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大帝》

《康熙大帝》

《康熙大帝》是一部中國大陸古裝電視劇,共50集,由陳家林導演,陳道明、斯琴高娃等人主演。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康熙大帝》

《康熙大帝》《康熙大帝》

影片類型: 電視劇 / 大陸古裝劇
集數:50集 
導演:陳家林
演員表:陳道明斯琴高娃高蘭村薛中銳李建群 茹萍 李楠 陳偉辰
地區:大陸
語言:國語

內容簡介

林鴻自從在1994年投拍了電視連續劇《康熙大帝》,就開創了中國電視劇市場上經久不衰的“康熙熱”.深宮高牆,夜深人靜,大清朝第二代皇帝的妃子董鄂剛剛謝世,順治皇帝依戀在她的畫像前通不欲生,茶飯不思,朝政不理,痛已極。順治皇帝決定立三阿哥玄燁為新皇帝,特命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大臣為輔政大臣。然後毅然棄世離塵,出家了。
在新皇帝登基大典之時,已作了太皇太后的孝莊文特將四輔臣召來訓教,然後命具有特殊身份的宮女——蘇麻喇姑把小皇帝送至登基。幾年過去了,小皇上長大了,索尼為了親近皇上,聽說將要選秀,特將自己的孫女推薦給孝莊文,正中孝莊文之意,她為了鞏固皇權,擴充皇族,在三百多名秀女中還是選中索尼輔臣的孫女作為新皇后。16歲康熙在危急關頭,大智大勇,真真假假,虛虛實實,調兵遣將,巧引鰲拜入殿,用身邊宗室子弟將鰲拜擒獲。班布爾善見風使舵。玄燁大智若愚,巧使班布爾善當眾揭穿鰲拜,並列其罪狀,將鰲拜打入死牢。康熙平息了叛亂,論功行賞。 蘇麻喇姑因婚姻不能如願,剪掉秀髮,了卻塵緣,而伍次友也隱退,浪跡天涯.

主題曲

《康熙大帝》主題曲'金屏風'
詞:張藜 曲:肖白 唱:劉歡
天下的天,城中的城,紅牆黃瓦夢隱的情
情纏著夢,夢纏著情,刀光劍影金屏風
一千把鎖,扣不嚴心上的栓
一萬口氣,吹不滅眼裡的燈
亭廊水榭藏險要,樓台殿閣嵌朦朧
一柱一石含疑惑,皇城紫禁是迷宮
龍生的龍,鳳選的鳳,皇親國戚裙帶子繩
繩繫著命,命繫著繩,唇槍舌劍妙語中
一千條令,煞不住拚死的爭
一萬道旨,方撥正天地的鐘
王朝大印天子掌,傾國大廈百姓撐
載舟覆舟水有義,盛世皇爺擎天的功

相關插曲

康熙大帝片尾曲'千古一愛'
 詞:張藜 曲:肖白 唱:毛阿敏
千古一愛,愛從何來,來自兩小無猜,來自一身潔白
千古一愛,愛從何來,來自脈脈情波,來自耿耿襟懷
千古一愛,心底深埋,惜之惜,啊,哀之哀,啊
那愛字到死也沒說出來
千古一愛,愛從你來,你是那樣咄咄,你是那樣乖乖
千古一愛,愛從你來,你是那樣多姿,你是那樣華彩
千古一愛,如痴如呆,悲之悲,啊,慨之慨,啊
那愛字為啥總也說不出來

