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集》

《淮海集》

《淮海集》是北宋文學家秦觀的詩文別集。現在所保存的宋本,最早、最完整的是南宋乾道年間高郵軍所刻的《淮海集》四十卷、《長短句》三卷、《後集》六卷,共四十九卷。

基本信息

概括

《淮海集》《淮海集》

《淮海集》,北宋秦觀作,以號淮海居士名。四十卷(辭、賦一,詩十,文二十九)。《後集》(詩四,文二)六卷。現存最完整之宋本為《淮海居士長短句》三卷。秦詞多詠美人芳草、離愁別恨傳統題材,於艷情之中蘊含身世感慨,含蓄蘊藉,寄情悠遠,尤善於以迷茫淒涼之境渲染哀怨傷感之情,情景交融,韻味醇厚,語言典雅精麗,自然清新,具有很高的藝術性。

《淮海集》是北宋文學家秦觀的詩文別集。現在所保存的宋本,最早、最完整的是南宋乾道年間高郵軍所刻的《淮海集》四十卷、《長短句》三卷、《後集》六卷,共四十九卷。此本有乾道九年癸巳(1173)林機所作《淮海居士文訂後序》,稱此書系王定國任高郵軍的長官時,據當地原藏《淮海文集》“搜訪遺逸,咀華涉源,一字不苟,校集成編。總七百二十篇,為四十九卷,板置郡庫。”而元豐八年所編的《淮海閒居集》,只有秦觀自己的詩一百十二篇,文四十九篇;乾道年間重編時,若僅以此本為基礎,恐不能突然增加至七百二十篇。所以,四十卷本的《淮海集》大概在乾道以前已經編成,王定國等人只是對它的加以校閱,並增加了《長短句》三卷、《後集》六卷而已。宋徽宋時所禁之秦觀文集,可能就是這部四十卷本的《淮海集》。

內容簡介

陳之初,蕩滌晚唐五代之瑕穢,士益有志向學,景德而後,駁駸盛世之音矣,然北困於契丹,澶淵既盟,時君憤切,偽為天書以自欺;及元吳勃興,遼人索關南諸州,富弼北使,益增歲幣以瞰遼,然南北皆憊而西事益急。慶曆而後,有識者多言隴右,不可謂不知緩急矣。
秦觀以詞名,一般學者只知他是婉約詞人的代表,而不知他在詩文方面也有突出的成就;即使提到他的詩,印象上總以為是「女郎詩氣而不知還有其他風格的作品。至於文,則更少有人論及了。其實這是歷史的誤會。明人胡應麟說:「秦少游當時自以詩文重,今被樂府家推作渠帥,世遂寡稱。」可見他的詩文在宋代頗負盛名,只是到了後來才被詞名所掩。從宋刻本看,淮海集前後集共四十九卷,其中只有三卷是詞,其餘賦一卷、詩十四卷、輓詞一卷《以上為韻文》,而以文為最多,共三十卷。此次將淮海集作了一次系統整理,鉤沉輯佚,辨偽存真,計得詩四百三十餘首(不含逸句和存疑之作),辭賦十篇,各種體裁的散文二百五十七篇。三者相加,數量大大超過了詞。因此這個集子連同前出之淮海居士長短句校注,基本上反映了秦觀作品的全貌。

