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德,不是巴迪》

《巴德,不是巴迪》

《巴德,不是巴迪》巴德是這本書里的男孩的名字。可是別人經常要叫成巴迪。別人叫他巴迪的時候,他就認真地糾正說:“巴德,不是巴迪!”英文就是:“Bud,not Buddy!”可是別人還是經常叫他巴迪,所以他就也經常地要說:“巴德,不是巴迪!”別人有的時候會沒有聽清楚,以為他的名字就是叫“巴德不是巴迪”,所以覺得這個名字真實有一點奇怪。

概述

《巴德,不是巴迪》《巴德,不是巴迪》
本書的名字叫《巴德,不是巴迪》。巴德是這本書里的男孩的名字。可是別人經常要叫成巴迪。別人叫他巴迪的時候,他就認真地糾正說:“巴德,不是巴迪!”英文就是:“Bud,not Buddy!”可是別人還是經常叫他巴迪,所以他就也經常地要說:“巴德,不是巴迪!”別人有的時候會沒有聽清楚,以為他的名字就是叫“巴德不是巴迪”,所以覺得這個名字真實有一點奇怪。
他之所以要這樣糾正,是因為他媽媽告訴他,巴迪是一條狗的名字,而巴德的意思是將要開花的芽。它在等待合適的氣溫和適當的照料。它是一隻愛的小手,在等待著張開,被世人看見。
藍色海報和小石子爸爸呢
可是巴德的媽媽卻在巴德只有6歲的時候就去世了。巴德從此成為孤兒,被這家收養,寄養到那家。一個孤兒,還是一個黑人孩子,他 能真的在這收養中很幸福嗎?否則的話,他後來怎么會走上流浪之途呢?走上流浪之途的最後一家是托德家。托德明明知道他是叫巴德,可是還是要叫他巴迪。叫巴迪不算,還要把鉛筆插到他的鼻孔里。這樣巴德只好出拳了。這樣,托德的媽媽當然一定是狠狠地訓罵巴德,把他趕了出來。
踏上流浪之途的巴德其實也有目標,他要去尋找他的爸爸。他的爸爸是個大提琴手,他在巴德隨身拎著的箱子裡的那張藍色海報上。海報是媽媽或者的時候從外面帶回來的。那一天,帶回海報的媽媽神情激動,不斷地看它,拿起又放下。海報上的爸爸站在一把大提琴的旁邊,相貌英俊,可以好象拉琴已經拉了相當長的時間,精疲力竭了。媽媽帶回海報後不久之後的日子,巴德敲開她的臥室門,發現她死了。海報從此放進了孤兒隨身的箱子裡。箱子裡還有一條毯子,還有很 多的小石子。每塊小石子上分別寫著:“肯特蘭ill.5.10.11”,“斯塔吉斯m.8.30.21”,“弗林特m.8.11.11”。巴德不明白這些字的意思。巴德也只是猜想藍色海報上的大提琴手是自己的爸爸。媽媽說過,等巴德長大了,會把很多的事情講給他聽,可是媽媽死了。很多的事情應該包括藍色海報和小石子,也應該包括爸爸。
藍色海報和小石子在箱子裡,可是爸爸呢?
