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基,我的愛》

《法蘭基,我的愛》

9歲的男孩弗蘭基(傑克·麥克艾爾霍 飾)自從記事兒時起就隨著他的單親媽媽莉茲(艾米莉·莫迪默 飾)過著逃亡一般的生活,每隔幾個月就得搬家一次,最終,母子二人在蘇格蘭的一座海邊小城落了腳,年幼的弗蘭基並不知道不斷搬家的背後真相:那就是暴虐的爸爸一直在追蹤著媽媽和他的下落。 法蘭基,我的愛的劇照 (3張) 為了保護失聰的弗蘭基不受到家庭暴力的傷害,出於母愛本能的莉茲編造了一個善意的謊言,聲稱弗蘭基的爸爸一直在“阿克拉”號海輪上執行任務,而且每隔幾個星期,弗蘭基都會收到爸爸遠方寄來的一封親筆書信,信上繪聲繪色地描述了他在海外島嶼上的種種歷險經歷,當然,這些信件都是莉茲精心偽造的,但正是這些來信為弗蘭基的童年構築了最大的快樂與滿足。思父心切的弗蘭基時刻留意著“阿克拉”號海輪的行蹤,在他臥室的牆上掛著一張航海地圖,“阿克拉”號所經過的所有港口都被細心的弗蘭基標記了下來。直到有一天弗蘭基興高采烈地告訴媽媽,爸爸的海輪在兩周后會在在小城的港口作一日的停泊,他非常想跟爸爸見上一面,而且爸爸也應該見他一面。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9歲的男孩弗蘭基(傑克·麥克艾爾霍飾)自從記事兒時起就隨著他的單親媽媽莉茲(艾米莉·莫迪默飾)過著逃亡一般的生活,每隔幾個月就得搬家一次,最終,母子二人在蘇格蘭的一座海邊小城落了腳,年幼的弗蘭基並不知道不斷搬家的背後真相:那就是暴虐的爸爸一直在追蹤著媽媽和他的下落。

為了保護失聰的弗蘭基不受到家庭暴力的傷害,出於母愛本能的莉茲編造了一個善意的謊言,聲稱弗蘭基的爸爸一直在“阿克拉”號海輪上執行任務,而且每隔幾個星期,弗蘭基都會收到爸爸遠方寄來的一封親筆書信,信上繪聲繪色地描述了他在海外島嶼上的種種歷險經歷,當然,這些信件都是莉茲精心偽造的,但正是這些來信為弗蘭基的童年構築了最大的快樂與滿足。思父心切的弗蘭基時刻留意著“阿克拉”號海輪的行蹤,在他臥室的牆上掛著一張航海地圖,“阿克拉”號所經過的所有港口都被細心的弗蘭基標記了下來。直到有一天弗蘭基興高采烈地告訴媽媽,爸爸的海輪在兩周后會在在小城的港口作一日的停泊,他非常想跟爸爸見上一面,而且爸爸也應該見他一面。

信中的“阿克拉”號就要真正地駛向面前,一直在為兒子精心搭建父愛港灣的莉茲必須在兩難中做出選擇,要么告訴弗蘭基爸爸暴虐的事實,要么找來一個各方面都適合的陌生男士來裝扮弗蘭基的爸爸一天。為了將這個美麗的謊言進行到底,無奈的莉茲只好懇求一位英俊的陌生男士(傑拉德·巴特勒飾)來裝扮弗蘭基的爸爸,碰巧的是,他正是“阿克拉”號上的船員,而且還居然符合莉茲在信中杜撰的所有謊言標準,堪稱一個天才老爸……

幕後製作

蘇格蘭女導演的第一部劇情長片,才完成劇本就引來美國米拉麥斯的投資興趣。

為孩子盡心營造一個關乎父愛的謊言,努力使他遠離單親家庭的苦惱,母愛的力量的確驚人而又不記成本,但作為單身媽媽的莉茲又將如何填補自己生活的空白呢?生活中婚姻與家庭的矛盾糾織再加上孩子無辜的眼神擊中了導演莎娜·奧爾巴克的淚腺,同時也點燃了她的拍攝熱情。當然,英式的溫馨淚彈自然需要純正的本國配料,在清一色的本土演員的縈繞下,莎娜對於影片的前景有了足夠的期待。

