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如夢幻》

《宛如夢幻》

《宛如夢幻》是青年歷史作家赤軍著作,並由現代出版社於2008年出版的一本日本歷史普及讀物。本書上溯神話時代,下至明治維新,以通俗簡練的語言向我們介紹了日本數千年來的歷史演進。作者以時間先後為順序,以政權變易為主要對象,不忘考察各時代的社會結構和生產關係,並穿插對日本文化、藝術和民俗的簡單普及知識,是一本相當不錯的日本史入門通俗讀物。

基本信息

圖書信息

作者:赤軍著

出版社:現代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8-7-1

頁數:2冊

開本:16開

ISBN:9787802440425

分類:圖書>>歷史>>世界史>>亞洲史

定價:¥68.00

編輯推薦

《宛如夢幻》《宛如夢幻》
迄今第一部全面介紹日本古代史的通俗讀物《明朝那些事兒》作者當年明月強力推薦,勇拓平民讀史新領域。只有對歷史感興趣的人,才會去研究本國歷史;只有對本國歷史多少有點心得的人,才會去研究外國歷史——我的朋友是,區區在下也是,閣下如果喜歡本書,應該也是,而且對以上這些話,相信一定〔心有戚戚焉〕。

——赤軍

天地雖大,飲者最苦。慷慨而歌,傷秋悲黍。千古豪雄,皆歸塵土。百年一夢,宛如朝露。

——赤軍

內容簡介

《宛如夢幻》《宛如夢幻》

“人間五十年,宛如夢幻,天下之內,豈有長生不滅者?”一代梟雄織田信長,在他輝煌人生的起點“桶狹間夜戰”和終點“本能寺之變”的兩次吟唱,讓這首叫做《敦盛》的和歌廣為流傳。本書書名“宛如夢幻”即來源於此。

宛如夢幻固然是在慨嘆人生無常,浮生若夢。但借用它來描述鄰邦日本也是合適的。對我們來說這個國度確實是如夢似幻的。一方面是因為日本人本身性格複雜,美國學者用菊與刀來形容日本民族就體現了這一點;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關於日本歷史的通俗讀物少之又少,而現實是有大量年輕人對日本歷史很感興趣。

赤軍的《宛如夢幻》改變了這種尷尬的局面。本書從神話時代講起一直到明治維新截止,時間跨度達數千年。具體分傳說與真實、大化革新、唐風奈良、優雅的平安朝、攝關政治和院政、源平之亂、鎌倉幕府和北條氏、元軍來襲和幕府落日、紛亂南北朝、室町幕府的興衰、戰國風雲、江戶兩百年、維新之嵐等若干主題。其中戰國風雲部分更是本書的重中之重,篇幅之大,信息之多,相信一定會讓戰國迷大呼過癮。

作者簡介

赤軍,歷史小說作家、狂熱的遊戲人、理智的樂觀主義者、國內知名歷史論壇“新·戰國聯盟”主要策劃之一。其個人主頁《宛如夢幻》在網路廣為流傳,並在國內發表過多部小說和歷史散文,對於我國三國時代和日本戰國時代的認識和論述尤見功力。已出版的作品有長篇小說《生命——神授的權杖》、《洗烽錄》等,歷史散文《織田信長》等,部分作品還在中國台灣出版。

相關書評

一直以來,中國人對日本這個鄰邦的態度都是耐人尋味的一件事。時至今日,更是分成旗幟鮮明的不同派別,追捧崇拜的有,鄙視仇恨的也有。其實,無論是“哈日”還是“反日”,往往都出於感情偏見,不如切切實實地“知日”,全面了解這個國家,方為正道。知日從何始?了解歷史應該是個不錯的選擇。

說起來,本人也是個在日本流行文化影響下成長的80後,動畫漫畫看得,電子遊戲也打得,甚至花了相當精力學習日語,不過對於日本歷史,倒一直沒有刻意去了解。與其說沒有興趣,倒不如說因為不想太“愛屋及烏”而刻意“不感興趣”。再說了,就算要了解,也該先了解了解本國歷史吧?抱著這種想法,我先扎進了中國歷史的書籍里。幾年下來,自以為對歷史已經小有浸淫,卻發現對於日本這個近鄰的歷史,所知還多來自電子遊戲。於是,抱著惡補一番日本歷史的想法去書店一看,卻發覺相關書籍不是枯燥乏味的專業教材,就是淺嘗輒止的戲說,稱得上乏善可陳。一個偶然機會,赤軍的《宛如夢幻》進入了我的視線,又發現其在網上已經頗有口碑,於是便毫不猶豫得拿下。