總能遇上溫暖和劉易斯
一個孩子的路上,一個人的路上,並不會總是遇上兇惡的人和不善良的人,否則路上的故事寫起來就沒有意思,人也難以成長,尋找的目標怎么走到?這個定理對巴德是一樣的,所以他不管是排隊領粥,還是夜路行走,總會突然有人在他身後行走,給了他意外的幫助。
排隊領粥是到上午七點為止。可是他七點一刻才到。七點一刻到就不可以排隊了,因為如果七點一刻也可以排隊的話,那么人家五點就來排隊的人公平嗎?可是有個胖子走過來攥住他脖子說,克拉倫斯,我告訴你不要上廁所,浪費時間,你就是不聽,然後把他拉到自己身邊,拉進了隊伍里。
這是在密執安州的一條公路上,凌晨兩點半的時候。巴德正在路上走,劉易斯的車從他身邊開過。劉易斯可以根本不用停下來的,這個凌晨兩點半在密執安的公路上行走的男孩和他沒有任何關係。可是他把車停下了。他不明白這個男孩怎么了?是從家裡逃出來的嗎?在這深夜和凌晨的路上走著。這個戴著黑帽子的善良男人,多管閒事地把巴德弄到車上,給他吃,給他喝,被他誤認為是個壞人,一直把他帶到家裡,最後又把他送到他爸爸的身邊。
左撇子劉易斯,可以讓我們感受到的,是很多人的生命里,都可能相遇和擁有過的那種溫暖,並不奇特,而是“通常”和人間的。這是在美國歷史上經濟大蕭條的時代。可是任何時候,左撇子劉易斯總是會打哪裡走出來。分別的時候,劉易斯對巴德說:“下次你如果想再跑出去的話,你就走到火車站去,先問問左撇子劉易斯在哪裡。我不會對任何人說你的事。但是在你出發之前,我們需要好好談談。左撇子劉易斯,你記得住這個名字嗎?”這種熱心和關懷,把分散的人和世界連結起來,讓你也會善良和有信心,變得願意熱心地去“多管閒事”和關懷。
在書里,我們還見到了吉米,見到了外號叫暴徒的,外號叫穩當的,外號叫嘟-嘟蟲的,但是他們都溫柔、充滿了愛的心。他們都是黑色大蕭條毀滅者音樂者樂隊的成員,他們最後湊錢為巴德買了一把音色那么好的薩克斯管,巴德也成了樂手。

父女的故事

藍色海報的大提琴手不是巴德的爸爸,而是他的外公。外公因為對媽媽要求嚴格,媽媽就跟著樂隊的一名樂手離家出走。從此這父女再也沒有見過面。每次演出,外公總是提前到場,站在台上看劇場,希望女兒能出現在台下;女兒看見了演出的海報,就激動而又痛苦地把海報收藏起來。在失去女兒訊息的日子裡,每去一個地方演出,父親都會仍舊地在那兒撿起小石頭,寫上地點和時間,帶給已不在家中的女兒。
很多年就這樣過去。
父親仍然活著,女兒已經死了。這是誰的錯呢?或者是永遠討論不清楚的對與錯呢?
但是現在外孫出現了。這是失蹤的女兒捎給父親的最好的一句話。也是捎給故事的讓我們最期待的結果。
這真是一本寫得非常標準,有小說感覺的那種小說,小說獲得了2000年紐伯瑞獎。在國外,一些獲得重要文學獎的兒童文學,的確很有理由。在讀著感動和信服的時候,我們就相信了那理由,也就會往那理由去努力去走。
這個書名Bud,Not Buddy很有些怪,巴德,不是巴迪!本書的主人公在向別人通報自己的姓名時總這么說,弄得別人以為他的名字就叫巴德—不是巴迪(Bud_not Buddy)呢。其實他的姓名全稱是巴德·考德威爾。有些國家的人名有愛稱,例如威廉(William)的愛稱是比爾(Bill),伊莉莎白Elizabeth的愛稱有好多個:伊麗莎(Eliza),貝蒂(Betty),貝特西(Betsey)等。這種愛稱和暱稱與原名比較變化較大。還有一種辦法是在名字後面加上一個詞尾,例如Bud後面加上dy,就成了巴迪。在這部作品中還有一個現成的例子,就是收養巴德的那個阿莫斯家的孩子,名叫托德(Todd),他父母平時稱他托迪(Toddy)。
這么說來,本書的主人公巴德就沒有愛稱了,或者說他自己不願人家用愛稱來稱呼他,所以當別人問他叫什麼,他回答說叫“巴德”,別人按老習慣親熱地稱他巴迪時,他就立刻嚴肅認真地加以糾正。最後實在搞得煩了,一有人問他叫什麼,他簡直是防患於未然地答道:“巴德不是巴迪(Bud,notBuddy)!”人家都覺得好笑,他怎么起了個這么怪的名字。他還為這事生了不少氣呢,例如,那個愛稱叫托迪的比他大兩歲的男孩,因為欺負他,把鉛筆插進他鼻孔中,再加上不顧他多次解釋,仍然叫他巴迪,使他大為惱火,終於打起架來,也終於使他離開寄養家庭,開始過起流浪生活。