視覺元素在片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如何創建出有效的布景、烘托出恰當的心境和氛圍成為了莎娜界定自身影像風格的第一步,全片色彩與光線的運用深受19世紀末20世紀初風靡於歐洲大陸的新藝術運動中的潮流團體——“格拉斯哥男孩”的視覺風格的啟發,和諧的色彩與輕柔的光線恬淡地塗抹在一起,簡單而自然,而蘇格蘭克萊德海岸邊上的小城格林諾克成為了影片故事發生的背景地,山丘、碼頭與大海,山水合一,彌散著濃濃的鄉愁氣息,宛若一曲悠揚的風笛在耳邊響起。

最初,編劇安德里亞·吉布只想構思一部15分鐘的短片,但在導演和製片人的蠱惑下,安德里亞變得“好大喜功”起來,決心將人性深處的感動加以發揚光大,而且,三人都因曾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捷克影片《柯利亞》(Kolya)的感人情節而唏噓不已,拍一部以孩子為中心的劇情長片頃刻之間就成為了三人心中不可推卸的使命。

如何將15分鐘有效而又合理地拉伸至105分鐘,其中最大的難處就是“弗蘭基”這個角色以及這個角色對於外界的認知、如何與外界進行有效的溝通,當然,將這一角色設定成為“失聰”的殘障兒童,更體現了安德里亞的匠心獨具:“愛是一種心靈的共振,無論是手語還是口語,都是愛的有效表達方式。”在影片的拍攝之初,兩位手語指導被特意請到了片場,對小主演傑克·麥克艾爾霍進行著即時而有效的指導。在這片寂靜的世界中,雖然喪失了聲波的震動,但卻從未缺少過愛的傳遞。

影片賞析

寂靜世界的美麗謊言

法蘭基 我的愛法蘭基 我的愛

紙張的味道,從影像里飄來,像是鋪陳了很久的暗香,而文字就像穿梭於這暗香中的靈氣,有種被夢魅附體的渾然。電影[法蘭基,我的愛](DearFrankie)像是紙張上涓涓流淌的文字,悠思順著它隨意灑漫開去,讓一種沉酣的香味慢慢彌散開來。深呼吸,你深深呼吸,眼睛看這些藏著謊言的美麗文字,不生不滅不淨不詬,你就可以一葦度過;囂擾的車聲、市聲,都被推到了影像細雨青塵般的絮語深處,我獨享,這長街寂寂。

2004年的坎城,一種注視單元有這樣一部影片,放棄了矯情虛偽的說教,筆觸所及,儘是親情悠悠。它的色彩與光線,汲取了格拉斯哥天空的陰冷與蕭瑟,卻呈現出暖暖的浮光,為我們的世界吞吐溫情。影片走的是蘇格蘭溫情通俗劇的路線,一路從紐約崔貝克影展、坎城影展到愛丁堡,最終在蒙特婁捧得大獎,和蘇格蘭電影[舞動人生](BillyElliot)一樣,它們都讓我在冬日感覺到了最多的明媚,倏忽地,臉上浮現出樂不思蜀的笑容。

影片在筆端觸及硬物的磨沙聲中開始,法蘭基和母親、外婆開始了一段新的旅途。聽著鋼琴聲如水如泉的琮錚,生活在音律高潮與低回中滾動、流淌。他,法蘭基是一個幼年失聰的男孩,嘴角一撇,笑容泄漏了倔強。一個失去聽覺的少年,總會讓人想起這些辭彙,悲哀的、憂心忡忡和認命的,這和放棄生命的憂鬱症患者沒什麼兩樣。然而在法蘭基身上,寄棲在身體裡的往昔聲音,會時不時躍到臉上,讓失真和模糊的世界清晰而明朗。都說失聰日久,人的表達越來越荒蕪,然他的野草地似乎已修葺一新,眼睛裡閃爍的是奪目的靈光。