赤軍在書中說“往往是先對本國歷史感興趣,繼而對日本歷史也有了興趣”,個人對此頗為贊同。在閱讀過程中,我也時不時拿中國歷史來進行對比,並有不少感悟。不過要展開這些感悟,估計篇幅不夠,因此還是限於評書即可。

本書上溯神話時代,下至明治維新,以通俗簡練的語言向我們介?了日本數千年來的歷史演進。作者以時間先後為順序,以政權變易為主要對象,不忘考察各時代的社會結構和生產關係,並穿插對日本文化、藝術和民俗的簡單普及知識,是一本相當不錯的日本史入門通俗讀物。赤軍在書中所展現的態度也是不偏不倚,既不吹捧,也不貶低,而是就事論事,就人言人,也屬難能可貴。一遍通讀下來,對日本各個時代的歷史已經能有一個初步了解,還是稱得上受益匪淺。不過本書也有著一些不足之處。

由於要把數千年的歷史匯集到上下兩本書中,信息壓縮量自是極大。這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一些敘事的流水賬形?,在戰國之前這種傾向更是明顯。而採取按主要事件敘述的方式又不免造成某些事件與人物的重疊和缺失,讓讀者有些犯迷糊。這種情況下,進行一些文學渲染應該有助於減輕敘事枯燥的感覺。可這一版中,赤軍偏偏將這類描寫去掉了,不管是基於統一風格的考慮,還是其他原因,都有些得不償失。

因此,要初步了解日本歷史,本書當是不二選擇,但若要深入探討,那還是有所欠缺。當然,能夠激發讀者對於日本興趣並進一步延伸閱讀的話,這本書也就達到他的目的了。

文章摘錄

初章、傳說與真實

●前言

超任的玩家們對這個題目不會陌生吧,還記得一部名為《夢幻の如く》的RPG嗎?內容大致為織田信長未在本能寺殞命,他把統一日本的大業交給羽柴秀吉,自己則尋機征服世界,云云云云。劇中的信長性格十分突出,吃飯住店從來不付錢……說起來真是個大笑話,已經統一日本的秀吉,連中國、朝鮮都無法染指,光桿司令的信長憑什麼妄圖征服所謂的世界?小日本總愛把他們那不長的千餘年歷史抹上層層光暈,自娛的同時自我膨脹,娛人的同時文化侵略。其心可誅!

然而問題在於,迷上日本遊戲的朋友們,相當一部分迷上了日本的歷史和文化,起碼本人和身邊許多玩家,乃至奇醜無比卻一貫自命為美少年天草的阿KING都是如此。其實,喜愛另一國的歷史文化並非壞事,否則也不會出現外語熱了;整天發出天草般妖異笑聲的傢伙當然也不是漢奸。對比之下,反而是懸樑刺股、誓考托福的那一群人更有叛國的氣味。問題的癥結在於,每一個有思想的人,都應該有自己的歷史觀,就象應該有自己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一樣。暫不要求朋友們的歷史觀都這主義那主義,但起碼要是自己的和完整的,這樣在喜歡上別國歷史的時候,才不會被人牽著鼻子走。好比日本遊戲進而日本歷史文化的發燒友,大可以滿嘴的“アイウエオ”,管開始不叫開始也不叫“START ”,而叫“スタ—ト”;但千萬別“俺們日本人”,或者“釣魚島當然是日本的啦”等等——那才是真正中了劇毒呢!

可是目下卻發覺許多介紹它國歷史文化的文章和書籍,罕有自己的歷史眼光。不懂得在了解歷史的同時分析歷史,並不要緊,但如果以此教人,卻容易忽略了許多自以為不重要而恰恰是癥結所在的問題,結果言者不用心,聽者更糊塗,越傳越邪,往往偏離了歷史的真實軌道。譬如,不能因為建武中興最終失敗,就責罵後醍醐天皇和南朝諸將無能;不能因為武田的騎兵在長筱大敗於織田的火槍隊,就武斷地推論說信玄不重視火器——歷史其實並不象我們想像的那么簡單。

所以為玩友們寫下此文。希望大家不僅僅把它作為遊戲背景的參考材料,也不僅僅讀了增廣見聞。若有思考所得,若是與筆者觀點不同,歡迎來信切磋。閣下如果真的有理,我願輸一頓好酒——當然酒錢你掏。

●初章、傳說與真實

●日本的創世神話

日本很可能沒有本土獨立產生的文字,一直到三世紀邪馬台國時代,才開始從中國輸入漢字以記錄語言。公元405年前後〔舊論為283年〕,百濟〔朝鮮半島西南部的古國名〕五經博士王仁來到日本,向應神天皇獻上鄭玄注的《論語》十卷和《千字文》一卷,應神天皇使其為太子菟道稚郎子的師傅,學習中文典籍——這大概是漢字在日本上層廣泛被學習和使用的開端。