他如此堅決捍衛自己這個沒有愛稱的名字,倒不能說他性格多么孤僻不合群,拒絕別人的友好表示和關愛。這裡面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牢記死去的媽媽的教導。關於這個名字的涵義,媽媽生前曾對他說,他本來應該有一個愛稱,但巴德這個名字不能加dy。巴德(Bud)的意思是嫩芽,將要發芽開花。媽媽的話富有詩情畫意,她說:“它在等待合適的溫暖氣候和適當的照料。它是一隻愛的小手,在等待著張開,被世人看到。”而加上詞尾後成了巴迪,就是一個小狗的名字了,不但如此,巴迪還是日常口語裡“夥計”,“哥兒們”的意思,媽媽對他說,不是真朋友的人在利用他的時候就是這么稱呼他的。所以,媽媽囑咐他,無論如何不要別人稱呼他巴迪。
巴德是個黑人男孩,六歲上母親去世,被人送到孤兒院,孤兒院的生活是可想而知的,特別是在經濟大蕭條時代。順便說一下,這本書中寫的事發生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美國,那時美國經濟崩潰,成千上萬的人失業,無數家庭過著無家可歸的流浪生活,無數兒童吃不飽,穿不暖,賣苦力餬口,甚至沿街乞討。很多原來美滿的家庭尚且如此,更不要說一個黑人單親家庭,更不要說一個孤兒。而在那個年代,人滿為患的孤兒院也是很難開辦下去的,所以孤兒院為孤兒們尋找一些境況比較好的家庭,把一些孩子寄養在那裡。巴德已經被兩個家庭收養過了,據他說,第一個家庭的家長打他打得很厲害,可能是受不了虐待,他又回到孤兒院。
這部書開始的時候,孤兒院為他找到了第三個收養家庭,沒有辦法,只好硬著頭皮去。這個家庭對他也很不好,主婦怕他尿床,在他的床上鋪了一塊粘乎乎、臭烘烘的塑膠布。這倒也罷了,更難忍受的是,那個比他大兩歲的托德總是欺負他。一天早晨他還在睡夢中,托德用一隻鉛筆插入他的鼻孔,看能插進去多深。巴德驚醒後,兩人發生一場戰鬥,最後以個頭小而瘦弱的巴德失敗結束。但托德的母親趕來後,托德卻裝作自己受了欺負的樣子,咳嗽得好像哮喘病也復發了。這家人有的是懲罰辦法,他們以前也收養過幾個孩子,有的被他們折磨致死。他們家裡有一個破棚子,專門關他們認為“調皮搗蛋”的孩子。巴德當天晚上就被關進這個棚子,準備第二天上午就送回孤兒院。
這天夜裡,巴德在棚子裡受盡折磨。棚頂上一個大黃蜂窩被捅掉,大黃蜂把他蟄了個夠,門把手上的魚頭嘴裡的刺刺傷了他的手。經過一場激烈的搏鬥,他砸開窗戶,跳了出來,離開了這黑心的一家人。孤兒院也不可能回去了,於是,他開始四處流浪。
他來到圖書館,想找以前幫助過他的希爾小姐,但希爾小姐結婚後到別的城市居住,離這裡很遠。他沒地方吃飯,只好到施粥站領東西吃。又經過一番搏鬥,幸虧得到一些好心人幫助,他才把肚子吃飽。他在圖書館旁邊樹下睡覺時,遇見孤兒院裡逃出來的另一個孩子巴格斯。巴格斯得到一個訊息,說西部有活可乾,需要人手摘水果,能掙錢。他勸巴德跟他一起扒火車,到西部去闖一闖。巴德很受鼓舞,決心去碰碰運氣。
媽媽去世後,巴德把自己所有的物品都裝進一個箱子裡,但其實他的箱子裡並沒有多少東西。一條毯子算是最貴重的了,可以讓他把自己隨時隨地裹起來睡覺;此外有兩樣東西,在別人看來簡直是廢品,可他卻視如珍寶。一件是音樂會的演出海報,大大小小一共五張,另一件是幾個小石子兒,裝在一個破菸袋里,每個石子兒上都有一個地名和一些數字,好像是日期。他有這樣一個信念:海報和石子兒,因為是媽媽的遺物,他一定要好好保存。那些演出海報總使他想起媽媽生前的一些事來。他記得有一天媽媽帶回那張藍色的海報,神情很激動,在屋裡走來走去,一會兒拿起來,一會兒又放下。媽媽去世前曾對巴德說過,等他長大了,她要把很多事情告訴他,但可惜媽媽過早去世,那些事他再也不會知道了。巴德在孤兒院裡經常拿著這些海報端詳,他懷疑那張藍色海報上拉大提琴的人就是自己的父親,要不然媽媽為什麼見了那么激動,心神那么不安呢?