目錄


前言
箋注說明
卷第一 辭賦
浮山堰
黃樓賦
寄老庵賦
湯泉賦
嘆二鶴賦
郭子儀單騎見虜賦
和淵明歸去來辭
卷第二 古詩
泊吳興西觀音院
三老堂
送周裕之赴新息令
寄曾逢原
送僧歸遂州
司馬遷
觀易元吉獐猿唱歌
夜坐懷莘老司諫
答朱廣微
送僧歸保寧.
和王通叟琵琶夢
醫者
漫郎
紀夢答劉全美
田居四首
寄題傅欽之草堂
次韻酬徐仲車見寄
次韻邢敦夫秋懷十首
卷第三 古詩
春日雜興十首
和孫莘老題召伯斗野亭
虛飄飄
和游金山
同子瞻端午日游諸寺分韻賦得深字
陳季常
卷第四 古詩
同子瞻參寥游惠山三首
馬上口占二首
別子瞻學士
和黃法曹憶建溪梅花
送少章弟赴仁和主簿
送李端叔從辟中山
卷第五 古詩
贈蹇法師翊之
劉貢父舍人二首
南京妙峰亭
次韻奉酬丹元先生
送裴仲謨
題雙松寄陳季常
徐仲車食於學官吏或以為不可欲罷
去之太守不聽禮遇如初感之而作
次韻夏侯太沖秀
送張叔和兼簡黃魯直
題腰裹圖
和東坡紅鞋帶
王忠玉提刑
題楊康功醉道士石
送蔡子壤用蔡子駿韻
飲酒詩四首
艇齋並序
和裴仲謨放兔行
和裴仲謨摘白須行
卷第六 古詩
靚覯二弟作小室請書魯直名日寄寂
作此寄之用孫子實韻
南都新亭行寄王子發
反初
寄尊姜法魚糟蟹
精思
送楊康功守蘇
偶戲
次韻黃冕仲寄題順興步雲閣
正仲左丞生日
病犬
贈女冠暢師
和子瞻雙石
徐得之閒軒

延每進見縉紳,先生未有不訊及秦公者,流風遺韻,隱然如高山巨川,人皆識其為一鄉之望。乃知地以人而勝也。然公沒已數百年而盛名不泯,亦以文之有傳焉耳。北監舊有集板,歲久漫渙,近日山東新刻不全,予乃以二集相校,刻之郡齋,序曰:凡古人之文,有緒餘,有精華,有源本,得其源本則精華悉舉之矣,況緒餘乎。今夫江河之水東流入于海,而泯陽崑崙則其發源之地;草木花實之勝,其得於地土之力必厚矣。名勝傳世之文亦江河之流,草木之實也。獨不有源本者乎。故曰:其源深者其流長,其本殖者其末茂,福秦公之名,世亦企偶然哉?今之後生,聞風興慕者,率惟其緒餘是好,不復知其精華源本,以是求公不亦遠乎?蓋其逸情豪興,圍紅袖而寫烏絲,驅風雨於揮毫,落珠璣於滿紙,婉約綺麗之句,綽乎如步春時女華乎?如貴遊子弟,此特公之緒餘者耳。至於灼見一代之利害,建事揆策,與賈誼、陸贄爭長。沉味幽玄,傳參諸子之精蘊,雄篇大筆,宛然古作者之風,此則精華也。乃若孝友出於天性,行義乎於朋友少年,慨慷論事,嘗有系苔二虜,回幽夏故墟之志。方王氏用事,時公能少貶其說,可立登顯要,獨守正不撓,乃至謫死窮荒,沒齒無怨,是其曠度高懷,萬鍾而弗顧,堅操勁氣,歷九折而不回,中之所存,有過人者,浩然一傳,其殆自見也。
嗚呼,以此為文,茲其所以名世者耶,豈非吾鄉百世之師乎?孟子論夷惠清和,而稱其為百世之師,他日文謂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與不恭君子不由者何耶?蓋取之清和,此其源本也。隘不恭則緒餘末流之弊耳。是以君子由其清和不由其隘不恭也。夫公之文,既已著於天下矣,余小子其敢以簡陋贅言獨念公一鄉之望,恐嚮慕者昧於所求,序而論之,使知公之名世,乃在此而在此而不在彼也。
公名觀,少游其字,一字太虛,高郵人,淮海其名集雲。嘉靖己亥九月秋九月望日書於鄂之石鏡亭。

