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中田婦嘆》

《吳中田婦嘆》是蘇軾的詩作之一,本詩於熙寧五年(1072)冬作於湖州。此時王安石的一系列新法正在全國範圍內逐步施行,新法雖在改革封建政治等方面有積極作用,但也出現了一些弊端,蘇軾此詩即是有感而發。本詩對新法不無偏見,是作者譏訕新法的代表作,但作者對勞動農民苦難遭遇的深切同情,對苛稅弊政的揭露抨擊是值得肯定的。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吳中田婦嘆

【創作年代】北宋

【作者姓名】蘇軾

【文學體裁】七言古詩

作品原文

吳中田婦嘆⑴

今年粳稻熟苦遲⑵,庶見霜風來幾時⑶。

霜風來時雨如瀉,杷頭出菌鎌生衣⑷。

枯淚盡雨不盡,忍見黃穗臥青泥!

茅苫一月壠上宿⑸,天晴獲稻隨車歸。

汗流肩赬載入市⑹,價賤乞與如糠粞⑺。

賣牛納稅拆屋炊,慮淺不及明年飢⑻。

官今要錢不要米⑼,西北萬里招羌兒。

龔黃滿朝人更苦⑾,不如卻作河伯婦⑿!

作品注釋

⑴此詩題下自注“和賈收韻”。賈收:字耘老,烏程人,蘇軾的朋友,著有詩集《懷蘇集》。吳中:指江浙一帶。

⑵粳:俗稱“大米”,亦名“炕”。

⑶庶:差不多,此句是指霜風經常來。

⑷杷:同“耙”,翻土的農具。出菌:發霉。衣:這裡指鐵鏽。

⑸茅苫(shān):茅棚。苫,草帘子。

⑹赬(chēng):紅色。

⑺粞(xí):碎米。

⑻“賣牛”兩句說:農民賣牛納稅,拆下屋子的木料燒飯,顧不得明年的饑荒了。

⑼官今要錢不要米:當時推行的新法規定,交稅,免役均用現鈔。農民必須把實物換成錢幣。結果市場上出現了“錢荒米賤”的現象,導致田地荒疏,民躲避稅收而流離失所。

⑽西北萬里招羌兒:王安石等人用錢來招撫西北的羌族部落,對鞏固邊防起到一定作用。然而錢財來自人民,“錢荒”現象日趨嚴重,蘇軾對此進行諷刺。

⑾龔黃:龔遂、黃霸,均是漢代寬政恤民的清官。這裡借指推行新法的官員,是反語。

⑿河伯:指河神。這兩句說:清官滿朝,百姓卻更苦,吳中田婦還不如投水嫁給河神的好。

創作背景

詩歌在江南秋雨成災的背景下創作而成,本詩描繪了江浙一帶農民的悲慘生活情景。全詩分為二大段,前八句為第一大段,寫雨災造成的苦難,後八句為第二大段,寫虐政害民更甚於秋澇。

作品簡析

此詩公元1072年(熙寧五年)冬作於湖州,其時,王安石的一系列新法正在全國範圍內逐步施行。這對緩和宋王朝的社會矛盾,調節封建生產關係等雖然有積極作用,但也出現一些弊端,蘇軾有感於此,寫下了《吳中田婦嘆》、《山村五絕》一類的社會政治詩,這些詩雖然夾雜了詩人對新法的偏見,但並沒有沖淡詩中傾注作者同情民生疾苦的基調。蘇軾這首詩,它的特點並不是用政治圖解的方式來表達思想的傾向,而是選取典型的生活情景和人物的行動,通過敘事抒情,間用議論的方式,形象地反映社會現實生活,讀來感到真實動人。整個詩篇,借江南農婦之口,寫出農民遭受天災和虐政的雙重不滿,字裡行間充滿了詩人對勞動人民苦難遭遇的深切同情。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公元1057年(宋仁宗嘉祐二年)與弟蘇轍同登進士,授福昌縣主簿、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召直史館。公元1079年(神宗元豐二年)知湖州時,以訕謗系御史台獄,次年貶黃州團練使,築室於東坡,自號東坡居士。公元1086年(哲宗元祐元年)還朝,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公元1094年(紹聖元年),又被劾奏譏斥先朝,遠貶惠州、儋州。公元1100年(元符三年),始被召北歸,次年卒於常州。蘇軾詩、詞、文、書、畫皆工,是繼歐陽修之後北宋文壇的領袖人物。古文方面,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作為傑出的詞人,開闢了豪放詞風,同辛棄疾並稱“蘇辛”;在詩歌上,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在書法方面,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等,今存《東坡全集》150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