拉大提琴的人叫卡羅威,他的樂隊所在的城市大拉皮茲離巴德住的城市弗林特步行要二十四個小時,但走投無路的巴德還是上路了,而且他從海報上得到啟發,覺得一定能找到自己的父親——那個他從來沒有見過的大提琴手。
深夜兩點鐘,一個汽車司機在路上發現了他,停下車,把他從躲藏的荊棘叢中找出來。司機以為他是從弗林特家裡逃出來的,要把他送回去。因為害怕把自己送回孤兒院或者那黑心的阿莫斯家,機靈的巴德撒謊說自己是從大拉皮茲跑出來的。當然,這謊話中也有些真實的成份,那就是,他把一直隱藏在心中的一個念頭說出來了:當司機問他父親是誰時,他說得簡直有些理直氣壯:拉大提琴的卡羅威先生。
這位提琴手在那個城市裡很有名,司機聽了如雷貫耳。於是,司機決定把巴德帶回大拉皮茲,親手交給卡羅威。
巴德一見卡羅威,興奮中也夾雜著極度的失望,因為卡羅威是個肚子大得出奇的,禿頂的,手上布滿皺紋的老頭!而且,卡羅威一見巴德用手指著他,稱他為父親,就怒氣衝天,要把他趕走。幸虧樂隊其他成員知道巴德是個孤兒,暫時把他留下來。他們帶他到飯店裡吃飯,讓他享用了平生第一次在飯店吃的美餐!
卡羅威一直不理會巴德,認為他是一個好撒謊的野孩子,而巴德也很看不起卡羅威,除了他的形象令他失望外,主要還因為卡羅威性格不好,總是板起面孔,對別人懷有疑心和敵意。巴德跟著樂隊到外地演出,樂隊其他人整天說說笑笑的,都很有趣。他們送給他樂器讓他練習,他呢,憑著在孤兒院和在寄養家庭里練出來的勤快勁兒,把樂隊住地的衛生搞得很好,大家都很滿意。在一個小城市演出結束後,他發現卡羅威在地上撿什麼東西,因為肚子太大,彎不下腰,他走過去一看,是一個石子兒,就幫他撿起來,並好奇地問撿它有什麼用。在車上,卡羅威讓他看手套盒裡有很多同樣的石子兒,上面也寫著地名和日期,跟自己保存的石子兒一模一樣。他把自己的石子兒拿出來給卡羅威看,卡羅威以為他偷了自己屋裡的東西,十分生氣,差一點兒打他。樂隊其他人過來一問,巴德說這些石子兒是媽媽生前保存的。在他們的盤問下,他說出了媽媽的名字。卡羅威一聽,立刻像失去了知覺一樣,跑到巴德住的那個房間,趴在桌子上哭起來。
原來,巴德不是他的兒子,而是他女兒的兒子,他的外孫!
