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本能》

《宇宙本能》一書以溫度從絕對零度升高到進行熱核聚變所需的高溫為主線,以占宇宙物質絕大部分的氫、氦元素和具有獨特性質的鐵元素隨溫度變化而產生的物理變化為基礎,以物質和元素、宇宙微波背景3K溫度、宇宙射線三大公認客觀存在為前提,依據宇宙核反應守恆定律、鐵元素磁化定律、自轉天體同一密度物質聚集效應、自轉天體兩極鏇渦作用、萬有引力定律、物質熱脹冷縮現象、玻色—愛因斯坦凝聚七大規律,結合天文觀測、地質探測和其他科學研究結果,以銀河、太陽、地球、月亮為例子,經過層層推進的嚴密邏輯推理和論證,提出解釋現實宇宙天體如何形成、運行、演化的宇宙本能理論。

總述
宇宙本能理論是一個關於宇宙天體如何形成、運行、演化的全新理論,其創始人是黃保群。
《宇宙本能》【ISBN978-7-306-04793-9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4)第005363號版次印次:2014年1月第一版】一書於2014年1月由中山大學出版社出版。

宇宙本能理論核心內容:
一、發現和證明了在自轉天體中,各種物質元素有序排列.鐵元素因磁力吸附和吸熱核反應,形成天體中心固體球核;由於離心力和引力共同作用,放射性元素集中在中間層(不在中心);核裂變時吸熱的較輕元素集中在天體表層。
二、發現和證明了自轉天體存在從兩極吸入氣體,赤道呼出氣體的呼吸運動。天體是通過從兩極吸入物質逐漸成長變大的。所有天體的成長過程都是一樣,不同的只是天體中各種物質元素的比例,即中心鐵核心,放熱中間層,吸熱外殼的質量比例不一樣,進而形成不同的天體。
三、發現和證明了天體內部溫度分布是中心冷,中間熱,外殼冷。
四、發現和證明了天體噴發是天體內部物質運動的必然結果,有規律的多次重複噴發,以便形成體積較小並圍繞母體公轉的小天體是宇宙中普遍和必然的現象。繁育下一代是生命本能,天體噴發形成衛星是天體本能。
五、發現和證明了宇宙變化是周期循環的,包括物質周期循環和運動周期循環。
六、合理解釋了全部天文地質現象。
宇宙本能理論認為,宇宙天體的形成、運行、演化是由物質固有屬性和自轉天體基本運動規律決定的。物質固有屬性主要包括宇宙核反應守恆,鐵元素磁化,萬有引力,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熱脹冷縮等屬性。自轉天體基本運動規律包括自轉天體同一密度物質聚集效應、自轉天體兩極鏇渦作用。根據上述規律,宇宙天體形成、運行、演化的一般過程包括氦元素階段、氫元素階段、升溫階段、核聚變反應和對外噴發階段、消亡階段。
宇宙本能理論認為,各種宇宙天體的形成過程是大致相同的,只是由於形成環境不同,導致天體內部各類元素的比例不同,從而形成不同的天體。
宇宙本能理論認為,天體噴發是天體內部物質運動的必然結果,有規律的多次重複噴發是宇宙中普遍和必然的現象。繁育下一代是生命本能,天體噴發形成衛星是天體本能。
宇宙本能理論合理解釋了銀河系、太陽系、地月系以及黑洞、類星體、活躍星系的形成、運行、演化過程。
宇宙本能理論還合理解釋了地球的產生、地形地貌、火山地震、地球氣候、地球氣候、地球磁場反轉、地冷現象等重大理論謎團。
詳述
宇宙本能理論是一個關於宇宙天體如何形成、運行、演化的全新理論。該理論由黃保群先生經過多年研究,於《宇宙本能》【中山大學出版社ISBN978-7-306-04793-9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4)第005363號版次印次:2014年1月第一版】一書中正式提出並進行了全面論證。
宇宙本能理論認為,各種宇宙天體的形成過程是大致相同的,只是由於形成環境不同,導致天體內部各類元素的比例不同,從而形成不同的天體;天體噴發是天體內部物質運動的必然結果,有規律的多次重複噴發是宇宙中普遍和必然的現象。繁育下一代是生命本能,天體噴發形成衛星是天體本能。①
宇宙本能理論認為,天體噴發後形成的物質分布有五個主要物理特徵:
(1)初始結構都是螺鏇形帶狀結構。這是由噴發物質初速度遞減和噴發體自轉形成的。隨著公轉圈數的增加,螺鏇形帶狀結構逐漸演化成圓形結構,這是因為天體噴發出的物質圍繞噴發母體的公轉可以看成天體之間相互追逐,速度快的阻力大,速度慢的阻力小,最終將相對均勻地分布在噴發母體周圍。(這裡指的是星系的整體結構,單個天體仍然以圓形或者橢圓形軌道圍繞中心鏇轉,而不是沿螺鏇方向向中心靠近。)公轉角速度越快的天體系統,從螺鏇形結構變成圓形結構的時間越短。
(2)整個螺鏇形帶狀結構最初都呈剛體公轉。離噴發母體越遠的天體,公轉速度越快。這是因為天體公轉速度是由噴發初速度轉換過來的,初速度越高的噴發物質,噴射距離越遠,公轉速度越快。剛體公轉現象主要發生在星系的形成早期,也是判斷星系年齡的重要依據。
(3)公轉軌道動量逐漸轉換為自轉軌道動量。天體在公轉中受到的阻力不斷轉換為自轉軌道動量,天體公轉速度會越來越慢,自轉速度則越來越快,整個星系的形狀也逐漸由螺鏇形帶狀結構逐漸演化成圓形結構。影響公轉軌道動量轉換為自轉軌道動量兩個主要因素是公轉圈數和天體不規則形狀。天體形狀不一樣,在公轉中所受到的阻力也不一樣。其形狀越不規則,受到的公轉阻力就越大,公轉軌道動量轉化為自轉軌道動量的速度就越快。天體噴發形成衛星,使天體整體形狀變得極不規則,公轉阻力變大,動量轉化速度加快。天體軌道動量轉換的原理跟兒童玩的風車原理是一樣的,風越大,阻力越大,風車的轉速也就越快。
(4)天體之間相互遠離的膨脹現象。由於由噴發物質形成的各個天體,具有不同的噴發初速度。天體因噴發而作同向運動,但前面的天體更快,後面的天體更慢,在中間天體看來,所有的天體都在遠離,離得越遠離開就越快。比如,三輛汽車分別以100公里,90公里,80公里時速出發,1小時後相距10公里,2小時後相距20公里,在中間那輛汽車看來,前後的汽車都在遠離。天體噴出來的物質同時還有圓周擴張運動,這種相互遠離現象看起來就像發生在周圍所有方向。這是噴發必然發生的物理現象,往往被誤認為宇宙空間在膨脹。應當注意的是,膨脹現象只發生在同一次噴發中。如果天體發生多次噴發,不同批次的噴發物質流之間是相互接近的。
(5)噴發物質形成的天體在噴射力、萬有引力、赤道呼出力、自轉拖拽力、公轉阻力的共同作用下,穩定地圍繞噴發母體地公轉,而不僅僅只是萬有引力起作用。自轉拖拽力是天體固體球自轉時,帶動周圍大氣做同向運動,從而對在天體大氣層中運行的衛星產生拖拽作用。由於這種作用是通過大氣分子的相互接觸磨擦實現的,由於在天體附近不存在絕對真空,可以傳遞到很遠的地方。②
宇宙本能理論認為,今天地球的地形地貌主要是由多次噴發形成的,具有以下特徵:
(1)海洋地殼下沉,大陸地殼上升。地球噴發後,海洋下面的地殼由密度較大的地下岩漿湧出形成,因慣性作用,高於自轉體同一密度物質聚集效應規定的深度,在噴髮結束後,有回歸原來深度的趨勢。陸地上的地殼由密度較小的物質構成,但在高空墜落作用下,陷入地幔深處,低於自轉體同一密度物質聚集效應規定的深度。噴髮結束後,在自轉體同一密度物質聚集效應作用下,有向上回歸原來高度的趨勢。這兩種趨勢形成大片海水退去看到的陸地。
(2)地球噴發多發生在地球冰河期中後期。地球冰河期地殼受冷、變硬、收縮,撕裂成板塊,最後被內部能量拋射出來。噴出的是整個板塊,不是岩漿碎屑。地球內部類似太陽黑子的降溫效應,使地球有規律地反覆出現冰河期。
(3)地球噴出的海底地殼飛行上升,移位後壓在陸地森林上面,自上而下形成海洋化石、海底地殼、煤炭、陸地地殼的地質結構。多次噴發形成多層煤炭和多層海洋生物化石。
(4)地球海洋與陸地板塊結合部的岩石撕裂。這是海洋地殼下沉、大陸地殼上升的必然結果。
(5)高原和山地岩石結構有墜落特徵。岩石層碎裂、彎曲、變形和傾斜。
(6)高原和山地上有地球深處的物質。
(7)在北半球,噴發地殼碎塊下落形成的高原和山地多在噴發口的西北方向,在南半球,噴發形成的高原和山地多在噴發口的西南方向,形成陸地突出和海底深陷一一對應的情形。這是由地面的球形和地球自轉作用形成的。如渤海、黃海對應黃土高原,北部灣對應雲貴高原,孟加拉灣對應青藏高原,阿拉伯海對應伊朗高原,亞德里亞海對應阿爾卑斯山,墨西哥灣對應落基山脈,加勒比海對應墨西哥高原,波羅的海對應斯堪的納維亞山脈等,不勝枚舉。
(8)地球陸地,特別是高原和山地的岩石結構,呈多層岩石重複疊加的結構。這是地球原始地殼經過多次噴發,重複下落疊加形成的。
