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含煙·隋堤柳》

《柳含煙·隋堤柳》是晚唐五代詞人毛文錫的詞作。此詞上片二十二字,寫隋煬帝錦帆龍舟下汴河之情狀;下片二十三字,寫隋煬帝荒淫亡國。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柳含煙·隋堤柳

【創作年代】晚唐五代

【作者姓名】毛文錫

【文學體裁】詞

【作品出處】《全唐詩》

作品原文

柳含煙隋堤柳,汴河旁,夾岸綠陰千里。龍舟鳳舸木蘭香,錦帆張。因夢江南春景好,一路流蘇羽葆。笙歌未盡起橫流,鎖春愁。

作品注釋

⑴隋堤——隋煬帝時開通濟渠,沿渠築堤,後人稱“隋堤”。見韋莊《河傳·何處》中注。

⑵汴河——又稱“汴水”、“汴渠”,河道屢變,隋以後,在河南商丘縣南,向東南流,入安徽省境,經宿縣、靈壁、泗縣入淮河。隋煬帝往江都,經此河。今已廢。

⑶龍舟二句——龍舟鳳舸散發著木蘭的芳香,鮮艷的彩帆乘風前進。龍舟:船飾為龍狀。《穆天子傳》“天子乘龍舟鳥舟,浮於大沼。”鳳舸(gě格上聲):飾為鳳凰形的大船。木蘭:樹名,指舟以木蘭樹製成,故香。

⑷因夢二句——傳說隋煬帝夢遊江南,於是決定泛舟去江都看瓊花。流蘇:絲縷下垂的裝飾物,用於車馬、帳幕等物上。《後漢書·輿服志上》:“大行載車,其飾如金根車..垂五采析羽流蘇。”王維扶南曲歌詞》:“翠羽流蘇帳。”羽葆:儀仗中的華蓋,用鳥羽連綴製成。《資治通鑑·隋紀四》煬帝“又發淮南民十餘萬開邗溝,自山陽(今淮安)至楊子(今儀征)入江,渠廣四十步,渠旁皆築御道,樹以柳,自長安至江都(今揚州),置離宮四十餘所。庚申,遣黃門侍郎王弘等往江南造龍舟及雜船數萬艘。”又“上行幸江都,發顯仁宮,王弘遣龍舟奉迎。乙巳,上御小朱航,自漕渠出洛口。龍舟四重,高四十五尺,長二百丈,上重正殿、內殿、東西朝堂,中二重有百二十房,皆飾以金玉,下重內侍處之。皇后乘翔螭舟,制度差小,而裝飾無異。別有浮景九艘,三重,皆水殿也。又有漾彩、朱鳥、蒼螭、白虎、玄武、飛羽、青鳧、陵波、五樓、道場、玄壇、板■、黃篾數千艘,後宮、諸王、公主、百官、僧、尼、道士、蕃客乘之,及載內外百司供奉之物。共用挽船士八萬餘人,其挽漾彩以上者九千餘人,謂之殿腳,皆以錦彩為袍,又有平乘、青龍、艨艟、艚■、八櫂、艇舸等數千艘,並十二衛兵乘之,並載兵器帳幕,兵士自引,不給夫。舳艫相接二百餘里,照耀川陸,騎兵翊兩岸而行,旌旗蔽野。所過州縣,五百里內皆令獻食,多者一州至百輿,極水陸珍奇:後宮厭飫,將發之際,多棄埋之。”以上是隋煬帝游江南的情況,可見其窮奢極欲到何等地步!。

⑸笙歌二句——意思是歡樂的音樂聲未完,大亂就降臨了,落得家破國亡的慘局。笙歌:泛指音樂,這裡指歡樂的場面。橫流:水不順道而流,這裡暗喻天下大亂。

作品評析

這首詞借詠柳諷刺了隋煬帝的荒淫。上片寫隋煬帝錦帆龍舟下汴河,極盡鋪張。下片寫其荒淫誤國,“笙歌”句饒有韻味,將由繁盛轉為破亡的歷史教訓,一筆端出,頗有社會意義。

作者簡介

毛文錫,唐末五代詞人。字平珪,高陽(今屬河北人),一作南陽(今屬河南)人。年十四,登進士第。已而入蜀,從王建,官翰林學士承旨,進文思殿大學士,拜司徒,蜀亡,隨王衍降唐。未幾,復事孟氏,與歐陽炯等五人以小詞為孟昶所賞。《花間集》稱毛司徒,著有《前蜀紀事》、《茶譜》,詞存三十二首,今有王國維輯《毛司徒詞》一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