十幾年前,女兒因為忍受不了他的過於嚴格的要求,與他樂隊里的鼓手私奔,從此父女再沒有見過面。卡羅威一直在尋找女兒,盼望她能回來。他不知道女兒出走後如何生活,當然也不知道自己已經有了一個外孫。
現在他明白了,女兒離開他後,生活是很艱難的。特別是在大蕭條時代,特別又是一個黑人婦女。就像巴德說的,他媽媽二十多歲去世時,已經生病在家裡躺了一星期,她死的時候,一定非常痛苦,也對留下的孩子放心不下,所以,就像巴德親眼看到的那樣,她死的時候眼睛還睜開著。
現在巴德也明白了,媽媽為什麼見了那張藍色的海報那么激動和心神不安,因為那天他外公的樂隊到了他們住的那個城市!媽媽性格倔強,不願去見外公,他們生活得很艱難,她也不想去見外公。巴德記得,媽媽對他說過很多次,等他長大了,就把一些事情告訴他,但可惜媽媽去世得太早了。萬幸的是,他憑著媽媽留下的遺物的啟示,憑著自己的執著,也憑著自己的好運氣,終於找到了自己的親人。
這是一個讀了讓人心酸的故事,雖然故事的結局並不壞,巴德找到的親人甚至可能比他的親生父親更愛他。一個十來歲的小孩對大蕭條時代的感受不像成年人那么深切,但通過他們的眼睛觀察到的當時社會上種種情況比我們看到的其他一些材料更生動更真切,因此也更感人。例如,巴德從小得到媽媽的愛,在孤兒院和寄養家庭里非常懷念媽媽,他談起媽媽來總是滿懷眷戀。他對好幾個人說過,媽媽去世的時候沒有受過什麼痛苦,“她甚至還沒有來得及閉上眼睛就去世了”,把留戀,擔憂,痛苦這么輕快地說出來,這可不能說巴德沒有良心,對媽媽漠不關心,而恰恰說明他很愛自己的母親,在他眼裡,媽媽永遠是微笑著的,疼愛他的,不是情緒低落的,更不是整天滿臉痛苦表情的。
又如,巴德在失去母親後受了很多苦,但書中沒有詳細地描繪,而是通過巴德富有童趣的眼光,通過對比講出來。書中經常出現家這個字,其中有的帶有引號,那指的是孤兒院。因為經濟不景氣,好多家庭解體,孤兒院裡每天擁進來大批兒童,人滿為患。人一多,也就照顧不過來了,那裡的條件也就越來越差。巴德從寄養家庭里逃出來後,無論如何不願再回孤兒院。那位在路上發現他的好心的司機把他帶到自己女兒家,給他衣服穿,請他吃了一頓很好的早餐。在這一家裡,他又一次感到了真正家庭的快樂。這一家人吃飯的時候不停地說笑,吃一口飯說話,喝一口湯說話,就連用餐巾擦嘴的時候也說話,那個小姑娘牛奶在喉嚨里還不停地說,話和牛奶都粘乎在一起了。可是在孤兒院裡,除了唱飯前祈禱文,一句話也不準說,如果說話被抓住,就不得再吃。巴德在這好心的一家人身邊感到非常快樂。
大蕭條時代美國的社會狀態在這本書里有比較細緻的展現。人們都往西部去找工作,扒火車的場景真是驚心動魄。巴德因為有一個裝有寶貝的箱子,影響了奔跑速度,不幸沒有跳上火車,但話說回來,這也算是他的福氣,沒有去那未知的西部流浪,而是留下來,最終找到了親人。
全國各地都有一種叫胡佛維爾的“城市”,就是流浪的人們隨便開闢一個地方,用紙盒和木板搭起來的棚屋區,用當時美國總統胡佛的名字命名,是對治國無方的政治家的絕妙諷刺。書中巴德去過的那個胡佛維爾中聚集的人們都是要到西部去的,大多數人後來跳上了火車。那個“城市”後來被警察用大火燒毀了。
另一個場景是慈善堂的施粥站,應該說也是那個時代美國最熱鬧的地方。每天都有大批飢腸轆轆的人在門外排隊等候。巴德有一次去,長隊拐了好幾個彎,他差一點沒吃上飯,並且差一點挨了打。
同時,小說還折射出那個時代美國的一些社會問題,如種族歧視。當時,的確也有很多白人家庭遭受失業和流浪的痛苦,但總起來說黑人家庭遭受的苦難要重得多。在有些州,還實行著種族歧視的法律,卡羅威率領的黑人樂隊因為不能擁有或者租賃土地而不得不吸收一個白人,以白人的名義登記註冊。如果白人知道他們是黑人樂隊,無論他們的演奏多么動人心弦,都不會被聘請的。