作者簡介

秦觀秦觀

秦觀(1049——1100),字太虛,後改字少游別號邗溝居士、淮海居士,揚州高郵人。在弟兄中排行第七,故人們稱他為秦七。他受知於蘇軾,為“蘇門四學士”及“蘇門六君子”之一。高郵軍(今江蘇高郵)人。三十歲時,與蘇軾結交。蘇軾對其詩文十分讚賞,並把他的詩介紹給王安石,王安石也十分喜愛。元豐八年進士及第,授蔡州教授。元豐三年(1088),以蘇軾之薦,應“賢良方正,能直言報諫”科,向皇帝進獻策論三十篇。後為太學博士秘書省正字、兼國史院編修。紹聖元年(1094),復行新法,貶斥舊黨,秦觀也被作為黨人調任杭州通判。尚未抵任,又以“增損”《神宗實錄》的罪名,貶監處州酒稅。罷職,郴徙州,編管橫州。又徙雷州。元符三年(1100),哲宗去世,徽宗繼位,對舊黨一度採取寬大態度。秦觀於此年北返,至藤州病逝,享年五十二歲。但徽宗不久又嚴厲打擊舊黨,秦觀文集亦於崇寧二年(1130)被禁。

在神宗年間新、舊黨鬥爭很激烈的時候,秦觀還未入仕。哲宗初年舊黨廢除新法時,秦觀在地方上任教官,也沒有捲入這場鬥爭。等到他調到京城任職時,新黨已被驅逐,倒是舊黨內部在互相排擠,而他所擔任的並不是有實權的官。所以,他在新、舊黨之爭實在是個無足輕重的人。但從其文集來看,他對哲宗初期的逐新黨、廢新法採取擁護的態度。如元豐三年所進策論《國論》說:“陛下即位以來,圖任元老,眷禮名儒,屏棄奸臣,投竄刻吏,所以照臨海內甚盛。罷青苗之使,廢市易之司,削保甲之條,刊免役之令,至於摘山、煮海、冶鑄之事,他日吏緣以為奸者,臨遣信臣,更定其法,所以加惠元元甚厚。”表面上似在讚美哲宗,實際上是讚美太皇太后及大臣們的復舊。而且,當時有人對這些做法有點非議,認為哲宗是神宗的兒子,不該這么快就把父親的措施改掉。秦觀在這篇論文裡,一方面論證這種改變是正確的,一方面又建議哲宗向天下人說明神宗晚年已經有意於這樣做了,現在的這些措施,其實也正體現了神宗的意圖。倘若哲宗相信了秦觀的話,其後自不可能再推行新法。因此,新黨把他視為政敵,也是事出有因的。至於他的“增損”《神宗實錄》,當時只刪去了一些不利於舊黨而有利於新黨的記載,增加一些與此相反的內容。但儘管如此,秦觀基本上是個文學家而非政治家。他的文集中值得重視的是詩歌和文學性的散文。

作品評析

秦觀創作大致可分為前、中、後三個時期。前期從熙寧二年(1069)作《浮山賦》始,至元豐八年(1085)止,期間除了兩度漫遊、三次應舉外,基本上是在家讀書,有時還參加輕微的田間勞動。兩度漫遊:一是熙寧九年與友人同游湯泉,得詩三十首、賦一篇;二是元豐二年從蘇軾遊歷八個月,酬唱百篇。三次應舉分別在元豐元年、五年和八年。前兩次均未考中,但有詩反映了落第心情,記錄了往返京師的足跡。這一時期的紀游之作占壓倒多數,是他創作上的發軔期。中期是從元豐八年考中進士始至紹聖元年(1094)止,其間經歷了整個元時期。在元五年(1090)五月以前,詩人在蔡州教授任上,以後被薦為太學博士、秘書省校對黃本書籍、秘書省正字、國史院編修。在京四年,詩人政治上曾兩次遭到打擊:一是元三年蘇軾以賢良方正薦之於朝,未幾被斥回蔡州;一是元六年由校對黃本書籍遷為正字,因受洛黨彈劾而罷。這兩次政治上的打擊,詩人並未直接發之於吟詠,僅在某些詩篇中作了一些曲折的反映。這一時期的作品數量多,內容也較複雜,同前期相比,除模山范水之作外增加了對政治的關心,是他創作上的發展期。

