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吶喊》[名畫]

《吶喊》[名畫]
《吶喊》[名畫]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吶喊》(挪威語:Skrik‎),或譯稱《尖叫》,挪威畫家愛德華·蒙克創作於1893年。這幅畫被認為是表現主義繪畫的代表作品,畫作以印尼喀拉喀托火山爆發為背景。也有人認為,這幅畫反映了現代人被存在主義的焦慮侵擾的意境。

基本資料

吶喊(厚紙油畫,粉彩1893)吶喊(厚紙油畫,粉彩,1893年)

名稱:《吶喊》

作者:愛德華·蒙克

類別:油畫

年代:1893年

規格:90.8*73.7厘米

屬地:奧斯陸國家畫廊

概述

《吶喊》(挪威語:Skrik‎),或譯稱《尖叫》 ,是挪威畫家愛德華·蒙克1893年的作品。這幅畫是表現主義繪畫著名的作品。有人認為該作品反映了現代人被存在主義的焦慮侵擾的意境。

作品紅色的背景源於1883年印尼喀拉喀托火山爆發,火山灰把天空染紅了。畫中的地點是從厄克貝里山上俯視的奧斯陸峽灣。本作品共有四個版本,分別是藏於奧斯陸孟克博物館的版本 (蛋彩畫、紙本,83.5 x 66 cm)、藏於國家畫廊的版本 (蛋彩畫、油畫、粉彩、紙本,91 x 73.5 cm)、藏於孟克博物館的另一個版本,和彼得·奧爾森的收藏版本。1895年畫家把作品製成平面印刷以大量複製。自1994年起,其中兩個版本先後被盜去,幸好皆失而復得。

創作背景

愛德華·蒙克在即將步入世紀時期創作了交響樂式的“生命的飾帶”(TheFriezeofLife)系列,《吶喊》屬於這個系列。這個系列涉及了生命、愛情、恐懼、死亡和憂鬱等主題。

蒙克通過這些主題來表現他切身經歷的對生存和死亡的感受,比如《病中的孩子》(1886年,蒙克去世的姐姐蘇菲的肖像畫)、《病室里的死亡》(1893年)、《絕望》(1893-94年)、《吸血鬼》(1893-94年)、《焦躁》(1894年)、《灰燼》(1894年)、《生命之舞》(1900年)。有評論稱,“每一幅畫都強烈地傳達著畫家的感覺和情緒,被描繪的具體對象的細節被簡化,而情緒則被誇張,對象本身成為一種所要表現的情緒的載體,雖然它們依然還是具象的。這些畫具有永恆的震懾心靈的力量,在這一切的背後,我們還可以看見那個“世紀末”的景象,那種迷途的欲望深淵和無法逃脫的死亡陰影的怪圈,生命的焦躁和無奈交織在一起。蒙克作品的驚人表現力量來自於對藝術家內心世界的不加掩飾的忠實表達,蒙克的畫是用整個心靈來創作的。”

作品鑑賞

2《吶喊》

在這幅畫上,沒有任何具體物象暗示出引發這一尖叫的恐怖。畫面中央的形象使人毛骨悚然。他似乎正從我們身邊走過,將要轉向那伸向遠處的欄桿。他捂著耳朵,幾乎聽不見那兩個遠去的行人的腳步聲,也看不見遠方的兩隻小船和教堂的尖塔;否則,那緊緊纏繞他的整個孤獨,或許能稍稍地得以削減。這一完全與現實隔離了的孤獨者,似已被他自己內心深處極度的恐懼徹底征服。這一形象被高度地誇張了,那變形和扭曲的尖叫的面孔,完全是漫畫式的。那圓睜的雙眼和凹陷的臉頰,使人想到了與死亡相聯繫的骷髏。這簡直就是一個尖叫的鬼魂。“只能是瘋子畫的”,蒙克在該畫的草圖上曾這樣寫道。

在這幅畫上,蒙克所用的色彩與自然保持著一定程度的關聯。雖然藍色的水、棕色的地、綠色的樹以及紅色的天,都被誇張得富於表現性,但並沒有失去其色彩大致的真實性。全畫的色彩是鬱悶的:濃重的血紅色懸浮在地平線上方,給人以不祥的預感。它與海面陰暗處的紫色相衝突;這一紫色因伸向遠處而愈益顯得陰沉。同樣的紫色,重複出現在孤獨者的衣服上。而他的手和頭部,則留在了蒼白、慘澹的棕灰色中。

畫中沒有一處不充滿動盪感。天空與水流的扭動曲線,與橋的粗壯挺直的斜線形式鮮明對比。整個構圖在鏇轉的動感中,充滿粗獷、強烈的節奏。所有形式要素似乎都傳達著那一聲刺耳尖叫的聲音。畫家在這裡可以說是以視覺的符號來傳達聽覺的感受,把悽慘的尖叫變成了可見的振動。這種將聲波圖像化的表現手法,或許可以與梵谷的名作《星夜》中力與能量的圖像化表現相聯繫。蒙克在這裡,將那由尖叫所產生的極度的內在焦慮,轉化為一種令人信服的抽象意象。如此,他將其畫面上的情感表現幾乎推向了極致。

創作者

愛德華·蒙克愛德華·蒙克

挪威畫家愛德華·蒙克 (Edvard Munch,1863年—1944年),堪稱二十世紀表現主義藝術的先驅。他出生於挪威洛頓,童年時父母雙亡的經歷在其心靈深處打下不可磨滅的印記。這使他早年畫下了許多以疾病與死亡為主題的作品。他曾在克里斯蒂安尼(今奧斯陸)工藝美術學校學習,1885年第一次旅法,學習印象派的畫風,後又受到高更勞特累克及“新藝術運動”的影響,導致了其畫風的重大變革。

1892年他應邀參加柏林藝術家協會的展覽,由於形象怪異,其作品在德國引起激烈反響,畫展只開了一周即關閉了。為此,以利伯曼為首的自由派退出藝術家協會,成立了柏林分離派。這一行動使蒙克大受鼓舞,從此在德國定居下來,直到1908年。這16年是蒙克藝術發展的重要階段,也是其藝術臻於成熟的時期。他在憂鬱、驚恐的精神控制下,以扭曲的線型圖式表現他眼中的悲慘人生。他的繪畫,對於德國表現主義藝術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他成了“橋派”畫家的精神領袖。評論家指出:“蒙克體現了表現主義的本質,並在表現主義被命名之前就徹底實踐了它。”

拍賣

2012年5月2日晚,在紐約蘇富比拍賣行,《吶喊》以1.19億美元成交,創下了世界藝術品拍賣紀錄。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