日本人一直沿用漢字作為正規的書寫文字,即便今天直接注音的平假名和片假名,也來源於漢字中草書和楷書的部分偏旁。現在日文中的漢字,往往一個字有兩種讀法,就是所謂的音讀和訓讀,訓讀的來源是用日本本土語言述說漢字的字意,而音讀則是用傳來的漢語發音直接閱讀漢字——因為傳入時間的不同,故有古漢音、吳音、唐音等區別。

因為缺乏本國文字,因此日本上古歷史只能根據考古發掘來假想,或者配合後世乃至別國的文字記載來倒推,其不準確性是可想而知的。下面,咱們就以日本的神話傳說和考古發現為基礎,來大致推理一下可能的情況。

圖書目錄

一章傳說與真實

二章大化改新

三章唐風奈良

四章優雅的平安朝

五章攝關政治和院政

六章源平爭亂

七章鎌倉幕府和北條氏

八章元軍來襲和幕府落日

九章太平記

十章紛亂南北朝

十一章室町幕府的興衰

十二章戰國風雲

十三章川中島龍虎相鬥

十四章關八州獨立王國

十五章風雨瀨戶內

十六章改變歷史的奇襲

十七章天下布武

十八章第六天魔王

十九章平安樂土

二十章霸王最後的輝煌

二十一章敵在本能寺

二十二章天下人秀吉

二十三章南海風起。西海浪涌

二十四章關東之城。奧北之月

二十五章皚皚白雪復蓋

二十六章文祿之役

二十七章太閤秀吉的末日

二十八章慶長之役

二十九章決戰關原

三十章新格局的產生

三十一章元和偃武

三十二章幕府的太平盛世

三十三章江戶兩百年

三十四章攘夷和開國

三十五章維新之嵐

三十六章戊辰戰爭

章節摘錄

一章傳說與真實

日本的創世神話

日本很可能確實沒有本土獨立產生的文字,一直要到公元3世紀邪馬台國時代,才開始從中國輸入漢字以記錄語言。公元405年前後(舊論為283年),百濟(朝鮮半島西南部的古國名)的五經博士王仁渡海來到日本,向應神天皇獻上鄭玄注的《論語》十卷和《千字文》一卷,應神天皇讓王仁當了太子菟道稚郎子的師傅,教授太子學習中文典籍——這大概是漢字在日本上層廣泛被學習和使用的開端。

日本人一直沿用漢字作為正規的書寫文字,即便今天直接注音的平假名和片假名,也來源於漢字中草書和楷書的部分偏旁。現在日文中的漢字,往往一個字有兩種讀法,就是所謂的音讀和訓讀,訓讀的來源是用日本本土語言述說漢字的字意,而音讀則是用傳來的漢語發音直接閱讀漢字——因為傳人時間的不同,故有古漢音、吳音、唐音等區別。

因為缺乏本國文字,因此日本上古歷史只能根據考古發掘來假想,或者配合後世乃至別國的文字記載來倒推,其不準確性是可想而知的。下向,咱們就以日本的神話傳說和考古發現為基礎,大致推理一下可能的情況吧。

日本的神話時代,主要記載於以漢字拼寫和音的《古事記》和純粹漢文的《日本書紀》這兩本書中。兩書皆成於8世紀初,所以對比《荷馬史詩》一類成形於野蠻時代的作品來說,真實性當然不會很高,甚至可以說百分之十都是贗品。尤其如果對照兩書成就前後的政治環境,就很容易找出哪些部分肯定存在著故意的編造和歪曲——這是後話,暫且不提。

《古事記》和《日本書紀》除了因使用語言的不同而在人名、稱號上往往大相逕庭外,基本情節出入很少,可以統一來說。書上首先講開天闢地,說“天地始分之時,有諸神生於高天原”——所謂高天原即天界,這些無根無由、從虛空中莫名其妙“生”出的諸神,包括天之御中主神、高御產巢日神、神產巢日神等共七代十二位。

最後一代神,是為伊邪那岐和伊邪那美(此為《古事記》的和音之漢字拼寫法,《日本書紀》則記為伊奘諾尊和伊奘冉尊,尊又寫作命,乃是一種尊稱)。二神本是兄妹,可是哥哥希望“以我多餘之處插入你的不足之處”,於是二神互相繞圈子唱過歌以後,就結成了夫妻。

這段描寫非常有趣,因為它幾乎是所有先民神話中都會出現的橋段。比如中國就有一則有關伏羲和女媧的傳說流傳於西南地區,說是天降洪水,萬物皆沒,只剩下了一對兄妹,就是伏羲和女媧,為了延續後代,二人商議婚配,於是繞著天柱歌唱追逐,然後成就好事。

一方面,兄妹通婚本就是舊石器時代人類普遍的婚姻方式,而日本皇室為了保證血統的純正性,也長時間採取這種方式;另一方面,日本人的祖先,很大數量是來自於東亞大陸,他們會不會直接繼承或吸收了中國古老的神話傳說,改頭換面為己所用呢?