(9)地球地形地貌形成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是4~5次大型噴發,主要形成大陸板塊;第二階段是相對較小的多次噴發,形成陸地上的高原、山地以及大型島嶼。
(10)陸地地殼可能再次噴發,形成陸地地殼的疊加。
(11)噴發後碎裂的地球外殼板塊在地幔帶動下會發生漂移,與其它板塊發生擠壓。
(12)噴發口中心區域在噴發物回落時會形成波峰,噴發口中心區域也是最後冷卻固化的,地幔物質湧出形成大洋中部山脊或島嶼。海底地形的形成與冬季海面結凍的過程很類似,先是分塊凝結,然後相撞結合在一起,結合部隆起形成海底山脈。③
宇宙本能理論中諸多觀點與預言不斷得到證實。
(一)自轉天體同一密度物質聚集效應
宇宙本能理論認為:“自轉天體同一密度物質聚集效應:自轉天體內部物質有按密度大小聚集到半徑相同的環帶上的趨勢,在物質呈單一元素時,體現為同一元素聚集在半徑相同的環帶上。萬有引力和自轉離心力的共同作用,使自轉天體內部存在一條重元素聚集環帶,環帶以內重元素向外聚集,環帶以外重元素向內聚集。天體自轉速度加快時,重元素聚集帶在天體內部上升;天體自轉速度減慢時,重元素聚集帶在天體內部下沉”④
證實:
1、據新華網2012年5月4日電,一個日本研究小組在最新一期英國《自然》雜誌上報告說,他們通過模擬實驗發現,地幔的上層與下層物質構成不同。以前研究人員認為,由於經歷地球誕生後約40億年的內部對流運動,地幔已經均一化,上地幔與下地幔的構成應是相同的。
2、另有實測發現,地球大氣某一高度層次,氦氣含量高達97%。
(二)鐵元素因磁性作用最早聚集到天體中心形成核心
宇宙本能理論認為:“自轉天體同一元素聚集效應在天體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是使天體內部的元素有序排列。鐵元素因磁性作用最早聚集到中心形成核心,放射性元素和重元素聚集到天體中間層,輕元素聚集到天體表層,形成外層保溫層。天體外層保溫層包括固體外殼、可能存在的液體海洋和大氣層。”⑤
證實:據新浪科技2013年8月20日訊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們可能已經在一顆晚期恆星周圍發現了迄今宇宙中最強大的磁場,天文學家估算認為其磁場的強度相當於家用電冰櫃關門磁條強度的20萬億倍。
(三)自轉天體呼吸運動
宇宙本能理論認為:“天體的形成模式是:從兩極向中心吸取氣體,氣體中的微塵留在中心形成固體球,氣體從赤道(本書把所有天體自轉產生的軌跡中周長最長的圓周線統稱為“赤道”)滲出。氣體挾帶宇宙空間的微塵再向兩極流動,再次從兩極吸入,形成循環。天體兩極鏇渦產生的原因:天體自轉時赤道最大,兩極離心力最小,極點甚至接近零。天體大氣層受力不均,赤道大氣被甩出,兩極氣體在壓力作用下流到赤道,補充被甩出的氣體。我們把自轉天體因兩極鏇渦作用而產生的氣體運動,稱為天體的呼吸運動。”⑥
證實:
1、據新浪科技2013年2月28日訊息,據美國宇航局網報導,在土星北極區域發現了巨大的六邊形鏇渦風暴。
2、據新浪科技報導,歐洲航天局和美國宇航局2013年7月13日和18日,發現了在太陽北極上空盤鏇一個低溫巨洞。
(四)低溫氦液的極度光滑和優良的熱傳導性是天體形成必要條件
宇宙本能理論認為:“氦液的極度光滑和優良的熱傳導性,使天體各部分的溫度一致,天體結構極為均勻,鏇轉消耗很少能量,每一個氦液滴攜帶的加入動量幾乎全部成為鏇轉動量,這些為天體的加速形成,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就像沒有潤滑油的機器不能運行一樣,如果沒有氦液的極度光滑和優良的熱傳導性,天體的演化是不可能的。”⑦
證實:
1、據有關研究報告,現在恆星形成的速度比高峰期已大幅下降。
2、據新浪科技2012年11月21日訊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布莫讓星雲是宇宙中最冷之地,溫度只有零下272攝氏度。在這個星雲中發現大量新的恆星正在形成。
(五)天體噴發是天體內部物質運動的必然結果
宇宙本能理論認為:“天體噴發是天體內部物質運動的必然結果,有規律的多次重複噴發是宇宙中普遍和必然的現象。繁育下一代是生命本能,天體噴發形成衛星是天體本能。”⑧
證實:
1、據新浪科技2013年6月18日訊息,“研究人員指出有證據顯示存在從右向左穿過我們本地星系的高速流,穿越時速度不斷加快。”
2、新浪科技2013年7月19日訊息,天文學家觀測發現,遙遠的星系團象河流一樣沿著確定的路線移動。
3、據中央電視台新聞報導,天文觀測已發現恆星噴發的螺鏇形結構,並同時發現高溫行星。
(六)地球很多高原和山地的形成是因為地球海底地殼的噴發
宇宙本能理論認為:“地球噴出的海底地殼飛行上升,移位後壓在陸地森林上面,自上而下形成海洋化石、海底地殼、煤炭、陸地地殼的地質結構。多次噴發形成多層煤炭和多層海洋生物化石。”⑨
證實:地質學家在地球高原和山頂上廣泛發現了海洋化石和地殼深處物質。
(七)地震是由地殼撕裂引起的
宇宙本能理論認為:“概括地講,地殼運動就是地殼的撕裂和擠壓。需要說明的是,根據自轉體同一密度物質聚集效應,地殼不存在大規模的起伏運動,所謂地殼板塊大型逆沖層引發地震既無理論依據,又無實際觀測證實。相反,觀測證實,北美大陸和太平洋板塊正在分開離遠,太平洋深處的海溝沒有發現地殼向下運動的證據。
地震是由地殼撕裂引起的。地殼板塊的相互擠壓,由於岩石變形吸收了大量能量,不可能引起大的地震。
地震主要由地殼的撕裂引發是符合觀測事實的。地球上有兩個明顯的撕裂帶(馬里亞納海溝)和擠壓帶(喜馬拉雅山脈)。實際觀測發現,喜馬拉雅山脈很少發生地震,馬里亞納海溝明顯多發地震。撕裂和擠壓是一件事情的兩個方面,在一方向撕裂,必然在另一方向發生擠壓,反之亦然。喜馬拉雅山周圍必然存在一個地震多發的撕裂帶,汶川大地震、印度洋大地震、雲南地震、伊朗地震都發生在這個撕裂帶上。馬里亞納海溝東側和西側必然存在一個相對的地震安全帶,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就位於這個安全帶上,較少發生地震。從實際地震現場看,地震災害現場經常發現地面裂縫,地表下沉,很少看到地面隆起。”⑩
證實:綜合最近地震報導,近期在青藏高原周圍發生了數十次較大的地震。
(八)地球先前的噴發造就了今天地球大致的地形
宇宙本能理論認為:“在北半球,噴發地殼碎塊下落形成的高原和山地多在噴發口的西北方向,在南半球,噴發形成的高原和山地多在噴發口的西南方向,形成陸地突出和海底深陷一一對應的情形。這是由地面的球形和地球自轉作用形成的。如渤海、黃海對應黃土高原,北部灣對應雲貴高原,孟加拉灣對應青藏高原,阿拉伯海對應伊朗高原,亞德里亞海對應阿爾卑斯山,墨西哥灣對應落基山脈,加勒比海對應墨西哥高原,波羅的海對應斯堪的納維亞山脈等,不勝枚舉。”【11】
證實:據中國科學報報導,一項新研究表明,目前美國阿拉巴馬州北部的地區和南美洲東北部地區曾經相鄰。……研究人員將報告發表在2014年3月16日出版的《地球物理研究快報》上。
-----------------------------------------------------------------------------------------------------
-----------------------------------------------------------------------------------------------------
①黃保群《宇宙本能》中山大學出版社二〇一四年一月出版第三頁至第五頁
②黃保群《宇宙本能》中山大學出版社二〇一四年一月出版第五十八頁至第六十一頁
③黃保群《宇宙本能》中山大學出版社二〇一四年一月出版第一百二十九頁至第一百三十一頁
④黃保群《宇宙本能》中山大學出版社二〇一四年一月出版第二十四頁至第二十五頁
⑤黃保群《宇宙本能》中山大學出版社二〇一四年一月出版第三十頁
⑥黃保群《宇宙本能》中山大學出版社二〇一四年一月出版第三十二頁至第三十三頁
⑦黃保群《宇宙本能》中山大學出版社二〇一四年一月出版第三十九頁至第四十三頁
⑧黃保群《宇宙本能》中山大學出版社二〇一四年一月出版第五頁
⑨黃保群《宇宙本能》中山大學出版社二〇一四年一月出版第一百三十頁
⑩黃保群《宇宙本能》中山大學出版社二〇一四年一月出版第一百三十四頁至一百三十五頁
【11】黃保群《宇宙本能》中山大學出版社二〇一四年一月出版第一百三十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