評論

電視劇《康熙大帝》情節跌宕起伏,引人入勝,是一部好的電視劇。但白玉有瑕,列舉如下:
細節欠考究。孝莊在乾清宮召見群臣、后妃不避外臣、明珠與慧妃兄妹相稱、魏東亭封親王,都是不合禮法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張廷玉恭維康熙是自三皇五帝以來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張廷玉進士出身,自然讀過《史記·五帝本紀》,雖然《史記·五帝本紀》不是信史,但他也不會信口亂說。細細數來,還有很多。電視劇可以不完全合乎歷史,但作為歷史正劇,應該營造一個儘可能真實的環境。
情節也有不盡合理之處。康熙是一代明君,斷不會容忍索額圖、明珠朋黨勢力坐大,到了晚年才動手剪除(歷史上兩人先後倒於康熙中期);面對三藩之亂,康熙也不會懦弱到要退位、遷都的地步;平定葛爾丹時,孝莊還在干涉朝政,過於喧賓奪主了。
在表演方面,最明顯的不足就是康熙和孝莊語氣誇張,矯揉造作。重大場合字字千鈞,這是優點,例如乾清宮裡闡發“正大光明”的那一場就很精彩。但平常言語,甚至在沒有什麼特殊意義的字詞上也是這樣,就如巨石累卵,有失自然流暢了。
康熙是有德之君,推行仁政,關心民生,對河務、漕運、吏治傾注了很多精力,而劇中將這些一筆帶過,主要突出康熙平鰲拜、平三藩、平台、平葛爾丹的武功,並將康熙塑造成一個為了控制局勢不得不犧牲父子情份、夫妻情份的皇帝,是過於片面的。康熙時代是盛世,而劇中的主要人物康熙、容妃、蘇麻喇姑、索額圖、明珠、胤(示是)、胤(示乃)、周培功、李光地都不得善終,這也是不協調的。
掩卷深思,象《雍正王朝》、《康熙大帝》這樣的歷史正劇是在弘揚什麼、應該弘揚什麼呢?聖明天子、權謀詐術、勾心鬥角、馭下之策,這些都不是法制國家、現代國家需要的。其實,這是一個如何對待歷史、如何對待傳統的問題。李光地本想成為一代鴻儒,但掉到官場的大染缸里難守清白,這可能是劇中最大的悲劇。歷史劇中真正應該弘揚的是先輩身上追求完善人格境界和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力求無負於國家、無負於歷史的精神。
另外還有一點感慨,如果不能有心愛的人陪伴身邊,縱然富有四海,也不會過得開心。

圖書信息

圖書名稱:《康熙大帝》1-4

..

作者:二月河

出版社:河南文藝出版

時間:1999-01

商品描述

書評
康熙大帝愛新覺羅·玄燁(1654--1722),是清代定都北京後的第二位皇帝,是我國封建社會後期一位具有雄才大略和遠見卓識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思想家。他在位61年,建樹頗多,對於當時我國社會經濟文化的恢復和發展,對於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鞏固,都做出了卓越貢獻。這位滿族出身的君主,與歷代著名的漢族帝王相比毫無遜色,是中國古代帝王中屈指可數的佼佼者之一。正確評價康熙,是清史和滿族史研究中的重要課題和有機組成部分。
對康熙的歷史評價,歷來褒貶不一,甚至曾經出現過兩種截然對立的意見:或一概肯定,無止境地溢美;或徹底否定,斥之為封建暴君。上個世紀60年代初,我國史學界開展關於康熙問題的討論,為重新評價康熙奠定了良好基礎。此後,關於康熙的研究不斷深入,有關論著和資料陸續出版,為撰寫康熙傳提供了空前優越的條件。我在寫作中參考了這些最新研究成果,謹向有關作者致謝。
本書系根據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清帝列傳中的拙著《康熙帝》一書改寫而成。寫作原則不變,力圖做到以下三點:
第一,選擇與康熙直接有關的歷史事件,並著重反映康熙在該事件中的思想、活動和作用。康熙朝其他事件從略或從簡;
第二,實事求是,瑕瑜互見。康熙一生功績豐偉,錯誤也不少。其主張有是亦有非,對於這些,努力分辨清楚,如實書寫,不抬,不貶,不誇張,不隱諱;
第三,儘可能總結可供後世借鑑的思想、原則和經驗教訓。
其修改之處有三:
第一,適應廣大讀者需要,力求通俗易懂。將難懂的文言引文改成通俗化的敘述;不便直接譯述的歷史概念等,加白話注釋;少數必須保留的生僻字,加注漢語拼音;
第二,充實反映康熙身世、家事、生活及感情方面的新內容。增加了《新興滿族的傳人》、《親情、愛情和友情》、《晚年生活與情趣》等三章;
第三,其他章節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刪和修改。個別章節改動較大,如:將康熙思想與學術科技成就分開,加以擴充,另立一章。
新書雖有較大改進,但限於水平,仍難免有不當之處,尚祈史學界同仁及廣大讀者朋友不吝賜教。

