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成功之道:向曾國藩學習領導藝術》

內容簡介

以翔實的史料,獨特的視角,深刻的思考,生動的文筆,展現了曾國藩超常的領導術,揭秘了曾國藩成功的之道。《向曾國藩學領導藝術》作者長期在機關工作,諳熟現代領導法則,他將古今領導術融入曾國藩領導術,構成了一幅立體的畫卷,既具古典性又具現代性,具有極強的現實性。

目錄

第一卷
第一章家庭文化育英才(1) 第一章家庭文化育英才(2) 第一章家庭文化育英才(3) 第一章家庭文化育英才(4)
第一章家庭文化育英才(5) 第一章家庭文化育英才(6) 第二章長兄雙肩擔責任(1) 第二章長兄雙肩擔責任(2)
第二章長兄雙肩擔責任(3) 第二章長兄雙肩擔責任(4) 第二章長兄雙肩擔責任(5) 第二章長兄雙肩擔責任(6)
第二章長兄雙肩擔責任(7) 第二章長兄雙肩擔責任(8) 第三章社會環境成卓越(1) 第三章社會環境成卓越(2)
第三章社會環境成卓越(3) 第三章社會環境成卓越(4) 第三章社會環境成卓越(5) 第三章社會環境成卓越(6)
第二部分高尚的道德力
第四章構建人脈網路術(1) 第四章構建人脈網路術(2) 第四章構建人脈網路術(3) 第四章構建人脈網路術(4)
第四章構建人脈網路術(5) 第四章構建人脈網路術(6) 第四章構建人脈網路術(7) 第四章構建人脈網路術(8)
第五章打造處事立身術(1) 第五章打造處事立身術(2) 第五章打造處事立身術(3) 第五章打造處事立身術(4)
第五章打造處事立身術(5) 第五章打造處事立身術(6) 第五章打造處事立身術(7) 第五章打造處事立身術(8)
第六章樹立公眾形象術(1) 第六章樹立公眾形象術(2) 第六章樹立公眾形象術(3) 第六章樹立公眾形象術(4)
第六章樹立公眾形象術(5) 第六章樹立公眾形象術(6) 第六章樹立公眾形象術(7)
第三部分雄厚的思想力
第七章綿厚的思想控制術(1) 第七章綿厚的思想控制術(2) 第七章綿厚的思想控制術(3) 第七章綿厚的思想控制術(4)
第七章綿厚的思想控制術(5) 第七章綿厚的思想控制術(6) 第八章高遠浩大的胸襟術(1) 第八章高遠浩大的胸襟術(2)
第八章高遠浩大的胸襟術(3) 第八章高遠浩大的胸襟術(4) 第八章高遠浩大的胸襟術(5) 第八章高遠浩大的胸襟術(6)
第八章高遠浩大的胸襟術(7) 第九章縝密細緻的踐行術(1) 第九章縝密細緻的踐行術(2) 第九章縝密細緻的踐行術(3)
第九章縝密細緻的踐行術(4) 第九章縝密細緻的踐行術(5) 第九章縝密細緻的踐行術(6) 第十章實用有效的學習術(1)
第十章實用有效的學習術(2) 第十章實用有效的學習術(3) 第十章實用有效的學習術(4) 第十章實用有效的學習術(5)
第四部分卓越的智慧力
第十一章廣泛吸取他人智慧(1) 第十一章廣泛吸取他人智慧(2) 第十一章廣泛吸取他人智慧(3) 第十一章廣泛吸取他人智慧(4)
第十一章廣泛吸取他人智慧(5) 第十二章用人術(上)(1) 第十二章用人術(上)(2) 第十二章用人術(上)(3)
第十二章用人術(上)(4) 第十二章用人術(上)(5) 第十二章用人術(上)(6) 第十二章用人術(上)(7)
第十二章用人術(上)(8) 第十三章用人術(下)(1) 第十三章用人術(下)(2) 第十三章用人術(下)(3)
第十三章用人術(下)(4) 第十三章用人術(下)(5) 第十三章用人術(下)(6) 第十三章用人術(下)(7)
上架公告及充值方法
第五部分圓融的鈍感力
第十四章卓有成效的激勵術(1) 第十四章卓有成效的激勵術(2) 第十四章卓有成效的激勵術(3) 第十四章卓有成效的激勵術(4)
第十四章卓有成效的激勵術(5) 第十五章博弈湘軍指揮權(1) 第十五章博弈湘軍指揮權(2) 第十五章博弈湘軍指揮權(3)
第十五章博弈湘軍指揮權(4) 第十六章呵護湘軍集團安全(1) 第十六章呵護湘軍集團安全(2) 第十六章呵護湘軍集團安全(3)
第十六章呵護湘軍集團安全(4) 第十六章呵護湘軍集團安全(5) 第十七章剛圓交際協調藝術(1) 第十七章剛圓交際協調藝術(2)
第十七章剛圓交際協調藝術(3) 第十七章剛圓交際協調藝術(4) 第十七章剛圓交際協調藝術(5)
第六部分高超的軍事指揮力
第十八章構建先進組織結構(1) 第十八章構建先進組織結構(2) 第十八章構建先進組織結構(3) 第十八章構建先進組織結構(4)
第十九章團隊精神培養術(1) 第十九章團隊精神培養術(2) 第十九章團隊精神培養術(3) 第十九章團隊精神培養術(4)
第十九章團隊精神培養術(5) 第二十章彼消此長的攻防(上)(1) 第二十章彼消此長的攻防(上)(2) 第二十章彼消此長的攻防(上)(3)
第二十章彼消此長的攻防(上)(4) 第二十章彼消此長的攻防(上)(5) 第二十一章彼消此長的攻防(下)(1) 第二十一章彼消此長的攻防(下)(2)
第二十一章彼消此長的攻防(下)(3) 第二十一章彼消此長的攻防(下)(4) 第二十一章彼消此長的攻防(下)(5)
第七部分綿里藏針的外交力
第二十二章探尋弱國外交出路(1) 第二十二章探尋弱國外交出路(2) 第二十二章探尋弱國外交出路(3) 第二十二章探尋弱國外交出路(4)
第二十三章彰顯國家利益核心(1) 第二十三章彰顯國家利益核心(2) 第二十三章彰顯國家利益核心(3) 第二十三章彰顯國家利益核心(4)
第二十三章彰顯國家利益核心(5) 第二十四章謀求自立自強本體(1) 第二十四章謀求自立自強本體(2) 第二十四章謀求自立自強本體(3)
第二十四章謀求自立自強本體(4) 第二十四章謀求自立自強本體(5) 第二十四章謀求自立自強本體(6) 第二十五章把握示弱誠信表征(1)
第二十五章把握示弱誠信表征(2) 第二十五章把握示弱誠信表征(3) 第二十五章把握示弱誠信表征(4) 第二十五章把握示弱誠信表征(5)