但是,除了巴德,書中寫的主要角色基本上都還能生活下去,而巴德也還算是幸運的。在施粥站,他遇到一家人,在別人要把他趕走時,出面把他認作兒子,讓他吃上這頓再不吃就要餓壞的飯,而且還把自己已經剩下不多的紅糖分給他一些。
巴德在流浪的路上,不斷受到好心人的關愛。在尋找父親的路上遇到司機“左撇子”,不但讓他搭車,而且給他吃的穿的,還把他送到卡羅威樂隊的住地。而樂隊的成員們,不顧心靈受過極度痛苦因而脾氣乖戾的卡羅威的強烈反對,把他留下來,給他買樂器,教他吹奏薩克斯管。
整個故事給人一種充滿希望和活力的印象。這是因為巴德這個孩子非常有趣。單親家庭並且早孤使他練就了一套生存本領,那不是騙,不是偷,也不是搶,那些事他是從來不乾的。他說過,他惟一一次偷東西是從人家垃圾堆里撿了些吃的,如果那也算偷的話。他的那套生存本領是怎樣對付別人的侮辱和欺騙。他積累的許多經驗,在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都用黑體字寫出,還煞有介事地編上號,名之曰:“為過更有趣的生活和如何把自己造就成一個更好的撒謊者的法則”,數量竟達幾百條之多!讀起來很有意思,當然也不無辛酸,例如第三條“如果你打算撒一個謊,一定要確知這個謊言簡單易記。”真是經驗之談,但想到這齣自一個十歲小孩之口,也很讓人悲哀。有多條法則是針對成年人的,如第八十三條“如果一個成年人對你說別擔心,而你以前還從來沒有擔心過,你最好趕快擔心起來,因為你已經擔心得晚了。”一個無依無靠的孩子只能用這些從吃虧中得來的經驗保護自己。
 
他很勇敢,也很聰明。對欺負自己的人,無論年齡多大,個頭多高,他都會想盡辦法加以反抗,給以回擊。當知道自己真的要吃大虧時,也知道趕緊逃跑。當有機會報復時,他也沒有瘋狂到拿起槍射殺仇人,而只是以牙還牙地讓厭惡和嘲笑他晚上尿床的小孩也尿床而已。在路上,在不知道司機左撇子是個好人之前,他非常機警地與他周鏇,從來沒有開過車的他,急中生智,竟然把車開出去幾百米!
其他一些人物也都很有特色,如左撇子劉易斯,樂於助人,好開玩笑,非常有趣。他還是一個工運分子,車上帶著召集工人聚會的通知。巴德雖然還不能懂得全部含義,也能感覺出這些活動是在與政府和警察做對,是幫助窮苦工人的。又如赫爾曼,雖然表面上看起來自私,冷淡,性情乖戾,和劉易斯的性格正相反,但實際上,如果讀者看完了全篇,就能理解並原諒他的種種傷害人的表現了,就像巴德最後理解和原諒了他一樣。
他的所作所為倒也能給天下的父母們和教育者們一點啟發,或者說反面的教訓。他本人的奮鬥過程很不容易,父母都是黑奴,社會地位之低自不必說,他青年時代從事拳擊,有了些名氣,但有一次敗得很慘,退出拳壇。後來搞音樂,組織樂隊到各地演出,也掙出相當的知名度。他從自己的經歷中得出結論:人一定要刻苦,要發憤,有時甚至要對自己苛刻一些,拿出錐刺股的勇氣。他是這么走過來的,他也這么要求自己的女兒,即巴德的母親。他想讓她上完大學,以後當一名教師,成為他們家族歷史上第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有知識有文化的人!因此他對女兒要求非常嚴厲,讓她吃了不少苦頭。樂隊里的朋友勸他,他不聽,還大講不吃苦難成才的道理。當然他的話不是沒有道理的,實際上,在一個種族歧視仍然很嚴重的社會裡,一個黑人姑娘要有所作為,肯定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可是他做得過頭了,到了他女兒忍受不了的地步。年輕的姑娘心中有許多夢想,不像他想得那么單一,那么實際。終於有一天,女兒再不能忍受,與樂隊的鼓手私奔了。