目錄

前言/1
第一章新興滿族的傳人
一、長白山的優秀子孫/1
二、出生在明清鼎革的非常時期/5
三、繼承滿、漢、蒙三個民族的血統/9
第二章少年皇帝智斗權臣
一、祖母的撫愛和培養/14
二、八歲登基,四大臣輔政/18
三、十四歲躬親大政/27
四、智擒鰲拜,收回大權/32
第三章緩和滿漢民族矛盾,團結漢族士大夫
一、改變民族壓迫政策/38
二、學習漢族傳統文化,尊孔崇儒/41
三、設立南書房/44
四、鴻博開科/47
五、“滿漢一視”/50
第四章平定“三藩”叛亂
一、“三藩”成為治國安邦隱患/53
二、銳意撤藩/58
三、毅然出兵平叛/62
四、提高綠營官兵地位/68
五、剿撫並用/71
六、主攻湖南/74
七、進取川、雲、貴/78
八、全部撤藩,清除積弊/83
第五章統一台灣,開海貿易
一、以撫為主,爭取台灣回歸/86
二、平叛戰爭期間的清、鄭和談/91
三、決策武力進剿,授權施琅專征/96
四、澎湖決戰大捷/101
五、接納鄭克壤/104
六、台灣建制/108
七、展界開海/112
第六章驅逐羅剎,保衛東北邊疆
一、俄軍入侵——東北邊疆之患/115
二、編組“新滿洲”和“布特哈八旗”/116
三、索要逃人根特木兒/119
四、“問俗”與“觀兵”/121
五、永戍黑龍江/125
六、收復雅克薩/130
七、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134