從紹聖元年(1094)三月被放出京城至元符三年(1100)八月在藤州去世是後期。這時期由於詩人身處放逐之中,一方面有使者承風望,嚴加監督,創作上沒有自由;另一方面是住地不斷遷徙,即使有所創作,也容易失散,所以今僅存詩五十七首。然而,儘管流傳下來的作品不多,但無論在抒情的深度上和技巧上,都遠遠超過前兩個時期,因此說這是他創作上的成熟期。秦觀詩所涉及到的內容較廣。在居住農村時,他寫了不少田園詩和閒適詩。當時他的家境並不十分富裕,因此年輕時他曾從事過一定的田間勞動,寫出了春耕秋收的艱辛生活,反映了官吏催租、農民困苦的現實。由於家中以農業收入為生活來源之一,他在詩中對農事表現出應有的關心。但有時則安閒恬知,自得其樂;有時還有一些閒愁閒悶,感傷頹放。

在漫遊歷陽、會稽以及揚州等地時,秦觀寫了大量的紀游詩。其中有不少作品如《和孫莘老游龍洞》、《次韻子瞻贈金山寶覺大師》等,從不同角度攝下了大自然美好的丰姿,表達了詩人愉悅的心情。而有些作品如《次韻參軍莘老》則表現了詩人在大自然威力而前的軟弱無力。值得一提的是七絕詩《■上感懷》,詩中以凝練和含蓄的手法,寄託了對往日的懷念、表達了對蘇軾冤獄的深切同情。青年時代的秦觀,理想高遠,慷慨豪雋,立志獻身疆場,報效祖國。因此在他詩作中有許多這方面的作品。如元豐初,當史稱忠義之臣的曾孝序調守邊防之際,秦觀作詩相贈,表示“丹青儻不渝,與子同裳衣”(《送曾逢原》);元初,他剛入仕途,就在詩中發表對邊防和外交的看法:“蝮蛇初螫手,壯士斷其腕。豈不悲毀傷。所恤在軀幹。西羌沙鹵地,置戍或煩漢。雞肋不足去,阿瞞妙思算。”(《和邢敦夫秋懷十首》之五)元八年,蔣之奇由戶部侍郎出知熙州,他在《送蔣穎叔師熙河二首》中寫道:“瀚海一空何足道,為來黃閣坐調元”(其一),“要須盡取熙河地,打鼓梁州看上元。”詩中充滿了鼓舞鬥志收復失地的熱烈感情。這類詩作中他的愛國思想作為一種道德傳統,至今仍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在秦觀的思想中,有積極進取的一面,也有消極頹廢的一面。當他準備應舉以及仕途順利時,情緒較為昂揚;而一旦遇上挫折,就變得悲觀失望。特別是在政治上遭受打擊之後,對現實尤為不滿,對前途更喪失信心。如《自警》詩寫道:“莫嫌天地少含弘,自是人生多褊窄。爭名竟利走如狂,復被利名生怨隙。”“從此俗態兩相忘,笑指青山歸來得。”似乎看破紅塵,超脫一切,而他逃避現實的辦法是藉助佛老,遁入虛無。如詩人在五十歲生日那天作的《反初》詩回顧自己的一生寫道:“■發陽之阿,■太和精。心將虛無合,身與元氣並。陟降三境中,高真相送迎。”正顯示了他的思想歸宿。

秦觀詩的藝術風格多種多樣,豐富多彩。從其詩風發展過程來看,其前期主要風格是“清新嫵麗”(王安石《答蘇子瞻薦秦觀書》)。例如《納涼》詩、《還自廣陵》四首以及越中所寫的一組紀游詩;以自然清麗的語言,寫閒雅恬適的情致,讀後令人產生心曠神怡的美感。而他的《荷花》一首,不僅描寫了雨後荷花的娟淨,而且藉以抒懷人之思,寓不遇之感。從荷花寫到美人,因為二者都具有美艷的特質,因此自然貼切;再從美人寄寓詩人身世之悲,則花又符合美人芳草的比興傳統。全詩語言婉麗,意致淡遠。

秦觀後期作品由清新嫵麗漸趨嚴旭高古,這不僅和他的生活際遇密切相關,也是和詩人藝術經驗的日益成熟分不開的。如《海康書事》其二:“卜居近流水,小巢依岑。終日數椽間,但聞鳥遺音。爐香入幽夢,海月明孤斟鷦鷯一枝足,所恨非故林。”雖也寫景抒情,但少雕織做作。在工整凝鍊的詩句中,反映了一個逐客的孤寂情懷。