女兒的出走使他極為悲傷。十一年過去,他們各自居住的城市雖然離得不遠,但從沒有通過音信。苦苦的思念使他過早衰老,並且心理上產生不良變化,對人不友好,多疑善怒。他沒有一天不想念女兒,每次演出開始前,他都要站在台上往觀眾中仔細察看,想看一看女兒是不是在其中;他把演出海報到處張貼,希望女兒能看到,到音樂會上與他團聚。女兒小時候,曾讓外出演出的他帶回來石子兒,女兒離開後,他每到一個城市,都要撿石子兒,在上面寫上地名和日期,等將來女兒回家交給她。他完整地保留著女兒的房間,不讓別人動一動。但巴德的媽媽再也沒有回家,可以想見,她的生活並不順利。沒有丈夫,既要做工掙錢,又要帶孩子。當父親到她所住的城市演出時,她看到海報,神情十分緊張,對於去不去找父親並與他和解,她心裡一定進行了激烈的鬥爭。
巴德憑著這些線索,石子兒,海報和媽媽看到海報時的表情,找到了媽媽的父親,自己的外公,最後這一幕非常感人,催人淚下。
長輩一方面疼愛孩子,不想讓他們多吃苦,另一方面又怕他們將來到社會上不適應,想讓他們多經受艱難困苦的考驗,預先做好準備。這永遠是一個矛盾。掌握不好分寸,就會出現不良後果。就像在社會上流浪,當然不是好事,書中好幾個人都這么說,一個四處流浪的孩子,就像風中的塵土。左撇子劉易斯看到巴德深夜在公路上行走,很替他擔心。但另一方面,多出去走一走,如果不遇到什麼危險的話,對一個人開闊眼界,增長見識也是很有益處的。左撇子對巴德的機靈勁兒就很欣賞,他對巴德說,他的孩子們就不願到外面走,他有時給他們錢,鼓勵他們出去跑跑,他們還不情願呢。
這部小說雖然情節並不複雜,但從某些方面來說,還很有些古典性。首先,這本書還有一些流浪漢小說的味道。流浪漢小說的主角是沒有職業的遊民,出身低微。最早的流浪漢小說的主角一般都是給人當僕人,並且經常更換主人。他們一般都很機警,甚至是無賴,在社會上混日子,學到偷盜欺詐等壞品行。西方古代的流浪漢小說就是通過這種人的遭遇,揭露和諷刺世態的醜惡。小說主角到處活動,讓作者有可能描寫社會各個角落,場景廣闊,事件豐富,人物多樣,讀來很有趣味,很有吸引力。所以西方文學史上這類作品數量相當多。嚴格說來,《巴德,不是巴迪》不能算是最原始意義上的流浪漢小說,因為最早的流浪漢小說都是用第一人稱敘述故事的,也就是流浪漢自述身世。例如法國勒薩日的《吉爾·布拉斯》就是自述體。但後來人們把結構與流浪漢小說類似的作品也都稱為流浪漢小說,也就是說,即便主角不是一個流浪漢,敘述方式也不是第一人稱自述,只要以一個主角的經歷貫穿始終,就可以稱為流浪漢小說。例如英國菲爾丁的小說《湯姆·瓊斯》。《巴德,不是巴迪》的主角巴德雖然是個流浪兒,但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流浪漢”,雖然好說一些無大害的謊話,但並不坑蒙拐騙,用的又是第三人稱,但也完全可以稱為流浪漢小說。

後續

其次,這部小說的主題是尋父。文學史上這方面的作品也不少,或者尋父,或者尋母,也有尋兒女或者兄弟姐妹的,總是先給人一個大大的懸念,最後才揭開謎底。
有這些因素,這部小說讀起來饒有趣味,使人一拿到手,就不想放下,非一口氣讀完不罷休。
作者克里斯托弗·科蒂斯先生是美國有名的兒童文學作家,本書獲得二○○○年美國紐伯瑞兒童文學獎
這雖然是一本小說,但正像作者聲明的,背景是真實的,其中好幾個人物都有原型,而且是作者的親人。作者後記中最後一段話語重心長,很值得我們記取。美國歷史上有過幾場深重的苦難,如獨立戰爭,南北戰爭,經濟蕭條,文學作品都有生動的反映。老一輩的經驗和感受有的記在書中,有的還在他們本人的記憶里留存。我們後輩人有義務聆聽,總結和牢記。我們中國歷史上,特別是近、現代歷史上經歷的苦難不算少,我們也有義務保存這些經驗教訓。在呼喚好的文學作品出現的同時,每個家庭,每個過來人的經驗和感受對我們來說都有借鑑價值。
可以說,這本書給我們的啟示是多方面的。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