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湖遺書》

《慈湖遺書》

《慈湖遺書》是南宋哲學家楊簡著述匯集。”。《遺書》通行本有明嘉靖年間秦鋮刻本、坊間翻刻本,又有《四明叢書》本。《四明》本另有清代馮可鏞輯錄《補偏》1卷,近代學者張壽鏞輯錄《附錄》1卷。

基本信息

《慈湖遺書》

正文

 

1、慈湖遺書

  南宋哲學家楊簡著述匯集。共 18卷,又續集 2卷。1~6卷為雜文及詩,7~16卷為家記即雜錄論經史治道之說,17卷為先訓,18卷為錢時所撰行狀及真德秀跋。另雜文 1卷,孔子間居解 1卷,合為續集。《遺書》《己易》一篇通過解《易》表述了楊簡的主觀唯心主義世界觀,他說:“《易》者己也,非有他也。以《》為書,不以《易》為己,不可也。以《易》為天地之變化,不以《易》為己之變化,不可也。天地我之天地,變化我之變化,非他物也。”《絕四記》通過對孔子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解釋,發揮了主觀唯心主義的認識論。他認為,認識的途徑“不假外求,不由外得,自本自根,自神自明”,人們由於受“意、必、固、我”所蔽,失去“靈明”;只要把“意、必、固、我”加以限制,恢復“靈明”,就可以“與天地同”。《遺書》通行本有明嘉靖年間秦鋮刻本、坊間翻刻本,又有《四明叢書》本。《四明》本另有清代馮可鏞輯錄《補偏》1卷,近代學者張壽鏞輯錄《附錄》1卷。

2、慈湖遺書

〖慈湖遺書〗十八卷。宋楊簡(1141-1225)撰。簡因築室於德潤湖上,故號慈湖,此編遂取以為名。由其門徒編輯而成。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著錄為三卷;《宋史·楊簡傳》載簡凡撰《甲稿》、《乙稿》、《冠記》、《昏記》、《喪禮》、《家記》、《祭記》、《釋菜禮記》、《石魚家記》及《己易啟蔽》諸書,所著甚多。今本自六卷以前為雜文及詩;七卷至十六卷為《家記》,皆是雜錄論經史治道之說,類似於語錄體;十七卷記先訓;十八卷乃是錢時行狀及真德秀跋;又編雜文一卷及孔子閒居解一卷於後,謂之《續集》。與陳振孫所記卷數差別較大,而集中《家記》內各條,又有別標曰“見遺書”者,故《四庫全書總目》疑其先有《遺書》三卷,初本別行,後其諸門徒又蒐集譜編,共成此集,但卻仍然以“遺書”為名。如此,則陳振孫所著錄當為初本《遺書》。楊簡師從陸九淵。是金□學派的集大成者,他繼承並發展了陸氏心學,其思想又稍雜禪理,此編即比較全面地記載或反映了楊簡的全部學術思想。楊簡認為,心是萬事萬物之源的精神實體,在陸九淵的基礎上,又提出“吾心即道,不可更求”的命題,他宣稱天地為“我”之天地,變化為“我”之變化,而非他物,把宇宙變化的總過程說成是主觀的“心”的變化過程。他宣揚“人心自明,人心自靈”的觀點;並提倡無思無慮的蒙昧主義,認為“有知則有意”,“無思無慮是謂道心”。在論學上。楊簡主張應“先讀孔子之書,俟心通德純司可觀子史”,指出“人之大患在乎自滿,而以己為賢,故終其身學無所成”。在政治思想上,楊簡認為當時社會中“治務最急”者有五事,“次急”者有八事,大抵為罷科舉,以恢復鄉舉里選;限民田,以恢復“井田”等,反映了他並不空言論理的學術思想。全書所論,皆不尚於鑿空論道,所述多切實之言,是研究楊簡理學思想、心學一派學術思想體系及宋明理學陸王學派學術思想的基本參考材料。有明刊本,嘉靖四年(1525)刊本,清有《四庫全書》本。
[引用信息]:國學導航-儒家文獻資料彙編http://www.guoxue123.com/new/0002/ljwx/0920.htm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