秦觀詩在寫景狀物方面表現出特殊的才能。如他寫傲慢僧人:“坐客一語不入意,目如明星視飛鳥。”(《送僧之保寧》)寫衰老的道士:“背因書字曲,發為注經華。”(《送陳太徹道錄》)都很準確、鮮明地抓住人物各自的個性特徵。有時他能藉助客觀景物把感情寫得細緻入微:“兒輩未來鉤箔塵,長春花上雨如絲。”(《與國院獨坐時兒子湛就試未出》)“風定小軒無落葉,青蟲相對吐秋絲。”(《秋日三首》之二)有時他能抓住一剎那的動作寫出無限詩意:“天寒水鳥自相依,十百為群戲落暉。過盡行人都不起,忽聞冰響一齊飛。”(《還自廣陵》其四)“霜落邗溝積水清,寒星無數傍船明。菰蒲深處疑無地,忽有人家笑語聲。”所以,蘇軾稱讚他說:“少游下筆精悍,心頭默識而口不能傳者,能以筆傳之。”當然,秦觀詩有時也逃不脫宋人寫詩用典過多的毛病,如五言排律《次韻莘志》、《正仲左丞生日》等都用了很多典故。而《進南效慶成詩》、《次韻蔣穎叔南郊祭告上清儲祥宮詩》則幾乎句句用典,字字有來歷。

秦觀的散文也有很高的成就。他擅長各種文體,依《淮海集》原來的分類,計有進策、進論、論、傳、傳說、表、啟、簡、文、疏、志銘、贊、跋、狀、書、記、序、雜文等十八種,就其內容而言,其中以政論、哲理散文、遊記以及部分小品更為出色。

秦觀的政論寫得很活,深受蘇軾影響,尤其注意聯繫當時的社會觀實,較少作書生之空談,因此深得前人讚許。近人林紓在《選譯淮海集序》中曾說:“實則學東坡之似者,無若少游”,而“策論,則與東坡同一軌轍”。他和蘇軾都看到了北宋經歷了王安石變法之後舊黨重新執政的一些弊端,因而通過策論提出自己的政見,以期補苴罅漏,鞏固宋王朝的統治。他的策論是認真研究了歷史經驗,觀察了社會現實,從政治、經濟、軍事乃至人材等各個方面,提出了一整套的政治見解。其中涉及政治、經濟方面的主要有《國論》、《主術》、《治勢》上下篇和《法律》上下篇等;《涉及軍事防備方面的有《將師》、《謀主》、《奇兵》、《兵法》、《邊防》諸策;而在《任臣》、《人材》等篇中則對用人問題發表了議論。這些策論,都是優美的政論文,不僅文筆犀利,說理透徹,引古證今,富有說服力與感染力,而且結構嚴密,章法井然。

如《主術》篇,作者首先揭示人主之術主要在於能任政事之民議論之臣,這是全篇的主腦。然後,從用人的角度著眼,說明人有智愚不肖,“人主以一身之思慮,一耳目之聰明”,進退百官,不可能不亂。那么怎么辦呢?於是他又拉回本題,說明必須依靠政事之臣作為股肱,議論之臣作為耳目。至此說似說完,忽又宕開一筆,從反而加以論證:一方面舉出漢成帝寵信王鳳、唐明皇專任李林甫為例,說明單用政事之臣的弊端;另一方面又舉漢武帝重用嚴助、朱買臣等,唐德宗重用李齊運、裴延齡等為例,揭示單用議論之臣的害處。使人感到殷鑑不遠,心悅誠服。至此,作者便從正面作出結論,指出本朝的仁宗,既能使“政事之臣得以舉其職”,又能使“議論之臣得以行其言”,故“兩者之勢適平”。最後點出全篇的宗旨“原鑒漢唐之弊,專取法於仁祖”。全篇起承轉合,起伏跌宕,縱橫捭闔,層層深入,在古代政論文中,實為罕見。

