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學紀聞》

《困學紀聞》

《困學紀聞》是南宋著名學者王應麟的力作。困學紀聞》一書博涉經史子集,展示了其精湛的考據學功力,確立了該書在我國古文獻學史上的卓越地位,與《容齋隨筆》、《夢溪筆談》並稱宋代考據筆記三大家。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困學紀聞》《困學紀聞》

王應麟,字伯厚,自號深寧居士,學者又稱厚齋先生,其一生著述宏富,除《困學紀聞》外,還有《漢藝文志考證》、《漢制考》、《玉海》、《集解周書王會篇》、《詞學指南》等二十餘種著作,約六百多卷。《困學紀聞》一書博涉經史子集,展示了其精湛的考據學功力,確立了該書在我國古文獻學史上的卓越地位,與《容齋隨筆》、《夢溪筆談》並稱宋代考據筆記三大家。

作者介紹

王應麟(1223年-1296年),字伯厚,號深寧,慶元府鄞縣人(今浙江鄞縣)是南宋末年的政治人物和經史學者以及文字學家。其父王撝是樓昉學生,曾任溫州知州。宋寧宗嘉定十六年(1223年)七月十九日王應麟出生於鄞縣,從小受其培養教育,淳祐元年(1241年)進士,21歲在衢州任主薄,受到程朱學派王野、真德秀等人影響,任官同時勤於讀經史,寶祐四年考上博學宏詞科,官至禮部尚書兼給事中。時蒙古入侵,內有權臣丁大全、賈似道等主政,他曾上書論邊防和批判當時政治。宋亡後(1276年)他在家鄉隱居講述經史二十年。宋亡後不出。元成宗元貞二年(1296年)六月十二日卒。 其著作學甚多且學術價值甚高,到清朝時才開始較為人所重視,其中《玉海》為百科全書式的著作,為其準備博學宏詞考試時所整理的。《困學紀聞》是筆記類的著作,集合其大量經史研究的心得成果。《漢制考》為歷史著作。《通鑑地理通釋》是歷史地理學的著作。《國小紺珠》則是關於文字學的著作。另有人說其亦為三字經、百家姓之作者,但並無足夠之證據可供考證。

書籍目錄

《困學紀聞》卷一 易

《困學紀聞》卷二 書

《困學紀聞》卷三 詩

《困學紀聞》卷四 周禮

《困學紀聞》卷五 儀禮

《困學紀聞》卷六 春秋

《困學紀聞》卷七 公羊傳

《困學紀聞》卷八 孟子

《困學紀聞》卷九 天道

《困學紀聞》卷十 地理

《困學紀聞》卷十一 考史

《困學紀聞》卷十二 考史

《困學紀聞》卷十三 考史

《困學紀聞》卷十四 考史

《困學紀聞》卷十五 考史  

《困學紀聞》卷十六 考史

《困學紀聞》卷十七 評文

《困學紀聞》卷十八 評詩

《困學紀聞》卷十九 評文

《困學紀聞》卷二十 雜識

《困學紀聞》校勘記

書籍版本

《困學紀聞》在元代嘗有刻本,現知有牟應龍至治二年(1322)序本、袁桷泰定二年(1325)序本,以及傅增湘所藏無序跋元刻本。明代亦有刊刻,如正統間刊本、萬曆三十一年刊本等。到了清代,由於樸學中興,諸儒紛紛箋注,多有刊印,流布甚廣。其中影響較大者有:閻若璩箋本;何焯增補閻注並加評語,世稱二箋本;乾隆七年全祖望對閻、何二氏注評,重加考訂箋釋,世稱三箋本。嘉慶十二年萬希槐既鈔撮三箋本,復輯入錢大昕手評校本內容,並援經傳著明其義,編為《集證》。因該書包括閻若璩、何焯、全祖望、錢大昕四家及三箋本原採錄的程瑤田、屠繼緒二家,加上萬希槐,共有七家箋釋,故世稱七箋本。道光五年翁元圻采輯以上諸家之說,復為詳析按斷,成為注釋《困學紀聞》諸書中較為詳備的本子。

後世影響

《困學紀聞》採用筆記形式,分類編排,對文獻典籍、學術淵源、文化現象,進行疏理、考證、鑑定與評介。凡說經八卷,天文、地理、諸子二卷,考史六卷,評詩文三卷,雜識一卷,共二十卷。由此可見內容廣博,“九經旨趣,歷代史傳之事要,制度名物之原委,以至宗工巨儒之詩文議論”(牟應龍序),凡屬後學所當知當學的方方面面,均有所發明,有所創見,其文辭簡約而道理融通,探奧窮源而真知洞見,成為學子視為珍寶的案頭書。歷代治學者,對《困學紀聞》極為重視,特別是清末民初以來從事古籍整理的專家學者,每每利用該書的原始資料與考據成果。當然,對於今人研究傳統文化,也是一本當知當讀的書。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