡不能出來。我更加鼓足勇氣攀登,許久才鑽出荊棘,登上峰頂。
這時陽光明亮絢麗,向下看山的北面,山崖崩裂的石塊紛紛墜落,各種樹濃陰遮蔽。這山的土山沒有樹,而石山才有樹。北邊的山坡都是石山,所以樹都長在北邊。渾源州城,也在山麓。向北看,隔著一重山,蒼茫看不到邊際。南邊是龍泉山,西邊是五台山,一片青蔥,和恆山為伴。近處是向西延伸的龍山,龍山的東邊是它的支峰,好像肩並肩、袖接袖地阻擋著沙漠。
過了一會兒,從峰西下山,尋找先前進入山峽的高崖,俯身看一片茫茫,不敢下。忽然回頭向東看,見有一個人在上面飄搖,因而又上到那裡問那個人,他指著東南松柏之間,朝著那個方向走,就是上山時所見到的寢宮後面的高崖頂。不一會兒,果然有一條路。經過松柏林,先前從山頂望松柏是一片蔥青,好像是蒜葉草莖,到了這裡一看卻是合抱的參天大樹,比虎風口的松柏不止百倍啊。從山崖隙縫直下,恰好到寢宮的右邊,就是飛石窟了。

計程狀景 勘奇探珍 ——徐宏祖《游恆山日記》寫作技巧探微

奇人著奇文,奇景探奇珍。徐宏祖《游恆山日記》計程狀景,勘奇探珍,以生動的文筆、精詳的記載,為我們展示了一幅美妙感人的自然風光畫卷。

徐宏祖,字霞客,明代江陰人,是一位馳名中外旅行家地理學家。他出身於世代書香之家,少年時博見圖經地誌,立下遍游名山勝跡的志向。面對明末政治腐敗、黨爭劇烈的現實,他放棄科舉入仕之念,自22歲起,踏上考察山河風貌的科學探索之路。歷時34年,他的足跡遍於華東、華北、東南沿海和雲貴高原,以日記體形式,飽含深情地描繪了如錦似繡的大好河山,真實確切地記載了古代地貌、水文、地質、生態等方面的情況,集成《徐霞客遊記》之洋洋大觀。文美、景奇、質實、情長,《徐霞客遊記》是中華民族文學寶庫中不可多得的瑰寶。清代楊名時為《徐霞客遊記》作序云:“其所自記遊記,計日按程,鑿鑿有嵇,文詞繁委,要為道所親歷,不失質實詳密之體;而形容物態,摹繪情景,時復雅麗自賞,足移人情。” 《游恆山日記》寫於崇禎六年(1633年)八月十二日,原文記述初十日、十一日兩天游北嶽所觀。現行教材刪去初十日所游之內容,又刪十一日記游中關於北嶽山麓三重山脈的描寫及飛石窟的傳說故事兩處。窺一斑而觀全豹。《游恆山日記》按遊覽進程,逐步深入,用生動的形象和極為經濟的筆墨添上細部,真實地展現了北嶽的全景全貌,體現了《徐霞客遊記》的風格特點。

記游之作,基本要求有三:一是敘寫有序,不可錯了方位;二是狀物有神,不可忽視特徵;三是行文有變,不可人云亦云。《游恆山日記》中,作者以全方位多角度的觀察,一步一步地敘寫了遊歷全程;以獨具慧眼的概括力,淋漓盡致地描摹了各風景點的景物特點;以簡練生動、富於節奏感的語言,完美地表述了敘寫內容。