試閱

家庭文化育英才(1)

家庭是培育領導者的搖籃。青少年是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時期。人的這一時期,一般是在父母的羽翼下度過,家庭文化、家庭環境、親職教育,特別是年長者的思想、道德、品行、學養,以及“潤物細無聲”的模範帶頭作用,對青少年形成什麼樣的領導力有著舉足輕重的重要作用。可以說,有什麼樣的家庭就會有什麼樣的孩子,或者說,孩子在其成才的長途跋涉中能夠走多遠,能夠做多強,關鍵是家庭。事實證明,一個真正堪稱偉大與優秀、名垂千古的人物的出現,絕非憑空出現,往往是幾代人連續不斷努力的結果。通過幾代人的努力、積累,形成一種積極、向上、健康、深厚的家庭文化。隨著這種文化的不斷累積,終將會有優秀的孩子脫穎而出,實現祖祖輩輩追尋的夢想,閃現出耀眼的光芒,乾出卓越的成就。
曾國藩是東周時期曾參的第70代孫,元明時期,他的祖先居住在衡陽廟山,清朝初年遷居湘鄉荷葉塘——現在的雙峰縣荷葉塘。曾家頗有田產,倡導具有田園詩意的耕讀生活,尊敬知識分子,熱愛讀書,孝順長輩,友愛朋友,幫助孤弱,家庭文化氛圍濃厚。濃厚的文化氛圍,為曾國藩的成長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研究家庭文化、家庭人員對曾國藩的巨大影響,對於探究曾國藩領導藝術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夢蟒而生的神話
善於培養孩子成材的家庭,往往有一些特殊的教育方法。這些特殊的教育方法,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與自豪感,也能夠激發他們的進取心、責任心。夢蟒而生,就是這樣一種特殊的教育方法。
曾國藩,字滌生,少名子城,字伯涵。生於嘉慶十六年,即1811年10月11日,薨於同治十一年,即1872年2月4日。他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軍事家、文學家、外交家,是中國近代工業與教育的開啟者。他的出生,有一個神秘的故事,值得玩味。據《曾國藩年譜》記載:
時竟希公在堂,壽幾七十矣。是夜夢有巨蟒盤鏇空中,鏇繞於宅之左右,已而入室焉,蹲踞良久。公驚而寤,聞曾孫生,適如夢時,大喜曰:“是家之祥,曾氏門閭行將大矣!”
竟希公是曾國藩的曾祖父,這位老人還不到七十歲,當時全家正在等待一個新生命的誕生,而他卻在堂屋裡打瞌睡,或者是似睡非睡,或者是在心裡盤算著什麼。矇矓中的他看見一條巨大的蟒蛇在空中盤鏇,不久進入他家,盤坐了很久。有沒有離開,不得而知,也無法考據了,因為這個時候,竟希公被嚇醒了。醒來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聽到了曾孫誕生的喜訊。他立即把夢中的情景說了出來,並且以興奮的口吻預測說:從此曾家門第要光大了。這就是著名的夢蟒而生的故事。
與夢蟒而生相輔相成的另一件事是一株古藤。據《曾國藩年譜》記載:曾家“宅後舊有古樹為藤所纏,樹已槁而藤日益大,且貌矯若虬龍,枝葉蒼翠,垂蔭一畝,亦世所罕見。”這株古藤曾國藩在世時一直茂盛,直到1872年曾國藩去世,才悄然枯萎。這株古藤,在曾家看來非同一般,它是巨蟒的化身,和竟希公的夢蟒一樣意義非凡。
中國古代有一種特別神秘的生育文化現象。“儒者稱聖人之生,不因人氣,更稟精於天。”(王充《論衡》卷三奇怪篇第十五)意思就是說,聖人的懷孕、誕生,不是男女交合受精的結果,而是秉承了自然之精氣、天地之靈秀,或者就是神的轉化投胎,也就是說女人與植物、動物或者其他的自然物體結合受孕。古人認為,秉受自然精氣而生下的孩子,帶著神的意旨來到人間,承擔著巨大的社會責任,因此,長大後一定很有出息。