《淮海集》中還有一部分哲理散文。這類散文中多有佛老思想,但在形式上不拘一格,有的是傳、論、說,實際上屬於論文一咱;有的是疏、銘、祝文和行狀,乃是一種宗教性的套用文。在這些散文中,都含有不同程度的哲理,對禪宗思想與老莊學說作了一定的闡發。文章典雅,或駢或散,中多典實,呈現出一種濃郁的宗教氣氛。如《高郵長老開堂疏》寫道:捧頭取證,尤為瓦解冰消;唱下承當,未免龍頭蛇尾。況乃不快漆桶,無孔鐵釒追,徒認影以迷頭,但抱藏而叫屈。”駢四麗六,對仗工穩,且句句用事,多采自佛學經典。

值得注意的是秦觀並非單純地傾向佛家或道家。而是以儒家思想的基礎,旁搜遠紹,廣泛地吸收了佛家與道家學說,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世界觀。他那整整占了一卷篇幅的長篇論文《浩氣傳》便是這方面的代表作。此外,還有《變化論》、《君子終日乾乾說》、《心說》、《愈紫芝字序》、《魏景傳》、等篇目。這部分論文從孟子的“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出發,融合了《莊子》、《列子》、《抱朴子》、《黃帝內經》,由儒及道,縱橫捭闔,反覆論證,表現出精深的哲理思辨。

秦觀的遊記、傳記和各類小品也寫得十分出色。如《游湯泉記》篇幅較長,寫沿途風景,抒曠遠情懷,夾敘夾議,情景雙繪,引人入勝。《龍井題各記》寫他元豐二年中秋後一日去訪辯才法師,全文不足二百字,卻把西湖至龍井一段路上的夜景,描繪得靜謐幽絕,充滿詩意。他的《書輞川圖後》,本是一種題跋,卻寫得情趣盎然,帶有遊記的特點,恍如一幅神遊圖。元三年,他舉賢良方正不中,回到蔡州後與失意歸來的邊將高元悔相從於城東古寺。在他所寫的《高元悔跋尾》中,把兩人滿腹牢愁、狂放不羈的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二人)日飲無何,絕口不掛時事。余酒酣悲歌,聲震林木。無悔目熟視,發上沖完冠。人多怪之,餘二人者自若也。”這在一般跋中是不易做到的。他的《眇倡傳》、《二侯說》都是小品,寓深刻的哲理於生動的形象,讀後發人深思。長篇《清和先生傳》,以豐富的典實,曲折隱晦的筆法,將酒擬人,為酒立傳,構思新穎,頗似韓愈的《毛穎傳》。還有《遺瘧鬼文》,以形象的手法描寫瘧疾的症狀,與韓愈的《送窮文》異曲同工。他的書簡寫日常瑣事,溝通友朋之情,簡古凝鍊,如晉宋人語。因此林紓稱讚說:“多言俗事而不偏不俗,由胸次高尚耳。”總之,秦觀的散文確實具有很高的成就,在北宋文壇上應該占有一席地位。

作品賞析

誰遞孤蓬一葉風,酒痕月色兩匆匆。
只今我已無腸斷,何日君曾有夢同。
咫尺高樓黯燈火,尋常流水帶離宮。
遙知舊圃薔薇落,人近天涯又數重。

作品評價

《淮海集》中還有部分哲理散文。這類散文中多有佛老思想,但在形式上不拘一格,有的是傳、論、說,實際上屬於論文一咱;有的是疏、銘、祝文和行狀,乃是一種宗教性的套用文。在這些散文中,都含有不同程度的哲理,對禪宗思想與老莊學說作了一定的闡發。文章典雅,或駢或散,中多典實,呈現出一種濃郁的宗教氣氛。如《高郵長老開堂疏》寫道:捧頭取證,尤為瓦解冰消;唱下承當,未免龍頭蛇尾。況乃不快漆桶,無孔鐵追,徒認影以迷頭,但抱藏而叫屈。”駢四麗六,對仗工穩,且句句用事,多采自佛學經典。

作品現實意義

詩作中秦觀的愛國思想作為一種道德傳統,至今仍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