文章開篇,在描寫了“風翳淨盡,澄碧如洗”的氣候環境之後,點出登山的方向----“面東而上”,敘寫初登時的地貌特點“土岡淺阜”和登山之初的感受“無攀躋勞”。

緊接著,寫登山所見和登山所感,步步引人入勝。登山遊覽途中,按里程標出一個個風景點,簡括準確地勾畫出景物或地形的特徵。“一里轉北”處,“山皆煤炭”,淺表“可得”。這既是地貌特點,又是科學考察的成果。“又一里”處,是“望仙亭”, “土石皆赤,虬松離立”,奇特的地質特點形成了此處的獨特景觀。“又三里”處,“名虎風口”,“崖石漸起,松影篩樹”,自此始,北嶽陡峻的地形特點逐步呈現出來。再行“三里”,是“朔方第一山”桀坊,“官廨廚井俱備”,很明顯,這是歷代登岳遊人憩息之所。沿“坊右”東向而上,有寢宮、飛石窟、北嶽殿,依次而現。北嶽殿是著名勝跡,其特點是“上負絕壁,下臨官廨,雲級插天,穹碑森立”。在此,我們既看到了古代人民開闢登岳通道的鬼斧神工,又欣賞到歷代文人墨客登岳遺留的藝術珍品。“殿右”的“會仙台”,“石窟為室,群仙環列”,呈現出道教聖地的神秘氣氛。繞過岳殿東上,順“登頂間道”行“二里”至“危崖”,但見“短樹蒙密,槎枒枯竹”,一幅人跡罕至的景象。登山所見,依次而敘,景觀迷人,特徵突出。在寫景同時,作者巧妙穿插抒寫登山所感。北岳巍峨,自虎風口至會仙台,“石路縈迴”,遊覽者必須“循崖乘峭而上”,登岳之難,顯而易見。從岳殿東上登頂,過斷崖,走間道,游者要“解衣攀躡”,路險人疲,令讀者汗顏。至危崖,“仰望絕頂,猶桀然天半”,非心雄氣壯之士必然忘而生畏,至此卻步。滿山荊棘,“鉤衣刺領,攀踐輒斷”,叫人有勁使不出,令人心煩,沒有堅韌不拔的毅力,就會功虧一簣。只有“鼓勇而上”,才能登臨絕頂,領略“一覽眾山小”的境界。所見生所感,所感烘所見,高超的表達技巧產生了相形益彰的藝術效果。

文章的關鍵部分,是岳頂之觀。猶如全景拍攝,作者按方位、按空間的遠近位置,描寫了岳頂鳥瞰圖景。北向而望,“崩崖亂墜,雜樹密翳”,山勢奇陡,樹生石縫,恆山之奇生動的展現於作者筆下。地理學家的敏銳目光,捕捉了恆山獨特的地貌特點:“土山無樹,石山則有”,因為“北向俱石”,所以“樹皆在北”。北向遠望,山麓是渾源州城,再遠,“隔山一重,蒼茫無際”。由近而遠,讀者目光依作者文筆所指,從恆山延伸,投向無限的空間。向南遠望,龍泉如帷,向西遠望,五台挺拔,兩山清秀奇麗,與北嶽相伴。近看,龍山橫亘西面,其支峰往東伸展,與恆山相連,狀如“比肩連袂,下扼沙漠”。神奇的相象,比擬的方法,充分展示了北嶽雄偉險要的地勢特點。絕頂遠眺,雄視四方,以岳頂為基點,從巨觀上建立觀察坐標系,作者駕馭自然、從容繪畫的能力令人驚嘆。展現在作者筆下的,是恆山的自然風貌和眾多山系勾連輝映的奇形偉勢,絕無雲車仙影、虛無縹緲的不實之詞,平實真切的描寫體現了作者崇尚科學、尊重自然的記游態度。

文章結尾,敘寫下山所見,照應前文,有迴環往復之妙。從西峰下山,尋先前上山之路,茫茫眩目,望而卻步。北嶽高峻,在此再現一筆,又照應了先前登山之不易。山高路險驚難下,忽遇山中識徑人。經指點,從東南松柏間望見寢宮後面的高崖,因而得路。往南經過松柏林,見其樹木異常高大。從岳頂遠看,“如蒜葉草莖”,誰知到此,竟然“合抱參天”,比虎風口的樹木要大好多倍。深山藏巨木,北嶽的林業資源記載於作者筆下。從懸崖縫隙徑直而下,到達飛石窟,作者結束了艱難攀躡、富於收穫的登頂之行。登山難,下山亦難,不識路徑的小插曲,使文章趣味橫生,令人為北嶽的險絕驚嘆不已。雖平實而敘,不事渲染,而字裡行間藏玄隱密,使人嘆絕。

奇文賞心悅目,除全方位多角度敘寫的結構而外,還在於遣詞準確生動傳神。文章多用四字短語,狀物繪景,敘程述感,富於節奏感。景物美,結構美,語言亦美。作者很少選用現成詞語,而是根據己所親見,以其獨具智慧的構詞方式來進行表述描寫,形成獨特風格。科學考察與勘查的結果,藉助完美的語言形式記載下來,徐宏祖集科學家與文學家的才華於一身,對中華民族地理地質的科學探索,做出了巨大貢獻。

《游恆山日記》是歷代遊記文學中的珍品。學斯文,尊斯人,承斯德,識斯真,效斯法,仿斯言,做斯事,這是每一個教者應傳授給學生的全部內容。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