書摘

為了更廣泛地爭取漢族知識分子,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康熙於十七年(1678)正月,決定特開博學鴻儒科,選拔才華出眾之士,開局纂修《明史》。博學鴻儒科是康熙帝總結我國古代科舉制度經驗新創立的特別科目。我國古代科舉制度有一個逐步發展和演變的過程。兩漢時,是薦舉與考試相結合,設有賢良方正、直言敢諫、文學異等諸科,由丞相、列侯,州郡推薦,皇帝親試錄取。隋唐時,科目漸多,其中惟有隋煬帝大業二年(606)設定的進士科最難。它憑文取人,專主章句,50歲考取便算是幸運。到唐玄宗開元十九年(731)又創博學宏詞科。宋代沿用。是在中進士的人中選拔,要求極高,考取更難。南宋末,慶元(今浙江寧波)人王毓麟,中進士後繼續發奮苦讀15年,才成為該博學宏詞科本場惟一的1名被錄取者。因為難考,故此科未得普及推廣。元明清時期,科舉仍以進士科為主,並專以八股文取士。士子為考中舉人、進士,爭取進身正途,只需習熟講章,摹擬墨套即可。這對於熱衷功名利祿的年輕士子固然適宜,但對懷念明朝、拒絕與清廷合作的名節之士則未必合適。所以,康熙帝一方面沿襲常規的科舉舊制,網羅漢族士子;另一方面又通過開博學鴻儒科,敦請名節之士出仕任職。
康熙十五年五月以來,平叛戰爭形勢發生巨大轉機。陝西福建廣東江西等各個戰場相繼獲勝,各路大軍齊集湖南,聚殲逆首吳三桂之勢已成。明朝遺老復辟故國的最後幻想已經破滅。這種形勢對那些“氣節之士”有所觸動,康熙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再次向他們表示朝廷的誠意,於康熙十七年正月宣布特開博學鴻儒科。
博學鴻儒科,又稱博學宏詞科,與唐宋博學宏詞科名稱一致,借用其名以加重此科的地位,但做法卻比較靈活,基本採用兩漢的薦舉與考試相結合的辦法。同時,將宏詞改成鴻儒也有深意,因為“鴻儒”是碩學能文的大儒,本身就是榮譽尊崇的稱謂。根據康熙的諭旨,只要“學行兼優、文詞卓越”者,不論其是否有官職,由在京三品以上及科道官員、地方總督、巡撫、布政使、按察使等薦舉,皇帝親試錄用。各地名流學者,懷才不遇之士,皆在被薦之列。陸續至京150人左右。康熙每月人給俸銀3兩、米3斗,直至試後為止,作為在京複習期間的生活補貼。
康熙十八年(1679)三月一日皇帝在體仁閣欽試內外諸臣薦舉博學鴻儒143人。試題二道:《璇璣玉衡賦》、《省耕詩·五言排律二十韻》。試畢,吏部收卷,翰林院總封,進呈皇帝。次日康熙到霸州(今河北霸縣)閱卷,然後交閱卷官大學士李霹、杜立德、馮博和翰林院掌院學士葉方藹公閱,並商議錄取人選。康熙經過精心考慮,凡屬必取之人,即使作詩出了韻,或用語犯忌,一律曲加通融,不作計較①。浙江蕭山毛奇齡卷中有“天傾於北,豈鍊石之可補”一語,康熙並未深究其政治含意,僅問:相信古代神話女媧補天的事嗎?答:因賦力主鋪張,古籍宜可用。毛被取中②。無錫布衣嚴繩孫,系明朝尚書嚴一鵬之孫,考試時藉口眼病,僅賦一詩。但皇帝平素知道他,特諭閣臣錄取。最後取中一等彭孫通(yu)等20名,二等李來泰等30名,一時名儒秀彥多與其選。
人選的博學鴻儒,從優任用為翰林,根據其現任、候補、已仕、未仕等情況,分別授以侍讀、侍講、編修、檢討等職。命他們與右庶子盧琪等16人一起纂修《明史》。另在與試未中者中,擇年高的布衣處士陝西孫枝蔚等7人,及來京後因年老未參加御試的太原傅山(字青主)、定興杜越,皆授內閣中書。順治帝進關第二年,曾開局纂修《明史》。參與修史的國史院檢討湯斌,主張褒獎明末守節諸臣,受到反對。後因湯斌堅持己見,被清除出國史院。康熙十八年,明朝復辟危險已不復存在。康熙認為,褒獎明末忠臣義士,發揚忠君思想,有利於團結漢族士大夫,鞏固清朝統治,因而通過鴻博科試,將湯斌取為一等,授為翰林院侍講,不久又升為《明史》總裁官、江蘇巡撫等職。