法蘭基不只是失聰,他生活在一個單親家庭里,時常遷移,為了躲避某種“滋擾”。在我看來,小法蘭基的生活就像一棟年久失修的老房子,有著油漆斑駁的窗欞和白蟻悄悄蛀空的柱子。而他卻保留著一味恬靜,將寄語與思緒都埋藏於心靈深處,或是寄給遠方一個從未謀面的“父親”,維持著一種若有若無的聯繫。一天,他獲悉“父親”的阿克拉號船(ACCRA)會在小鎮格林諾克的碼頭靠岸,於是,沉寂的內心開始期盼那份未曾觸碰到的父愛,往日的瞬間連篇累牘地串成另外一個瞬間,似乎有個熟悉的陌生人在遙遠而遼闊的地方望來。他很快又寫了一封信,盼望“父親”能否下船來看看他。

然而,法蘭基並不知曉的,是母親編織的一個美麗謊言,那個船員“父親”其實並不存在,她一直通過一個中轉信箱扮演父親的角色,為空蕩蕩的長藤掛上一串串琳琅滿目的鈴鐺,藉此驅趕兒子的天地間那說不盡的失落。原諒母親的這種欺騙,凡是出於愛的急切都是可以原諒的。而這艘傳說中的阿克拉號的造訪是讓她始料未及的,母親流浪在街頭上,在很冷的夜裡等天亮,只為尋找一個“父親”的替代品。回到人流里,看到了那個理想的他。“父親”悄然在船即將起航的末梢趕上了兒子的足球課,給小法蘭基一個不小不大的驚喜。就像清晨的宣紙上洇開的一小片喜悅漬痕,無聲無息的,孩子寂寞世界瞬間被這種漬痕充實,從漠視到相擁而抱的喜悅,這不只是母親和“父親”之間金錢交易的結果,更多是出於一位善良的駐足者對這個家庭的同情、憐憫,抑或是希望。

他們一起度過了美妙的一天,第一次可以仰望父親的法蘭基,在點餐的本子上得意地寫下“他是我爸爸”,在海邊打著水漂,在海灘上奔跑,在海洋館觀看海馬……戀戀不捨的法蘭基懇求母親能讓他與“父親”再度一天,祈求一個屬於整個家庭的溫馨時刻的到來。所有的夢寐以求在下面的一天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滿足;法蘭基的“詭計”也得逞了,他讓“父親”邀母親在舞會中共舞一曲,不知不覺中母親對這個陌生人,從戒備、警惕開始走向信任和好感。然而,曲終人散,氤氳於其中的溫情遲遲不能散去,法蘭基用含混的聲音問道,“你還回來嗎?”“父親”的回答有些無奈和不知所措。就這樣,此時彼此之間的生命似乎已經停頓了,在拉鉤當中兩人的情感似乎得到了延續,或許,在這停頓與延續之中生命才是永恆的吧。

法蘭基仰望他的去影,眼裡撲朔迷離。他將在哪裡與一個陌生人擦肩而過,而後將一個溫暖人心的笑容惦念一生?

影片在結尾交待了法蘭基真實父親的身份,原來法蘭基的失聰也是源於他的暴力,於是,母親與孩子不得不選擇逃離。我們看到,那個臥在病床上、即將離開人世的男人,遠沒有假父親的親切與優雅,他依然粗暴的語言、強制的音量,像裂開的鋼絲在對脆弱的神經施以鞭刑。真實父親去世了,其實孩子在舞會時就已然得知了真相,但他卻用自己的天真維持了母親的美麗謊言,他依然給那個熟悉的陌生男人寫信,署名已將“你的兒子”換為“你的朋友,法蘭基”。

《法蘭基,我的愛》有英國式獨有的溫情,蘇格蘭慵懶的口音以及抽掉暖色調的鏡頭更讓影片彰顯其獨到的審美觸角,尤其在處理母子感情戲的過程中,導演莎娜奧爾巴克(ShonaAuerbach)用細膩而恬淡的視角再現人類世界最真摯的情感,像是招呼萍水相逢的路人,熱忱而又不刻意煽情。父子兩人在海灘邊奔跑追逐嬉戲的場景是導演的神來之筆,濺起的浪花透著分恣意與逍遙,他們一起呼吸著冷冽的空氣,心中卻充滿了溫暖。影片結尾,兒子和母親相依坐在海邊碼頭,在空疏素淡中味盡恆常的寂靜,似乎在對遙遠的天穹說:我愛你,再見。

