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禹貢》

《書·禹貢》

《書·禹貢》是我國古代的一部書籍,是《尚書》中的一篇,是先秦最富於科學性的地理書籍。

《書·禹貢》《書·禹貢》
《禹員》是《尚書》(一作《書經》,簡稱《書》)中的一篇。漢馬融說: “上古有虞氏之書,故曰尚書。”①唐孔穎達說: “尚者,上也,言此上代以來之書,故曰尚;伊。⑧《尚書》是我國現存史書中最古者,繫上古歷史檔案和政史論文的彙編,儒家重要的經典著作之一。《尚書》相傳由孔子所測定,實際上有些篇是後來儒家補充進去的,確貢DBg其一66禹貢》篇者,歷代學者一般設為員賦之法⑦。其說導源於是書“禹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員”。漢孔安國就“任土作員”釋作“禹制九州貢法”①。後之學者諸此大致類此。竊謂員考,功也②,以記禹導山浚川,敷土作員之功。是篇既以浚川——治水為主,而貢賦僅占很小份量(在全文257個短句ll 89字中,直接間接說貢賦者不過57句299字,所占比重都不道五一),如此理解似更為合情順理。

禹員篇作者無考

《書·禹貢》《書·禹貢》
由於內容以大禹治水所貫穿,向來列丁虞夏書巾,以至古來認為是大禹的親筆。然而,從迄未發現任何出土的夏 文字看,我們遠不能相信它是夏代若作;從四千多年前的社會生產力和人類地理知識水平看,夏人進行《禹員》所述幅員廣羨、工程浩大的治水工程,是不可想像的。至若產生於我國人民之中的大禹治水的英雄傳說,其謳濃人定勝天的偉大精神的神話價值,自應另作別論。《禹貢》之成書年代,學界向稱不一,迄無定池晚近有代表性的說法大凡有四:一、辛樹幟的西周說①;二、王成組的春秋孔子說②;三、顧領剛的戰國中期朋,四、〔日]內滕虎次朗的戰國末至漢初說①。其中顧頓剛先生的戰國中期說,學界尊此說者較多。顧先生就本篇內執審慎考證,提出《禹貢》九州說和五服分內外兩部分說所揭示的當時所謂中國的疆場必然要到了戰國的中期即“七雄”各向外方發展之後,才有實際出現的可能,此屬存在決定意識:而從是篇全無公元前300年趙武靈王在西北所辟諾郡的跡象看,它的問世又不可能遲於戰國中期。一言以蔽之,《禹員》的與作年代,當為戰國中期。作者不詳。
《禹員》是《尚書》中的一篇,全文亦僅l189氣固無卷致。歷代注釋家為了行文方便,就該篇條目分明的特點,往往提到禹貢揚州章、徐州章,抑或禹貢導山章、導水章云云。由是,九州中每州條文均可稱章,後面導山、導水、五服,率皆如此。

禹貢內容

《禹貢》的體裁屬於地誌。是篇遲於《山經》,單子《漢書·地理志》,是先秦最富於科學性的地理記載。則t地迎學家文甫英說:“禹員一書,古今地理志之祖者。”①此不無道理。它和《山經》有些地方相象,諸如題材也是托古於夏禹治水的話傳說②;其分區標準,打破當時邦園割據、諸侯林立的局限,而以大一統思想著眼(這自與先秦其它古籍如《春秋》、《左傳》、《國語》以及《詩經》國風等,迥然不同),以名山大川為界等等。不同的是,《禹員》利用了戰國時期發達的地理學知識,超脫了《山經》極原始的地理概念,據棄丁神話成兒專就人類力所可及的平治水土方面來講;擺脫了《山經》確認四方為溝說,而已知惟東方是海,超過了《山經》商西北東方“五方”的極原始樸素的區劃,代之以實際褥多的“九州”的區劃(誠然當時只不過還是一種先進的理想)。因此,我們可以說,產生於春秋末戰國初的《山經》,是少岡地理若作最古的開11I作;產生於成國中期的《禹貢》,運用戰國時期迅速發展的地理學知識,則突破原始的幻想階段,以徵實為目的,尚實地考察,比《山經》又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也可以說,《山經》作者在中園地理學史上率先開了結集的一派,《禹貢》作者則“青出於歡”開了徵實的一派。《禹員》對後世地理學的發展的影響,戒深且距,以至清代學者李振裕說它“白禹治水,至今四千餘午,地理之書無Le數百家, 莫有越《禹貞》之範圍者。”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