通過鴻博科的薦舉,使清廷掌握了當時名流學者的基本情況。有些學者雖然因故未能參加鴻博科御試,朝廷仍設法聘請參與纂修《明史》。如:當時著名史學家、鴻博被薦人員萬斯同應聘至京,但固辭入館,不署銜、不受俸,僅答應以布衣身分參與修史。因他熟知明朝史事,故史館對他極為倚重和信任,請他複審所有書稿,歷時19年,實際起了總裁作用。說明康熙帝為網羅碩儒遺老,不遺餘力,亦不拘形式。通過博學鴻儒科試及修《明史》,康熙與漢族士大夫,特別是江南士大夫的關係更加密切。據統計,在取中的50人中,江蘇23人,浙江13人,直隸5人,安徽3人,江西2人,陝西、河南、山東、湖北,均各為1人。其中南方各省共42人,占總數849%。有些在順治十八年江南奏銷案中因欠糧被降黜的漢族士大夫,這次又通過博學鴻
儒科被重新起用,如:江蘇長州(即蘇州)人汪琬(wan)、無錫人秦松齡等即是。考取者不僅參與修史,而且其中湯斌、秦松齡、曹禾、朱彝尊、嚴繩孫、王項(xd)齡、潘耒(1ei)等,曾被選任日講起居注官;陸蓁(r6u)、朱彝尊等,先後入值南書房。嚴繩孫擔任日講起居注官後,一改過去高傲態度,夙夜兢兢,盡職盡責,以報聖祖知遇之恩。康熙與這些鴻儒不僅在任時密切交往,離任返鄉後,仍保持友好關係。如汪琬,因修史時與別人意見不一,僅在館60日即告病返鄉,時間雖短,康熙並未忘懷,南巡時特賜御書一軸;同邑尤侗(t6ng),修史3年告歸,康熙南巡至蘇州,主動獻頌詩,康熙大喜,賜御書“鶴棲堂”額,遷侍講,稱之為“老名士”。此外,南巡時,對退休返鄉的朱彝尊、邵遠平等均賜御書額幅。邵遠平,杭州人,因賜額御書“蓬觀”,故自稱“蓬觀子”,以示得意。
五、“滿漢一視”
清入關之初,滿官品級高於漢官,一般高二、三級,甚至四、五級。順治十五年(1658),順治帝曾將滿官品級與漢官劃一。鰲拜擅權時,又將滿官品級重新提高。康熙親政後,逐步採取措施,使滿漢官員的待遇趨於劃一。他認為:滿漢大小官員,職掌相同,品級有異的,應該劃一。於是,先將滿洲官員品級,照順治十五年之例執行;其現在品級,仍準存留,以後補授之時,照此定例補授。隨後,又修成《品級考》,刊刻遵行,將滿漢官員品級及提升手續盡行劃一。
品級待遇是最敏感之點,滿漢官員品級劃一,表明清廷對滿漢官員一視同仁,平等對待,極有利於團結漢族官員為清朝服務。隨著品級、待遇劃一而來的,是其他待遇也逐漸趨於平等。康熙十一年六月,康熙得知禮部漢人尚書龔鼎孳(zi)患病,遂指示翰林院學士傅達禮:滿洲大臣患病,皆遣醫療治。今聞禮部尚書龔鼎孳患病,“朕滿漢一視”,你同近侍侍衛吳海,率御醫如文照,去龔鼎孳家診視。並叮囑御醫:“用心調治”。十七年十二月八日,康熙諭滿洲大學士索額圖、明珠:滿大臣有喪,特遣大臣往賜茶酒。滿漢大臣“俱系一體”,漢大臣有喪,亦應遣大臣前往賜茶酒。自今以後,凡遇漢大臣喪事,命內閣、翰林院滿洲大臣前去賜茶酒。遂命大學士明珠及翰林院掌院學士喇沙里等人,攜茶酒分別往賜兵部尚書王熙及翰林院掌院學士陳廷敬。
康熙對清初強制漢人滿化政策有較大變更,轉而尊重漢俗,順其自然,以促使互相逐漸接近。滿族婦女向來不裹足。從清太宗時起一再嚴禁漢人婦女裹足,防止滿族婦女仿效;康熙二年,曾重申禁令,並加重處罰措施。裹足不利於婦女健康、妨礙生產勞動,予以禁止本無可非議。但因與漢族士大夫習俗不合,競引起他們的不滿。康熙為表示向漢族士大夫讓步,於七年七月特廢除裹足禁令。
不僅如此,還推動滿人學習漢俗。漢族有行鄉飲酒禮的習慣。每年地方縉紳“年高有德”者,以尊賢養老為名,聚會歡宴,共商地方大事——勸善、懲惡、薦舉人才等,實際是鄉紳左右地方政治的一種形式。滿族自入關後,地主經濟迅速發展,滿族縉紳作用已不容忽視。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