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知府》

《台灣知府》是王新翔先生編著的文學劇作選集。主要摘錄了王新翔先生十年間創作、改編的三十餘個劇本,這些劇本大部分都被搬上了舞台,並連續三屆在“玉茗花”戲劇節上上演、獲獎、發表。該劇作選集於2013年8月由中國文化出版社出版。

作品目錄

十年磨一劍
台灣知府
秦香蓮外傳
北魏魂
公子扶蘇
……

作品導讀

十年磨一劍
(自序)
公元1983年,我29歲那年,在一個春暖花開的日子裡,從金融系統調到樂平贛劇團擔任編劇。遠離枯燥單調的阿拉伯數字,跳進一個多姿多彩的藝術天地,對我來講,是個重大轉折,充滿著挑戰。
沒有受過專業培訓,沒有舞台經驗,甚至沒有登台扮演過一個限兵甲乙、民眾丙丁的角色,我是一無所有。
若說一無所有也不盡然,我的父親1958年曾擔任過贛劇團團長兼編劇(同年“授銜”右派)。大姐14歲進劇團,雖然不是“當家小旦”,也小有些名氣。可以說,我好歹也算是半個梨同世家出身。憑著家庭的薰陶,憑著幼時被父親逼著背的幾首唐詩宋詞,憑著對平平仄仄的格律入門,憑著對藝術的嚮往追求喜愛,懵懵懂懂的我信心滿滿地坐上了編劇這把“交椅”。
人們都說藝高人膽大,我想,有時候無知膽更大。
進得劇團來,頭腦清醒了許多。莎士比亞說,生,或者死,是個問題。我沒有生與死的問題,我面臨的是做不做南郭先生,混得下去混不下去的問題。
沒辦法,我只有游泳中學習游泳,戰爭中學習戰爭,編劇中學習編劇了。
靠著一分悟性,兩分勤奮.j分機遇,經過實踐,我逐漸琢磨出了一些編劇的門道,心中有了些底,並且小有斬獲。這是值得欣慰的,起碼我的編劇飯碗不會被砸。
以前曾聽人說過,戲劇是文學藝術門類中較難的一種。初聽時不以為然,既然是文學藝術,哪樣不難?人得門來,方知有一定的道理。詩歌、小說、散文、繪畫是作者的單獨勞動,只要編輯通過,基本上大功告成。而戲劇是綜合藝術,要搬上舞台,除編劇外,還需導演、演員、音樂、舞美等人員的集體勞動,再度創作。眾人需要統一創作理念、基調、風格……如果有一方不夠和鑿,都將功虧一簣。我想,所謂的“較難”,也許就“難”在這方面吧。
作為編劇,總不想自己的劇本成為平面的案頭文學,供人閱讀,總希望能成為立體的、鮮活的舞台形象,以滿足觀眾的審美需求,同時,能給人以某種啟迪。然而,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投資少、生產周期短、平民百姓所熟悉的傳統劇目是劇團的首選。為鼓勵創新,出人才,出成果,江西省有關主管部門從1986年開始,每隔3年舉辦一屆“玉茗花”戲劇節,這對痴情於戲劇藝術的人士來講,無疑是個福音。遺憾的是時空有限,粥少僧多,高手如林,競爭激烈。我看到不少同行,為自己多年的辛勤勞動成果不能在舞台上展示而唏噓感嘆,黯然神傷。如果說我在別的方面不大走運的話,那么,在劇本的成活率上是幸運的。十年來,我先後創作(包括與人合作)、改編了大大小小二十餘個劇本,大部分搬上了舞台,連續三屆“玉茗花”戲劇節上均有作品上演、獲獎、發表,因而有了這本結集。我衷心感謝那些幫助過我,支持過我的前輩、同仁。我還要感謝“上帝”——觀眾,是他們抱著寬容的心態,不惜浪費時間,甚至有時冒雨觀看我的拙作。

作者簡介

王新翔,1954年12月生,江西樂平人,江西大學作家班本科畢業。系江西省戲劇家協會會員,曾任樂平市劇協副主席、市作協副主席。1977年參加工作,歷任樂平農行辦公室幹事、市贛劇團編劇、《樂平廣播電視劇場》總編、市電視台副台長兼專題部主任。先後創作大小劇本三十餘個,部分在省、景德鎮市獲獎、發表,撰寫、編導電視專題片百餘個(集),部分在中央台、省電視台播映或獲獎。

基本信息

作者:王新翔
出版:中國文化出版社
總編審:中國文化出版社國內編審處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六里橋北里甲1號
責任編輯:金童
開本:850×1168mm1/32
字數:220千字
印張:9.5
版次:2013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定價:38.00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