家庭文化育英才(2)

古籍記載,很多大人物的出生,都有著一個個具有濃厚神秘色彩的故事。據傳禹母吞食薏苡而生下大禹,卨母吞食燕卵而生下卨,后稷的母親履踐神仙的腳印生下后稷。這是夏商周三代祖先誕生的神秘說法。《史記·高祖本紀》記載:劉邦的母親曾經在一個大澤的斜坡上瞌睡,做了一個夢,夢中與神相遇。當時,雷電交加,天色晦冥,劉邦父親去找妻子,看見一條蛟龍附在劉母身上,不久劉母有了身孕,生下了劉邦。“不因人氣,更稟精於天”的神秘生育文化,在文學作品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再生緣》里虛構的皇甫長華、皇甫少華、蘇映雪等人物形象就是天仙投胎,《紅樓夢》里的賈寶玉竟是含玉而生。
對於這種神秘的生育神話,古代的智者早有批判。東漢王充曾經一針見血指出:“如實論之,虛妄言也。”他在《論衡》卷三中強調:
天人同道,好惡均心。人不好異類,則天亦不與通。人雖生於天,猶蟣虱生於人也。人不好蟣虱,天無故欲生於人。何則?異類殊性,情慾不相得也。天地,夫婦也,天施氣於地以生物。人轉相生,精微為聖,皆因父氣,不更稟取。如更稟者為聖,後稷不聖。如聖人皆當更稟,十二聖不皆然也。黃帝、帝嚳、帝顓頊、帝舜之母,何所受氣?文王、武王、周公、孔子之母,何所感吞?
王充以樸素唯物主義的理論認識,指出中國古代神秘生育文化的荒謬與不真實性。他的基本觀點就是認為任何動物、草木與人不是同類,是不可以相互受精的,指出人的懷孕、出生都是秉受“父氣”,而不是其他的什麼氣。王充距今1700多年,能夠認識到這個水平,是非常進步了。他的認識,雖然還不科學,但也離科學不遠。然而直到清朝,乃至科學日新月異的今天,一些國人還相信“稟精於天”的愚昧思想,又是什麼原因呢?要解開這個謎,只有從生育之外去尋找說法。
“稟精於天”,除了古人對生育現象缺乏科學知識,因此而作出種種假設與猜想,為了這種假設與猜想成立,找一些大人物做例子以證明外,我認為還有兩個因素值得玩味。
一是塗脂抹粉。有些人本來是很平凡、很普通的,比如劉邦開始不過是沛縣的一個村長,不事產業,窮得叮噹響,風雲際會,使他成了西漢的開國皇帝。作為皇帝,沒有一個好的出身是不行的,於是拍馬屁的人給他製造了一個美麗的光環,一個令同時代和後代感到暈眩的光環。很多大人物“稟精於天”的神話大多是這么來的。我們要是真的相信,那就上了大當。
二是教育的需要。為了激勵年輕後代的成長,父輩編織了一個理想的夢境,就像曾國藩曾祖父的夢蟒。曾家世世代代以耕讀傳家,耕是為了維持生活,讀是為了家人知書識禮,有機會就出人頭地。長期以來,曾家極其渴望家族中出人才,渴望子孫後代出秀才、出舉人、出進士。因此當新一代子孫出生後,就要找到一個好的教育方法,一種好的教育手段。夢蟒而生,無疑是一個很好的方法。他寄託了曾家祖祖輩輩對剛剛出生的曾國藩的巨大夢想與希望。這一點我們從竟希公情不自禁的感嘆中可以看出,他所說的“是家之祥,曾氏門閭行將大矣”的興奮之言,表達的就是這種心理。數代以來,曾家的科舉進仕之夢一直綿綿不息。祖父星岡公以少年輟學為大恥;父親曾麟書17次參加科舉考試,到四十三歲才考上秀才;曾國藩7次參加秀才考試,3次參加會試。這說明曾家是很希望子孫中有人能夠在科場中一展才華的。為了實現這個目的,曾家採取一些特殊的教育手段是很有必要的。因此,不論是蟒還是藤,都只不過是一種象徵、一種教育手段而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