主演簡介

艾米莉·莫迪默 Emily Mortimer

女, 生於1971年 12月1日 ,英國倫敦

星座: 射手座

艾米莉·莫迪默艾米莉·莫迪默

1996年,艾米莉·莫迪默在驚悚片《黑夜幽靈》中扮演瓦爾·基爾默的妻子,貢獻片中唯一一抹亮眼的女性色彩,之後得到愛爾蘭浪漫愛情片《The Last of the High Kings》中更加重要的角色,扮演傑瑞德·萊托得不到的夢中女孩,1997年則通過《聖徒》中再次和瓦爾·基爾默合作。

NBC製作的《諾亞方舟》中以斯帖王后的角色將艾米莉·莫迪默介紹給了更多的觀眾。此外1999年她還出演了後來成為經典的愛情片《諾丁山》以及一部英國獨立影片《Killing Joe》。接拍了恐怖片《驚聲尖叫3》。2003年和布魯斯·威利斯合作的《還我童真》(Disney's The Kid)再次讓人們看到了英倫美女的迷人魅力。此外這段時期她還出現在了吳宇森的《風語者》當中。2002年,艾米莉·莫迪默同塞繆爾·傑克遜合作《51號公式》,公式化的動作片沒能帶來驚喜,此後是喜劇小品《美麗與動人》以及發生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殖民地時期的《字典情人》。2003年,莫迪默在黑色喜劇片《兩個兄弟一個新娘》(A Foreign Affair)中扮演給來到俄國的兩兄弟作翻譯的電視女記者,表演清新貼切,流利的俄文水平也是她出演這個角色的必備。同年帶有色情色彩的驚悚片《少年亞當》中,莫迪默扮演了伊萬·麥克格雷格的死去的前女友。2004年為來自日本的卡通片《哈爾的移動城堡》配音之後,莫迪默主演影片《法蘭基,我的愛》。2005年,伍迪·艾倫再次呈現巔峰創作狀態帶來《賽末點》一片。2006年,莫迪默出演了新版《粉紅豹》並且和盧夫斯·塞維爾攜手出現在《巴黎我愛你》之先人祠(Père-Lachaise)部分當中,後者的導演也正是和莫迪默合作過《驚聲尖叫3》的韋斯·克雷文。

傑拉德·巴特勒 Gerard Butler

男, 生於1969年 11月13日 ,蘇格蘭格拉斯高

星座: 天蠍座

傑拉德·巴特勒傑拉德·巴特勒

初登銀幕是在1997年的《布朗夫人》中扮演比利·康納利的弟弟。在007電影《明日帝國》(1997),以及拉塞爾·穆卡希望的電影《魔繭復活》(1998)中扮演小角色,直到在《神鬼戰神》(2001)中以扮演匈奴王實現了自己的首次突破。接下來他在《火焰末日》(2002)中扮演Creedy,在《古墓麗影2》(2003)中為安吉麗娜·朱莉配戲。而他在Michael Crichton的小說改編電影《時間線》(2003)中的角色Andre Marek不只吸引了影迷,同時也吸引了製片人的目光。在影片中,他扮演的考古學家和一隊學生一起被送回到了從前去營救一個同事。2004年他出現在韋伯的音樂劇《歌劇魅影》中扮演那個著名的角色“魅影”,一舉贏得了國際性的知名度。此外他還參與了影片《法蘭基,我的愛》(2004),《人生的賽事》(2005)以及《格倫德爾與戰狼》(2005)。

2006年他出現在了華納的作品《300勇士》。之後他又陸續出演了《附註:我愛你》、蓋·里奇的《搖滾幫》、《守法公民》、《醜陋事實》、《天地逃生》等類型各異的影片。2010年新作有《馴龍高手》、《賞金獵手》,還在拉爾夫·費恩斯的導演新片《科里奧蘭納斯》中扮演男二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