神話說到這裡,咱們必須先談談日本人的起源。“繩文文化期”

日本列島所發掘出的舊石器時代的遺址,分布範圍很廣,從北海道到南九州,總數有1千餘處。從人種學角度對遺骨化石進行分析,得出的結論往往大相逕庭,這說明古代日本人應該並非單一血統,而是來源於不同的地區。

除了舊石器時代以前就生存在日本列島上的少數原住民外,從東北、西南、西北和南四個方向,都可能有大量移民混入。東北方向的來源,就是現今阿伊努人的祖先;西北方向的來源,是北中國和朝鮮半島;西南方向的來源,是中國南部;南方的來源,是馬來亞和印度尼西亞。

大約在距今一萬到八千年前,日本列島進入了新石器時代,相對應的艾化被稱為“繩文文化”。此後來自東北方向、西南方向和南方的移民逐漸減少,而來自西北方向即北中國和朝鮮半島的移民卻依舊洶湧不斷,就此繼“繩文文化”以後又先後產生了“彌生文化”和“古墳文化”。

“繩文”的名稱,來源於陶器上用麻繩勒出的種種紋樣。當然,“繩文文化期”的陶器,並非每種都有花紋,也並非每種都有繩紋,那只是一個代表名稱而已。當時的日本人,基本上以石器為工具,主要生活來源是採集、狩獵和捕魚,但已經具備了早期的稻耕知識(應該是從中國傳人的)。當時還是以血緣為主體的氏族群居的社會,婚姻關係中女性占有主導地位,已經出現了對偶婚(男性有多個妻子,其中之一為正妻;女性也有多名丈夫,其中之一為正夫)。人們尚無來世觀念,人死後屈身而葬,並且壓上大石,怕他起而作祟——這一傳統在日本流傳很廣,延續時間很長,這是和尊天敬祖的中國人截然不同的。

關於“繩文文化期”的很多風俗以及生活習慣,在日本神話中也屢有反映。讓咱們再把目光放回《古事記》和《日本書紀》上來吧。書上說,伊邪那岐和伊邪那美兄妹繞著一根名叫天御柱的大柱子跳舞,伊邪那美先唱歌,伊邪那岐應和,二神遂結為夫婦,先生下水蛭子,又生下淡島,然而可悲的是,這兩個孩子竟然全都是畸形兒——近親結婚,生下的孩子生理上有缺陷,這也是很正常的吧。

二神非常悲傷,就去請教諸神,諸神回答說:“女子先開口是不吉利的,你們必須重新來過。”於是伊邪那岐和伊邪那美回到家中,再次舉辦“婚禮”,這次由伊邪那岐首先唱歌,伊邪那美應和。果然換了個方式就是不同凡響,他們一口氣生下了淡路、伊豫、隱岐、筑紫、壹岐、津、佐渡、大倭豐秋津八島——日本列島就此誕生。

這一傳說,或許真實含義乃是婚姻制度從女性為主向男性為主的轉變吧。總之,兩夫婦不停地產子,生下大八島後,又接著生了兒島等六個小島,生了山、海、風等三十五位神。

概述

一五九二年,剛剛統一了戰國亂世的日本封建主豐臣秀吉悍然發動對朝鮮的侵略戰爭,並妄圖以朝鮮為跳板,進而攻打中國。此戰一直延續到一五九八年,因為中朝軍民的奮勇抵抗,日軍損失慘重,豐臣秀吉憂憤而死,遺命全軍撤退。戰爭給朝鮮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而應朝鮮李朝之請發兵援助的中國明朝,也犧牲了大批優秀兒女。此次戰爭,日本稱為“文祿、慶長之役”,朝鮮稱為“壬辰倭亂”。 豐臣秀吉之侵略朝鮮,是戰國亂世暫時終結後,各地封建主依舊手握重兵、呈半割據狀態,亟待對外輸出戰爭以轉移國內矛盾的必然結果,也是日本走出狹小島國的首次大規模對外征戰。對於這一血淋淋的重要篇章,想要洞悉根由,作為萬世警惕,就不能不了解一下十五、十六世紀的日本戰國時代——本書正是對此特殊時代的詳要敘述。 諸侯割據,群雄並立,征戰不休的戰國歷史,和那亂世中所體現出來的人文、軍事、政治等諸多藝術,它震撼了後人,同時也必將洗滌後人的心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